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从“工学结合”溯源开始,讨论了“工学结合”教学的必要性及合理性,为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工民建专业课程教学中贯彻“工学结合”理念提供了理论依据,最后对相应的建筑理论教学改革应用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工学结合” 工民建教学 体现
1.引言
工民建专业主要为建筑施工企业、安装单位、设计单位、业主、监理等单位及各级管理部门培养从事施工技术、工程项目管理、建筑工程预算、工程建设监理等方面的实用型技术人才。本文针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工民建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尝试将“工学结合”的理念贯穿到工民建教学中,即“工” “学”或“学” “工”的教育方式,试图解决以往建筑理论课程中的通病。
2.“工学结合”溯源
近年来,职业教育在我国取得飞速发展,“工学结合”、“校企结合”之类的名词也和职业教育一起方兴未艾。其实,“工学结合”是一种教育模式,即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其特点是学生在校期间不仅学习而且工作,这种边学习边工作类似于半工半读的形式。有了这么一种学习方式,学生能更好地得到社会实践锻炼。学生以学习技能为学习目标,而学校则以实践检验作为教育目标。学生在企业既工作又学习,还作为学生考核的一部分,所以这类学生要接受来自企业与学校严格的双重考核。
“工学结合”最早可以追溯到英国桑得兰德技术学院工程系和土木建筑系于1903年开始实施的“Sandwich Education”教育模式。随着这一模式的不断发展,到上世纪80年代成立了一个“合作教育协会”。2000年,协会理事会经讨论决定,将“合作教育”改名为“与工作相结合的学习”,这便是工学结合的基本特征,而工学结合这个名字也就被完全确立了。由于这种办学方式具有很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因此具有很强大的生命力。可以说,它是世界职业教育的必然产物,也是当今职教的亮点。
3.“工学结合”教学的必要性
当前,职业教育关于“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已被普遍接受。这是因为对于职业教育而言,它既要处理好理论知识与实践课程之间的关系,又要培养学生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因此,实施“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的必要性也就凸显出来了。然而,受培养观念、教学方法、教育模式等方面的影响,在职业教育工民建专业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教学内容缺乏更新,近年来建筑行业的发展日新月异,而课程内容却更新不大,有的甚至还在使用多年前的老教材。
(2)“产、学、研”体制有待建立完善,工民建的教学还都是在教室里完成的,学生实际上在工地参加工程实践机会并不多。
(3)专业技能与理论知识脱节,很多学生毕业后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建筑师”。其原因在于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没有掌握足够的理论知识,因此没有足够的理论作为工作实践支撑,这也就影响了在实际工作上对具体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4)建筑艺术与建筑技术脱节,大量学生的建筑设计作品没有内容,都只能是一些极为表面的文章,或者只会按照建筑规范去硬套。
(5)课程作业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学生忙于应付各自独立的作业,而这些学习往往都是盲目的。因为作业与作业之间缺乏横向和纵向的知识联系,不利于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
(6)需要创造更好的专业办学条件,大多数工民建专业理论课程所配备的教学设备还是黑板和粉笔,没有足够的资金和设备投入,也没有足够的专业书籍采购,已不能适应现代教学和科研的需要。
值得指出的是,我们所提倡的“工学结合”,不是牺牲理论课程的教学来换取建筑实践教学的。相反,在工学结合理念下的课程教学,就像一条空中通道,是建立在基础知识与专业技术相互连通、紧密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它将建筑理论与建筑实践之间形成了一个科学有效的联系,而这个联系着的体系一旦形成,就会产生非常美妙的效果。
4.“工学结合”教学的合理性
(1)工民建本身的特点符合实施“工学结合”。众所周知,工民建向来是综合学科,是实现人文艺术内容与制作形式的统一。其本质是以适于人们居住和生活实用为目标。因此,对于工民建的研究,其研究者自身就必须客观、全面,否则片面强调建筑设计的技能属性,或一味强调理论性,便会阻碍建筑专业的发展。因此,工民建课程在具体的教学中,应该以“工” “学”的观念与形式出现。真正的工民建专业教育只有从建筑本质出发,才能实现属于职业教育工民建专业教育独有的意义和价值。
