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第八次课改实施将近10年了,我是课改的实施者、践行者、亲历者,又是课改的战斗员、指挥员、裁判员,在课改的实施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到:课改使教师不得不“洗脑筋”、“动脑筋”,甚至“伤脑筋”,最终必定会使教师们有一个“好脑筋”。我对课改有很多感悟,一半欢喜一半忧,现一吐为快。
一、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教育和卫生一样,是民生问题,但医生看病早已由当初的望、闻、问、切发展到用现代手段,采取现代化的方法,用高科技仪器对病人进行检查,极大地提高了疗效,而教育一百多年来仍然采取“一支粉笔一张嘴,上课从头讲到尾”的落后的传统教法。教育究竟向何处去?就在教育人困惑、迷茫、“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时,第八次课改应运而生,真乃“柳暗花明又一村”。我认为,这次课改给教师带来了很多变化:
教师角色、行为的变化。当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走向教师,由学科走向学生的时候,教师的角色、行为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管理者,而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在学生的学习经验中渐渐失去了第一主角的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强调学生的自主性,重在启发,贵在引导,妙在点拨,巧在如何帮助学生设计正确的学习路线,选择正确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中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活泼、兴奋的状态,让学生有自己的空间去探究、合作、体验、创造,完成教学活动。
教师教学方式的变化。在实践中,我明显地感觉到,新课改中的师生关系,从传统的“师道尊严”转变为师生是伙伴关系、朋友关系。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彰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课不是无谓的牺牲和时光的耗费,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教师教学情境的变化。新课程体现出教学中本来就有的那些不确定性:教学目标和教学结果的不确定性,如知识、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等多元价值取向;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如课程的综合性加大,教材、教参的答案不确定;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的不确定性。这些都给教师留下了较多的余地,教师有了更大的自主性,教师成为了一个决策者,而不再是一个执行者。新课程中一些无法预见的、实践性的、从未见过的教学情境,对教师是一种强大的激励力量,在新的教学情境中,教师要不断提升和完善自己。
教师的成才观与发展观的变化。新课程建立不断提高的教师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有一位教育家说过,教师的定律,一言以蔽之,就是你一旦今日停止成长,明日你就将停止教学。“做一辈子老师”必须“一辈子学做老师”。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只有再度成为学生,不断更新知识,才能与时俱进,才能立于教改的潮头,才能适应新一轮课程改革。
教师评价方式的变化。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评价要求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进行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管理、教研部门定期对学校课程的执行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管理,形成课程不断革新的机制。
新课改的实施,迫使每一位有责任心的教师再度成为学生,“静下心来学,潜下心来研”,“走出去学,请进来教,坐下来研,沉下去思”,成为新课改中一道亮丽的风景;专家引领,同伴互助,教学反思,已成为教师们的日常生活;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已成为教师挂在嘴上的口头禅。我和广大的教师一样,在新课改中不断成长,“新课程改革下农村中小学学生学习方式研究”省级课题完成研究,在省评比中获奖并入选江苏省教研室《课题优秀成果集》一书,有近40篇新课改论文在《人民教育》等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新课程研究系列论文被评为连云港市“十五”优秀教科研成果。
二、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奇迹不会平白无故地发生,创造奇迹的就是那些平凡无奇的人。新课改的推进也不例外,新课改的希望在哪里?
