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在解读《“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政策文件的基础上,对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了论述,并以“健康中国2030”为契机,为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提出了一系列优化方略。其目的是进一步推动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学改革,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需求,从而提升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促进健康中国的实现。
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简析
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共同印发并实施《“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这不仅是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更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人民健康的重大关切。同时,这也是我国积极参与全球健康治理、履行我国对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承诺的重要举措。
纲要全文共包括八篇二十九章,其中第二篇第六章第四节对健康工作的重要阵地“学校体育”做出了明确部署: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培育青少年体育爱好,基本实现青少年熟练掌握1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确保学生校内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到2030年,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与器材配置达标率达到100%;青少年学生每周参与体育活动达到中等强度3次以上;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优秀率25%以上。以上清晰可量化的具体目标为今后高校体育改革提供的方向,因此高校体育教育必须以“健康中国”战略目标为契机,对传统的体育课程模式进行不断优化与升级,努力提升国民整体的健康素质。
二、当下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
(一)体育教学经费不足、基础设施不完备
校园体育经费不足、体育教学相关的基础设施和设备不完备,成为当前影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开展的共同问题。受到传统管理体制的影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的体育经费全部来自财政拨款,有限的财政拨款要同时满足多方面的需求,最后用于体育方面的经费更是少之又少。体育器材设施不仅存在数量不足的问题,而且很多已经老旧不堪,但因为经费原因不能及时换新,无法为体育教学的正常进行提供有力的硬件支撑。
(二)体育教学内容繁杂且出现低水平重复
当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为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开设了众多的体育教学项目,出现了学生本学期学习篮球、下学期改选健美操等无效衔接的学习现象,最终导致学生“什么都学,却什么都不精通”的现象。此外,当前各学段体育教学内容千篇一律,成为我国校园体育的一个通病。以排球运动为例,从小学到大学都是传授学生基本的垫球、传球,而对于高级别的技术如扣球、跳发球以及竞赛实战等很多高校少有涉及,低水平重复的体育教学现象,使学生对体育课产生免疫感,使运动技能的发展和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培养受到了极大的阻碍。
(三)体育教学温清化
当前,国内许多高校都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开设了众多的体育选修课程,并由学生自行选择。到了选课时间,学生争抢的往往是那些趣味性高、运动量小、能够躲避风吹日晒的项目,没有选上的最后为了完成学分,不得不学习不喜欢的体育项目,改革的现实结果是体育教学逐渐趋于快乐体育。而作为一线的体育教学人员,在课堂的组织和实施过程中也出现对学生过于温情化的现象,只重视技术传授忽略体能训练,热身环节或者技术教学完成以后,放任学生自由安排,导致很多学生大部分的时间处于闲聊、耍手机、甚至趁教师不注意溜出课堂,这些现象都无形中也影响了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
(四)体育课堂教学评价手段与内容单一
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总结性的评价,其内容是考核学生对技术掌握的程度,而对学生平时练习和学习的过程性评价少有涉及。评价的主体也基本上是由体育教师主导,缺乏学生的参与。这种缺乏科学性、客观性、全面性的评价内容和方法,不能充分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终身体育的发展。此外,单一的评价主体有时也会因为教师个体的差异而出现评价尺度的不同,学生的体育选修不是选择运动项目而是选择打分高的教师,从而影响学生的体育学习。
三、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对策及建议
(一)多方位筹措体育教学经费
在无法改变体育经费财政拨款的现实状况下,各高校应该立足实际,通过企业赞助、校友捐助等方式多方位地筹措体育经费,以满足学校体育活动开展的需求。
(二)实施“专项化”的体育教学
像体育专业的学生一样,在进行一定时间的体育项目普修之后,其他专业学生可以选择一项体育运动作为重点,进行提高学习和重点突破。同时,利用“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保障学生掌握所需的运动技能。
(三)加强体育课堂管理
不论是何种项目的体育教学,身体素质训练都应当贯穿学习始终。另外,对于上课期间表现散漫的学生,教师应当重点关注,以保障体育课堂的有序性。
(四)注意评价主体和方式的多样性
