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台上妩媚娇柔到无以复加的她,台下常常笑称“自己的温柔都在台上用尽了”。
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昆剧演员。戏校的教学模式和传统科班完全不同,除了练功学戏外,这群孩子们在生活上真可谓幸福极了——不用交学费,一年还发春秋两套校服,生活上有保姆照顾,食堂每天还有荤素搭配的营养餐。有时候,老师们为了让孩子们好好学戏,还自己掏腰包,买糖、买雪糕给大家吃。学戏之余,华文漪和同学们还经常被学校安排去观看众多艺术家们的精彩表演。三个孩子坐一辆三轮车,60个孩子20辆,浩浩荡荡地从华山路奔赴福州路天蟾舞台,同样的服装,同样的年岁,同样的活泼……一路上欢歌笑语不断,俨然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这样浓厚艺术环境的熏陶下,华文漪得以欣赏到梅兰芳、周信芳、李玉茹、童芷苓等艺术大师鼎盛时期的精彩表演,受益匪浅。
当时,华文漪在班中并不属于十分出挑的孩子,她文静、优雅,身材高挑却并不张扬,直到一出汇报演出的《断桥》,才令老师发现了她,并逐渐开始培养起她来。八年岁月转瞬即过,“有女初长成”的华文漪再不是当年梳着小辫子的小娃娃,正如她所扮演的大家闺秀杜丽娘那般,“翠生生出落得裙衫儿茜”,俨然已是“昆大班”中光彩夺目的佼佼者了。毕业公演大戏、香港巡演《白蛇传》、挑梁主演现代戏《琼花》……一个个机会轻而易举地落在了华文漪的头上,俞振飞称她是“几百年出一个的天生闺门旦”,观众们由衷地称赞她是“小梅兰芳”……华文漪成为了时代的幸运儿。
然而,就是这位光华夺目的“小梅兰芳”,却有着极为倔强独特的个性。曾有圈内人士撰文回忆当年的那段时光——“那时华文漪已经小有名气,文艺界常有晚会,姑娘们围着首长、前辈,雀跃、笑闹、跳舞、歌唱,而她却常常独自坐在一旁,和别人不太一样”……这就是华文漪,绝不多一分特别的谄媚,自有一番气派尊严;而对于市井小民、寻常百姓,华文漪也绝不少一分活泼、亲近。有位戏迷来信说“没有录到电台里你唱的那段”,火爆的她丢下信就拉着搭档岳美缇冲到人家家里,做一回“活体收音机”,一搭一唱演出一段“现场版”,把那写信的普通家庭妇女骇得呆在当场,激动不已……这一切,出自华文漪所为,既不令人生厌,更不令人惊讶。台上妩媚娇柔到无以复加的她,台下常常笑称“自己的温柔都在台上用尽了”,于是生活中就总是那般风风火火、雷厉风行,宛如男子。这一点,倒颇似她的恩师言慧珠。可以想见,华文漪的“口碑”,自然也会像言慧珠那般,“亲者爱之,仇者恨之”,极致到无可挽回,也为她今后的命运埋下了伏笔。
无与伦比的“大华文漪”
华文漪这位“小梅兰芳”是真的见过艺术大师梅兰芳的。上世纪50年代后期,作为参演梅兰芳舞台艺术电影《游园惊梦》中的配角——“花神”之一的华文漪来到了北京,终于见到了一代艺术大师。可问起当时对梅大师的印象,华文漪却坦率地说,自己那时只是个小孩子,感觉梅大师就像神一样高不可攀。所以总是敬而远之,看见了也要躲得远远的。后来,慈祥好客的梅大师邀请大家去他家做客,吃了什么、说了什么,如今都已淡忘,唯独梅大师站在家门口跟大家挥手道别的样子,给华文漪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她带着回味深长的表情,由衷地赞叹道:“那神态可真美啊!把我都看呆了。”
后来,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华文漪看了梅兰芳拍摄的电影《贵妃醉酒》。激动不已的她由衷地觉得梅大师“真是太美太美了”!她被梅兰芳精湛的艺术彻底征服了。“男人演女人,居然能比女人还要漂亮还要嗲,还要有女人味!”由此,她逐渐意识到:反倒是女人演女人的时候,往往不重视细节表现,总以为演出来自然就有女人味了。“我一定要注意,女人味也是要有艺术性才能表现出来的!”从此之后,她在演戏中,也特别讲究美,讲究“嗲”。这种学习,不仅仅是模仿名家,而是借鉴他人长处不断丰富自己的艺术。