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口”是一个多义词,义项众多,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探讨它的认知语义扩展机制,寻找各义项之间的关系,其中作用的认知机制主要有转喻和隐喻两种,通过转喻和隐喻,不断引申、扩展出“口”的丰富语义。
关键词:口;转喻;隐喻;认知语言学。
一、引言
一词多义,是语言中极为常见的现象,出现这种一个词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却又相互关联的义项的情况,普遍认为是由语言的经济性原则所致。赵艳芳指出:“传统的词汇语义学在谈论词义变化的原因时,更多地将词义的变化归于历史的、社会的因素。这些固然是词义变化的重要因素,但它们只是外部因素,其內因来源于语言使用者的认知思维。历史社会因素只能说明变化的必要性,而认知因素才能说明词义变化的内在机制和可能性。”传统词汇学多是从外部原因出发,忽视了认知主体在词汇语义的衍生发展过程之中的认知机制和作用,未能揭示出词汇语义产生、延伸、扩展的认知规律。
人在认识世界时,往往是从自身出发,由近及远,这一点可以从身体词汇的各个义项之间不断引申扩展的过程中找到印证,本文选取身体词汇“口”进行分析。“口”是一个多义词,包含的语义极为丰富,义项众多,本文从认知的角度出发,探讨它的认知语义扩展机制,分析其认知语义系统,主要分为隐喻和转喻两大系统,下文分别进行阐释。
二、 “口”的本义以及其他义项
在讨论“口”的认知语义系统之前,有必要先对它的本义和其他主要义项进行梳理。
“口”是一个象形字,《说文解字》:“口,人所以言食也,象形。”段氏《说文解字注》曰:“言语饮食者,口之两大耑。舌下亦曰,口所以言别味也。颐象传曰: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现代汉语词典》中口的义项列举了13个:(1)名词,人或动物进饮食的器官,有的也是发声器官的一部分。通称嘴。(2)指口味。(3)指话语。(4)指人口。(5)名词,容器等器物通外面的地方。(6)名词,出入通过的部位。(7)长城的关口(多用于地名),也泛指这些关口。(8)名词,口子(9)名词,性质相同或相近的单位形成的管理系统。(10)名词,刀、剑、剪刀等的刃。(11)名词,指马、驴、骡等的年龄(因可以由牙齿的多少看出来)。(12)量词,(a)用于人;(b)用于某些家畜或器物等。(13)名词,姓。
结合具体的实例,“口”的义项可总结为以下17个,本文所列举的“口”的义项与《现代汉语词典》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对量词的细化,这是由于这些量词的产生有其背后不同的认知机制,因此在此将之区分开来以便讨论:
(1)人或动物用来饮食、发声的器官;(2)人;(3)口味;(4)话语;(5)牲口年龄;(6)器物内外相通的地方;(7)出入的通道;(8)长城的关口;(9)状似口的破裂处;(10)刀、剑、剪刀等的刃;(11)性质相同或相近的单位形成的管理系统;(12)量词:用于人;(13)量词:用于话语;(14)量词:用于表示口腔的动作或容量;(15)量词:用于牲畜;(16)量词:用于器物;(17)姓。
这些义项的标号仅用于本文说明,且其中义项(17)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
三、 “口”的认知语义系统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和转喻都是以身体经验为基础的重要认知模式,是新的语言意义产生的根源。隐喻和转喻是人类重要的认识客观世界的认知活动,从隐喻和转喻的角度能够深入透彻地说明语义延伸的内在机制。通过转喻和隐喻思维来扩展词义是人的普遍认知能力,而二者均来自于人的身体经验,我们在认知新事物、新现象的时候往往是从已有的经验出发,来认识、处理、对待并思考新事物、新现象,并且用语言来总结出新的概念,一词多义也就由此而生。
