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它归根结底属于一种价值观的教育,要以大学生作为接受教育的主体通过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予以实现。研究把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心理接受机制,揭示其内涵及其构成要素,充分认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接受活动的主要特征,有助于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科学性与实效性。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心理接受机制;接受主体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归根结底属于一种价值观的教育,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要以大学生作为接受教育的主体通过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予以实现。因此,研究把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心理接受机制,有助于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科学性与实效性,从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内化为当代大学生的自觉意识和价值追求。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心理接受机制的基本内涵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接受”就是指受教育者主动寻找外来信息,接受外来信息,并按一定的心理结构进行内化的过程。[1]机制,在自然科学中,指事物或现象的有机构造、功能和相互关系的过程和方法;在社会科学中,指一个工作系统的组织或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法。所谓“心理接受机制”,就是接受活动过程中,接受主体在与接受客体和接受中介互动过程中的组织机构、功能状态、运作原理和规律性变化体现出的一系列心理规律、特点。[2]
笔者认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心理接受机制,是指在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过程中,接受主体(大学生)在接受中介(教育活动、大众媒介等)的作用下,将接受客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自身价值追求并实践成主动行为过程中所呈现出的一系列要素的心理结合状态、心理运作过程和心理规律性变化。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心理接受机制的构成要素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心理接受机制主要包括三个组成部分——接受主体(大学生)、接受客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接受中介(教育活动、大众媒介等)。
(一)接受主体
接受主体(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接受活动,是接受主体(大学生)基于自身的思想基础和内在需要,通过自己的积极行动,能动地选择、接受教育的影响并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这本身也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即接受主体(大学生)的接受活动是知、情、意、信、行协调发展的结果。
接受主体(大学生)的接受活动首先由对外界的教育信息进行认知选择与加工开始,即接受主体(大学生)通过视觉、听觉等感觉器官选择性地接受外界的信息,并加以记忆,通过思维进行归类、抽象、提升和改造。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接受过程中,大学生先前的认知水平、经验结构和思维方式直接影响了其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选择和加工水平。接受主体(大学生)对教育信息进行认知选择与加工后,要“内化”为自身的理想、信念,进而来影响和改变行为。这里的关键是让接受主体(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心信服,从而坚定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努力奋斗的理想信念,并最终确立共产主义的伟大信仰,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体现在实际行动中。
值得强调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接受主体(大学生)的情感和意志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接受活动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作为接受主体的大学生,其情感丰富,意志鲜明,容易出现情绪波动,甚至产生极端情绪。当大学生面对引起其积极情绪反应的信息时,一般比较容易接受,但当面对引起其消极情绪反应的信息时,容易产生悲观、不满、抵触、厌烦、对立等强烈的心理体验,对于接受活动会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尽量让学生在课堂上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坚定大学生对于社会发展的意志信念,积极将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转化为接受活动的积极动力因素。
(二)接受客体
接受客体是指在接受活动中,接受主体所收到的接受对象。接受客体是由具体的接受主体根据自己的接受方式和接受能力有目的、有选择性地进行的。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过程中,接受客体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系统。从客观上讲,这四个不同方面对接受主体的意义不同,同一接受主体会从满足自身内在的成长需要的层面来调节自身的状态。另外,即使对于同一接受对象,不同的接受主体也会根据自己的接受方式、接受能力,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和不同意义上选择性接受客体。
(三)接受中介
接受中介是指将接受主体和接受客体连接起来并使之发生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一个中介系统。接受中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由若干要素构成。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接受中介主要有学校、家庭、大众传播媒介、大学生平日所接触的同学、朋友群体以及社会团体组织等,尤其是互联网、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影响越来越大。这里我们主要探讨学校这一接受中介在对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活动中的所采取的具体组织形式。
学校作为接受中介所开展的教育活动,主要由课堂教学、学生社团活动、校园文化以及校外社会实践等四个主要部分构成。四者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构成了学校作为接受中介所开展教育活动的主要内容。其中,课堂教学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特别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整个教学活动中。同时,还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充分融入进大学生社团活动中,如组织爱国主义、社会主义荣辱观等为题材的演讲、辩论比赛等。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也可充分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如在校园网建设上,以各种行为和途径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此外,积极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校外社会实践,如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关心时局、积极开展社会调研等。 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接受活动的主要特征