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数十天前,在著名华文文学家白先勇领衔制作的新版昆剧《玉簪记》新闻发布会上,作为艺术指导的华文漪面对着一把拥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的古琴,竟然情不自禁地在一边做起了“小动作”——轻拢慢捻,跟着古琴大师,拨起自己面前无形的弦。其实,华文漪并不会弹古琴,她只是觉得“自己不会,所以才要学人家的样子”,对于艺术,华文漪就是如此痴迷。从梅兰芳的眼神,到京剧的发声方法,从赵子昂的书法到白先勇的小说……没有一样华文漪不曾借鉴学习、为她所用过。因此,当1988年她应白先勇之邀出演话剧《游园惊梦》中女主角钱夫人时,也照样“跨界”跨出了专业水准。尽管当时不少人都不赞同作为昆曲名角的她去涉足全新的话剧舞台。可她却认为:“我需要一个实践经验,这是最宝贵的,也是别人没有的。机会难得,所以我一定要去尝试。”为了“突破一层能学到很多东西”,她义无反顾。这出戏首先在广州上演,然后到上海、台湾和香港巡演。所到之处,观众反响异常热烈,演出大获成功。舞台上,她很自然地用昆曲艺术滋养了她的话剧角色。从此之后,华文漪再也没有演过话剧,但就是这次唯一的成功尝试,却让她感到话剧表演锤炼了她的昆曲艺术。从杜丽娘、李倩君,到杨玉环、陈妙常,乃至钱夫人……华文漪在舞台上塑造了太多琴棋书画的大家闺秀。梅兰芳的端庄大雅,言慧珠的艳丽华贵,还有自己独特的娇俏坚毅——这三种元素近乎完美地融合在华文漪所塑造的各类舞台形象身上,她终于从“小梅兰芳”成长为“大华文漪”了。
被夸大的赴美风波
由于华文漪的出众与优秀,1985年她被领导任命为上海昆剧团团长。可有谁想到,这看似荣耀的职务,竟然让原本一帆风顺的华文漪,后半生变得跌宕起伏。
虽然当上了团长,可华文漪对于怎样做一个“领导”却毫无概念。尽管上任伊始她就曾明言:“当团长可以,但事情我都不管。”可无论如何,大大小小的纠纷、演出任务的分配、工资奖金的多寡……一系列极为现实的问题总会摆在她的面前。或许,艺术家注定只能在舞台上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现实生活中,华文漪根本无法应对人情世故。没有任何行政经验的她被指责为“霸占舞台的戏霸”;不懂调解纠纷的她在面对人事问题上常常被弄得“里外不是人”……华文漪渐渐可以感受到曾经相濡以沫的同学、同事如今对自己有着多大的不满,但她却真的回天无力,茫然不知所措,仿佛自己正在被“放在火上慢慢地烤”。1988年,当了三年团长的华文漪忍无可忍,以一封辞呈,告别了团长之职。原以为这样一来就可以风平浪静的她却万万没有想到,自己最终连“只想演戏”的权利都差点被剥夺。
事实上,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不断有人自国内带口信给华文漪,“国内很欢迎你回去”。经过思想斗争之后,已拿到美国居住证(未入籍)的华文漪毅然决定,回一次祖国,回一次上海。当上海方面有关领导得知此消息之后,立即为华文漪办妥了一切回国事宜,领事馆第二天就为华文漪准备好了全新的中国护照,这一切都让华文漪感动不已。1996年9月,华文漪终于回到阔别七年的大陆舞台。她获得了文化部颁发的荣誉奖,并在北京参加了全国昆剧汇演。那一次,朱镕基、陈至立等领导同志相继接见了她,交谈之中很是融洽,更令华文漪倍感温暖……尽管如此,因为种种原因,华文漪依然没有回到上海的舞台。
2006年岁末,苦闷的华文漪终于鼓足勇气,与丈夫苏盛义一起联名,向当时上海市委主要领导写了一封信。在信中,华文漪表示了对自己当年冒失行为的悔意,也说出了自己不能回到上海舞台的苦闷。不久之后,华文漪回到了上海,并应邀在今年年初一场纪念恩师言慧珠的演出活动中担任主演。后来,华文漪又应邀担任了上海市戏曲学校闺门旦班的任课老师,教授她的成名作——《断桥》……如今,华文漪每年几乎有将近一半的时间定居上海,除了教授学生,还打算整理一些自己的舞台经验与舞台资料。著名学者徐城北甚至为此笑称:自己要为华文漪写一本名为《两边住住》的小书。这一切都让华文漪感到温暖。
