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声乐学科在新时代不断受到广泛重视和喜爱,对于声乐学科的教學的研究也是不断推陈出新,更新换代。随着教学水平和方式的进步和丰富,渐渐发现声乐教学中不仅仅只是生理方面的演唱教授, 还需要心理学、哲学等多个领域相辅相成,才使其成为一门完善的学科。因此,对于声乐学科进行多元素、多方面的教育,对于当下和未来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这也与我国新时代“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相一致。
【关键词】声乐教学;心理心态;研究;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审视过去一些年我国在声乐教学的历程与经验,同时结合本人在实践中所得到的体会发现,声乐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单纯的发声教授、技巧教授,否则很容易造成学生在学习时中迷失方向,导致学生偏离了适合自己的发展的轨道,白白浪费了一身天赋。尤其是那些复杂繁琐的发声方法和技巧理论,让一些学生难以把握,阻挠了其学习声乐的动力,久而久之对声乐这门学科失去兴趣,最后不得不放弃。还有一些学生能够很好地驾驭中低声,一但到高音部分就上不去; 也有许多学生练习时表现堪称完美,一但一上了舞台便由于紧张发挥失常。对于这些问题,光靠普通的物理教学和单调的重复练习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还应该为学生提供心理心态方面的指导。
在声乐教学中,不仅要求教师依赖学生输出的歌声去评判好坏,还要更深层次地去捕捉学生内部心理的歌唱状态。为了从本质上探索和解决学生在学习声乐过程遇到的问题和难点,寻找一套适合新时代学生学习声乐的教学体系和方法,就必须从声乐演唱的本质规律出发进行深刻地认识与讨论。
一、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性, 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或态度,因材施教,即要遵循科学合理的统一标准,又要体现出不同学生各自的特点。因材施教由两个方面组成,一是物理方面, 学生通过生理上即演唱的形式来表现出自己的大致情况以及各自的特点,使得教师初步对学生的演唱水平,特点和长处、缺陷和出现的问题有一个良好的把握。随后教师可依照了解到的学生情况,参考教科书等标准,为学生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与安排,大到该挖掘学生哪一方面的潜力,小到选取什么样的歌曲来训练、曲中的哪一段容易出现问题,该怎么解决等;二是学生的心理方面,主要包括性格、情绪调控能力、意志品质、自制力、态度等, 这些也是教师在声乐教学过程中不可忽略的部分。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历和实践,绝大部分学生可总结归纳为三类。一是天赋较好又刻苦的学生,他们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和极佳的学习态度,他们对声乐具有浓厚的兴趣,有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 善于和教师沟通合作,他们有很大的概率在声乐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且有所作为。对于这类学生,教师教学时积极采纳他们的想法并鼓励他们的创造性 。二是天赋不错但执行力较差的学生,这类学生灵活聪慧、热情开朗,他们的学习能力也很强,上手速度快,但学习目的不坚定,三心二意,易受情绪干扰,极易出现三分钟热度,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情况。这类学生则需要教师的严格监督,以弥补其自律能力差的不足, 严格落实他们的学习任务,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力,必要时予以适当的批评和处罚,千万不能有所放纵。还有一类学生天赋一般,但情感复杂,他们往往对自己有一种不自信态度,性格内向, 不善于和教师沟通合作,悟性较低,学习速度慢但学习态度认真,害怕失败和犯错,在台上演出易产生紧张焦虑心理。遇到这类学生时,教师一定要有充分的耐心,用温和的态度让他们敞开心扉 ,尽量放开自己,消除因为学习环境给他们造成的紧张和焦虑,给予充分的鼓励和表扬,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树立信心。
二、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能力
歌唱的过程在本质上其实也是一种头脑思考的过程。这种过程揭示了歌唱发声本质的运动规律。我们听到的歌唱发声,或甜美、或圆润、或洪亮 、或低沉、或澎湃,都属于歌唱时的外部表现,而本质上这些歌声都是演唱者大脑经过有规律的思考,从而指导身体外部器官相互配合所进行的合理的活动而产生的。而学习声乐的过程就是通过感受我们听到的歌唱发声这种外部表现,去探索、模仿这样的外部表现对应的内部思考过程,以及各器官的动作方法。即教会学生把外部感受到的声音结果转化为内部的思维过程,再把内部的思维过程通过自身的器官表现出来的一种由外到内再到外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也是将有机的生理和内部的心理相协调统一的过程。使外部发声器官与内部大脑思维达到一种协调配合的状态,便能发出所需要的声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处理好内部与外部、情绪与理智、有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锻炼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成熟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计划性,提高学生在声乐学习过程中的效率。