接受作为一项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在运行过程中受到诸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不同的接受主体对相同信息的接受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总体来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接受活动呈现出如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一)主体性与能动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使大学生逐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大学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接受主体,因而他们能否主动应答、主动选择、主动思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关键。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的接受活动,是从大学生的自身需要、利益、愿望、爱好出发,伴随主体意识的发展变化,从内心体验开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逻辑推理、分析论证、做出判断,而后做出主体选择,由此体现出主体性的特点。[2]同时,大学生由于自身心理需要的动机,在心理接受的活动过程中也表现出来一定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过程中,应通过形式活泼多样、内容生动形象的活动让大学生自由、平等、民主地参与,激发他们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二)渐进性与反复性
大学生的价值观正处于由不成熟迈向成熟的阶段,尚未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稳定的价值观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包含政治意识形态,又包含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道德操守,是一个逻辑严谨、层次分明的价值体系,而大学生接受能力的形成也是一个通过感知、内化、外化、固化逐步发展、提升,予以完善的过程。因此,大学生在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时,既需要根据自身的需要层次和接受能力逐渐认知和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需要跟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发展而不断更新接受内容,接受活动必然需要经历一个逐渐认识、不断深化、曲折发展的过程,这就决定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渐进性、反复性。[4]
(三)矛盾性与差异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价值观明显地呈现出多元性的态势,而且各种价值观相互冲撞,尤其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席卷之下,西方的一些消极有害的社会思潮、文化意识、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通过各种媒介渗透到高校,刺激着当代大学生细腻敏锐的神经,引起他们的兴奋,形成不同的、丰富的态度体验。这些态度体验在大学生心灵中不断进行量的积累和质的冲突,形成了复合难辨的各种情绪。[5]这种情绪会导致大学生出现价值观念迷惑、价值标准模糊、价值信仰失落等问题,进而导致大学生在接受过程中,心理出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感性与理性的冲突等,即接受心理呈现矛盾性。同时,由于大学生在认知水平、情感体验、价值观取向等方面存在着个体差异,导致大学生在接受水平上的差异性,致使大学生在相同的接受中介的作用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接受心理也会呈现差异性的特点。
[参考文献]
[1]刘隆.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机制研究[D].山西大学,2006.
[2]王延伟,廖桂芳.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理接受机制的构建[J].前沿,2010,(6).
[3][4]李忠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接受机制探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
[5]吴起华.传播途径·接受度·内化路径: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着力点[J].当代教育论坛,2010,(12).
[作者简介]李鹏(1980—),女,黑龙江汤原人,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思政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心理接受机制;接受主体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归根结底属于一种价值观的教育,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要以大学生作为接受教育的主体通过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予以实现。因此,研究把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心理接受机制,有助于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科学性与实效性,从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内化为当代大学生的自觉意识和价值追求。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心理接受机制的基本内涵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接受”就是指受教育者主动寻找外来信息,接受外来信息,并按一定的心理结构进行内化的过程。[1]机制,在自然科学中,指事物或现象的有机构造、功能和相互关系的过程和方法;在社会科学中,指一个工作系统的组织或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法。所谓“心理接受机制”,就是接受活动过程中,接受主体在与接受客体和接受中介互动过程中的组织机构、功能状态、运作原理和规律性变化体现出的一系列心理规律、特点。[2]
笔者认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心理接受机制,是指在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过程中,接受主体(大学生)在接受中介(教育活动、大众媒介等)的作用下,将接受客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自身价值追求并实践成主动行为过程中所呈现出的一系列要素的心理结合状态、心理运作过程和心理规律性变化。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心理接受机制的构成要素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心理接受机制主要包括三个组成部分——接受主体(大学生)、接受客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接受中介(教育活动、大众媒介等)。
(一)接受主体
接受主体(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接受活动,是接受主体(大学生)基于自身的思想基础和内在需要,通过自己的积极行动,能动地选择、接受教育的影响并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这本身也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即接受主体(大学生)的接受活动是知、情、意、信、行协调发展的结果。
接受主体(大学生)的接受活动首先由对外界的教育信息进行认知选择与加工开始,即接受主体(大学生)通过视觉、听觉等感觉器官选择性地接受外界的信息,并加以记忆,通过思维进行归类、抽象、提升和改造。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接受过程中,大学生先前的认知水平、经验结构和思维方式直接影响了其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选择和加工水平。接受主体(大学生)对教育信息进行认知选择与加工后,要“内化”为自身的理想、信念,进而来影响和改变行为。这里的关键是让接受主体(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心信服,从而坚定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努力奋斗的理想信念,并最终确立共产主义的伟大信仰,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体现在实际行动中。
