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钢开发汽车用钢

来源 :上海金属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eybaob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汽车用钢是宝钢的主要产品系列之一,也是近年来重点研制的钢种。目前先后开发了IF钢、双相钢、车轮用钢等。 1.IF钢(Interstitial Free)又称无间隙原子钢。其特点是在超低碳钢中加入过化学当量的、能形成牢固碳氮化合物的合金元素(如铌、钛等),使之与钢中的间隙原子(碳、氮)形成稳定的化合物,从而消除了原有固溶原子间隙。这种钢具有优异的深冲性能,体现在有高的平均塑性应变率、应变硬化指数和延伸率并无时效现象(AI=0)。宝钢于1989年开始研制IF钢,1990年底首次试产成功,至今已生产了约2000tIF冷轧薄板供制造高难度冲压件使用。经一 Automobile steel is one of Baosteel’s major product lines, and it is also the key steel developed in recent years. Has developed the IF steel, dual-phase steel, steel and other wheels. 1.IF steel (Interstitial Free), also known as gapless atomic steel. It is characterized by adding stoichiometrically alloying elements (such as niobium and titanium) that form solid carbonitride compounds in the ultra-low carbon steel to form stable compounds with the interstitial atoms (carbon and nitrogen) in the steel, Thus eliminating the original solid solution atom gap. This steel has excellent deep drawing properties, manifested in high average plastic strain rate, strain hardening index and elongation without aging (AI = 0). Baosteel started to develop IF steel in 1989 and the first pilot production was successful at the end of 1990. So far, about 2,000tIF cold-rolled sheet has been produced for the manufacture of highly-difficult stamping parts. After a
其他文献
2012年6月5日,中国期刊协会组织召开的“著作权法(修改草案)座谈会”在北京出版创意产业园区举行。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国家版权局副局长阎晓宏,法规司司长王自强,版权管理
<正> 周惠久同志是西安交通大学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机械学、材料与工程专家。 周惠入祖籍浙江绍兴,1909年3月1日生于辽宁沈阳。早年留学美国,获力学硕士
近年来我们在运动生理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多项改革的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就这些改革的内容分述于下: 一、用气功意念控制法调整学生的身心状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众所
为探讨C反应蛋白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关系及阿司匹林对其的影响 ,观察 4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及 42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C反应蛋白浓度以及不同剂
近日笔者走访了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研究所曾毅院士。他刚从美国回来,途经香港和广州市,为中国预防性病艾滋病基金会与广州市政府和卫生部疾病控制司联合举办预防艾滋病
利用固定床反应器,研究了铜系催化剂对顺酐加氧制γ-丁内酯的催化性能。筛选了众多的催化剂,得到了高选择性的加氢催化剂XYF-5,考察了反应条件对活性的影响,γ-丁内酯得率达9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主任夏敬源博士在第二十二届中国植保“双交会”上提出,国际国内重大农业生物灾害的发生与为害均呈加重态势,对中国农业生产造成损失是有目共睹的,
目的:观察银杏叶提取物(GbE)对肝纤维大鼠肝组织环氧合酶-2(COX-2)、Ⅰ型胶原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40%的CCl4皮下注射6周建立大鼠肝纤维化模型,
普遍的观点是背越式跳高的助跑及其对起跳的控制能够增加高度。即使是在国际水平的比赛中,也有很多的运动员不能够进行稳定、有效、准确的助跑。大部分运动心理学家、教练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