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昆剧演员。戏校的教学模式和传统科班完全不同,除了练功学戏外,这群孩子们在生活上真可谓幸福极了——不用交学费,一年还发春秋两套校服,生活上有保姆照顾,食堂每天还有荤素搭配的营养餐。有时候,老师们为了让孩子们好好学戏,还自己掏腰包,买糖、买雪糕给大家吃。学戏之余,华文漪和同学们还经常被学校安排去观看众多艺术家们的精彩表演。三个孩子坐一辆三轮车,60个孩子20辆,浩浩荡荡地从华山路奔赴福州路天蟾舞台,同样的服装,同样的年岁,同样的活泼……一路上欢歌笑语不断,俨然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这样浓厚艺术环境的熏陶下,华文漪得以欣赏到梅兰芳、周信芳、李玉茹、童芷苓等艺术大师鼎盛时期的精彩表演,受益匪浅。
当时,华文漪在班中并不属于十分出挑的孩子,她文静、优雅,身材高挑却并不张扬,直到一出汇报演出的《断桥》,才令老师发现了她,并逐渐开始培养起她来。八年岁月转瞬即过,“有女初长成”的华文漪再不是当年梳着小辫子的小娃娃,正如她所扮演的大家闺秀杜丽娘那般,“翠生生出落得裙衫儿茜”,俨然已是“昆大班”中光彩夺目的佼佼者了。毕业公演大戏、香港巡演《白蛇传》、挑梁主演现代戏《琼花》……一个个机会轻而易举地落在了华文漪的头上,俞振飞称她是“几百年出一个的天生闺门旦”,观众们由衷地称赞她是“小梅兰芳”……华文漪成为了时代的幸运儿。
然而,就是这位光华夺目的“小梅兰芳”,却有着极为倔强独特的个性。曾有圈内人士撰文回忆当年的那段时光——“那时华文漪已经小有名气,文艺界常有晚会,姑娘们围着首长、前辈,雀跃、笑闹、跳舞、歌唱,而她却常常独自坐在一旁,和别人不太一样”……这就是华文漪,绝不多一分特别的谄媚,自有一番气派尊严;而对于市井小民、寻常百姓,华文漪也绝不少一分活泼、亲近。有位戏迷来信说“没有录到电台里你唱的那段”,火爆的她丢下信就拉着搭档岳美缇冲到人家家里,做一回“活体收音机”,一搭一唱演出一段“现场版”,把那写信的普通家庭妇女骇得呆在当场,激动不已……这一切,出自华文漪所为,既不令人生厌,更不令人惊讶。台上妩媚娇柔到无以复加的她,台下常常笑称“自己的温柔都在台上用尽了”,于是生活中就总是那般风风火火、雷厉风行,宛如男子。这一点,倒颇似她的恩师言慧珠。可以想见,华文漪的“口碑”,自然也会像言慧珠那般,“亲者爱之,仇者恨之”,极致到无可挽回,也为她今后的命运埋下了伏笔。
无与伦比的“大华文漪”
华文漪这位“小梅兰芳”是真的见过艺术大师梅兰芳的。上世纪50年代后期,作为参演梅兰芳舞台艺术电影《游园惊梦》中的配角——“花神”之一的华文漪来到了北京,终于见到了一代艺术大师。可问起当时对梅大师的印象,华文漪却坦率地说,自己那时只是个小孩子,感觉梅大师就像神一样高不可攀。所以总是敬而远之,看见了也要躲得远远的。后来,慈祥好客的梅大师邀请大家去他家做客,吃了什么、说了什么,如今都已淡忘,唯独梅大师站在家门口跟大家挥手道别的样子,给华文漪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她带着回味深长的表情,由衷地赞叹道:“那神态可真美啊!把我都看呆了。”
后来,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华文漪看了梅兰芳拍摄的电影《贵妃醉酒》。激动不已的她由衷地觉得梅大师“真是太美太美了”!她被梅兰芳精湛的艺术彻底征服了。“男人演女人,居然能比女人还要漂亮还要嗲,还要有女人味!”由此,她逐渐意识到:反倒是女人演女人的时候,往往不重视细节表现,总以为演出来自然就有女人味了。“我一定要注意,女人味也是要有艺术性才能表现出来的!”从此之后,她在演戏中,也特别讲究美,讲究“嗲”。这种学习,不仅仅是模仿名家,而是借鉴他人长处不断丰富自己的艺术。