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山东省2013年启动了“3 4”中职与本科对口贯通分段培养工作,在实践过程中,对于文化课教材的选用与有效对接、专业课教材的规划与调整、分段与贯通的关系等问题尚存在争议。为此,必须明确“分段”与“贯通”的相互关系,着力做好文化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及考核评价的课程一体化设计工作。
关键词 中等职业教育;本科教育;分段贯通培养;课程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17-0029-04
收稿日期:2014-05-11
作者简介:刘振海(1963- ),男,山东青岛人,青岛职业技术教育教研室主任;胡修江(1974- ),男,山东青岛人,青岛职业技术教育教研室教研员。
2013年,山东省在青岛、潍坊、德州三地开展了3年中职教育与4年本科教育(以下简称“3 4”)对口贯通分段培养招生试点工作,涵盖8所中职学校的10个专业点,分别对应省内4所本科高校。当年,试点中职学校专业招生计划共440名,三地的录取分数线均高出当地普通高中录取线,其中,德州的录取线高于当地的重点高中德州一中录取分数线。
“3 4”政策的出台以及招生情况,充分说明了建立现代职教体系、打通职业教育的“断头路”,对于改变职教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提升中职学校生源质量起到了较大作用。尽管在半年多的实践过程中,教育行政部门与相关学校积极探索,中职学校与本科院校沟通交流,不断完善方案,更新理念,但在“贯通分段”的课程一体化设计上,仍遇到了一些问题和困惑,尚有许多待商榷之处。
一、“3 4”对口分段贯通培养一体化课程设计问题
(一)文化课教材选用与有效对接
“3 4”分段贯通培养在全国还属新生事物,山东乃至全国都没有直接针对这批学生编写的文化课教材,教育行政部门也没有下达统一的要求,各地在文化课教材选用问题上出现了分歧。产生分歧的原因在于各地对该模式的学生培养目标定位不同,各自的生源情况不同,对应的本科院校提出的要求不同等。
以青岛为例,2013年该地此类生源的文化课成绩都高于普通高中录取的分数线,远远高于中职学生的文化课成绩,所以他们提出要加强文化课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满足本科阶段学习的需要。对应本科学校也直接提出了对学生中职三年后英语要达到国家规定的四级水平,数学要达到能继续学习高等数学的基本要求。而现阶段,中职学校学生使用的教材在培养目标、知识深度与广度、编写体例结构等方面,还不能满足“3 4”中职学段学生学习的程度。如在英语课程方面,就临时选用普通高中教材。
潍坊则提出,新招的“3 4”生源虽然与过去的生源区别很大,但主要还是要侧重于对学生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的培养,走技能为特色的职业教育路线,不能要求中职学校向普通高中看齐,不能重走普通本科的老路,升入本科院校后,英语、数学等的要求可适当降低。在文化课学习上,应坚定而严格地执行三年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计划,不能也没有必要再提文化课相当于普通高中水平。
因此,青岛“3 4”学生语文、数学、英语均选用山东普高现行教材,潍坊、德州选用中职国规教材。对于另一门公共基础课——德育课程,三地使用的还是中职全国统一的德育教材。
(二)专业课程教材的规划与调整
一些本科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是基于高中生源专业零起点的基础之上,难免与中职段专业课程存在重复,因此,在“3 4”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上,往往遵循以下两条路径:“对照式路径”和“下延式路径”。所谓“对照式路径”,就是把现有的中职课程体系与本科课程体系进行对照,然后通过对重复部分进行合并或删减形成中职与本科衔接的课程体系,避免专业课程内容的重复开设。所谓“下延式路径”,即以本科阶段的课程体系为最终的目标基准,把其中一部分中职能够承担的课程下移,形成中职与本科衔接的课程体系。
从山东省目前情况看,基本上是两种路径并存,但主要以本科院校专业课程为参照,凡是本科院校将要涉及、学习的内容,中职学校在此类专业课教学上都做了一定调整。以数控技术专业为例,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部分专业基础课调整到本科阶段,一些实践性强的部分专业课移到中职学校,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一些在中职和本科学段都要开设的课程,如计算机语言、动画设计、基础会计、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等课程,也都从课程名称和授课内容上进行了梳理,兼顾中职和本科学段同一专业课程开设的深度和广度,选择衔接点。但在两种路径选择下的课程设置,毫无疑问都是对现有课程增删位移,并没有形成以“一体化”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因为本科院校的课程设置是建立在以往招收普高学生的基础之上的,中职学校的课程设置是建立在面向就业基础上的,课程设置的基点不同,人才培养目标也不同,难以达到两个学段的有机融合。
(三)“分段”与“贯通”的关系
2013年山东省“3 4”强调的是“对口贯通分段培养”,但在“贯通”还是“分段”问题上,有些矛盾问题暂时还无法解决。