(2)培养综合素质人才需要实施“工学结合”。因为中职学校在中国都还是年轻的院校,所以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也多是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工民建专业也不例外。在现在的建筑理论教学中,学科内容之间缺乏必有的逻辑联系,课程之间没有形成有效的联系和补充,割裂了学生对事物整体性或全面性的认识、思维和创造,结果是:工民建理论课堂上似乎什么都在学,但什么都没学到。要解决这个问题,还要通过工学结合途径。工学结合所倡导的认识观,学科知识的联系性和整体性,更有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形成全面的、整体的认识,有助于充分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获得提高,从而使学生成为具有综合素质的工民建人才。
(3)职教建筑专业的特点需要实施“工学结合”。作为职业教育工民建专业基础理论性课程,它在整个专业的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也可以使当前的专业学习更加完善。通过工学结合,在学生奠定全面专业素养的同时,又能培养学生深厚的专业理论基础。由此可知,“工学结合”相对于职业教育建筑理论课程来说,应该更为需要,也更为重要。“工学结合”不仅改变了各课程的组织形式,而且是课程理念的深刻变化和发展的一个成果。
5.“工学结合”的建筑理论教学改革的应用
要实施“工学结合”的工民建理论课程教学改革,首先应该根据职业教育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心理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寻找合适的教学内容,力求知识点介绍得简明扼要,语言通俗,层次脉络清晰,不要有过多高深刻板的理论,让学生能获得相对初级知识储备。本文提出一些具体的应用措施,供参考如下:
(1)加强理论知识与实际技能结合,进行技能课程的现场教学。实践出真知,学生只有通过具体的实践,才能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只有经历了实践的全过程,才能系统地掌握各个环节的基本技能。指导老师要有意识地组织学生进行全过程的实践,在实践中发现不足及时补救。例如:可以把学生带到校内实验室,要求学生按照已画好的图纸和任务单进行梁、板、柱的钢筋绑扎。梁、柱端的箍筋加密区多长,先计算出来,然后用粉笔画好,请老师验收,验收合格之后才能进行下一道工序;板按照“验收规范”来进行绑扎,板中部要求采用跳扎。所有的都绑扎好了,老师和学生共同进行验收,不合格的重新返工。利用这样的形式可以完善实践教学,传授就业技能。
(2)发挥指导教师的指导作用,提高毕业设计的动手能力。毕业设计是工民建专业必修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训练课,是学生实现从理论学习到专业知识综合应用的一次学习汇报,能训练学生把几年来学到的专业知识合技能通过独立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指导教师要注重在设计思想、设计方法和设计方案上的指导,而对于综合运用实践知识和功能则要求进行设计技巧分析,解决完成设计的具体细节问题;经过指导老师启发式分析问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结构设计和绘画等内容,必要时给予指点;要注意学生的设计进度和质量,对原则性问题进行审查和提出意见;解疑时着重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熟悉设计规范及设计手册的能力、熟练查阅有关文件资料和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认清教学计划的核心作用,突出课程设置的实用性。教学计划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核心。教学计划的制定要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充分考虑课时有限,课程多、内容多的矛盾。专业基础课是学好工民建专业的基础和重要环节,可以按照“厚基础、宽口径”的原则加强这方面的教学,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专业课程的设置应突出实用性,可在“建筑构造”、“建筑识图”、“施工技术”、“施工组织和施工管理”、“建筑工程定额与计算”等课程上有所加强;实践性教学是工民建专业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包括实验、课程设计、实习、毕业设计等,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工程问题能力的手段,也是“工学结合”的有效方式。因此,在加大实验教学比重的同时,要切实提高实验教学的技术含量,把建筑工程全过程的实验教学统筹安排,提高学生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吴良镛.建筑学的未来[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2]吕品晶.培养具有艺术家素质的建筑师[J].建筑学报,2008,(2).