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数十天前,在著名华文文学家白先勇领衔制作的新版昆剧《玉簪记》新闻发布会上,作为艺术指导的华文漪面对着一把拥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的古琴,竟然情不自禁地在一边做起了“小动作”——轻拢慢捻,跟着古琴大师,拨起自己面前无形的弦。其实,华文漪并不会弹古琴,她只是觉得“自己不会,所以才要学人家的样子”,对于艺术,华文漪就是如此痴迷。从梅兰芳的眼神,到京剧的发声方法,从赵子昂的书法到白先勇的小说……没有一样华文漪不曾借鉴学习、为她所用过。因此,当1988年她应白先勇之邀出演话剧《游园惊梦》中女主角钱夫人时,也照样“跨界”跨出了专业水准。尽管当时不少人都不赞同作为昆曲名角的她去涉足全新的话剧舞台。可她却认为:“我需要一个实践经验,这是最宝贵的,也是别人没有的。机会难得,所以我一定要去尝试。”为了“突破一层能学到很多东西”,她义无反顾。这出戏首先在广州上演,然后到上海、台湾和香港巡演。所到之处,观众反响异常热烈,演出大获成功。舞台上,她很自然地用昆曲艺术滋养了她的话剧角色。从此之后,华文漪再也没有演过话剧,但就是这次唯一的成功尝试,却让她感到话剧表演锤炼了她的昆曲艺术。从杜丽娘、李倩君,到杨玉环、陈妙常,乃至钱夫人……华文漪在舞台上塑造了太多琴棋书画的大家闺秀。梅兰芳的端庄大雅,言慧珠的艳丽华贵,还有自己独特的娇俏坚毅——这三种元素近乎完美地融合在华文漪所塑造的各类舞台形象身上,她终于从“小梅兰芳”成长为“大华文漪”了。
被夸大的赴美风波
由于华文漪的出众与优秀,1985年她被领导任命为上海昆剧团团长。可有谁想到,这看似荣耀的职务,竟然让原本一帆风顺的华文漪,后半生变得跌宕起伏。
虽然当上了团长,可华文漪对于怎样做一个“领导”却毫无概念。尽管上任伊始她就曾明言:“当团长可以,但事情我都不管。”可无论如何,大大小小的纠纷、演出任务的分配、工资奖金的多寡……一系列极为现实的问题总会摆在她的面前。或许,艺术家注定只能在舞台上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现实生活中,华文漪根本无法应对人情世故。没有任何行政经验的她被指责为“霸占舞台的戏霸”;不懂调解纠纷的她在面对人事问题上常常被弄得“里外不是人”……华文漪渐渐可以感受到曾经相濡以沫的同学、同事如今对自己有着多大的不满,但她却真的回天无力,茫然不知所措,仿佛自己正在被“放在火上慢慢地烤”。1988年,当了三年团长的华文漪忍无可忍,以一封辞呈,告别了团长之职。原以为这样一来就可以风平浪静的她却万万没有想到,自己最终连“只想演戏”的权利都差点被剥夺。
事实上,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不断有人自国内带口信给华文漪,“国内很欢迎你回去”。经过思想斗争之后,已拿到美国居住证(未入籍)的华文漪毅然决定,回一次祖国,回一次上海。当上海方面有关领导得知此消息之后,立即为华文漪办妥了一切回国事宜,领事馆第二天就为华文漪准备好了全新的中国护照,这一切都让华文漪感动不已。1996年9月,华文漪终于回到阔别七年的大陆舞台。她获得了文化部颁发的荣誉奖,并在北京参加了全国昆剧汇演。那一次,朱镕基、陈至立等领导同志相继接见了她,交谈之中很是融洽,更令华文漪倍感温暖……尽管如此,因为种种原因,华文漪依然没有回到上海的舞台。
2006年岁末,苦闷的华文漪终于鼓足勇气,与丈夫苏盛义一起联名,向当时上海市委主要领导写了一封信。在信中,华文漪表示了对自己当年冒失行为的悔意,也说出了自己不能回到上海舞台的苦闷。不久之后,华文漪回到了上海,并应邀在今年年初一场纪念恩师言慧珠的演出活动中担任主演。后来,华文漪又应邀担任了上海市戏曲学校闺门旦班的任课老师,教授她的成名作——《断桥》……如今,华文漪每年几乎有将近一半的时间定居上海,除了教授学生,还打算整理一些自己的舞台经验与舞台资料。著名学者徐城北甚至为此笑称:自己要为华文漪写一本名为《两边住住》的小书。这一切都让华文漪感到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