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天里且持螯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dit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深秋时节,有两大不容错过的乐事:一是赏菊花,二是吃螃蟹。前者带来视觉盛宴,后者满足口腹之欢,两者相映成趣,成就了这个季节最美的画面。
  食蟹在我国历史悠久,据《汲冢周书》记载:周成王时,海阳献蟹入贡。说明那时的人们已经懂得食用螃蟹,并将其列为珍贵的御膳了。后来,明人张岱不吝笔墨,专门在《陶庵梦忆?蟹会》中,为螃蟹写下美味甘旨的文字。文章不长,文采则佳:“食品不加盐醋而五味全者,为蚶,为河蟹。河蟹至十月与稻粱俱肥,壳如盘大,中坟起,而紫螯巨如拳,小脚肉出,油油如。掀其壳,膏腻堆积,如玉脂珀屑,团结不散,甘腴虽八珍不及。一到十月,余与友人兄弟立蟹会,期于午后至,煮蟹食之,人六只,恐冷腥,迭番煮之,从以肥腊鸭、牛乳酷、醉蚶如琥珀,以鸭汁煮白菜,如玉版;果瓜以谢橘、以风栗、以风菱,饮以‘玉壶冰’,蔬以兵坑笋,饭以新余杭白,漱以兰雪茶。繇今思之,真如天厨仙供,酒醉饭饱。”
  螃蟹味极鲜美,从古至今的人们都对它情有独钟。唐人卢纯说:“四方之味,当许含黄伯(即:螃蟹)第一。”黄山谷说“一腹金相玉质,两螯明月秋江”,称蟹味能助人雅兴。唐代李白持螯举觞,怡然自得,不禁脱口吟道:“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莱,且须饮美酒,乘月醉高台。”宋代苏轼则直言:“不识庐山辜负目,不食螃蟹辜负腹。”将螃蟹与庐山相提并論,足见有美食家之称的东坡先生对螃蟹钟爱之深。
  所以自古以来,逢秋吃蟹是雅事一樁,持螯饮酒更是文人美事一件。《世说新语》记录了东晋毕卓的一段话:“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右手执酒,左手持蟹,这样的日子就是一生了。魏晋风骨讲究清谈,追求闲逸超脱生活,喝酒会友,品蟹赋词,人生如此,岂不快哉!


  喜食螃蟹的文人一族里,还有一位颇具代表性的人物,即清代才子李渔。据传,从螃蟹上市的那天起,到吃螃蟹的季节结束,他没有一天不吃螃蟹。而且担心吃完了接不上,还用绍兴花雕酒来腌成醉蟹,装满几大缸,这样在螃蟹过季之后,他也能以醉蟹解馋,安抚无法停止思念的胃肠。
  嗜蟹如命的李渔,还把秋天称为“蟹秋”,并在《闲情偶寄》一书里,给予了螃蟹最至高无上的评价:“世间好物,利在孤行。蟹之鲜而肥,甘而腻,白似玉而黄似金,已造色香味三者之至极,更无一物可以上之。”如此盛赞螃蟹,恐怕无人可及。
  至于螃蟹的吃法,另一位清代才子袁枚则说:“蟹宜独食,不宜搭配他物”,因“不加佐料,便色、香、味俱全”,并以“自剥自食为妙”。这种吃法,可谓深合我心。螃蟹乃是秋之隽品,与其他任何菜肴搭配,都是多此一举。而且自剥自食,看起来繁琐费工,却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怀着一份恬淡的心境,充分领略到一种慢品美食的乐趣。
  螃蟹一向的作派都是张牙舞爪,故而有“横行公子”之称,为了避免它们在蒸锅里狭路相逢、发生混战,弄得折手断脚失了品相之美,必须捆绑结实后才能下锅。蟹肚朝上蒸足十来分钟,就可以关火了。刚出蒸锅的螃蟹色泽金黄橙红,散着独有的腥香,实在诱人极了,足以让所有的美食黯然失色。
  螃蟹性寒,因此须得备上一碟姜汁醋,蘸着吃。另外,也少不了一杯白葡萄酒,暖胃驱寒之余,更添几分风雅。然后,才惬意地托起一只螃蟹,首先掰掉两只大螯,用犬齿轻轻一咬,顿时冒出一股不掺杂质的清甜香味,裹挟着一种沛然莫之能御的力量,循着精准的方向,直接在我们的舌尖蔓延开来,瞬间激起洪水般汹涌的食欲。
  将藏在蟹腿里的宝肉逐一搜刮干净后,便直奔主题,掀开蟹壳,只瞧得膏黄饱满,泛着油亮的光泽,不禁心中大喜,赶紧用小银勺挖了蘸上醋,一小口一小口地,吃得格外缓慢精细,生怕一不留神囫囵吞枣,白白浪费了这人间至味。这时,低头品一口蟹膏,仰脖喝一杯干白,那醇厚的凉意,正好契合蟹膏的鲜香,在舌尖上生出一股爽利的快感,令人回味无穷。
  一只蟹一杯酒,在这西风满院的菊花天里,可以慢慢地吃上一个多钟头,最后,剩下一堆残渣空壳,方才舔舔手指上的蟹油,意犹未尽地作罢。吃过螃蟹后,十指尽染腥香,虽反复洗涤,香气仍残留掌心久久不散,时不时放鼻子底下嗅一嗅,那感觉实在妙不可言。
  曾经欣赏过现代文人丰子恺的一幅画《秋饮黄花酒》,画面上有一个花瓶,瓶上插着两支饱满的菊花,一旁是酒杯,与一只肥美的螃蟹。后来他又在文章中写道:重阳节正是螃蟹个大肉肥、黄多味美的时候。吃蟹时,就着黄花酒,蟹壳里绝不会留一点蟹肉。每次吃完蟹,他还把蟹钳头上毛茸茸的东西合起来做成一只蝴蝶。吃几只蟹就做几只蝴蝶。一到金秋时分,他家的墙上总是贴满了蝴蝶,一只只翩翩欲飞,宛如表达着对季节的赞美。
  季秋之月,菊有黄华。在这最美的时节,且让我们持螯赏菊,以一种风雅的方式,作为对季节的礼赞吧!