三、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以下两种现象:学唱西洋声乐的学生在课上能够将歌声展现地甜美流畅,而课下练习时往往发出低沉卡顿的“羊声”;学唱民族声乐的学生演唱普通歌曲时,音色甜美,但歌唱具有强烈特点风格的歌曲,为了凸显风格,声音反而失了甜美 。上述的两种现象,不仅仅是学生在听觉上的误解,最主要的还是学生没有建立合理的审美意识。因此,要实质上解决上述两种问题,不能仅靠生理上的教学 , 而是更多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意识。
于是提出以下几条建议:
(一)作为教师应当向学生指出这种现象并说明危害
(二)请专业演唱家来听学生的演唱并给予评价和建议
(三)在学生演唱时将声音录下来,研究自己的录音以法现其中的问题
(四)建议学生多听专业演唱家的歌曲录音 ,以训练听觉能力
学生要从根本上清楚自己对声音的认知水平,发现自己在审美上有那些问题出现,逐步建立科学合理的的审美观念和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品位水平和境界,用科学合理的审美观念和意识去认识声乐、欣赏声乐、学习声乐,发展声乐,从根本上把握声乐,发挥出自己的创造力。 四、培养学生的自我调节控制能力
和所有其他領域表演的艺术类似,声乐演唱不仅仅需要学生在学习、训练时将各种能力技巧充分变成自己的东西,更重要的是将这些学到的东西在舞台上表现出来,让更多的人感受,并且在台上演出时能有和台下训练时一样的水平。但要做到在台上将自己的真实水平完美展现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就需要学生有过硬的心理素质,也就是一种自我调控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则发现,大部分学生似乎并不具备或是自我调控能力较差,他们在课堂或是课下练习时能够表现出不错的状态,一旦真正到了台下坐满观众的舞台就显得紧张拘束,台上表现大打折扣。我把上述现象主要归结为如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对于那些刚刚接触声乐的学生, 他们的掌握程度较低,缺乏在舞台上表演的经验。在教学和训练过程中,通常一教师和学生一对一的形式来进行,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心态较为放松,能够比较投入地进行演唱和练习,有指导老师在一旁引导教学,能比较自如地进入正确合适的歌唱状态,同时不用过于担心出错。而一旦上了舞台之后,由于整个演唱的环境不再是平时学习训练时所处的环境,一是会产生陌生感使得难以找到平时的状态,更主要的是,当台下存在许多观众时,难免还会产生恐惧和不安, 导致紧张和焦虑,同时加上害怕出错更容易让自己迷失,一开口唱就发现不对劲,结果越唱越慌越来越偏离自己的真实水准,而且此时也没有老师在一旁指导,脑子里一片空白,最后表现糟糕。对于这样的学生,掌握程度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给他们带来了不自信,因此,平时的刻苦练习是必不可少的,多重复、多练习,才能把声乐由一种听觉记忆内化为自身的肌肉记忆。老师更应该给予更多的关照和指导,使他们不断提高熟练程度和歌唱水平和技巧,也尽可能多给他们在台上锻炼的机会,因为舞台经验也是演唱是一部分;平常的教学训练中,让学生有意识地把演唱环境想象成千人万人的大舞台,模拟在台上的表现,多鼓励表扬,排除他们的疑虑,疏通他们的心态;除此之外,学生也要积极主动地去寻找能够在舞台上锻炼自己的机会, 在舞台上体会真正的演唱感觉,不断适应舞台,克服恐惧,突破自我,找到合适的演唱方式和状态,不断增加自己在舞台上是信心,这样才能慢慢习惯在不同场景下的歌唱,最后做到随心所欲地发挥出自己的最佳水平。
第二种情况是一些学生并不害怕在平常的舞台上表现自我,但当面对重要场合的表演,如台下有重要领导以及参加一些大型比赛时, 就发挥得不近如人意。这是因为他们担心演出时但表现不佳,会影响学校、集体或是个人的荣誉或脸面,这就会给他们带来很大的的心理压力,在表演时信心和调控能力受损 。
还有一种情况是过于追求表现自己的学生,他们在舞台上并不会有心理负担,但在演唱时过于追求展示自己,反而没有在意表演时的情感状态,以及细节部分,反倒弄巧成拙,并不能真正打动台下观众。
对于后两类学生, 虽然导致的因素看起来有所不同,但究其本质还是由于产生了不合理的的心态而引起的。对于这样的问题,教师应当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表演观和以及对待艺术合适的态度,鼓励学生在演唱出时,要摈弃所有不利于演出的杂念,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中去,进入音乐所希望表达的情感状态,才能演绎真正有感染力的声音。
声乐教育,不但包括唱法、技巧等生理方面的教授和训练,更重要的是演唱者要找到正确的思维方式、树立正确的审美意识和观念,培养出自己良好的自我调控能力,从情感上把握音乐的实质,在演唱中感悟正确的的心理心态,才会在声乐这条路上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王雷.音乐院校声乐教学中的音乐审美心理要素研究[J].音乐创作,2016(02):184-186.
