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重在教给学生读书、治学的方法,即不授之以“鱼”,而授之以“渔”,以达到学生自己能读书,自己会读书的目的。这也是新课标的一个根本思想,即让学生学会学习。传统的语文学习方式,是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和依赖性的基础上的,从而忽略了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和独立性。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新课标提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挥,从而在更高的层面上发展学习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笔者丕揣谫陋,略陈管见,就教于方家。
学习伊始胸有目标
学习目标是一堂课或一篇课文的终极指向,对学习的程序、学习的方式、学习的手段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整个教学过程首先要从确立学习目标开始。在传统教学中,学习目标都是由老师确定,学生在这一环节上的自主性完全被剥夺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大大削弱。学习积极性及学习兴趣大大降低。与之相反,假如由学生自主确立学习目标、整个教学则会呈现另一番景象,首先落实了“新课标”中“自主、探究”的教学原则。其次,自主确立目标的过程就是一个独立学习和分析文章的过程,因而这可以更加有效地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和分析文章的能力,文章中许多有价值的亮点被有效地挖掘出来,学生动手的机会也大大增加,从而促进读写结合、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初步培养和增强了他们自主学习和勇于探究的勇气。
根据实际需要采取多种学习方式
这既是自主、探究式学习的需要,也是自主确立学习目标的必然结果,学生确立的学习目标千差万别,因而不习程序,学习方式迥异。如学习《守财奴》,小组在分析葛朗台对财富的贪婪的细节描写时、学生可形象生动地模仿人物的精彩动作,也可让学生参如表演、教师即抓住学生的表演来分析人物性格;学习《雷雨》的时候,可让学生讨论争辩,周朴园对鲁侍萍究竟有没有感情,教师就此可让学生找出根据,进行辩论,在辩论中分析出周朴园的性格。课文的诗词单元,要背诵的内容多,学生可能有厌烦精绪,可让他们进行背诵大赛并由学生自己出题,这样不但落实了课内的背捅内容,而且还拓宽到课外。实践证明,多给学生营造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确保学习目标的落实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拓展思维空间
“新课标”的精神之一就是要通过培养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使学生获得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能力的目的。目前,“一根粉笔教到底一堂课灌到底”的现象虽然已有了很大改观,但学生仍然少有发散思维的空间更没有与老师平等交流的可能,这既压抑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也限制了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因为教师只把学生看作接受对象,而非学习主体。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确立学习目标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能力的培养。如此,课堂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爱因斯坦说,要懂得“在别人视为平常中发现问题,在别人不觉是问题上看出重要问题。如课堂上学生的“问”反映学生对学习对象的投入以及独立思考和思维空间的开阔程度,问得越尖锐,越能反映学生的理解和体验,越能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质量。真正有水平的问题的提出是建立在学生对课文有全面深入的理解之上的。如学习郁达夫的《秋》,学生问“北方人念陈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为什么说“这念错的歧韵来得正好?”学习鲁迅的《灯下漫笔》,学生就提到,文中的“性格以求”是什么意思?我们生活中有没有这种现象?还有的学生对朱光潜先生《咬文嚼字》一文中的某个观点提出异议……所有这些都充分说明,假如能够给学生一片自由的天空,学生就可编织出一道道令你意想不到的靓丽彩虹。”
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在于给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读书,有足够的空间思考,有较多的机会实践,在此前提下,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方式、学习的伙伴,以饱满的情趣展开学习活动,这才是有价值的。“自主”决不是否认教师在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主导作用。诚然,“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但“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的自主学习,在教师的导引下,才能达到一定的学习目的和有效地达成学习目标,离开了教师的有效指导,学生的主体作用就不可能得到充分地发挥。在教学的起始阶段,教师的导引主要体现为创设乐学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在课堂讨论阶段,教师的导引主要体现在如何引导学生展开师生、生生与文本间多向平等对话,合理开发学生在认知和情感等方面的资源,变预设为生成,使课堂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在课堂结束阶段,教师的导引主要体现为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总结,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让学生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学会学习、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孙红军,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
学习伊始胸有目标
学习目标是一堂课或一篇课文的终极指向,对学习的程序、学习的方式、学习的手段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整个教学过程首先要从确立学习目标开始。在传统教学中,学习目标都是由老师确定,学生在这一环节上的自主性完全被剥夺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大大削弱。学习积极性及学习兴趣大大降低。与之相反,假如由学生自主确立学习目标、整个教学则会呈现另一番景象,首先落实了“新课标”中“自主、探究”的教学原则。其次,自主确立目标的过程就是一个独立学习和分析文章的过程,因而这可以更加有效地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和分析文章的能力,文章中许多有价值的亮点被有效地挖掘出来,学生动手的机会也大大增加,从而促进读写结合、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初步培养和增强了他们自主学习和勇于探究的勇气。
根据实际需要采取多种学习方式
这既是自主、探究式学习的需要,也是自主确立学习目标的必然结果,学生确立的学习目标千差万别,因而不习程序,学习方式迥异。如学习《守财奴》,小组在分析葛朗台对财富的贪婪的细节描写时、学生可形象生动地模仿人物的精彩动作,也可让学生参如表演、教师即抓住学生的表演来分析人物性格;学习《雷雨》的时候,可让学生讨论争辩,周朴园对鲁侍萍究竟有没有感情,教师就此可让学生找出根据,进行辩论,在辩论中分析出周朴园的性格。课文的诗词单元,要背诵的内容多,学生可能有厌烦精绪,可让他们进行背诵大赛并由学生自己出题,这样不但落实了课内的背捅内容,而且还拓宽到课外。实践证明,多给学生营造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确保学习目标的落实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拓展思维空间
“新课标”的精神之一就是要通过培养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使学生获得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能力的目的。目前,“一根粉笔教到底一堂课灌到底”的现象虽然已有了很大改观,但学生仍然少有发散思维的空间更没有与老师平等交流的可能,这既压抑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也限制了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因为教师只把学生看作接受对象,而非学习主体。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确立学习目标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能力的培养。如此,课堂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爱因斯坦说,要懂得“在别人视为平常中发现问题,在别人不觉是问题上看出重要问题。如课堂上学生的“问”反映学生对学习对象的投入以及独立思考和思维空间的开阔程度,问得越尖锐,越能反映学生的理解和体验,越能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质量。真正有水平的问题的提出是建立在学生对课文有全面深入的理解之上的。如学习郁达夫的《秋》,学生问“北方人念陈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为什么说“这念错的歧韵来得正好?”学习鲁迅的《灯下漫笔》,学生就提到,文中的“性格以求”是什么意思?我们生活中有没有这种现象?还有的学生对朱光潜先生《咬文嚼字》一文中的某个观点提出异议……所有这些都充分说明,假如能够给学生一片自由的天空,学生就可编织出一道道令你意想不到的靓丽彩虹。”
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在于给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读书,有足够的空间思考,有较多的机会实践,在此前提下,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方式、学习的伙伴,以饱满的情趣展开学习活动,这才是有价值的。“自主”决不是否认教师在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主导作用。诚然,“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但“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的自主学习,在教师的导引下,才能达到一定的学习目的和有效地达成学习目标,离开了教师的有效指导,学生的主体作用就不可能得到充分地发挥。在教学的起始阶段,教师的导引主要体现为创设乐学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在课堂讨论阶段,教师的导引主要体现在如何引导学生展开师生、生生与文本间多向平等对话,合理开发学生在认知和情感等方面的资源,变预设为生成,使课堂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在课堂结束阶段,教师的导引主要体现为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总结,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让学生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学会学习、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孙红军,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