“口”是一个身体词汇,人们就更容易从自身的身体经验出发,从隐喻和转喻的思维来对它的词义进行延伸、扩展。
(一)“口”的转喻扩展(相关性)
人在认识世界的时候,往往是从自身出发,在此基础上才引申到外界的具体事物,再引申到抽象。而口是人类饮水、进食、发声、说话的器官,是外界能量进入人体并维系生命的入口,也是人作为社会性动物与外界交流的重要器官。只有人的口的功能正常运作,人和人的社会交往才能正常进行,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也就突破了口本身作为器官的原义,以转喻的认知方式,以部分代表整体,用来指人,产生了义项(2):指人。例如:人口、活口、户口、我们家那口子等等。以及将“口”用作量词,指代人数,产生义项(12):作为量词,用于人,例如:两口子、一家三口、李家上上下下十几口人等。
对于口的认识,《说文解字》:“口,人所以言食也。”直接点出口的两大功能,一为说话,二为饮食,由功能的相关性,就又引申出义项(3)口味和(4)话语。首先来看义项(3),人用口吃东西,进食的这种功能特征使其可以被转喻为有关的物质或者动作行为,也就是感知器官代替了被感知的事物或感知动作,“口”也就被用来指代口味,现代汉语中类似的表达很多,比如可口、口感、口重、口轻等。
再来看义项(4),“口”的另一重要功能是发声,对人类而言就主要是说话,用来指代言语,也就是用说话发声的器官来代替了“口”所产出的话语,例如:口才、口彩、口气等等。在义项(4)的基础上,生发出义项(13)量词,用于话语,例如:他说得一口流利的外语。
此外,口腔本身是一个容器,在进食、饮水时,口腔可以容纳食物,这个特征使其被转喻为表示口腔的动作或者容量,用作量词,也就是义项(14),比如:一口气、一口水、随便扒了两口饭。
口腔中还包含有牙齿,而牙齿的数量可以大致反映人和动物的年龄,尤其对于牲畜而言,其牙齿不仅可以从数量看出动物的年龄,还可以从牙齿的磨损程度进行判断。在我国的西北地区,现在人们仍然会使用观察牙的状态来判断牲畜年龄的方法,俗称:牙口,也就是义项(5)牲口年龄。也由此引申出义项(15)量词,用于牲畜,例如:“顾大嫂吩咐火家,宰了一口猪。”(《水浒传》第四十九回) (二)“口”的隐喻扩展(相似性)
Lakoff和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阐释了语言中通过隐喻来进行词义的延伸扩展的机制,认为隐喻是由一个相对清晰的始源域和一个结构相对模糊的目标域构成,而隐喻就是将始源域的图式结构映射到目标域之上,通过始源域作为本体,目标域作为喻体,其形成机制是两者的相似性。语言意义产生的根源于对两个概念相似的认知,来源于认知领域的相似联想。
而在对各个义项之间的系联和分析之前,有必要先对“口”之本义进行义素的分解,以便于后文的探讨:
形状方面,“口”是一个象形字,语义泛化后,“口”不局限于其本身人的嘴的形状,也会有方口、圆口、不规则口等;功能方面,“口”可以饮水、进食、发声、说话,是人获取能量、与外界沟通的地方。
“口”是人体的重要器官之一,且处于面部,汉字“口”作为象形文字,可以直接反映出人们对“口”的最原初的认识,也就是人们最先注意到的就是它的形状特征,并从自身出发,由近及远去认识世界。通过心理上对“口”的形象特征进行联想,就产生了其他的义项。最直接的就是义项(9),即状如口的破裂处,除了人体上的伤口裂口等,还可以投射到其他类似形状的物体上,如衣服上撕了个口子等。
义项(6),即物体内外相通的地方,如瓶口、碗口等。这个义项与“口”的本义的系联点有两个,形状上的相似性和功能上的相似性。从形状来看,作为人体五官之一的口,张开时往往是圆形,而碗口、瓶口也往往是圆形的。从功能来看,“口”是空气、食物饮水等进入人体的地方,就由此联系到其他物体上,也就是某种事物进入容器的地方。在此基础上,再度引申,产生义项(16)量词,用于器物,“口”在作器物的量词时,也多用于容器型的器物或者有开口可以使某种事物进入的物体,如:一口锅、一口缸、一口井。