[2]吴静寅.声乐艺术心理学对声乐教学产生的作用(上)——评《声乐艺术心理学》[J].中国教育学刊,2016(03).
[3]荣豫川.声乐艺术心理学对声乐教学的指导意义——评《声乐艺术心理学》[J].中国教育学刊,2015(04).
[4]龙涛,龙开义.声乐教学中“心”“技”“史”“教”的融合体现——评《声乐教学论》[J].中国教育学刊,2016(12).
[5]楚小利.高校声乐学理论基础知识教学探究——评《声乐学基础》[J].中国教育学刊,2015(09).
[6]王纵林.高校音乐专业如何加强民族声乐教学——评《中国民族声乐教材(三)》[J].中国教育学刊,2015(04).
[7]李亚希.对声乐表演基础理论的全面论述——评《声乐表演基础教程》[J].中国教育学刊,2015(12).
[8]李琳.妙合无痕,物我同一——浅祈民族声乐表演中的移情说[J].音乐创作,2016(01):168-170.
[9]谭学胜,向松.声乐表演的美学思维——评《声乐表演艺术与教学实践研究》[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6(03).
[9]吴李红.科研精神的传承对声乐教育者的特别意义[J].四川戏剧,2016(07):134-136.
[10]张于.提高当代大学生音乐品鉴水平——评《实用大学音乐教程》[J].中国出版,2015(19).
【关键词】声乐教学;心理心态;研究;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审视过去一些年我国在声乐教学的历程与经验,同时结合本人在实践中所得到的体会发现,声乐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单纯的发声教授、技巧教授,否则很容易造成学生在学习时中迷失方向,导致学生偏离了适合自己的发展的轨道,白白浪费了一身天赋。尤其是那些复杂繁琐的发声方法和技巧理论,让一些学生难以把握,阻挠了其学习声乐的动力,久而久之对声乐这门学科失去兴趣,最后不得不放弃。还有一些学生能够很好地驾驭中低声,一但到高音部分就上不去; 也有许多学生练习时表现堪称完美,一但一上了舞台便由于紧张发挥失常。对于这些问题,光靠普通的物理教学和单调的重复练习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还应该为学生提供心理心态方面的指导。
在声乐教学中,不仅要求教师依赖学生输出的歌声去评判好坏,还要更深层次地去捕捉学生内部心理的歌唱状态。为了从本质上探索和解决学生在学习声乐过程遇到的问题和难点,寻找一套适合新时代学生学习声乐的教学体系和方法,就必须从声乐演唱的本质规律出发进行深刻地认识与讨论。
一、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性, 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或态度,因材施教,即要遵循科学合理的统一标准,又要体现出不同学生各自的特点。因材施教由两个方面组成,一是物理方面, 学生通过生理上即演唱的形式来表现出自己的大致情况以及各自的特点,使得教师初步对学生的演唱水平,特点和长处、缺陷和出现的问题有一个良好的把握。随后教师可依照了解到的学生情况,参考教科书等标准,为学生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与安排,大到该挖掘学生哪一方面的潜力,小到选取什么样的歌曲来训练、曲中的哪一段容易出现问题,该怎么解决等;二是学生的心理方面,主要包括性格、情绪调控能力、意志品质、自制力、态度等, 这些也是教师在声乐教学过程中不可忽略的部分。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历和实践,绝大部分学生可总结归纳为三类。一是天赋较好又刻苦的学生,他们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和极佳的学习态度,他们对声乐具有浓厚的兴趣,有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 善于和教师沟通合作,他们有很大的概率在声乐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且有所作为。对于这类学生,教师教学时积极采纳他们的想法并鼓励他们的创造性 。二是天赋不错但执行力较差的学生,这类学生灵活聪慧、热情开朗,他们的学习能力也很强,上手速度快,但学习目的不坚定,三心二意,易受情绪干扰,极易出现三分钟热度,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情况。