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和核磁共振诊断股骨头坏死患者的效果对比

来源 :今日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7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探讨CT与核磁共振在诊断股骨头坏死患者时的效果对比情况。方法:选择我院在2014年5月份至2015年5月份接受治疗的股骨头坏死患者110例进行临床试验探究。随机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 各55例患者。通过影像学诊断分析以及手术治疗等,对于患者进行确认。其中治疗组患者采用磁共振对患者的髋关节进行检查,对照组患者采用CT检测技术对髋关节进行检查。检查完毕后根据磁共振与CT检查结果对照临床诊断进行分析,并对治疗组和观察组患者诊断出的股骨头坏死阳性例数和阴性例数进行计算,统计好数据后计算两组的股骨头坏死阳性检测率。结果:通过治疗组和观察组患者的检测结果记录分析,治疗组55例患者中共有65侧,通过磁共振检测技术检测出股骨头坏死呈阳性患者53例,检测率为92.5%,在对照组55例患者中有61侧,通过CT检测技术检测出股骨头坏死呈阳性患者35例,检测率为71.4%。由此可以看出治疗组患者的股骨头坏死阳性检测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即磁共振技术对于股骨头坏死的检测率高于CT检测技术。两组数据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上对于股骨头坏死的检测,应用磁共振技术的检出率要高于应用CT技术的检出率。可以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关键词】 股骨头坏死诊断 核磁共振 CT 临床分析
  临床上股骨头坏死是一种非常常见的骨关节类的疾病,该患病人群多为中老年人群。通过临床研究发现,股骨头坏死的诱发因素非常多,常见的比如有风湿类疾病,烧伤以及某些血液类疾病。对于股骨头坏死这种疾病,早诊断早治疗可以很好的预防患者出现伤残的可能。临床上对于股骨头坏死的诊断目前多采用CT检测技术,本文通过对2014年5月份至2015年5月份接受治疗的股骨头坏死患者110例进行临床试验探究,验证核磁共振检测技术对于股骨头坏死划着的检出临率。现将临床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4年5月份至2015年5月份接受治疗的股骨头坏死患者110例进行临床试验探究。随机将11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55例,其中男性患者68例、女性患者42例。患者年龄35-81岁,平均年龄(55.2±3.5)岁。在患者中有40例具有严重的酗酒习惯,另外有30例患者患者髋关节外伤,20例患者患有血液疾病,剩余的20例患者长时间的服用过激素类药物。患者入院后主要的临床表现特征为感到髋关节疼痛,下肢疼痛,以及活动受到限制。对于所有110例患者就诊的顺序按照单双号的方式对照组40例和治疗组70例。通过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患病史等数据进行比较,数组差异较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进一步的比较。
  1.2 诊断方法
  对于对照组患者采用CT检测技术进行检测。CT机的选择主要是选用一些分辨率较高的检测设备。在检测过程中应该让患者以仰卧体位的方式进行检测,设备的扫描参数设置为120KV,220-300mA/s。试验组患者采用核磁共振检测技术进行检测,本次检测使用的是西门子1.5T的核磁共振检测设备。在检测过程中设备常规的矢状位自旋回波T2加权像,对于部分患者需要进行加扫冠状面成像。
  1.3 诊断标准
  对于所有患者的X线片进行仔细的筛选,选出患者的阴性诊断单。同时对于股骨头坏死的影像学检测结果以及病理原因进行分析诊断,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检出率。
  2 结果
  通过治疗组和观察组患者的检测结果记录分析,治疗组55例患者中共有65侧,通过磁共振检测技术检测出股骨头坏死呈阳性患者53例,检测率为92.5%,在对照组55例患者中有61侧,通过CT检测技术检测出股骨头坏死呈阳性患者35例,检测率为71.4%。由此可以看出治疗组患者的股骨头坏死阳性检测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即磁共振技术对于股骨头坏死的检测率高于CT检测技术。两组数据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临床研究发现,股骨头坏死患者的股骨头内部受损或者供血不充足的时候会造成骨细胞的死亡,并进一步引发患者股骨头的塌陷或者关节障碍等。对于骨股骨头坏死应该做到早诊断早治疗,这样可以有效的降低股骨头坏死导致的伤残率。在对股骨头坏死进行检测时,临床上主要采用的检测方式有CT和核磁共振两种。
