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深秋时节,有两大不容错过的乐事:一是赏菊花,二是吃螃蟹。前者带来视觉盛宴,后者满足口腹之欢,两者相映成趣,成就了这个季节最美的画面。
食蟹在我国历史悠久,据《汲冢周书》记载:周成王时,海阳献蟹入贡。说明那时的人们已经懂得食用螃蟹,并将其列为珍贵的御膳了。后来,明人张岱不吝笔墨,专门在《陶庵梦忆?蟹会》中,为螃蟹写下美味甘旨的文字。文章不长,文采则佳:“食品不加盐醋而五味全者,为蚶,为河蟹。河蟹至十月与稻粱俱肥,壳如盘大,中坟起,而紫螯巨如拳,小脚肉出,油油如。掀其壳,膏腻堆积,如玉脂珀屑,团结不散,甘腴虽八珍不及。一到十月,余与友人兄弟立蟹会,期于午后至,煮蟹食之,人六只,恐冷腥,迭番煮之,从以肥腊鸭、牛乳酷、醉蚶如琥珀,以鸭汁煮白菜,如玉版;果瓜以谢橘、以风栗、以风菱,饮以‘玉壶冰’,蔬以兵坑笋,饭以新余杭白,漱以兰雪茶。繇今思之,真如天厨仙供,酒醉饭饱。”
螃蟹味极鲜美,从古至今的人们都对它情有独钟。唐人卢纯说:“四方之味,当许含黄伯(即:螃蟹)第一。”黄山谷说“一腹金相玉质,两螯明月秋江”,称蟹味能助人雅兴。唐代李白持螯举觞,怡然自得,不禁脱口吟道:“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莱,且须饮美酒,乘月醉高台。”宋代苏轼则直言:“不识庐山辜负目,不食螃蟹辜负腹。”将螃蟹与庐山相提并論,足见有美食家之称的东坡先生对螃蟹钟爱之深。
所以自古以来,逢秋吃蟹是雅事一樁,持螯饮酒更是文人美事一件。《世说新语》记录了东晋毕卓的一段话:“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右手执酒,左手持蟹,这样的日子就是一生了。魏晋风骨讲究清谈,追求闲逸超脱生活,喝酒会友,品蟹赋词,人生如此,岂不快哉!
喜食螃蟹的文人一族里,还有一位颇具代表性的人物,即清代才子李渔。据传,从螃蟹上市的那天起,到吃螃蟹的季节结束,他没有一天不吃螃蟹。而且担心吃完了接不上,还用绍兴花雕酒来腌成醉蟹,装满几大缸,这样在螃蟹过季之后,他也能以醉蟹解馋,安抚无法停止思念的胃肠。
嗜蟹如命的李渔,还把秋天称为“蟹秋”,并在《闲情偶寄》一书里,给予了螃蟹最至高无上的评价:“世间好物,利在孤行。蟹之鲜而肥,甘而腻,白似玉而黄似金,已造色香味三者之至极,更无一物可以上之。”如此盛赞螃蟹,恐怕无人可及。
至于螃蟹的吃法,另一位清代才子袁枚则说:“蟹宜独食,不宜搭配他物”,因“不加佐料,便色、香、味俱全”,并以“自剥自食为妙”。这种吃法,可谓深合我心。螃蟹乃是秋之隽品,与其他任何菜肴搭配,都是多此一举。而且自剥自食,看起来繁琐费工,却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怀着一份恬淡的心境,充分领略到一种慢品美食的乐趣。
螃蟹一向的作派都是张牙舞爪,故而有“横行公子”之称,为了避免它们在蒸锅里狭路相逢、发生混战,弄得折手断脚失了品相之美,必须捆绑结实后才能下锅。蟹肚朝上蒸足十来分钟,就可以关火了。刚出蒸锅的螃蟹色泽金黄橙红,散着独有的腥香,实在诱人极了,足以让所有的美食黯然失色。