这类学生则需要教师的严格监督,以弥补其自律能力差的不足, 严格落实他们的学习任务,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力,必要时予以适当的批评和处罚,千万不能有所放纵。还有一类学生天赋一般,但情感复杂,他们往往对自己有一种不自信态度,性格内向, 不善于和教师沟通合作,悟性较低,学习速度慢但学习态度认真,害怕失败和犯错,在台上演出易产生紧张焦虑心理。遇到这类学生时,教师一定要有充分的耐心,用温和的态度让他们敞开心扉 ,尽量放开自己,消除因为学习环境给他们造成的紧张和焦虑,给予充分的鼓励和表扬,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树立信心。
二、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能力
歌唱的过程在本质上其实也是一种头脑思考的过程。这种过程揭示了歌唱发声本质的运动规律。我们听到的歌唱发声,或甜美、或圆润、或洪亮 、或低沉、或澎湃,都属于歌唱时的外部表现,而本质上这些歌声都是演唱者大脑经过有规律的思考,从而指导身体外部器官相互配合所进行的合理的活动而产生的。而学习声乐的过程就是通过感受我们听到的歌唱发声这种外部表现,去探索、模仿这样的外部表现对应的内部思考过程,以及各器官的动作方法。即教会学生把外部感受到的声音结果转化为内部的思维过程,再把内部的思维过程通过自身的器官表现出来的一种由外到内再到外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也是将有机的生理和内部的心理相协调统一的过程。使外部发声器官与内部大脑思维达到一种协调配合的状态,便能发出所需要的声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处理好内部与外部、情绪与理智、有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锻炼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成熟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计划性,提高学生在声乐学习过程中的效率。
三、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以下两种现象:学唱西洋声乐的学生在课上能够将歌声展现地甜美流畅,而课下练习时往往发出低沉卡顿的“羊声”;学唱民族声乐的学生演唱普通歌曲时,音色甜美,但歌唱具有强烈特点风格的歌曲,为了凸显风格,声音反而失了甜美 。上述的两种现象,不仅仅是学生在听觉上的误解,最主要的还是学生没有建立合理的审美意识。因此,要实质上解决上述两种问题,不能仅靠生理上的教学 , 而是更多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意识。
于是提出以下几条建议:
(一)作为教师应当向学生指出这种现象并说明危害
(二)请专业演唱家来听学生的演唱并给予评价和建议
(三)在学生演唱时将声音录下来,研究自己的录音以法现其中的问题
(四)建议学生多听专业演唱家的歌曲录音 ,以训练听觉能力
学生要从根本上清楚自己对声音的认知水平,发现自己在审美上有那些问题出现,逐步建立科学合理的的审美观念和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品位水平和境界,用科学合理的审美观念和意识去认识声乐、欣赏声乐、学习声乐,发展声乐,从根本上把握声乐,发挥出自己的创造力。 四、培养学生的自我调节控制能力
和所有其他領域表演的艺术类似,声乐演唱不仅仅需要学生在学习、训练时将各种能力技巧充分变成自己的东西,更重要的是将这些学到的东西在舞台上表现出来,让更多的人感受,并且在台上演出时能有和台下训练时一样的水平。但要做到在台上将自己的真实水平完美展现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就需要学生有过硬的心理素质,也就是一种自我调控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则发现,大部分学生似乎并不具备或是自我调控能力较差,他们在课堂或是课下练习时能够表现出不错的状态,一旦真正到了台下坐满观众的舞台就显得紧张拘束,台上表现大打折扣。我把上述现象主要归结为如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对于那些刚刚接触声乐的学生, 他们的掌握程度较低,缺乏在舞台上表演的经验。