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英语和其他语言一样,是承载文明的工具,应透过英语语言本身发掘英语语言的内在美以及它所传递的历史和潜在的意义,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关键词】英语语言 美感 潜在意义
英语,归根结底是一种语言,和我们汉语一样,是文明的载体,是人类传承文明的工具。但在现实的英语学习中,迫于考试升学的压力,我们过于重视英语单词的含义、语法、句式结构等皮表,而忽视了英语单词和句式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本文就英语学习过程中所承载的知识含量和美感浅谈自己的感悟。
一、要善于发现英语语言的美感
我们经常会赞叹汉语语言中一些语句和文章的优美。其实,在英语语言中也不乏这样的优美语句和文章的,只不过容易被我们忽视罢了。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当我跟学生讲解某个句式非常优美时,学生瞪大眼睛看着我,好像不太理解。课后有学生跟我说,汉语语言的美感,他们能体悟得到,可是英语语言的美,就很难发觉,不知道它们到底美在哪儿。甚至还有学生跟我说,为了翻译英语语句都已经弄得焦头烂额,哪有心思去欣赏它的美,不觉得它厌烦就已经不错了。我跟他们说,这就像登山一样,只是煎熬攀登途中体力的劳苦,而忘记了欣赏沿途的美景和享受登山劳累背后的乐趣,也就忘却登山的初衷了。
其实,英语语言的美是不难发现,看你是否有心。比如一些名人演讲稿,这些文稿里的语言极为优美的,这也是它们能够流传于世的魅力所在。所以,在英语第二课堂——趣味英语,我也给学生介绍了一些。先从大家都熟悉的入手,美国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 Jr)为争取黑人民权发表的《I Have a Dream》,高中语文必修2中编入了这篇文章,他们都学过,我就把它英汉进行对比:
I have a dream that one day this nation will rise up and live out the true meaning of its creed: “We hold these truths to be self-evident, 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I have a dream that one day on the red hills of Georgia, the sons of former slaves and the sons of former slave owners will be able to sit down together at the table of brotherhood.
I have a dream that...
不断重复使用的“I have a dream”一词,激励广大的黑人听众的自尊感、自强感,激励他们为“生而平等”而奋斗。以及对黑人与白人有一天能和平且平等共存的热切期盼。
还有二战期间丘吉尔发表的就职演讲:《Blood, Sweat and Tears》
I say to the House as I said to Ministers who have joined this government, I have nothing to offer but blood, toil, tears and sweat. We have before us an ordeal of the most grievous kind. We have before us many, many months of struggle and suffering.
我让同学们自己感受这篇演讲稿的语言魅力以及听众当时的感受。
我还给同学们介绍了一些优美句式。如:“If you do not leave me, we will die together.”(你若不离不弃,我必生死相依。)还有网络比较流行的一首短诗歌:
You say that you love rain,
but you open your umbrella when it rains.
You say that you love the sun,
but you find a shadow spot when the sun shines.
You say that you love the wind,
but you close your windows when wind blows.
This is why I am afraid,
because you say that you love me too.
