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去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种重要内在的动机,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有了学习兴趣,学生就会在学习中产生很大的积极性,从而产生肯定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外在的要求转化成内在的需求。
关键词:小学数学 学习兴趣 学生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激励人们深入地钻研和思考问题。许多科学家的成功和成名,其主要原因在于他们对所从事的活动有着特别浓厚的兴趣。学习更需要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如果学习上伴有兴趣,那学生的学习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趣引思,寓教于趣,趣味教学是学好小学数学的关键所在。
一、巧设导语,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课堂开端不仅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可以提高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精神饱满,促使教学任务顺利完成。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心理及年龄特征,巧设导语,促进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诱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尽快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教学重点,而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又是教学的难点。如何突破难点,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做了这样的设计。我先出示长方形框架并告诉学生长方形长3分米,宽2分米,请学生说出它的面积,然后教师捏住长方形框架的一组对角向外拉,长方形变成了平行四边形。这时我提问:同学们能说出它的面积有没有变化吗?
学生l回答:它的面积不变,还是6平方分米。
学生2回答:它的面积变了,比5平方分米小。此刻,教师不必急于肯定或否定这两位学生的回答,给学生留一个悬念,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到底是多少?怎样求得呢?根据小学生心理特点,他们一定会探索其中的缘由,而教师就应该给学生创设这种情境,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自己得出结论。这样,学生求知欲望就被有力地激发出来,这种学习效果要比教师硬塞现成公式要好得多。
二、创设游戏性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好动、好新、好奇、好胜的思维特点,设置游戏性情境,把新知识寓于游戏活动之中,通过游戏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在游戏中得到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学习兴趣。例如,在课堂训练时,组织60秒抢答游戏。教师准备若干组数学口答题,把全班学生分为几组,每组选3名学生作代表。然后由教师提出问题,让每组参赛的学生抢答,以积分多为优胜,或每答对一题奖励一面小红旗,多得为优胜。学生在游戏中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精神高度集中,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不少有用的知识,并受到正确的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有力地提高了学整理生的学习兴趣。
三、创设故事性情境,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这正是教学的本质所在。我们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地给学生营造一个故事情境,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例如,在教学“比的应用”一节内容时,在练习当中我为同学们讲了一个故事:中秋节,江西巡抚派人向乾隆皇帝送来贡品——芋头,共3筐,每筐都装大小均匀的芋头180个,乾隆皇帝很高兴,决定把其中的一筐赏赐给文武大臣和后宫主管,并要求按人均分配。军机大臣和珅了马上讨好,忙出班跪倒“启奏陛下,臣认为此一筐芋头共180个,先分别赐予文武大臣90个,后宫主管90个,然后再自行分配”。还没等和珅说完宰相刘墉出班跪倒“启奏万岁,刚才和大人所说不妥。这在朝的文官武将现有56位,分90个芋头,每人不足两个,而后宫主管34人,分90个芋头,每人不足3个,这怎么能符合皇上的人均数一样多”。皇上听后点点头“刘爱卿说的有理,那依卿之见如何分好?”此时,学生都被故事内容所吸引,然后让学生替刘墉说出方法,这个故事把数学知识寓于故事情节之中,从而唤起学生学习兴趣。
四、巧妙设计课中休息,保持学生的兴趣
数学比较抽象,学生容易感到枯燥,产生厌倦情绪,从而使注意力分散。心理学家阿良莫夫的研究表明:儿童注意的稳定性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强。7~10岁儿童的注意力集中时间约有20分钟,10~12岁儿童的注意力集中时间也不过25分钟左右。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巧妙地设计课中休息,既能缓解学生的疲劳,又能使学生原有的学习兴趣保持下去,每节新授课都设计1~2分钟的课中休息,以此来调解学生的情绪。例如,在学习《长方形周长计算》一课时一位老师这样设计课中休息:把长方形周长计算法则编成儿歌配上音乐,录好音,待休息时放给学生听。内容是:同学们仔细看,长方形四条边。它的长边叫做长,短边稍短叫做宽,四边结合叫周长,这周长怎么算?动脑筋想一想。对边相等记心间,这条性质是关键:计算周长并不难,一个图形给两数,表示长和宽,四边相加是周长,长加宽来长加宽。算式究竟怎样写,写作两个长加宽,长宽之和乘以2,这个算式最简便。学生通过这样的课中休息,不仅调解了神情,缓冲了疲劳,把学生的情绪再一次调解到极为兴奋的程度,同时又使本课内容进一步得到巩固,这样两全其美的事,何乐而不为呢!