  CT检测由于具有较高的分辨率,而且在对患者进行检测时可以同时进行多个层面的连续性的扫描,这样可以对患者的进行更全面的检测。运用CT检测对于股骨头坏死情况也能比较好的显示,比如是否存在死骨或者破裂现象。在检测CT过程中,对于股骨头的内骨也具有较好的檢测性,比如内骨小梁的变形,或者增粗等。而核磁共振的检测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利用电磁波对于患者股骨头坏死情况进行检测。核磁共振的检测优势是对于患者造成的辐射小,损伤小。而且利用核磁共振仪对患者进行扫描检测时,没有任何扫描限制,可以对患者的任何断面进行扫描。可以对于坏死患者的股骨头坏死组织进行全面的解剖。核磁共振技术还可以和其他的多种技术进行联合使用,进而对于患者的股骨头坏死情况进行更好的检测。在临床上应用这两种检测手段都各有优势。
  综上所述,通过本次医学探究,应用核磁共振检测技术与CT检测技术对患者的股骨头坏死情况进行检测后发现,应用核磁共振检测技术的检出率要明显高于CT检测技术。治疗组患者的检出率为92.5%,而对照组患者的检出率仅为71.4%,数据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以可以在临床上推广使用核磁共振检测技术对股骨头坏死进行检测。
  参考文献
  [1]张建伟,梁艳艳. CT与核磁共振诊断股骨头坏死患者临床对比观察[J]. 中国农村卫生,2016,10:27-28.
  [2]简昌友,芶仁波. CT与磁共振在股骨头缺血坏死诊断中的对比观察[J]. 医疗装备,2016,10:16-17.
  [3]孙健. CT与核磁共振诊断股骨头坏死患者临床效果对比分析[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02:47-48.
  [4]邱广琨. CT与磁共振诊断股骨头坏死的临床效果对比分析[J]. 中国社区医师,2015,34:99+101.
  [5]徐宏旭,范红. CT与核磁共振诊断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的效果对比分析[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06:1105+1108.
其他文献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摘 要】 目的:探讨心电向量图对不典型MI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以南京市江宁医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52例不典型MI患者为研究对象,将采用常规心电图仪诊断的30例患者列为对照组,将采用心电向量图诊断的22例患者列为观察组。对比两组诊断符合率。结果:观察组的AMI诊断符合率(86.7%)高于对照组(72.7%),数据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的OMI诊断符合率(85.7%)高于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摘 要】 目的: 探讨螺旋CT诊断胰腺癌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本院收治的螺旋CT诊断为胰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胰腺实质期胰腺-病灶增强差值与动脉期和门静脉期及患者CT扫描和术中证实器官组织受侵征及肿物不可切除比例指标,评价螺旋CT诊断胰腺癌的临床价值。结果: 胰腺实质期胰腺-病灶增强差值明显高于动脉期和门静脉期,P0.05。结论: 螺旋CT诊断胰腺癌准确率高,特异性好。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摘 要】 目的:分析下肢静脉血栓的诊断中血管超声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来南京市江宁医院接受诊疗的下肢静脉血栓患者51例为研究对象,分别按照常规超声造影与血管超声进行诊断,并依次分为对照组(25例)与观察组(26例),然后观察两组患者的确诊率。结果:经对比可知观察组的确诊率(96.2%)高于对照组(80.0%),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造影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摘 要】 目的:探讨临床血液检验中直接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法的运用。方法:选取于我院检查发热合并全身感染患者290例,其中250份血液标本检测为阳性,分别采用直接细菌鉴定和药敏实验法进行血液鉴定,对比分析检验结果。结果:两种检验方法符合率及敏感度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临床血液检验中药敏检验法所用时间短更利于临床快速检验鉴定,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血液检验 直接细菌鉴定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