一是“贯通”强调的是无缝对接,转段方式难以确定。从家长、学生和中职学校的层面说,报名“3 4”看重的不是现在的中职学校,而是对应的本科院校,认为一旦被录取,三年之后便理所当然地进入对应本科院校学习,不需要考试、不能有淘汰,这才是真正的“贯通”。但从高校的角度来说,对中职三年的教育希望有一定的转段考核,不能不分优劣、照单全收。要实现课程的贯通,就可能忽略各自的独立性,转段不成功,对于学生的影响较大。
二是“分段”对应的是教育的两个层次,彼此关系难以理顺。首先,“3 4”既要分段实施,又要无缝对接,既要保证学生能完成相关专业中职教育的目标要求,顺利拿到中专文凭,又要能为后续本科学习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技能水平,两者在文化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和专业课之间较难平衡。其次,一些本科院校不愿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而是照搬原有普通高校的课程体系,与现代职教体系构建的初衷相背离。再者,中职在行政管理上归属于地市教育局,普通本科院校则归属于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两者的办学思路、理念、人才培养目标不同,基本上不可能做到对课程内容进行彻底的协商以至达到完全贯通要求。 三是两“段”招生的出发点不同,彼此诉求难以平衡。对于“3 4”招生,中职学校热情度较高,这对于学校招生、生源质量提高、社会影响力提升都有较大益处。相对来说,本科院校对此则持谨慎态度,一则普通高校受大环境影响,不愿提“技能型”,客观上也受教学设施、师资、培养成本等因素影响,在具体执行层面上,不愿为培养少量技能型人才而作出巨大调整。
二、“3 4”对口分段贯通培养课程一体化设计的对策
衔接的逻辑起点应该是中职与本科的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规格。前者确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后者规定培养到什么程度。有此基础,才能着手一体化设计。所以,“3 4”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要充分体现“贯通”这个核心,要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面有提升、有突破。
(一)文化基础课的一体化设计
首先,要对文化基础课的功能进行定位。作为“3 4”分段培养中职学段的文化课,功能定位应为: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服务学生的专业学习;为在本科院校学习及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因此,中职学段文化基础课的学习不是终结性教育,而是使学生具备进入高等院校继续学习的能力,其定位既不同于普通高中文化课,又区别于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既要达到高中学段必需的学业文化水平,还应体现服务学生专业学习的需要,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打下基础。
其次,教材编写在一体化的基础上保持相对独立。文化基础课教材的编写应由教育部门牵头,中职学校和本科院校的文化基础课教师共同参与,整合中职与本科课程内容,找准衔接点,既保持中职阶段课程的独立性,同时又满足本科阶段继续学习需要。与现行中职教材相比,“3 4”中职阶段的教材要明确教材体量、容量,适度增加课程内容,同时协调必修、选修、拓展内容的比例结构,增加弹性,满足中职后就业和中职后升学的不同需要。这种编写方式也能同时满足“课程适度原则”,即根据专业人才培养需要,把握好知识和能力的扩展与递进关系,合理安排课程。同时兼顾分流学生的需要,避免将某一类课程集中安排在某一学段进行。
再次,本科院校要适时调整出口要求,顺应技能人才培养规律。本科院校应对接产业需求,突出职业特色,培养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在文化基础课教学上,主动介入中职教学和人才培养过程,重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二)专业理论课的一体化设计
首先,要基于行业、企业的需要,实现高教性与职业化互补。对专业课教学目标进行科学分解,而分解的原则则是企业的需求,以及与行业标准、行业规范的对接。中职学校和本科院校相关教师应共同深入调研企业需求,充分研究职业标准和行业规范,明确培养过程中不同学段的人才培养定位,体现职业教育特色。对于中职和本科分段培养的专业课程衔接,应本着课程内容阶梯式安排,综合课程“宽口径”的设计原则,使专业基础课程能够支持相近的多个专业的专业课程。
其次,明确专业理论课方案制定主体,明晰职责。本科院校应成为专业理论课方案制定和教材一体化开发的主体,同时聘请中职专业教师和行业企业技术人才全程参与,共同探讨企业对学生在中职、本科两个阶段应具备的职业能力要求等。
再次,选准衔接点,避免重复,及时更新相关内容。有些专业课在中职和本科学段都需要开设,如计算机语言、动画设计,会计专业的基础会计、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等课程,课程学习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中职与本科层次知识点的有机融合,以适应其渐进性学习和终身教育需要。在制定一体化培养方案时,应着重研究中职和本科学段同一专业课程开设的深度和广度,选择好衔接点,避免专业课程内容重复。同时,职业教育专业课程内容具有更新快的特点,有些课程无论从技术还是从软件本身来看都更新迅速,因此,核心课程应围绕职业岗位的技术与本专业领域最新发展动态和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等开设,把系统的基础知识、技术与最新的前沿性知识、技术纳入进来。合作院校应搭建教师教育教学沟通平台,建立定期联系制度,及时沟通教学信息,确保教育质量。