有网友仿照诗经的句式把它翻译成诗经版
子言慕雨,启伞避之。
子言好阳,寻荫拒之。
子言喜风,阖户离之。
子言偕老,吾所畏之。
同学们惊叹不已原来英语中也有我我们汉语一样意境优美的诗句,关键是我们是否用心去品读和欣赏。
二、发掘英语词汇所传递的历史
在汉语里,很多汉字都是有其自身来源和它特别的含义。比如象形字,形似它所描述的对象。如日、月等。还有会意字,如“妻子”的“妻”,表示的就是一个人抓住一个女人的头发,反映原始社会抢婚的习俗。英语单词,也不例外,很多也都有其自身的历史来源。
所以在趣味英语课堂,我们先从“中国”的英语名称谈起。关于“中国”,为什么用china,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因为它和英文瓷器是同一个单词,所以有人提出可能和早期贸易有关,中国的丝绸和瓷器历来都是非常有名的。也有人认为是“秦”的英文转音,写作“chin”,后来写作“china”,听起来有些道理,就像我们两个强大的王朝“汉”、“唐”一样,一个作为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一个成为海外华人集聚地的称号——唐人街。还有人把它附会成瓷都景德镇的原名昌南镇。景德镇原叫昌南镇的音译。而实际情况是它是来源于印度的梵语 “支那”,在古印度经文《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中表示商朝时期的中国。后来西方人从印度人那里转译成英文Cina,后来变成了China。顺便提一下,后来支那成了日本歧视中国的一种称呼。二战日本战败后,被要求明文废止使用这一歧视性称谓。但是最早“支那”这个词是一个中性词。 再如英语食糖“sugar”,就是来源于印度梵语。据季羡林先生考证,不仅英语,就连英语、法语、德语和俄语的糖果单词都是来源于梵语,这就说明欧洲的糖果是从古印度传过去的。但印度印地语中称白糖为cīnī(意思为“中国的”),这又是怎么回事?原来唐朝时印度的制糖术比中国先进,中国从印度那里学会了后再发扬光大,再次传回印度,所以印度的食糖词汇就被中国的取代了。
还有水稻的单词rice,同样是来源于古印度的梵语。欧洲各国的因为水稻从印度传入了波斯、两河流域和叙利亚,所以古代西亚诸语中的“稻”一词都借自梵语。国际上也曾掀起过究竟哪里才是水稻故乡的争论。植物学家、语言学家都加入了战团,从植物学和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大都认为印度是水稻的故乡。直到考古学家们考证后才最终改变了这个结论。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陆续发掘了一些含有水稻遗存的古老遗址:湖南澧县彭头山遗址、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等,最终确定了中国才是水稻真正的故乡。
我也让学生列举一些,但限于水平,同学们列举的不多,tower, wushu,tofu(豆腐)等。
所以英语词汇的起源也是多元的,是在同其他文明的交融中不断充实丰富的。通过对这些词汇源头的追溯,可以开阔我们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三、探究英语语言的潜在意义
我们在学英语过程中会发现一个规律,用来表示亚洲黄种人国家人民的词汇很多结尾是“ese”,如中国人Chinese,日本人Japanese,尼泊尔人Nepalese,缅甸人Burmese,越南人Vietnamese;而表示欧美国家人民的词汇是“en”结尾,美国人American,澳大利亚人Australian,奥地利人Austrian,加拿大人Canadian,德国人German,意大利人Italian,俄国人Russian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呢?我们在趣味英语课堂就这个问题进行了有趣的讨论。关于词根结尾有什么讲究?nese虽然有表示本属于(所指的国家的人或语言的意思),但它本身也具有歧视的意思。我们看《朗曼当代英语字典》(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对“ese”的定义:单词后缀。1. 属于(所指的国家的人或语言);2. (通常贬义)以所指的风格撰写的文学作品。再如微软电子字典(MSN Encarta Dic-tionary),其中的一项解释:所指群体的语言风格,但一般是贬义。虽然ese也有表示小的意思,但内在的歧视意味是不言而喻的。因为近代以来,亚洲大部分国家都是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欧洲人有一种天然的优越感。唯一的欧洲国家葡萄牙例外,Portuguese,因为葡萄牙是最早兴起海权的国家,与英国等争夺海上霸权,所以被敌视。所以我们今天在应用Chinese这一词汇时,要了解我们过去的屈辱历史。像新加坡国父李光耀非常了解西方的那一套,在1965年独立时,就决定自称为Singaporean,而非Singaporese。
再如朝鲜的英文单词,“Korea”,而实际情况是原来是“Corea”,来源于朝鲜古称高丽的音译。1910日本吞并朝鲜半岛后,为了保证在根据英文字母排列国家顺序时日本排在朝鲜之前,就变成了现在的样子“Korea”。不管是现在的朝鲜官方还是韩国,都希望变回原来的名称,多数韩国民众表示在半岛完全统一后,还是支持使用“Corea”作为国名。
根据这一启发,同学们结合他们学过的历史知识,还列举了“the Middle East”(中东)、the Near East(近东)、the Far East(远东)都是类似的,典型的反映欧洲中心论的词汇。
所以,我们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应该把它当成一种学习知识的工具,一种传播文明的载体,而不是纠结于它本身的句式结构等等。要善于发现英语语言那种天然的美感,并发掘它潜在的意义,这才是我们学习英语的终极目标。否则就是一叶障目,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了。
参考文献:
[1]陈宝云.趣味英语教学[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2(S1).
[2]黄远振.新课程英语教与学[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
[3]彭元峰.美中外语.2010(8).