螃蟹性寒,因此须得备上一碟姜汁醋,蘸着吃。另外,也少不了一杯白葡萄酒,暖胃驱寒之余,更添几分风雅。然后,才惬意地托起一只螃蟹,首先掰掉两只大螯,用犬齿轻轻一咬,顿时冒出一股不掺杂质的清甜香味,裹挟着一种沛然莫之能御的力量,循着精准的方向,直接在我们的舌尖蔓延开来,瞬间激起洪水般汹涌的食欲。
将藏在蟹腿里的宝肉逐一搜刮干净后,便直奔主题,掀开蟹壳,只瞧得膏黄饱满,泛着油亮的光泽,不禁心中大喜,赶紧用小银勺挖了蘸上醋,一小口一小口地,吃得格外缓慢精细,生怕一不留神囫囵吞枣,白白浪费了这人间至味。这时,低头品一口蟹膏,仰脖喝一杯干白,那醇厚的凉意,正好契合蟹膏的鲜香,在舌尖上生出一股爽利的快感,令人回味无穷。
一只蟹一杯酒,在这西风满院的菊花天里,可以慢慢地吃上一个多钟头,最后,剩下一堆残渣空壳,方才舔舔手指上的蟹油,意犹未尽地作罢。吃过螃蟹后,十指尽染腥香,虽反复洗涤,香气仍残留掌心久久不散,时不时放鼻子底下嗅一嗅,那感觉实在妙不可言。
曾经欣赏过现代文人丰子恺的一幅画《秋饮黄花酒》,画面上有一个花瓶,瓶上插着两支饱满的菊花,一旁是酒杯,与一只肥美的螃蟹。后来他又在文章中写道:重阳节正是螃蟹个大肉肥、黄多味美的时候。吃蟹时,就着黄花酒,蟹壳里绝不会留一点蟹肉。每次吃完蟹,他还把蟹钳头上毛茸茸的东西合起来做成一只蝴蝶。吃几只蟹就做几只蝴蝶。一到金秋时分,他家的墙上总是贴满了蝴蝶,一只只翩翩欲飞,宛如表达着对季节的赞美。
季秋之月,菊有黄华。在这最美的时节,且让我们持螯赏菊,以一种风雅的方式,作为对季节的礼赞吧!
食蟹在我国历史悠久,据《汲冢周书》记载:周成王时,海阳献蟹入贡。说明那时的人们已经懂得食用螃蟹,并将其列为珍贵的御膳了。后来,明人张岱不吝笔墨,专门在《陶庵梦忆?蟹会》中,为螃蟹写下美味甘旨的文字。文章不长,文采则佳:“食品不加盐醋而五味全者,为蚶,为河蟹。河蟹至十月与稻粱俱肥,壳如盘大,中坟起,而紫螯巨如拳,小脚肉出,油油如。掀其壳,膏腻堆积,如玉脂珀屑,团结不散,甘腴虽八珍不及。一到十月,余与友人兄弟立蟹会,期于午后至,煮蟹食之,人六只,恐冷腥,迭番煮之,从以肥腊鸭、牛乳酷、醉蚶如琥珀,以鸭汁煮白菜,如玉版;果瓜以谢橘、以风栗、以风菱,饮以‘玉壶冰’,蔬以兵坑笋,饭以新余杭白,漱以兰雪茶。繇今思之,真如天厨仙供,酒醉饭饱。”
螃蟹味极鲜美,从古至今的人们都对它情有独钟。唐人卢纯说:“四方之味,当许含黄伯(即:螃蟹)第一。”黄山谷说“一腹金相玉质,两螯明月秋江”,称蟹味能助人雅兴。唐代李白持螯举觞,怡然自得,不禁脱口吟道:“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莱,且须饮美酒,乘月醉高台。”宋代苏轼则直言:“不识庐山辜负目,不食螃蟹辜负腹。”将螃蟹与庐山相提并論,足见有美食家之称的东坡先生对螃蟹钟爱之深。
所以自古以来,逢秋吃蟹是雅事一樁,持螯饮酒更是文人美事一件。《世说新语》记录了东晋毕卓的一段话:“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右手执酒,左手持蟹,这样的日子就是一生了。魏晋风骨讲究清谈,追求闲逸超脱生活,喝酒会友,品蟹赋词,人生如此,岂不快哉!