其他文献
國者,天下之制利用也;人主者,天下之利势也。得道以持之,则大安也,大荣也,积美之源也。不得道以持之,则大危也,大累也,有之不如无之,及其綦也,索为匹夫不可得也,齐湣、宋献是也。故人主,天下之利势也,然而不能自安也,安之者必将道也。  故用國者,义立而王,信立而霸,权谋立而亡。三者,明主之所谨择也,仁人之所务白也。  ——《荀子·王霸》
期刊
分章的利弊  老子的原文是不分章的,我们看到的马王堆帛书本就是不分章的,这与历史记载是符合的。我们看,司马迁《史记》里面的记载就是这样的。  老子看见周的衰败已经无可挽回了,于是选择离开,到了关口,关令尹高兴地说:“您要隐居了,勉强为我写本书吧!”于是老子就写了一本书,分上下两篇,主旨是关于道德的,有五千多字,随后就离开了,谁也不知道他去了哪里后来怎么样。(《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见周之衰,乃遂去
期刊
荀子,名况,又叫孙卿。荀子大约出生在周赧王时(约公元前313年)的赵国郇邑,死于秦始皇九年(公元前238年),葬在兰陵(今山东苍山县)。荀子一生主要活动于齐国,并三为稷下(战国时齐国都城臨淄、西门、稷门附近地区)学宫祭酒。荀子还游走于燕、赵、秦、楚。两次做兰陵令。  荀子的学说博大精深,内容涉及哲学、政治学、经济学、伦理学、教育学、军事学等各个领域。他立足儒道,汇通百家,是先秦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
期刊
《红楼梦》中,人称“老祖宗”的贾母的养生诀窍是“寿从乐中来”。老人十分重视天伦之乐,爱热闹,看戏喜欢看生动的《西游记》,平时喜欢同孙子、孙女们在一起,这样没有孤独感。贾母心胸宽大,处事沉稳,平和而不大起大落的心态也是长寿的一大法寶。  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在这方面,贾母非常注意此道。她注意节食,避免吃油腻食物。如送螃蟹馅儿的饺子给她吃,她说:“这会子油腻腻的,谁吃这个。”元宵夜宴,她肚子饿了,凤
期刊
大道至简的反面,是故作艰深,是繁复华丽,是博大精深,是心向往之而永不能至。  给大家推荐一本书,也许我们道理能想得更明白。  这本书叫《启功给你讲书法》,中华书局出版,启功、书法、中华书局,这几个关键词放在一起,足以构成一本有分量的书。千万不要以为你不懂书法看不懂,这本书看起来讲书法,其实就是讲人生,掩卷沉思并感慨良多之后,就剩四个字:大道至简。  无数书法教程上说练字选纸很重要,必须要宣纸、元書
期刊
荀子作为原始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在中国历史上,因为他的性恶之说而备受争议。众所周知,儒家的主流长期以来一直以教化民众,迁善改过为己任。可是荀子却偏偏标新立异,认为人性是恶的。又因为历史的因缘际会,荀子教出了两个很出名的学生,一为韩非,一为李斯。韩非子被评价为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李斯作为他的同学,更是辅佐秦始皇的一代权臣。学生的离经叛道,也让荀子颇受微词。谭嗣同在《仁学》一书中说:“二千年来之学,荀
期刊
台上,小姐端庄而坐,樱口轻声:丫——环!后面脆生生答应:来——了!绣帘一晃,小丫环含笑上场,莲花小碎步,利落爽脆之极。  古代侯门贵族,仆从众多,闺阁小姐身边总有一两个贴身使唤丫头,又称丫鬟,使女,婢女。丫环,自小就被买来服侍小姐,对小姐一心一意,与小姐是知己,是姐妹,是闺密,是贴心的小棉袄,解意的可人儿,更兼口齿伶俐,敏捷乖巧,有事情丫环打前站,收后尾,料理得妥妥贴贴。小姐矜持贵重,如没有贴身丫
期刊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則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聲,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
期刊
得益于义务教育中学语文课本中的一篇《劝学》,人们在谈起荀子时,总能说上几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作为先秦儒家中最后一位大师,荀子上承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育情怀,是战国末期著名的教育家。脍炙人口的《劝学》,则是《荀子》一书的首篇,在这篇文章中,荀子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教育思想。  学不可以已  《劝学》一文,开篇立论,其中心论点就是:“学不可以已。”学习不能中断,学习不可停止,这种
期刊
荀卿老不出,五十干诸田。  ——宋·苏洵《答陈公美四首》  天命之年始游学的荀子,他的足迹遍布了赵国、齐国、秦国、楚国,可以说他后半生几乎都在四个诸侯国中流转。齐国是荀子待得最久的地方,在名布天下的稷下学宫“三为祭酒”的经历使得荀子成为了诸侯们争相邀请的当世大儒。故此,当荀子重返赵国时,他被赵王拜为了上卿,自赵入楚时,他不仅二度当上了春申君的嘉宾,更是被任为了兰陵令。兰陵,原是鲁地,名为次室,后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