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内需战略:厘清三大核心关系

来源 :中国市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wan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
  朱敏,江西奉新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新经济导刊》执行总编辑。先后就读于西北政法学院、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曾获多项省级和国家级奖励。北大经研学会秘书长,“金融街”财经书系出版人,胡润百富“学者先锋”,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中国企业研究中心(Columbia CBI)高级研究员。他关心中国政经改革与新经济转轨,对能源金融、区域经济格局及宏观走势尤为关注。研究论著有《中国经济缺什么》、《通向彼岸之路:吴敬琏风雨八十年》等;主持“调研中国:多轮驱动的新经济增长极”(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等大型课题,深入调查长三角、环渤海、北部湾等区域20座城市。多篇学术文章被“人大复印资料”等权威期刊转载。
  
  摘要:妥善处理内需与外需、投资与消费、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初次分配与二次分配等重大关系,充分发挥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是中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的关键。
  关键词:内需外需 投资 消费 产业结构
  中图分类号:F123
  
  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中国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已成为全球增长潜力最大的市场之一,立足于国内市场需求发展中国经济,具备得天独厚的条件。
  也正由此,“扩大内需”成为中国必须长期坚持的战略方针、基本立足点。“十二五”时期,是加快结构调整、推进发展方式实质性转变的关键阶段,也是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相对低迷、外需增长缓慢、贸易摩擦增多的时期,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妥善处理内需与外需、投资与消费、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初次分配与二次分配等重大关系,充分发挥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是中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的关键。
  在扩大内需战略中,主要涉及哪几个重大关系的认识问题?其中,主要有三大关系须予重视,即:内需与外需的关系、投资与消费的关系、产业结构与消费的关系。
  
  一、内需与外需关系
  
  内需与外需、投资与消费、产业结构与消费这三大关系,是“十二五”时期中国扩大内需战略的核心议题。那么,首先应当如何看待内需与外需的关系?对此,尤其需要着重关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扩大内需与稳定外需并行不悖
  内需和外需本无优劣、好坏之分,内、外需求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中国经济发展的市场空间;也不存在最佳的内、外需求比例关系,内需和外需的比例取决于一个国家的资源禀赋、比较优势和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积极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不断提高中国经济的整体竞争能力,是实践反复证明的正确方针,必须长期坚持不动摇。
  第二,经济全球化推动外需占比普遍上升
  二战以来,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均呈现出内需占比下降、外需占比上升的趋势。经济全球化是推动外需占比普遍上升的主要原因。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全球价值链分工不断深化、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重新配置资源等,使得大量贸易以中间投入品形式反复在国家间(海关)转移,世界贸易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需占比例不断上升,在大国经济中高于美国和日本,但低于德国。这种趋势既符合经济全球化的一般规律,也与加工贸易快速发展有关。中国货物出口中近50%为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推高了外需所占比重,但加工贸易增加值率低于20%。
  第三,中国经济发展呈现出以内需扩张为主的基本特征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经济的国际化程度很低,内需在总需求中处于主导地位。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外需占比逐渐上升,2006年达到29%的峰值,近两年有所下降。中国占世界贸易份额从1983年的1.2%,上升到2008年的9.1%,成为仅次于德国的第二大货物出口国。出口规模不断扩大,对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居民收入、拉动投资和消费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经济发展呈现出以内需扩张为主的基本特征。无论从支出法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还是用投入产出表测算增加值贡献率,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都超过70%。
  第四,降低体制性因素造成的价格扭曲有助于内外经济平衡
  改革开放初期,重出口创汇,通过给予各种优惠和补贴,引导要素、资源流向出口部门。目前这种情况已经不复存在。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货物贸易大国,但依然是服务贸易和对外投资小国。考虑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和贸易摩擦日渐增多,现阶段消除或降低体制性因素造成的价格扭曲,优化出口结构,同时加快“走出去”步伐,多层次、多方式参与国际经济竞争,有助于内外经济平衡。
  
  二、投资与消费关系
  
  处理好内需与外需之间的关系,是改善中国经济内外失衡困局的直接途径。对于投资与消费的关系而言,又该如何认识和考量呢?应该说,就中国现阶段而言,投资与消费的关系是扩大内需战略里的核心问题。讨论这个问题不应忽视的基本趋势有:
  第一,中国高投资率特征总体符合工业化一般规律,而且有望持续到2020年左右
  投资率和消费率的高低与产业结构之间存在密切关系。投资率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推进而提高,随工业化、城市化任务的逐步完成而下降。消费率的变化则与之相反。特别是在重化工业阶段,投资率和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相对较高的特征更加明显。国际经验表明,这两项指标的峰值一般出现在重化工业阶段的末期。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和城市化加速推进阶段,投资率上升符合工业化一般规律,且高投资率特征有望持续到2020年左右。
  第二,中国居民消费率不仅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近年来下降速度过快
  从世界各国横向比较看,居民消费率(居民消费占GDP比重)的世界平均水平在60%左右。其中,高收入国家为60%~65%,中等收入国家约为55%~60%,低收入国家一般高于65%。而中国2008年仅为35.3%,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也低于中等收入国家水平。
  第三,消费需求相对不足是中国内、外经济失衡的主因
  消费率低与投资率高,反映的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储蓄是连接二者的中介。消费低,必然储蓄就高。而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储蓄等于投资加净出口。高储蓄为高投资创造了条件,而当内部消费不足时,高储蓄直接推动外向型产业投资的增加和净出口规模的扩大。
  所以,现阶段中国净出口规模偏大、外汇储备偏高所反映的内外经济不平衡,其根源在于消费需求相对不足。虽然从绝对量上看中国居民消费增速不低,但相对于GDP增长来说就显得太慢了。另外,由于消费需求不足,产能过剩必然日趋严重,投资效益下降,金融系统潜在风险加大。
  