此外,在具体编写过程中,可考虑采取项目或模块形式重构教材体系。根据工作过程所涉及知识组织课程内容,按照其难易程度来编排先后顺序,以项目或模块为逻辑纽带,重组或链接完成项目所需要的知识点。在衔接上,区分项目或模块的难易、大小、高低、繁简等,将相对容易、简单、低端、量小的项目编入中职教材,而将难度大、综合性强、复杂程度高的项目编入本科教材。
(三)考核评价的一体化设计
建立以行业、企业专家为主体,中职、本科院校等多方参与的第三方评价体系,在过程性评价中体现一体化的要求,是考核评价一体化的主要内容。设计时要体现以下原则:
贯通培养原则。过程考核和综合测试内容要体现试点专业在中职或本科段所学文化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内容,同时也要体现本科段学习对学生基础知识和专业能力的要求,保证培养的贯通性。建立七年一贯的学生学分考核体系,制定涵盖学生公共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专业技能课、专业实训课等在内的精细化、科学化的考核量表,采取单元过关、期中或期末测试的方式。
教考分离原则。中职阶段公共基础课程考试由所在地市教育部门进行统一测试,按照日常、期中、期末成绩进行总评价。专业课程采取高校参与、第三方考核的方式进行:中职学校、行业企业、本科院校三方参与,将专业课程按单元进行任务分解,将任务细化为具体问题,再将问题转化为可以测试的题目,建立以单元为单位的专业课试题库;单元测试由本科院校或中职学校邀请第三方(行业企业专家)进行,题目从试题库中抽取。
过程考核与综合测试相结合的原则。过程考核强化对学生中职或本科学习期间日常表现、学习成绩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情况的考核与评价;综合测试突出对本科段人才培养所需知识和能力的考查。根据单元考核过关成绩和公共基础课、技能训练课成绩,最后换算学分,根据一定比例确定达标标准,学分达标即可顺利转段;不达标,学校适时安排补考,补考不达标,则保留学籍一年,继续补读相关课程并重新进行考核测试,测试过关可继续进入本科院校学习;如补读测试仍未达到合格水平,则颁发中职毕业证书后就业或参加对口升学考试考取相应高职院校。 参考文献:
[1]徐国庆.中高职衔接中的课程设计[J].江苏高教,2013(3):139-141.
[2]周晓玲.中职、高职与应用型本科“一体化”人才培养结构改革研究[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4-8.
[3]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做好职业院校与本科高校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试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工作的通知[Z].鲁教高字[2013]20号.
[4]戴桂荣,张泽.终身教育视野下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衔接模式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3(13):45-49.
Design of Integration Course for “3 4” Vocational and Undergraduate Segment Cultivation
——Taking Shandong Province as an Example
LIU Zhen-hai, HU Xiu-jiang
(Qingdao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Research Office, Qingdao Shandong 266023, China)
Abstract Shandong province in 2013 started the “3 4”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and undergraduate counterparts through piecewise training work, in practice, the selection of culture teaching materials and effective docking, planning and adjustment, professional course teaching material segmentation and through the relations and other issues are still controversial. Therefore, I must be clear about the “section” and “through” mutual relations, focus on the integration of curriculum design work of cultural basic course and specialized course and evaluation.