[3]缪忠泽.建筑专业“三段式”实习教学初探[J].职业技术教育,2006,(2).
关键词: “工学结合” 工民建教学 体现
1.引言
工民建专业主要为建筑施工企业、安装单位、设计单位、业主、监理等单位及各级管理部门培养从事施工技术、工程项目管理、建筑工程预算、工程建设监理等方面的实用型技术人才。本文针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工民建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尝试将“工学结合”的理念贯穿到工民建教学中,即“工” “学”或“学” “工”的教育方式,试图解决以往建筑理论课程中的通病。
2.“工学结合”溯源
近年来,职业教育在我国取得飞速发展,“工学结合”、“校企结合”之类的名词也和职业教育一起方兴未艾。其实,“工学结合”是一种教育模式,即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其特点是学生在校期间不仅学习而且工作,这种边学习边工作类似于半工半读的形式。有了这么一种学习方式,学生能更好地得到社会实践锻炼。学生以学习技能为学习目标,而学校则以实践检验作为教育目标。学生在企业既工作又学习,还作为学生考核的一部分,所以这类学生要接受来自企业与学校严格的双重考核。
“工学结合”最早可以追溯到英国桑得兰德技术学院工程系和土木建筑系于1903年开始实施的“Sandwich Education”教育模式。随着这一模式的不断发展,到上世纪80年代成立了一个“合作教育协会”。2000年,协会理事会经讨论决定,将“合作教育”改名为“与工作相结合的学习”,这便是工学结合的基本特征,而工学结合这个名字也就被完全确立了。由于这种办学方式具有很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因此具有很强大的生命力。可以说,它是世界职业教育的必然产物,也是当今职教的亮点。
3.“工学结合”教学的必要性
当前,职业教育关于“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已被普遍接受。这是因为对于职业教育而言,它既要处理好理论知识与实践课程之间的关系,又要培养学生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因此,实施“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的必要性也就凸显出来了。然而,受培养观念、教学方法、教育模式等方面的影响,在职业教育工民建专业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教学内容缺乏更新,近年来建筑行业的发展日新月异,而课程内容却更新不大,有的甚至还在使用多年前的老教材。
(2)“产、学、研”体制有待建立完善,工民建的教学还都是在教室里完成的,学生实际上在工地参加工程实践机会并不多。
(3)专业技能与理论知识脱节,很多学生毕业后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建筑师”。其原因在于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没有掌握足够的理论知识,因此没有足够的理论作为工作实践支撑,这也就影响了在实际工作上对具体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4)建筑艺术与建筑技术脱节,大量学生的建筑设计作品没有内容,都只能是一些极为表面的文章,或者只会按照建筑规范去硬套。
(5)课程作业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学生忙于应付各自独立的作业,而这些学习往往都是盲目的。因为作业与作业之间缺乏横向和纵向的知识联系,不利于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
(6)需要创造更好的专业办学条件,大多数工民建专业理论课程所配备的教学设备还是黑板和粉笔,没有足够的资金和设备投入,也没有足够的专业书籍采购,已不能适应现代教学和科研的需要。
值得指出的是,我们所提倡的“工学结合”,不是牺牲理论课程的教学来换取建筑实践教学的。相反,在工学结合理念下的课程教学,就像一条空中通道,是建立在基础知识与专业技术相互连通、紧密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它将建筑理论与建筑实践之间形成了一个科学有效的联系,而这个联系着的体系一旦形成,就会产生非常美妙的效果。
4.“工学结合”教学的合理性
(1)工民建本身的特点符合实施“工学结合”。众所周知,工民建向来是综合学科,是实现人文艺术内容与制作形式的统一。其本质是以适于人们居住和生活实用为目标。因此,对于工民建的研究,其研究者自身就必须客观、全面,否则片面强调建筑设计的技能属性,或一味强调理论性,便会阻碍建筑专业的发展。因此,工民建课程在具体的教学中,应该以“工” “学”的观念与形式出现。真正的工民建专业教育只有从建筑本质出发,才能实现属于职业教育工民建专业教育独有的意义和价值。