五、运用多媒休,化静为动,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来自于教学的吸引力。多媒体以其生动形象富于变化的特点给课堂带来了轻松活动的气氛。尤其是低年级,利用电教手段把一些抽象的知识具体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增强感染力,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骤增,思维异常活跃,难点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例如,在教学“行程问题”时,利用微机演示两人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中途相遇的画面,引导学生理解“相向、相遇、同时”等基本术语,图文并茂,化抽象为具体,降低了学习难度,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了这一知识点。
总之,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的兴趣因素和知识本身的魅力,适当地调整教学过程,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时时注意激发学生沉睡的兴趣,做到“课开始,趣已生;课进行,趣正浓;课结束,趣犹存。”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认真钻研教材,把握学生的学习心态,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就能激发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课堂上轻松愉快地获取知识,发展潜能。
关键词:小学数学 学习兴趣 学生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激励人们深入地钻研和思考问题。许多科学家的成功和成名,其主要原因在于他们对所从事的活动有着特别浓厚的兴趣。学习更需要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如果学习上伴有兴趣,那学生的学习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趣引思,寓教于趣,趣味教学是学好小学数学的关键所在。
一、巧设导语,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课堂开端不仅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可以提高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精神饱满,促使教学任务顺利完成。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心理及年龄特征,巧设导语,促进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诱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尽快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教学重点,而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又是教学的难点。如何突破难点,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做了这样的设计。我先出示长方形框架并告诉学生长方形长3分米,宽2分米,请学生说出它的面积,然后教师捏住长方形框架的一组对角向外拉,长方形变成了平行四边形。这时我提问:同学们能说出它的面积有没有变化吗?
学生l回答:它的面积不变,还是6平方分米。
学生2回答:它的面积变了,比5平方分米小。此刻,教师不必急于肯定或否定这两位学生的回答,给学生留一个悬念,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到底是多少?怎样求得呢?根据小学生心理特点,他们一定会探索其中的缘由,而教师就应该给学生创设这种情境,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自己得出结论。这样,学生求知欲望就被有力地激发出来,这种学习效果要比教师硬塞现成公式要好得多。
二、创设游戏性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好动、好新、好奇、好胜的思维特点,设置游戏性情境,把新知识寓于游戏活动之中,通过游戏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在游戏中得到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学习兴趣。例如,在课堂训练时,组织60秒抢答游戏。教师准备若干组数学口答题,把全班学生分为几组,每组选3名学生作代表。然后由教师提出问题,让每组参赛的学生抢答,以积分多为优胜,或每答对一题奖励一面小红旗,多得为优胜。学生在游戏中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精神高度集中,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不少有用的知识,并受到正确的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有力地提高了学整理生的学习兴趣。
三、创设故事性情境,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这正是教学的本质所在。我们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地给学生营造一个故事情境,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例如,在教学“比的应用”一节内容时,在练习当中我为同学们讲了一个故事:中秋节,江西巡抚派人向乾隆皇帝送来贡品——芋头,共3筐,每筐都装大小均匀的芋头180个,乾隆皇帝很高兴,决定把其中的一筐赏赐给文武大臣和后宫主管,并要求按人均分配。军机大臣和珅了马上讨好,忙出班跪倒“启奏陛下,臣认为此一筐芋头共180个,先分别赐予文武大臣90个,后宫主管90个,然后再自行分配”。还没等和珅说完宰相刘墉出班跪倒“启奏万岁,刚才和大人所说不妥。这在朝的文官武将现有56位,分90个芋头,每人不足两个,而后宫主管34人,分90个芋头,每人不足3个,这怎么能符合皇上的人均数一样多”。皇上听后点点头“刘爱卿说的有理,那依卿之见如何分好?”此时,学生都被故事内容所吸引,然后让学生替刘墉说出方法,这个故事把数学知识寓于故事情节之中,从而唤起学生学习兴趣。
四、巧妙设计课中休息,保持学生的兴趣
数学比较抽象,学生容易感到枯燥,产生厌倦情绪,从而使注意力分散。心理学家阿良莫夫的研究表明:儿童注意的稳定性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强。7~10岁儿童的注意力集中时间约有20分钟,10~12岁儿童的注意力集中时间也不过25分钟左右。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巧妙地设计课中休息,既能缓解学生的疲劳,又能使学生原有的学习兴趣保持下去,每节新授课都设计1~2分钟的课中休息,以此来调解学生的情绪。例如,在学习《长方形周长计算》一课时一位老师这样设计课中休息:把长方形周长计算法则编成儿歌配上音乐,录好音,待休息时放给学生听。内容是:同学们仔细看,长方形四条边。它的长边叫做长,短边稍短叫做宽,四边结合叫周长,这周长怎么算?动脑筋想一想。对边相等记心间,这条性质是关键:计算周长并不难,一个图形给两数,表示长和宽,四边相加是周长,长加宽来长加宽。算式究竟怎样写,写作两个长加宽,长宽之和乘以2,这个算式最简便。学生通过这样的课中休息,不仅调解了神情,缓冲了疲劳,把学生的情绪再一次调解到极为兴奋的程度,同时又使本课内容进一步得到巩固,这样两全其美的事,何乐而不为呢!
五、运用多媒休,化静为动,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来自于教学的吸引力。多媒体以其生动形象富于变化的特点给课堂带来了轻松活动的气氛。尤其是低年级,利用电教手段把一些抽象的知识具体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增强感染力,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骤增,思维异常活跃,难点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例如,在教学“行程问题”时,利用微机演示两人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中途相遇的画面,引导学生理解“相向、相遇、同时”等基本术语,图文并茂,化抽象为具体,降低了学习难度,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了这一知识点。
总之,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的兴趣因素和知识本身的魅力,适当地调整教学过程,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时时注意激发学生沉睡的兴趣,做到“课开始,趣已生;课进行,趣正浓;课结束,趣犹存。”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认真钻研教材,把握学生的学习心态,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就能激发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课堂上轻松愉快地获取知识,发展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