而义项(7),即出入的通道,如出口、入口、海口、关口等。“口”的这个义项相对来说更为抽象,是由义项(6)再度引申开来,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一个具象的“口”的形状和类似于瓶口碗口的具体作用,强调其作为通道的功能,而形状方面则泛化、虚化了。类似产生的义项还有义项(8),即长城的关口,例如:喜风口、西口、古北口等,作为一个特指的地名来使用。
口腔中还包含有牙齿,牙齿是人体最为锋利的部分,可以用来撕咬、攻击等,与刀、剑、剪刀等利器有相似性,也就在基于临近性原则的基础上,“口”也可以用来代指刀、剑、剪刀的刃,如刀口、剑口,也就是义项(10)。
义项(11)性质相同或相近的单位所构成的系统。这个义项是“口”的17个义项中最为抽象的一个。可以具象化思维地去理解,口是人体接收外界能量、进行沟通的器官,就可以通过隐喻来表示物体的口,也是联系外界的点,此外,一般情况下,同类、相似、相近的物体连接性会更好,通过连接形成一个新的系统。由此,产生了义项(11),也就是性质相同或相近的单位所构成的系统,例如:归口、财贸口。
四、结语
本文選取身体词汇“口”作为研究对象,从认知的角度出发,对它的16个义项进行梳理与解析,围绕“口”之本义,构建起由转喻和隐喻共同构成的认知语义系统。“口”的转喻扩展,以相关性为原则,采取由部分代指整体、或者由感知器官代指被感知的事物等方法,由本义扩展出义项(2)、(3)、(4)、(5)、(12)、(13)、(14)和(15)共8个义项;“口”的隐喻扩展,以相似性为原则,以“口”的形状特征和位置功能作为系联点,由本义扩展出义项(6)、(7)、(8)、(9)、(10)、(11)和(12)共7个义项。
五、参考文献
[1](东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版。
[2](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3]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年版。
关键词:口;转喻;隐喻;认知语言学。
一、引言
一词多义,是语言中极为常见的现象,出现这种一个词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却又相互关联的义项的情况,普遍认为是由语言的经济性原则所致。赵艳芳指出:“传统的词汇语义学在谈论词义变化的原因时,更多地将词义的变化归于历史的、社会的因素。这些固然是词义变化的重要因素,但它们只是外部因素,其內因来源于语言使用者的认知思维。历史社会因素只能说明变化的必要性,而认知因素才能说明词义变化的内在机制和可能性。”传统词汇学多是从外部原因出发,忽视了认知主体在词汇语义的衍生发展过程之中的认知机制和作用,未能揭示出词汇语义产生、延伸、扩展的认知规律。
人在认识世界时,往往是从自身出发,由近及远,这一点可以从身体词汇的各个义项之间不断引申扩展的过程中找到印证,本文选取身体词汇“口”进行分析。“口”是一个多义词,包含的语义极为丰富,义项众多,本文从认知的角度出发,探讨它的认知语义扩展机制,分析其认知语义系统,主要分为隐喻和转喻两大系统,下文分别进行阐释。
二、 “口”的本义以及其他义项
在讨论“口”的认知语义系统之前,有必要先对它的本义和其他主要义项进行梳理。
“口”是一个象形字,《说文解字》:“口,人所以言食也,象形。”段氏《说文解字注》曰:“言语饮食者,口之两大耑。舌下亦曰,口所以言别味也。颐象传曰: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现代汉语词典》中口的义项列举了13个:(1)名词,人或动物进饮食的器官,有的也是发声器官的一部分。通称嘴。(2)指口味。(3)指话语。(4)指人口。(5)名词,容器等器物通外面的地方。(6)名词,出入通过的部位。(7)长城的关口(多用于地名),也泛指这些关口。(8)名词,口子(9)名词,性质相同或相近的单位形成的管理系统。(10)名词,刀、剑、剪刀等的刃。(11)名词,指马、驴、骡等的年龄(因可以由牙齿的多少看出来)。(12)量词,(a)用于人;(b)用于某些家畜或器物等。(13)名词,姓。