(2)培养综合素质人才需要实施“工学结合”。因为中职学校在中国都还是年轻的院校,所以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也多是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工民建专业也不例外。在现在的建筑理论教学中,学科内容之间缺乏必有的逻辑联系,课程之间没有形成有效的联系和补充,割裂了学生对事物整体性或全面性的认识、思维和创造,结果是:工民建理论课堂上似乎什么都在学,但什么都没学到。要解决这个问题,还要通过工学结合途径。工学结合所倡导的认识观,学科知识的联系性和整体性,更有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形成全面的、整体的认识,有助于充分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获得提高,从而使学生成为具有综合素质的工民建人才。
(3)职教建筑专业的特点需要实施“工学结合”。作为职业教育工民建专业基础理论性课程,它在整个专业的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也可以使当前的专业学习更加完善。通过工学结合,在学生奠定全面专业素养的同时,又能培养学生深厚的专业理论基础。由此可知,“工学结合”相对于职业教育建筑理论课程来说,应该更为需要,也更为重要。“工学结合”不仅改变了各课程的组织形式,而且是课程理念的深刻变化和发展的一个成果。
5.“工学结合”的建筑理论教学改革的应用
要实施“工学结合”的工民建理论课程教学改革,首先应该根据职业教育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心理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寻找合适的教学内容,力求知识点介绍得简明扼要,语言通俗,层次脉络清晰,不要有过多高深刻板的理论,让学生能获得相对初级知识储备。本文提出一些具体的应用措施,供参考如下:
(1)加强理论知识与实际技能结合,进行技能课程的现场教学。实践出真知,学生只有通过具体的实践,才能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只有经历了实践的全过程,才能系统地掌握各个环节的基本技能。指导老师要有意识地组织学生进行全过程的实践,在实践中发现不足及时补救。例如:可以把学生带到校内实验室,要求学生按照已画好的图纸和任务单进行梁、板、柱的钢筋绑扎。梁、柱端的箍筋加密区多长,先计算出来,然后用粉笔画好,请老师验收,验收合格之后才能进行下一道工序;板按照“验收规范”来进行绑扎,板中部要求采用跳扎。所有的都绑扎好了,老师和学生共同进行验收,不合格的重新返工。利用这样的形式可以完善实践教学,传授就业技能。
(2)发挥指导教师的指导作用,提高毕业设计的动手能力。毕业设计是工民建专业必修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训练课,是学生实现从理论学习到专业知识综合应用的一次学习汇报,能训练学生把几年来学到的专业知识合技能通过独立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指导教师要注重在设计思想、设计方法和设计方案上的指导,而对于综合运用实践知识和功能则要求进行设计技巧分析,解决完成设计的具体细节问题;经过指导老师启发式分析问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结构设计和绘画等内容,必要时给予指点;要注意学生的设计进度和质量,对原则性问题进行审查和提出意见;解疑时着重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熟悉设计规范及设计手册的能力、熟练查阅有关文件资料和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认清教学计划的核心作用,突出课程设置的实用性。教学计划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核心。教学计划的制定要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充分考虑课时有限,课程多、内容多的矛盾。专业基础课是学好工民建专业的基础和重要环节,可以按照“厚基础、宽口径”的原则加强这方面的教学,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专业课程的设置应突出实用性,可在“建筑构造”、“建筑识图”、“施工技术”、“施工组织和施工管理”、“建筑工程定额与计算”等课程上有所加强;实践性教学是工民建专业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包括实验、课程设计、实习、毕业设计等,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工程问题能力的手段,也是“工学结合”的有效方式。因此,在加大实验教学比重的同时,要切实提高实验教学的技术含量,把建筑工程全过程的实验教学统筹安排,提高学生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吴良镛.建筑学的未来[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2]吕品晶.培养具有艺术家素质的建筑师[J].建筑学报,2008,(2).
[3]缪忠泽.建筑专业“三段式”实习教学初探[J].职业技术教育,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