喜食螃蟹的文人一族里,还有一位颇具代表性的人物,即清代才子李渔。据传,从螃蟹上市的那天起,到吃螃蟹的季节结束,他没有一天不吃螃蟹。而且担心吃完了接不上,还用绍兴花雕酒来腌成醉蟹,装满几大缸,这样在螃蟹过季之后,他也能以醉蟹解馋,安抚无法停止思念的胃肠。
嗜蟹如命的李渔,还把秋天称为“蟹秋”,并在《闲情偶寄》一书里,给予了螃蟹最至高无上的评价:“世间好物,利在孤行。蟹之鲜而肥,甘而腻,白似玉而黄似金,已造色香味三者之至极,更无一物可以上之。”如此盛赞螃蟹,恐怕无人可及。
至于螃蟹的吃法,另一位清代才子袁枚则说:“蟹宜独食,不宜搭配他物”,因“不加佐料,便色、香、味俱全”,并以“自剥自食为妙”。这种吃法,可谓深合我心。螃蟹乃是秋之隽品,与其他任何菜肴搭配,都是多此一举。而且自剥自食,看起来繁琐费工,却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怀着一份恬淡的心境,充分领略到一种慢品美食的乐趣。
螃蟹一向的作派都是张牙舞爪,故而有“横行公子”之称,为了避免它们在蒸锅里狭路相逢、发生混战,弄得折手断脚失了品相之美,必须捆绑结实后才能下锅。蟹肚朝上蒸足十来分钟,就可以关火了。刚出蒸锅的螃蟹色泽金黄橙红,散着独有的腥香,实在诱人极了,足以让所有的美食黯然失色。
螃蟹性寒,因此须得备上一碟姜汁醋,蘸着吃。另外,也少不了一杯白葡萄酒,暖胃驱寒之余,更添几分风雅。然后,才惬意地托起一只螃蟹,首先掰掉两只大螯,用犬齿轻轻一咬,顿时冒出一股不掺杂质的清甜香味,裹挟着一种沛然莫之能御的力量,循着精准的方向,直接在我们的舌尖蔓延开来,瞬间激起洪水般汹涌的食欲。
将藏在蟹腿里的宝肉逐一搜刮干净后,便直奔主题,掀开蟹壳,只瞧得膏黄饱满,泛着油亮的光泽,不禁心中大喜,赶紧用小银勺挖了蘸上醋,一小口一小口地,吃得格外缓慢精细,生怕一不留神囫囵吞枣,白白浪费了这人间至味。这时,低头品一口蟹膏,仰脖喝一杯干白,那醇厚的凉意,正好契合蟹膏的鲜香,在舌尖上生出一股爽利的快感,令人回味无穷。
一只蟹一杯酒,在这西风满院的菊花天里,可以慢慢地吃上一个多钟头,最后,剩下一堆残渣空壳,方才舔舔手指上的蟹油,意犹未尽地作罢。吃过螃蟹后,十指尽染腥香,虽反复洗涤,香气仍残留掌心久久不散,时不时放鼻子底下嗅一嗅,那感觉实在妙不可言。
曾经欣赏过现代文人丰子恺的一幅画《秋饮黄花酒》,画面上有一个花瓶,瓶上插着两支饱满的菊花,一旁是酒杯,与一只肥美的螃蟹。后来他又在文章中写道:重阳节正是螃蟹个大肉肥、黄多味美的时候。吃蟹时,就着黄花酒,蟹壳里绝不会留一点蟹肉。每次吃完蟹,他还把蟹钳头上毛茸茸的东西合起来做成一只蝴蝶。吃几只蟹就做几只蝴蝶。一到金秋时分,他家的墙上总是贴满了蝴蝶,一只只翩翩欲飞,宛如表达着对季节的赞美。
季秋之月,菊有黄华。在这最美的时节,且让我们持螯赏菊,以一种风雅的方式,作为对季节的礼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