在教学和训练过程中,通常一教师和学生一对一的形式来进行,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心态较为放松,能够比较投入地进行演唱和练习,有指导老师在一旁引导教学,能比较自如地进入正确合适的歌唱状态,同时不用过于担心出错。而一旦上了舞台之后,由于整个演唱的环境不再是平时学习训练时所处的环境,一是会产生陌生感使得难以找到平时的状态,更主要的是,当台下存在许多观众时,难免还会产生恐惧和不安, 导致紧张和焦虑,同时加上害怕出错更容易让自己迷失,一开口唱就发现不对劲,结果越唱越慌越来越偏离自己的真实水准,而且此时也没有老师在一旁指导,脑子里一片空白,最后表现糟糕。对于这样的学生,掌握程度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给他们带来了不自信,因此,平时的刻苦练习是必不可少的,多重复、多练习,才能把声乐由一种听觉记忆内化为自身的肌肉记忆。老师更应该给予更多的关照和指导,使他们不断提高熟练程度和歌唱水平和技巧,也尽可能多给他们在台上锻炼的机会,因为舞台经验也是演唱是一部分;平常的教学训练中,让学生有意识地把演唱环境想象成千人万人的大舞台,模拟在台上的表现,多鼓励表扬,排除他们的疑虑,疏通他们的心态;除此之外,学生也要积极主动地去寻找能够在舞台上锻炼自己的机会, 在舞台上体会真正的演唱感觉,不断适应舞台,克服恐惧,突破自我,找到合适的演唱方式和状态,不断增加自己在舞台上是信心,这样才能慢慢习惯在不同场景下的歌唱,最后做到随心所欲地发挥出自己的最佳水平。
第二种情况是一些学生并不害怕在平常的舞台上表现自我,但当面对重要场合的表演,如台下有重要领导以及参加一些大型比赛时, 就发挥得不近如人意。这是因为他们担心演出时但表现不佳,会影响学校、集体或是个人的荣誉或脸面,这就会给他们带来很大的的心理压力,在表演时信心和调控能力受损 。
还有一种情况是过于追求表现自己的学生,他们在舞台上并不会有心理负担,但在演唱时过于追求展示自己,反而没有在意表演时的情感状态,以及细节部分,反倒弄巧成拙,并不能真正打动台下观众。
对于后两类学生, 虽然导致的因素看起来有所不同,但究其本质还是由于产生了不合理的的心态而引起的。对于这样的问题,教师应当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表演观和以及对待艺术合适的态度,鼓励学生在演唱出时,要摈弃所有不利于演出的杂念,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中去,进入音乐所希望表达的情感状态,才能演绎真正有感染力的声音。
声乐教育,不但包括唱法、技巧等生理方面的教授和训练,更重要的是演唱者要找到正确的思维方式、树立正确的审美意识和观念,培养出自己良好的自我调控能力,从情感上把握音乐的实质,在演唱中感悟正确的的心理心态,才会在声乐这条路上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王雷.音乐院校声乐教学中的音乐审美心理要素研究[J].音乐创作,2016(02):184-186.
[2]吴静寅.声乐艺术心理学对声乐教学产生的作用(上)——评《声乐艺术心理学》[J].中国教育学刊,2016(03).
[3]荣豫川.声乐艺术心理学对声乐教学的指导意义——评《声乐艺术心理学》[J].中国教育学刊,2015(04).
[4]龙涛,龙开义.声乐教学中“心”“技”“史”“教”的融合体现——评《声乐教学论》[J].中国教育学刊,2016(12).
[5]楚小利.高校声乐学理论基础知识教学探究——评《声乐学基础》[J].中国教育学刊,2015(09).
[6]王纵林.高校音乐专业如何加强民族声乐教学——评《中国民族声乐教材(三)》[J].中国教育学刊,2015(04).
[7]李亚希.对声乐表演基础理论的全面论述——评《声乐表演基础教程》[J].中国教育学刊,2015(12).
[8]李琳.妙合无痕,物我同一——浅祈民族声乐表演中的移情说[J].音乐创作,2016(01):168-170.
[9]谭学胜,向松.声乐表演的美学思维——评《声乐表演艺术与教学实践研究》[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6(03).
[9]吴李红.科研精神的传承对声乐教育者的特别意义[J].四川戏剧,2016(07):134-136.
[10]张于.提高当代大学生音乐品鉴水平——评《实用大学音乐教程》[J].中国出版,20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