值得强调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接受主体(大学生)的情感和意志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接受活动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作为接受主体的大学生,其情感丰富,意志鲜明,容易出现情绪波动,甚至产生极端情绪。当大学生面对引起其积极情绪反应的信息时,一般比较容易接受,但当面对引起其消极情绪反应的信息时,容易产生悲观、不满、抵触、厌烦、对立等强烈的心理体验,对于接受活动会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尽量让学生在课堂上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坚定大学生对于社会发展的意志信念,积极将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转化为接受活动的积极动力因素。
(二)接受客体
接受客体是指在接受活动中,接受主体所收到的接受对象。接受客体是由具体的接受主体根据自己的接受方式和接受能力有目的、有选择性地进行的。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过程中,接受客体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系统。从客观上讲,这四个不同方面对接受主体的意义不同,同一接受主体会从满足自身内在的成长需要的层面来调节自身的状态。另外,即使对于同一接受对象,不同的接受主体也会根据自己的接受方式、接受能力,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和不同意义上选择性接受客体。
(三)接受中介
接受中介是指将接受主体和接受客体连接起来并使之发生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一个中介系统。接受中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由若干要素构成。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接受中介主要有学校、家庭、大众传播媒介、大学生平日所接触的同学、朋友群体以及社会团体组织等,尤其是互联网、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影响越来越大。这里我们主要探讨学校这一接受中介在对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活动中的所采取的具体组织形式。
学校作为接受中介所开展的教育活动,主要由课堂教学、学生社团活动、校园文化以及校外社会实践等四个主要部分构成。四者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构成了学校作为接受中介所开展教育活动的主要内容。其中,课堂教学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特别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整个教学活动中。同时,还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充分融入进大学生社团活动中,如组织爱国主义、社会主义荣辱观等为题材的演讲、辩论比赛等。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也可充分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如在校园网建设上,以各种行为和途径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此外,积极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校外社会实践,如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关心时局、积极开展社会调研等。 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接受活动的主要特征
接受作为一项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在运行过程中受到诸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不同的接受主体对相同信息的接受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总体来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接受活动呈现出如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一)主体性与能动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使大学生逐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大学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接受主体,因而他们能否主动应答、主动选择、主动思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关键。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的接受活动,是从大学生的自身需要、利益、愿望、爱好出发,伴随主体意识的发展变化,从内心体验开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逻辑推理、分析论证、做出判断,而后做出主体选择,由此体现出主体性的特点。[2]同时,大学生由于自身心理需要的动机,在心理接受的活动过程中也表现出来一定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过程中,应通过形式活泼多样、内容生动形象的活动让大学生自由、平等、民主地参与,激发他们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二)渐进性与反复性
大学生的价值观正处于由不成熟迈向成熟的阶段,尚未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稳定的价值观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包含政治意识形态,又包含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道德操守,是一个逻辑严谨、层次分明的价值体系,而大学生接受能力的形成也是一个通过感知、内化、外化、固化逐步发展、提升,予以完善的过程。因此,大学生在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时,既需要根据自身的需要层次和接受能力逐渐认知和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需要跟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发展而不断更新接受内容,接受活动必然需要经历一个逐渐认识、不断深化、曲折发展的过程,这就决定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渐进性、反复性。[4]
(三)矛盾性与差异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价值观明显地呈现出多元性的态势,而且各种价值观相互冲撞,尤其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席卷之下,西方的一些消极有害的社会思潮、文化意识、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通过各种媒介渗透到高校,刺激着当代大学生细腻敏锐的神经,引起他们的兴奋,形成不同的、丰富的态度体验。这些态度体验在大学生心灵中不断进行量的积累和质的冲突,形成了复合难辨的各种情绪。[5]这种情绪会导致大学生出现价值观念迷惑、价值标准模糊、价值信仰失落等问题,进而导致大学生在接受过程中,心理出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感性与理性的冲突等,即接受心理呈现矛盾性。同时,由于大学生在认知水平、情感体验、价值观取向等方面存在着个体差异,导致大学生在接受水平上的差异性,致使大学生在相同的接受中介的作用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接受心理也会呈现差异性的特点。
[参考文献]
[1]刘隆.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机制研究[D].山西大学,2006.
[2]王延伟,廖桂芳.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理接受机制的构建[J].前沿,2010,(6).
[3][4]李忠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接受机制探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
[5]吴起华.传播途径·接受度·内化路径: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着力点[J].当代教育论坛,2010,(12).
[作者简介]李鹏(1980—),女,黑龙江汤原人,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思政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