结合具体的实例,“口”的义项可总结为以下17个,本文所列举的“口”的义项与《现代汉语词典》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对量词的细化,这是由于这些量词的产生有其背后不同的认知机制,因此在此将之区分开来以便讨论:
(1)人或动物用来饮食、发声的器官;(2)人;(3)口味;(4)话语;(5)牲口年龄;(6)器物内外相通的地方;(7)出入的通道;(8)长城的关口;(9)状似口的破裂处;(10)刀、剑、剪刀等的刃;(11)性质相同或相近的单位形成的管理系统;(12)量词:用于人;(13)量词:用于话语;(14)量词:用于表示口腔的动作或容量;(15)量词:用于牲畜;(16)量词:用于器物;(17)姓。
这些义项的标号仅用于本文说明,且其中义项(17)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
三、 “口”的认知语义系统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和转喻都是以身体经验为基础的重要认知模式,是新的语言意义产生的根源。隐喻和转喻是人类重要的认识客观世界的认知活动,从隐喻和转喻的角度能够深入透彻地说明语义延伸的内在机制。通过转喻和隐喻思维来扩展词义是人的普遍认知能力,而二者均来自于人的身体经验,我们在认知新事物、新现象的时候往往是从已有的经验出发,来认识、处理、对待并思考新事物、新现象,并且用语言来总结出新的概念,一词多义也就由此而生。
“口”是一个身体词汇,人们就更容易从自身的身体经验出发,从隐喻和转喻的思维来对它的词义进行延伸、扩展。
(一)“口”的转喻扩展(相关性)
人在认识世界的时候,往往是从自身出发,在此基础上才引申到外界的具体事物,再引申到抽象。而口是人类饮水、进食、发声、说话的器官,是外界能量进入人体并维系生命的入口,也是人作为社会性动物与外界交流的重要器官。只有人的口的功能正常运作,人和人的社会交往才能正常进行,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也就突破了口本身作为器官的原义,以转喻的认知方式,以部分代表整体,用来指人,产生了义项(2):指人。例如:人口、活口、户口、我们家那口子等等。以及将“口”用作量词,指代人数,产生义项(12):作为量词,用于人,例如:两口子、一家三口、李家上上下下十几口人等。
对于口的认识,《说文解字》:“口,人所以言食也。”直接点出口的两大功能,一为说话,二为饮食,由功能的相关性,就又引申出义项(3)口味和(4)话语。首先来看义项(3),人用口吃东西,进食的这种功能特征使其可以被转喻为有关的物质或者动作行为,也就是感知器官代替了被感知的事物或感知动作,“口”也就被用来指代口味,现代汉语中类似的表达很多,比如可口、口感、口重、口轻等。
再来看义项(4),“口”的另一重要功能是发声,对人类而言就主要是说话,用来指代言语,也就是用说话发声的器官来代替了“口”所产出的话语,例如:口才、口彩、口气等等。在义项(4)的基础上,生发出义项(13)量词,用于话语,例如:他说得一口流利的外语。
此外,口腔本身是一个容器,在进食、饮水时,口腔可以容纳食物,这个特征使其被转喻为表示口腔的动作或者容量,用作量词,也就是义项(14),比如:一口气、一口水、随便扒了两口饭。
口腔中还包含有牙齿,而牙齿的数量可以大致反映人和动物的年龄,尤其对于牲畜而言,其牙齿不仅可以从数量看出动物的年龄,还可以从牙齿的磨损程度进行判断。在我国的西北地区,现在人们仍然会使用观察牙的状态来判断牲畜年龄的方法,俗称:牙口,也就是义项(5)牲口年龄。也由此引申出义项(15)量词,用于牲畜,例如:“顾大嫂吩咐火家,宰了一口猪。”(《水浒传》第四十九回) (二)“口”的隐喻扩展(相似性)