希望在教师。新课改的推进实施我认为关键在教师。只有教师静下心来研究,潜下心来课改,课改才能走得更稳。在新课改的推进中,教育反思的作用不可忽视。教育反思可以是理念的反思,也可以是方法的反思;可以是点的反思,也可以是面的反思;可以是热反思,也可以是冷反思;可以是过程的反思,也可以是效果的反思;可以是个体的反思,也可以是群体的反思;可以是关于成功的反思,也可以是关于失败的反思……“原汁原味原生态,有所见有所闻有所悟”,实实在在的教育反思必定会促进教师在新课改中不断成长。
典型在学校。通过不断的实践,我明白一个简单的道理:课改的典型不在办公室里,不在专家的报告中,不在研讨的会议中,课改的典型一定在学校。课改最有话语权的不是专家,而是教师,他们知道课改的来龙去脉,他们知道课改的薄弱环节,他们知道学生需要什么。
经验在基层。在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经验层出不穷,一个比一个好听,一个比一个高明,一个比一个玄乎。但基层的实践证明很多所谓的“典型经验”是镜中月、水中花,是中看不中用的海市蜃楼。我认为,真正的经验应当是自下而上而不是自上而下,真正的经验来自实践而不是理论,真正的经验在基层,真正的经验在教师那儿。
课改是生活。课改应当是生活,而不应当仅仅在课堂。只有把课改的理念融入生活中,教室里的课改才有保障。课改的课堂应当成为学生生命发展的空间、生命成长的摇篮,成为学生的能言堂、乐言堂、善言堂。教师只有把课改当成生活本身,用平平常常的心态、高高兴兴的情绪,实实在在地做课改,才能把课改做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如诗如画、如歌如舞。
三、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
研读近几年各地教科研部门做的课改报告,可以发现,报告中除了肯定成绩、总结经验之外,还经常会出现类似这样的表述:“但是很多事实表明,随堂课的面貌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新课改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以人为本”思想的表面化。在课堂教学中,不负责任的评价、虚假的评价、伪表扬的评价到处都是。不管学生表现如何,总是表扬,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是极为不利的。恰如其分、恰到好处的评价,一定会产生正迁移。在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花拳绣腿、“雨过地皮湿”、“旧瓶装新酒”、“穿新鞋走老路”的情况仍然存在,必须坚决摒弃。
“以学生为主体”思想的片面化。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多出一些好学生。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非常正确,但不能片面化。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有些教师为了体现以学生为本就什么也不敢说,什么也不敢做,不敢越雷池半步,一切信马由缰,“空洞乏味的说教课,谈天说地的讨论课,手舞足蹈的表演课,东拼西凑的常识课,声像满堂的欣赏课,花样翻新的活动课”随处可见,令人担忧。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形式化。首先,自主学习,时间不足。由于教师课改理念渗透不够,讲解分析过多,或学生自主学习把控不当,造成时间延宕,许多课堂教学学生随堂训练缺少足够的时间。其次,合作学习,价值不高。课堂存在着交流方向单向,合作形式单调,交流问题简单,假合作、伪合作现象层出不穷等问题。第三,探究学习,气氛不浓。虽然教师激发学生开展探究学习,但由于缺乏良好的习惯和常态的机制,学生之间不愿互相探讨交流,因此课堂上学生探究形似点缀,缺乏参与的广度、思考的深度和拓展的维度。
现代教学手段使用的盲目化。首先,画蛇添足,降低了教学效益。课件制作缺乏针对性、实效性,分散了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冲淡了课堂的学习主题。其次,喧宾夺主,导致了角色错位。有些课件脱离教学需要,追求感官刺激,让作为辅助手段的多媒体成为课堂的主角,而本应作为主角的学生竟沦为了课堂的配角,形成了严重的角色错位。第三,越俎代庖,淡化了情感交流。教学流程都由课件按顺序一一展示出来,造成了课堂上教师沦为一名键盘操作人员,学生成了没有情感、没有思想的木偶,丰富多彩的情感交流就荡然无存。第四,亦步亦趋,弱化了创新意识。有的教师用的课件系网上下载,这种课件只会限制自己的教学思路与教学眼界,影响自己的成长。第五,邯郸学步,丢弃了传统精华。每逢有人听课,不论教学内容是否适合、操作技能是否熟练,都一窝蜂地搬用现代媒体,而把传统教学手段的一些精华(如板书)抛得一干二净。
课改具有艰巨性、复杂性、长期性,不可能一帆风顺,“痛并快乐着”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我们必须热情与理性相结合,实干与反思相结合,专家引领与教师探索相结合,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推进课改的发展。