[4]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5]禹明.英语教学要揭示英语的语言美[J].天津教育,1983(03).
【关键词】英语语言 美感 潜在意义
英语,归根结底是一种语言,和我们汉语一样,是文明的载体,是人类传承文明的工具。但在现实的英语学习中,迫于考试升学的压力,我们过于重视英语单词的含义、语法、句式结构等皮表,而忽视了英语单词和句式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本文就英语学习过程中所承载的知识含量和美感浅谈自己的感悟。
一、要善于发现英语语言的美感
我们经常会赞叹汉语语言中一些语句和文章的优美。其实,在英语语言中也不乏这样的优美语句和文章的,只不过容易被我们忽视罢了。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当我跟学生讲解某个句式非常优美时,学生瞪大眼睛看着我,好像不太理解。课后有学生跟我说,汉语语言的美感,他们能体悟得到,可是英语语言的美,就很难发觉,不知道它们到底美在哪儿。甚至还有学生跟我说,为了翻译英语语句都已经弄得焦头烂额,哪有心思去欣赏它的美,不觉得它厌烦就已经不错了。我跟他们说,这就像登山一样,只是煎熬攀登途中体力的劳苦,而忘记了欣赏沿途的美景和享受登山劳累背后的乐趣,也就忘却登山的初衷了。
其实,英语语言的美是不难发现,看你是否有心。比如一些名人演讲稿,这些文稿里的语言极为优美的,这也是它们能够流传于世的魅力所在。所以,在英语第二课堂——趣味英语,我也给学生介绍了一些。先从大家都熟悉的入手,美国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 Jr)为争取黑人民权发表的《I Have a Dream》,高中语文必修2中编入了这篇文章,他们都学过,我就把它英汉进行对比:
I have a dream that one day this nation will rise up and live out the true meaning of its creed: “We hold these truths to be self-evident, 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I have a dream that one day on the red hills of Georgia, the sons of former slaves and the sons of former slave owners will be able to sit down together at the table of brotherhood.
I have a dream that...
不断重复使用的“I have a dream”一词,激励广大的黑人听众的自尊感、自强感,激励他们为“生而平等”而奋斗。以及对黑人与白人有一天能和平且平等共存的热切期盼。
还有二战期间丘吉尔发表的就职演讲:《Blood, Sweat and Tears》
I say to the House as I said to Ministers who have joined this government, I have nothing to offer but blood, toil, tears and sweat. We have before us an ordeal of the most grievous kind. We have before us many, many months of struggle and suffering.
我让同学们自己感受这篇演讲稿的语言魅力以及听众当时的感受。
我还给同学们介绍了一些优美句式。如:“If you do not leave me, we will die together.”(你若不离不弃,我必生死相依。)还有网络比较流行的一首短诗歌:
You say that you love rain,
but you open your umbrella when it rains.
You say that you love the sun,
but you find a shadow spot when the sun shines.
You say that you love the wind,
but you close your windows when wind blows.
This is why I am afraid,
because you say that you love me too.
有网友仿照诗经的句式把它翻译成诗经版
子言慕雨,启伞避之。
子言好阳,寻荫拒之。
子言喜风,阖户离之。
子言偕老,吾所畏之。
同学们惊叹不已原来英语中也有我我们汉语一样意境优美的诗句,关键是我们是否用心去品读和欣赏。
二、发掘英语词汇所传递的历史
在汉语里,很多汉字都是有其自身来源和它特别的含义。比如象形字,形似它所描述的对象。如日、月等。还有会意字,如“妻子”的“妻”,表示的就是一个人抓住一个女人的头发,反映原始社会抢婚的习俗。英语单词,也不例外,很多也都有其自身的历史来源。
