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已成为深化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因此,着眼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我们每个教师的当务之急,而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基础是创造性思维。所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是重视思维开发。为此,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一、突出思维训练,培养思维能力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课堂教学必须着眼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吕叔湘先生曾说:“教师培养学生主要是教会他们动脑筋,这是教给学生最宝贵的东西。”要突出学生的思维训练,必须做到两个方面:一是要给学生提供动脑思维的条件。教师在课堂上经常对学生讲的一句话是“你想一想怎么做”,当学生苦想不出时,教师就补一句“你再仔细想一想”,或者干脆让其坐下,另找他人。这里的问题是:教师只要求学生动脑思维,而不提供动脑思维的条件——怎样想,即想的思路。启发学生思维,要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但关键是要创造好“愤悱”之境。教师要善于“设问”,“设问”要“问”到激发学生思维火花的点子上。教师要善于“设问”,要鼓励和培养学生“学问”,即提出问题,提出学习中的疑难问题,提出与书本、他人不同的理解和不同的思路和方法,提出新奇的问题。“提出问题有时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问”是求异思维和创新意识的体现,是创新能力的生长点。二是要多留给学生一些思维的时间和空间。有的教师总是怕学生“浪费”了教学时间,一旦学生启而不发,便越俎代庖,一讲了事。长此以往,不但学生能力得不到提高,而且逐渐让学生形成依赖心理,丧失了主动发展的积极性。事实上,学生思维的时间、空间必须贯穿获取和运用知识的全过程。在教学时,教师应当注意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的提出过程,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解题思维的探索过程,解题方法和规律的概括过程,使学生在这些过程中展开思维,从而发展他们的能力。具体来说,可以利用概念、定理、公式的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概括性和创造性;利用知识的应用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连续性和广阔性;利用典型例、习题的一题多解与拓展延伸,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深刻性;利用学习中经验的积累和存在问题的矫正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方向性和批判性。
二、设计思维层次,诱发学生思维
数学学习的主要内容是数学教材中的数学知识,它是抽象思维的产物,而数学教材所表述的是数学知识的逻辑体系,是一些经过加工整理的数学抽象结果,数学对象的抽象过程、数学思维的活动被掩盖,而初中学生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比较低。如果教师照本宣科、三言两语直接向学生介绍新概念、新知识,然后立即让学生运用新概念、新知识解答数学问题,是不可能富有成效的,这就要求教师正确把握重点,准确估计难点,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精心设计思维层次,引导学生探索前进。思维层次的设计,要遵循“起点低,台阶密,坡度小,容量大”的原则。例如:我在教学四边形“复习与小结”时,给学生设计了这样两道题:(1)顺次连结下列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各是什么形状?并加以证明。①四边形;②平行四边形;③矩形;④菱形;⑤等腰梯形;⑥正方形。(2)顺次连结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分别是下列图形,则原四边形的对角线必须而且只须具备的条件是什么?①矩形;②菱形;③正方形。这样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既复习了各种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又对本章所学知识进行了归纳总结,便于学生系统掌握知识。
三、暴露思维过程,点拨思维技巧
数学教学的本质是一个摸清思维行径、掌握思维技巧、排除思维困扰的动态过程。因此,在教学中决不能将概念、公式、定理甚至一道题的具体做法直接抛给学生,而应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暴露,信息得到交流,将暴露的数学思维过程贯穿于教与学的始终,使知识的发生过程与学生的认识过程同步。例如:对于例题教学,教师要揭示方法的思考及方法的选择过程,充分展示题意的分析、已知条件的运用,要侧重“引路指津”,决不要越俎代庖。对关键性知识,要讲深讲透,使学生深刻理解。不仅要讲清逻辑,还要讲清学生不易发现的教学内容中渗透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以及之间的来龙去脉,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点拨思维技巧,特别要指导学生利用创造性思维的技巧,如识别不同点(进行组合)、识别共同点(加以联系)、识别交换点(加以排列)等等。