(花红斌,灌南县教育局副局长,222500)
一、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教育和卫生一样,是民生问题,但医生看病早已由当初的望、闻、问、切发展到用现代手段,采取现代化的方法,用高科技仪器对病人进行检查,极大地提高了疗效,而教育一百多年来仍然采取“一支粉笔一张嘴,上课从头讲到尾”的落后的传统教法。教育究竟向何处去?就在教育人困惑、迷茫、“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时,第八次课改应运而生,真乃“柳暗花明又一村”。我认为,这次课改给教师带来了很多变化:
教师角色、行为的变化。当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走向教师,由学科走向学生的时候,教师的角色、行为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管理者,而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在学生的学习经验中渐渐失去了第一主角的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强调学生的自主性,重在启发,贵在引导,妙在点拨,巧在如何帮助学生设计正确的学习路线,选择正确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中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活泼、兴奋的状态,让学生有自己的空间去探究、合作、体验、创造,完成教学活动。
教师教学方式的变化。在实践中,我明显地感觉到,新课改中的师生关系,从传统的“师道尊严”转变为师生是伙伴关系、朋友关系。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彰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课不是无谓的牺牲和时光的耗费,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教师教学情境的变化。新课程体现出教学中本来就有的那些不确定性:教学目标和教学结果的不确定性,如知识、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等多元价值取向;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如课程的综合性加大,教材、教参的答案不确定;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的不确定性。这些都给教师留下了较多的余地,教师有了更大的自主性,教师成为了一个决策者,而不再是一个执行者。新课程中一些无法预见的、实践性的、从未见过的教学情境,对教师是一种强大的激励力量,在新的教学情境中,教师要不断提升和完善自己。
教师的成才观与发展观的变化。新课程建立不断提高的教师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有一位教育家说过,教师的定律,一言以蔽之,就是你一旦今日停止成长,明日你就将停止教学。“做一辈子老师”必须“一辈子学做老师”。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只有再度成为学生,不断更新知识,才能与时俱进,才能立于教改的潮头,才能适应新一轮课程改革。
教师评价方式的变化。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评价要求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进行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管理、教研部门定期对学校课程的执行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管理,形成课程不断革新的机制。
新课改的实施,迫使每一位有责任心的教师再度成为学生,“静下心来学,潜下心来研”,“走出去学,请进来教,坐下来研,沉下去思”,成为新课改中一道亮丽的风景;专家引领,同伴互助,教学反思,已成为教师们的日常生活;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已成为教师挂在嘴上的口头禅。我和广大的教师一样,在新课改中不断成长,“新课程改革下农村中小学学生学习方式研究”省级课题完成研究,在省评比中获奖并入选江苏省教研室《课题优秀成果集》一书,有近40篇新课改论文在《人民教育》等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新课程研究系列论文被评为连云港市“十五”优秀教科研成果。
二、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奇迹不会平白无故地发生,创造奇迹的就是那些平凡无奇的人。新课改的推进也不例外,新课改的希望在哪里?