所以在趣味英语课堂,我们先从“中国”的英语名称谈起。关于“中国”,为什么用china,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因为它和英文瓷器是同一个单词,所以有人提出可能和早期贸易有关,中国的丝绸和瓷器历来都是非常有名的。也有人认为是“秦”的英文转音,写作“chin”,后来写作“china”,听起来有些道理,就像我们两个强大的王朝“汉”、“唐”一样,一个作为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一个成为海外华人集聚地的称号——唐人街。还有人把它附会成瓷都景德镇的原名昌南镇。景德镇原叫昌南镇的音译。而实际情况是它是来源于印度的梵语 “支那”,在古印度经文《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中表示商朝时期的中国。后来西方人从印度人那里转译成英文Cina,后来变成了China。顺便提一下,后来支那成了日本歧视中国的一种称呼。二战日本战败后,被要求明文废止使用这一歧视性称谓。但是最早“支那”这个词是一个中性词。 再如英语食糖“sugar”,就是来源于印度梵语。据季羡林先生考证,不仅英语,就连英语、法语、德语和俄语的糖果单词都是来源于梵语,这就说明欧洲的糖果是从古印度传过去的。但印度印地语中称白糖为cīnī(意思为“中国的”),这又是怎么回事?原来唐朝时印度的制糖术比中国先进,中国从印度那里学会了后再发扬光大,再次传回印度,所以印度的食糖词汇就被中国的取代了。
还有水稻的单词rice,同样是来源于古印度的梵语。欧洲各国的因为水稻从印度传入了波斯、两河流域和叙利亚,所以古代西亚诸语中的“稻”一词都借自梵语。国际上也曾掀起过究竟哪里才是水稻故乡的争论。植物学家、语言学家都加入了战团,从植物学和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大都认为印度是水稻的故乡。直到考古学家们考证后才最终改变了这个结论。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陆续发掘了一些含有水稻遗存的古老遗址:湖南澧县彭头山遗址、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等,最终确定了中国才是水稻真正的故乡。
我也让学生列举一些,但限于水平,同学们列举的不多,tower, wushu,tofu(豆腐)等。
所以英语词汇的起源也是多元的,是在同其他文明的交融中不断充实丰富的。通过对这些词汇源头的追溯,可以开阔我们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三、探究英语语言的潜在意义
我们在学英语过程中会发现一个规律,用来表示亚洲黄种人国家人民的词汇很多结尾是“ese”,如中国人Chinese,日本人Japanese,尼泊尔人Nepalese,缅甸人Burmese,越南人Vietnamese;而表示欧美国家人民的词汇是“en”结尾,美国人American,澳大利亚人Australian,奥地利人Austrian,加拿大人Canadian,德国人German,意大利人Italian,俄国人Russian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呢?我们在趣味英语课堂就这个问题进行了有趣的讨论。关于词根结尾有什么讲究?nese虽然有表示本属于(所指的国家的人或语言的意思),但它本身也具有歧视的意思。我们看《朗曼当代英语字典》(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对“ese”的定义:单词后缀。1. 属于(所指的国家的人或语言);2. (通常贬义)以所指的风格撰写的文学作品。再如微软电子字典(MSN Encarta Dic-tionary),其中的一项解释:所指群体的语言风格,但一般是贬义。虽然ese也有表示小的意思,但内在的歧视意味是不言而喻的。因为近代以来,亚洲大部分国家都是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欧洲人有一种天然的优越感。唯一的欧洲国家葡萄牙例外,Portuguese,因为葡萄牙是最早兴起海权的国家,与英国等争夺海上霸权,所以被敌视。所以我们今天在应用Chinese这一词汇时,要了解我们过去的屈辱历史。像新加坡国父李光耀非常了解西方的那一套,在1965年独立时,就决定自称为Singaporean,而非Singaporese。
再如朝鲜的英文单词,“Korea”,而实际情况是原来是“Corea”,来源于朝鲜古称高丽的音译。1910日本吞并朝鲜半岛后,为了保证在根据英文字母排列国家顺序时日本排在朝鲜之前,就变成了现在的样子“Korea”。不管是现在的朝鲜官方还是韩国,都希望变回原来的名称,多数韩国民众表示在半岛完全统一后,还是支持使用“Corea”作为国名。
根据这一启发,同学们结合他们学过的历史知识,还列举了“the Middle East”(中东)、the Near East(近东)、the Far East(远东)都是类似的,典型的反映欧洲中心论的词汇。
所以,我们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应该把它当成一种学习知识的工具,一种传播文明的载体,而不是纠结于它本身的句式结构等等。要善于发现英语语言那种天然的美感,并发掘它潜在的意义,这才是我们学习英语的终极目标。否则就是一叶障目,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了。
参考文献:
[1]陈宝云.趣味英语教学[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2(S1).
[2]黄远振.新课程英语教与学[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
[3]彭元峰.美中外语.2010(8).
[4]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5]禹明.英语教学要揭示英语的语言美[J].天津教育,198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