  三、产业结构与消费
  
  实际上,对产业结构与消费的关系也需予以更多重视,至少应充分认识到这样三个方面的基本原理:
  第一,消费是拉动产业结构变动的最终动力
  居民消费结构存在由一般消费品向耐用消费品,再向服务品渐次升级的规律。一国的产业结构也往往跟随消费结构升级而升级。目前中国居民消费正处在以汽车、住房为主的阶段,部分高收入群体向以购买服务业产品为主的阶段转变。由于发展不平衡和收入差距较大,这一过程将持续较长时间。这就决定了,中国产业结构将在相当长时期内,将呈现“二、三、一”的结构特征。
  第二,产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消费的增长
  不同的产业结构,吸纳就业的能力不同,就业弹性差别较大,特别是工业化程度不断加深,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机器替代劳动,自然会影响就业,进而影响消费。目前受体制等多方面因素制约,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和消费性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已经成为阻碍消费增长的重要原因。
  第三,加快发展服务业,既有利于促进消费,也有利于拉动投资
  服务业的发展可以增加就业和居民收入,也有利于改善服务类产品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从而促进消费需求增长。同时,从国际经验看,在服务业加速发展初期,对投资的拉动作用也十分明显,但会同时取得促进消费和提高投资质量的作用,长期内有利于投资与消费关系的改善。
  那么,前面阐述的三大关系之间又存在怎样的内在逻辑?从中国经济的中长期发展看,其中的重中之重又是什么?综合而言,在处理扩大内需若干重大关系时,最重要的是处理好投资与消费的关系。内需与外需、三次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一定程度上是消费、储蓄和投资关系不平衡的外在表现。
  改善消费、储蓄与投资之间的关系,是调整中国经济结构的关键,而核心是如何促进居民消费增长。因此,“十二五”乃至更长时期内,扩大内需战略的核心在于扩大居民消费。有效扩大居民消费,成为中国调整国民经济结构的“牛鼻子”。(编辑:王露)
  
  编辑后记
   在前不久召开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月度会议上,朱敏老师这篇关于“十二五”规划的论述《扩大内需战略:厘清三大核心关系》得到了与会中央领导和专家们的高度认可。而在会后,他第一时间就将这篇文章发给了编辑,让编辑心中一阵激动加窃喜。毕竟能这么快拿到朱老师的文章,不是所有刊物都能得到的“殊荣”。
  “十二五”规划几乎成了经济学界和学术界避不开的热点话题。因为“十二五”时期,不仅是中国加快结构调整、推进发展方式实质性转变的关键阶段,而且是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相对低迷、外需增长缓慢、贸易摩擦增多的时期,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朱老师在扩大内需战略中提出并细分了主要的三大关系:内需与外需的关系、投资与消费的关系、产业结构与消费的关系。这三大关系不仅对经济增长起着拉动作用,更是中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的关键。
其他文献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由于进出口贸易的迅速发展,进出口总额的不断增加,各国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使得我国遭受反倾销案件尤其多,主要为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本文就欧
加强职业教育立法,构建完善的职业教育法律体系,是推进职业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基石。1996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以下简称《职教法》),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史上
知识经济的兴起和经济全球化的加深使世界产业结构从物质型经济转向知识和信息型经济,全球竞争的加剧,产业结构的变化,全面质量管理的要求,使得会计赖以生存的基础发生了深刻的变
舞蹈主要是通过形象化的情景交融艺术特点与描绘,把观众引入到艺术想象的空间,从而获得更丰富的审美情感。最终的目的是达到一种情感的共同体验。只有把"形"与"神"、"情"与"景"有机地
产业生态化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演化的重要方向之一,是在产业生态学理论指导下产业发展的高级形态。尝试构建产业生态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对我国三大
本文分析了后金融危机时代西部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问题,从两个角度探讨了存在问题的原因,并结合后金融危机时代的特点,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三化"协调发展是指在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文章在阐述"三化"协调发展的内涵和机制后,分析了新乡市推进"三化"协调发展的现状,并从新型
摘 要: 胡锦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以新的思想、新的观点和新的论断丰富和发展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本文从战略、机制、方式、目标四个方面入手来探寻其主要特征,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科学路径。  关键词: 胡锦涛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 主要特征 现实指导意义    实现社会和谐,既是一个历史问题,又是一个现实问题。伟大导师马克思、恩格斯把这一问题
【目的】建立起1%盐酸普鲁卡因注射液的细菌内毒素检查法。【方法】根据中国药典1995年版1998年增补本收载的细菌内毒素检查法的要求进行实验。【结果】将1%盐酸普鲁卡因注射液4倍稀释后,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