Lakoff和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阐释了语言中通过隐喻来进行词义的延伸扩展的机制,认为隐喻是由一个相对清晰的始源域和一个结构相对模糊的目标域构成,而隐喻就是将始源域的图式结构映射到目标域之上,通过始源域作为本体,目标域作为喻体,其形成机制是两者的相似性。语言意义产生的根源于对两个概念相似的认知,来源于认知领域的相似联想。
而在对各个义项之间的系联和分析之前,有必要先对“口”之本义进行义素的分解,以便于后文的探讨:
形状方面,“口”是一个象形字,语义泛化后,“口”不局限于其本身人的嘴的形状,也会有方口、圆口、不规则口等;功能方面,“口”可以饮水、进食、发声、说话,是人获取能量、与外界沟通的地方。
“口”是人体的重要器官之一,且处于面部,汉字“口”作为象形文字,可以直接反映出人们对“口”的最原初的认识,也就是人们最先注意到的就是它的形状特征,并从自身出发,由近及远去认识世界。通过心理上对“口”的形象特征进行联想,就产生了其他的义项。最直接的就是义项(9),即状如口的破裂处,除了人体上的伤口裂口等,还可以投射到其他类似形状的物体上,如衣服上撕了个口子等。
义项(6),即物体内外相通的地方,如瓶口、碗口等。这个义项与“口”的本义的系联点有两个,形状上的相似性和功能上的相似性。从形状来看,作为人体五官之一的口,张开时往往是圆形,而碗口、瓶口也往往是圆形的。从功能来看,“口”是空气、食物饮水等进入人体的地方,就由此联系到其他物体上,也就是某种事物进入容器的地方。在此基础上,再度引申,产生义项(16)量词,用于器物,“口”在作器物的量词时,也多用于容器型的器物或者有开口可以使某种事物进入的物体,如:一口锅、一口缸、一口井。
而义项(7),即出入的通道,如出口、入口、海口、关口等。“口”的这个义项相对来说更为抽象,是由义项(6)再度引申开来,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一个具象的“口”的形状和类似于瓶口碗口的具体作用,强调其作为通道的功能,而形状方面则泛化、虚化了。类似产生的义项还有义项(8),即长城的关口,例如:喜风口、西口、古北口等,作为一个特指的地名来使用。
口腔中还包含有牙齿,牙齿是人体最为锋利的部分,可以用来撕咬、攻击等,与刀、剑、剪刀等利器有相似性,也就在基于临近性原则的基础上,“口”也可以用来代指刀、剑、剪刀的刃,如刀口、剑口,也就是义项(10)。
义项(11)性质相同或相近的单位所构成的系统。这个义项是“口”的17个义项中最为抽象的一个。可以具象化思维地去理解,口是人体接收外界能量、进行沟通的器官,就可以通过隐喻来表示物体的口,也是联系外界的点,此外,一般情况下,同类、相似、相近的物体连接性会更好,通过连接形成一个新的系统。由此,产生了义项(11),也就是性质相同或相近的单位所构成的系统,例如:归口、财贸口。
四、结语
本文選取身体词汇“口”作为研究对象,从认知的角度出发,对它的16个义项进行梳理与解析,围绕“口”之本义,构建起由转喻和隐喻共同构成的认知语义系统。“口”的转喻扩展,以相关性为原则,采取由部分代指整体、或者由感知器官代指被感知的事物等方法,由本义扩展出义项(2)、(3)、(4)、(5)、(12)、(13)、(14)和(15)共8个义项;“口”的隐喻扩展,以相似性为原则,以“口”的形状特征和位置功能作为系联点,由本义扩展出义项(6)、(7)、(8)、(9)、(10)、(11)和(12)共7个义项。
五、参考文献
[1](东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版。
[2](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3]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