体育教学应采用总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教师既要关注学生运动技能掌握的程度,又要注意学生运动技能学习的过程。在评价主体上,高校应建立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的多方位评价体系。在评价方式上,相同体育项目的考核也可采取统考制度,避免教师个人差异造成评价结果不同。
(宜賓学院)
作者简介:胡毅(1971-),男,四川宜宾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与训练。
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简析
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共同印发并实施《“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这不仅是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更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人民健康的重大关切。同时,这也是我国积极参与全球健康治理、履行我国对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承诺的重要举措。
纲要全文共包括八篇二十九章,其中第二篇第六章第四节对健康工作的重要阵地“学校体育”做出了明确部署: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培育青少年体育爱好,基本实现青少年熟练掌握1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确保学生校内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到2030年,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与器材配置达标率达到100%;青少年学生每周参与体育活动达到中等强度3次以上;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优秀率25%以上。以上清晰可量化的具体目标为今后高校体育改革提供的方向,因此高校体育教育必须以“健康中国”战略目标为契机,对传统的体育课程模式进行不断优化与升级,努力提升国民整体的健康素质。
二、当下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
(一)体育教学经费不足、基础设施不完备
校园体育经费不足、体育教学相关的基础设施和设备不完备,成为当前影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开展的共同问题。受到传统管理体制的影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的体育经费全部来自财政拨款,有限的财政拨款要同时满足多方面的需求,最后用于体育方面的经费更是少之又少。体育器材设施不仅存在数量不足的问题,而且很多已经老旧不堪,但因为经费原因不能及时换新,无法为体育教学的正常进行提供有力的硬件支撑。
(二)体育教学内容繁杂且出现低水平重复
当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为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开设了众多的体育教学项目,出现了学生本学期学习篮球、下学期改选健美操等无效衔接的学习现象,最终导致学生“什么都学,却什么都不精通”的现象。此外,当前各学段体育教学内容千篇一律,成为我国校园体育的一个通病。以排球运动为例,从小学到大学都是传授学生基本的垫球、传球,而对于高级别的技术如扣球、跳发球以及竞赛实战等很多高校少有涉及,低水平重复的体育教学现象,使学生对体育课产生免疫感,使运动技能的发展和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培养受到了极大的阻碍。
(三)体育教学温清化
当前,国内许多高校都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开设了众多的体育选修课程,并由学生自行选择。到了选课时间,学生争抢的往往是那些趣味性高、运动量小、能够躲避风吹日晒的项目,没有选上的最后为了完成学分,不得不学习不喜欢的体育项目,改革的现实结果是体育教学逐渐趋于快乐体育。而作为一线的体育教学人员,在课堂的组织和实施过程中也出现对学生过于温情化的现象,只重视技术传授忽略体能训练,热身环节或者技术教学完成以后,放任学生自由安排,导致很多学生大部分的时间处于闲聊、耍手机、甚至趁教师不注意溜出课堂,这些现象都无形中也影响了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
(四)体育课堂教学评价手段与内容单一
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总结性的评价,其内容是考核学生对技术掌握的程度,而对学生平时练习和学习的过程性评价少有涉及。评价的主体也基本上是由体育教师主导,缺乏学生的参与。这种缺乏科学性、客观性、全面性的评价内容和方法,不能充分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终身体育的发展。此外,单一的评价主体有时也会因为教师个体的差异而出现评价尺度的不同,学生的体育选修不是选择运动项目而是选择打分高的教师,从而影响学生的体育学习。
三、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对策及建议
(一)多方位筹措体育教学经费
在无法改变体育经费财政拨款的现实状况下,各高校应该立足实际,通过企业赞助、校友捐助等方式多方位地筹措体育经费,以满足学校体育活动开展的需求。
(二)实施“专项化”的体育教学
像体育专业的学生一样,在进行一定时间的体育项目普修之后,其他专业学生可以选择一项体育运动作为重点,进行提高学习和重点突破。同时,利用“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保障学生掌握所需的运动技能。
(三)加强体育课堂管理
不论是何种项目的体育教学,身体素质训练都应当贯穿学习始终。另外,对于上课期间表现散漫的学生,教师应当重点关注,以保障体育课堂的有序性。
(四)注意评价主体和方式的多样性
体育教学应采用总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教师既要关注学生运动技能掌握的程度,又要注意学生运动技能学习的过程。在评价主体上,高校应建立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的多方位评价体系。在评价方式上,相同体育项目的考核也可采取统考制度,避免教师个人差异造成评价结果不同。
(宜賓学院)
作者简介:胡毅(1971-),男,四川宜宾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与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