希望在教师。新课改的推进实施我认为关键在教师。只有教师静下心来研究,潜下心来课改,课改才能走得更稳。在新课改的推进中,教育反思的作用不可忽视。教育反思可以是理念的反思,也可以是方法的反思;可以是点的反思,也可以是面的反思;可以是热反思,也可以是冷反思;可以是过程的反思,也可以是效果的反思;可以是个体的反思,也可以是群体的反思;可以是关于成功的反思,也可以是关于失败的反思……“原汁原味原生态,有所见有所闻有所悟”,实实在在的教育反思必定会促进教师在新课改中不断成长。
典型在学校。通过不断的实践,我明白一个简单的道理:课改的典型不在办公室里,不在专家的报告中,不在研讨的会议中,课改的典型一定在学校。课改最有话语权的不是专家,而是教师,他们知道课改的来龙去脉,他们知道课改的薄弱环节,他们知道学生需要什么。
经验在基层。在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经验层出不穷,一个比一个好听,一个比一个高明,一个比一个玄乎。但基层的实践证明很多所谓的“典型经验”是镜中月、水中花,是中看不中用的海市蜃楼。我认为,真正的经验应当是自下而上而不是自上而下,真正的经验来自实践而不是理论,真正的经验在基层,真正的经验在教师那儿。
课改是生活。课改应当是生活,而不应当仅仅在课堂。只有把课改的理念融入生活中,教室里的课改才有保障。课改的课堂应当成为学生生命发展的空间、生命成长的摇篮,成为学生的能言堂、乐言堂、善言堂。教师只有把课改当成生活本身,用平平常常的心态、高高兴兴的情绪,实实在在地做课改,才能把课改做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如诗如画、如歌如舞。
三、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
研读近几年各地教科研部门做的课改报告,可以发现,报告中除了肯定成绩、总结经验之外,还经常会出现类似这样的表述:“但是很多事实表明,随堂课的面貌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新课改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以人为本”思想的表面化。在课堂教学中,不负责任的评价、虚假的评价、伪表扬的评价到处都是。不管学生表现如何,总是表扬,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是极为不利的。恰如其分、恰到好处的评价,一定会产生正迁移。在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花拳绣腿、“雨过地皮湿”、“旧瓶装新酒”、“穿新鞋走老路”的情况仍然存在,必须坚决摒弃。
“以学生为主体”思想的片面化。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多出一些好学生。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非常正确,但不能片面化。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有些教师为了体现以学生为本就什么也不敢说,什么也不敢做,不敢越雷池半步,一切信马由缰,“空洞乏味的说教课,谈天说地的讨论课,手舞足蹈的表演课,东拼西凑的常识课,声像满堂的欣赏课,花样翻新的活动课”随处可见,令人担忧。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形式化。首先,自主学习,时间不足。由于教师课改理念渗透不够,讲解分析过多,或学生自主学习把控不当,造成时间延宕,许多课堂教学学生随堂训练缺少足够的时间。其次,合作学习,价值不高。课堂存在着交流方向单向,合作形式单调,交流问题简单,假合作、伪合作现象层出不穷等问题。第三,探究学习,气氛不浓。虽然教师激发学生开展探究学习,但由于缺乏良好的习惯和常态的机制,学生之间不愿互相探讨交流,因此课堂上学生探究形似点缀,缺乏参与的广度、思考的深度和拓展的维度。
现代教学手段使用的盲目化。首先,画蛇添足,降低了教学效益。课件制作缺乏针对性、实效性,分散了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冲淡了课堂的学习主题。其次,喧宾夺主,导致了角色错位。有些课件脱离教学需要,追求感官刺激,让作为辅助手段的多媒体成为课堂的主角,而本应作为主角的学生竟沦为了课堂的配角,形成了严重的角色错位。第三,越俎代庖,淡化了情感交流。教学流程都由课件按顺序一一展示出来,造成了课堂上教师沦为一名键盘操作人员,学生成了没有情感、没有思想的木偶,丰富多彩的情感交流就荡然无存。第四,亦步亦趋,弱化了创新意识。有的教师用的课件系网上下载,这种课件只会限制自己的教学思路与教学眼界,影响自己的成长。第五,邯郸学步,丢弃了传统精华。每逢有人听课,不论教学内容是否适合、操作技能是否熟练,都一窝蜂地搬用现代媒体,而把传统教学手段的一些精华(如板书)抛得一干二净。
课改具有艰巨性、复杂性、长期性,不可能一帆风顺,“痛并快乐着”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我们必须热情与理性相结合,实干与反思相结合,专家引领与教师探索相结合,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推进课改的发展。
(花红斌,灌南县教育局副局长,22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