教学实践表明:只有重视学生的思维训练,精心设计思维层次,充分暴露思维过程,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启发、诱导、适时点拨思维技巧,引导学生大胆地猜想、推测,才能激发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
【组稿编辑:成小兵】
(作者单位:713600陕西省长武县昭仁中学)
一、突出思维训练,培养思维能力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课堂教学必须着眼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吕叔湘先生曾说:“教师培养学生主要是教会他们动脑筋,这是教给学生最宝贵的东西。”要突出学生的思维训练,必须做到两个方面:一是要给学生提供动脑思维的条件。教师在课堂上经常对学生讲的一句话是“你想一想怎么做”,当学生苦想不出时,教师就补一句“你再仔细想一想”,或者干脆让其坐下,另找他人。这里的问题是:教师只要求学生动脑思维,而不提供动脑思维的条件——怎样想,即想的思路。启发学生思维,要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但关键是要创造好“愤悱”之境。教师要善于“设问”,“设问”要“问”到激发学生思维火花的点子上。教师要善于“设问”,要鼓励和培养学生“学问”,即提出问题,提出学习中的疑难问题,提出与书本、他人不同的理解和不同的思路和方法,提出新奇的问题。“提出问题有时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问”是求异思维和创新意识的体现,是创新能力的生长点。二是要多留给学生一些思维的时间和空间。有的教师总是怕学生“浪费”了教学时间,一旦学生启而不发,便越俎代庖,一讲了事。长此以往,不但学生能力得不到提高,而且逐渐让学生形成依赖心理,丧失了主动发展的积极性。事实上,学生思维的时间、空间必须贯穿获取和运用知识的全过程。在教学时,教师应当注意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的提出过程,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解题思维的探索过程,解题方法和规律的概括过程,使学生在这些过程中展开思维,从而发展他们的能力。具体来说,可以利用概念、定理、公式的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概括性和创造性;利用知识的应用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连续性和广阔性;利用典型例、习题的一题多解与拓展延伸,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深刻性;利用学习中经验的积累和存在问题的矫正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方向性和批判性。
二、设计思维层次,诱发学生思维
数学学习的主要内容是数学教材中的数学知识,它是抽象思维的产物,而数学教材所表述的是数学知识的逻辑体系,是一些经过加工整理的数学抽象结果,数学对象的抽象过程、数学思维的活动被掩盖,而初中学生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比较低。如果教师照本宣科、三言两语直接向学生介绍新概念、新知识,然后立即让学生运用新概念、新知识解答数学问题,是不可能富有成效的,这就要求教师正确把握重点,准确估计难点,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精心设计思维层次,引导学生探索前进。思维层次的设计,要遵循“起点低,台阶密,坡度小,容量大”的原则。例如:我在教学四边形“复习与小结”时,给学生设计了这样两道题:(1)顺次连结下列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各是什么形状?并加以证明。①四边形;②平行四边形;③矩形;④菱形;⑤等腰梯形;⑥正方形。(2)顺次连结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分别是下列图形,则原四边形的对角线必须而且只须具备的条件是什么?①矩形;②菱形;③正方形。这样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既复习了各种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又对本章所学知识进行了归纳总结,便于学生系统掌握知识。
三、暴露思维过程,点拨思维技巧
数学教学的本质是一个摸清思维行径、掌握思维技巧、排除思维困扰的动态过程。因此,在教学中决不能将概念、公式、定理甚至一道题的具体做法直接抛给学生,而应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暴露,信息得到交流,将暴露的数学思维过程贯穿于教与学的始终,使知识的发生过程与学生的认识过程同步。例如:对于例题教学,教师要揭示方法的思考及方法的选择过程,充分展示题意的分析、已知条件的运用,要侧重“引路指津”,决不要越俎代庖。对关键性知识,要讲深讲透,使学生深刻理解。不仅要讲清逻辑,还要讲清学生不易发现的教学内容中渗透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以及之间的来龙去脉,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点拨思维技巧,特别要指导学生利用创造性思维的技巧,如识别不同点(进行组合)、识别共同点(加以联系)、识别交换点(加以排列)等等。
教学实践表明:只有重视学生的思维训练,精心设计思维层次,充分暴露思维过程,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启发、诱导、适时点拨思维技巧,引导学生大胆地猜想、推测,才能激发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
【组稿编辑:成小兵】
(作者单位:713600陕西省长武县昭仁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