Key words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segment and integration training; curriculum integration
关键词 中等职业教育;本科教育;分段贯通培养;课程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17-0029-04
收稿日期:2014-05-11
作者简介:刘振海(1963- ),男,山东青岛人,青岛职业技术教育教研室主任;胡修江(1974- ),男,山东青岛人,青岛职业技术教育教研室教研员。
2013年,山东省在青岛、潍坊、德州三地开展了3年中职教育与4年本科教育(以下简称“3 4”)对口贯通分段培养招生试点工作,涵盖8所中职学校的10个专业点,分别对应省内4所本科高校。当年,试点中职学校专业招生计划共440名,三地的录取分数线均高出当地普通高中录取线,其中,德州的录取线高于当地的重点高中德州一中录取分数线。
“3 4”政策的出台以及招生情况,充分说明了建立现代职教体系、打通职业教育的“断头路”,对于改变职教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提升中职学校生源质量起到了较大作用。尽管在半年多的实践过程中,教育行政部门与相关学校积极探索,中职学校与本科院校沟通交流,不断完善方案,更新理念,但在“贯通分段”的课程一体化设计上,仍遇到了一些问题和困惑,尚有许多待商榷之处。
一、“3 4”对口分段贯通培养一体化课程设计问题
(一)文化课教材选用与有效对接
“3 4”分段贯通培养在全国还属新生事物,山东乃至全国都没有直接针对这批学生编写的文化课教材,教育行政部门也没有下达统一的要求,各地在文化课教材选用问题上出现了分歧。产生分歧的原因在于各地对该模式的学生培养目标定位不同,各自的生源情况不同,对应的本科院校提出的要求不同等。
以青岛为例,2013年该地此类生源的文化课成绩都高于普通高中录取的分数线,远远高于中职学生的文化课成绩,所以他们提出要加强文化课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满足本科阶段学习的需要。对应本科学校也直接提出了对学生中职三年后英语要达到国家规定的四级水平,数学要达到能继续学习高等数学的基本要求。而现阶段,中职学校学生使用的教材在培养目标、知识深度与广度、编写体例结构等方面,还不能满足“3 4”中职学段学生学习的程度。如在英语课程方面,就临时选用普通高中教材。
潍坊则提出,新招的“3 4”生源虽然与过去的生源区别很大,但主要还是要侧重于对学生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的培养,走技能为特色的职业教育路线,不能要求中职学校向普通高中看齐,不能重走普通本科的老路,升入本科院校后,英语、数学等的要求可适当降低。在文化课学习上,应坚定而严格地执行三年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计划,不能也没有必要再提文化课相当于普通高中水平。
因此,青岛“3 4”学生语文、数学、英语均选用山东普高现行教材,潍坊、德州选用中职国规教材。对于另一门公共基础课——德育课程,三地使用的还是中职全国统一的德育教材。
(二)专业课程教材的规划与调整
一些本科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是基于高中生源专业零起点的基础之上,难免与中职段专业课程存在重复,因此,在“3 4”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上,往往遵循以下两条路径:“对照式路径”和“下延式路径”。所谓“对照式路径”,就是把现有的中职课程体系与本科课程体系进行对照,然后通过对重复部分进行合并或删减形成中职与本科衔接的课程体系,避免专业课程内容的重复开设。所谓“下延式路径”,即以本科阶段的课程体系为最终的目标基准,把其中一部分中职能够承担的课程下移,形成中职与本科衔接的课程体系。
从山东省目前情况看,基本上是两种路径并存,但主要以本科院校专业课程为参照,凡是本科院校将要涉及、学习的内容,中职学校在此类专业课教学上都做了一定调整。以数控技术专业为例,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部分专业基础课调整到本科阶段,一些实践性强的部分专业课移到中职学校,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一些在中职和本科学段都要开设的课程,如计算机语言、动画设计、基础会计、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等课程,也都从课程名称和授课内容上进行了梳理,兼顾中职和本科学段同一专业课程开设的深度和广度,选择衔接点。但在两种路径选择下的课程设置,毫无疑问都是对现有课程增删位移,并没有形成以“一体化”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因为本科院校的课程设置是建立在以往招收普高学生的基础之上的,中职学校的课程设置是建立在面向就业基础上的,课程设置的基点不同,人才培养目标也不同,难以达到两个学段的有机融合。
(三)“分段”与“贯通”的关系
2013年山东省“3 4”强调的是“对口贯通分段培养”,但在“贯通”还是“分段”问题上,有些矛盾问题暂时还无法解决。
一是“贯通”强调的是无缝对接,转段方式难以确定。从家长、学生和中职学校的层面说,报名“3 4”看重的不是现在的中职学校,而是对应的本科院校,认为一旦被录取,三年之后便理所当然地进入对应本科院校学习,不需要考试、不能有淘汰,这才是真正的“贯通”。但从高校的角度来说,对中职三年的教育希望有一定的转段考核,不能不分优劣、照单全收。要实现课程的贯通,就可能忽略各自的独立性,转段不成功,对于学生的影响较大。
二是“分段”对应的是教育的两个层次,彼此关系难以理顺。首先,“3 4”既要分段实施,又要无缝对接,既要保证学生能完成相关专业中职教育的目标要求,顺利拿到中专文凭,又要能为后续本科学习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技能水平,两者在文化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和专业课之间较难平衡。其次,一些本科院校不愿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而是照搬原有普通高校的课程体系,与现代职教体系构建的初衷相背离。再者,中职在行政管理上归属于地市教育局,普通本科院校则归属于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两者的办学思路、理念、人才培养目标不同,基本上不可能做到对课程内容进行彻底的协商以至达到完全贯通要求。 三是两“段”招生的出发点不同,彼此诉求难以平衡。对于“3 4”招生,中职学校热情度较高,这对于学校招生、生源质量提高、社会影响力提升都有较大益处。相对来说,本科院校对此则持谨慎态度,一则普通高校受大环境影响,不愿提“技能型”,客观上也受教学设施、师资、培养成本等因素影响,在具体执行层面上,不愿为培养少量技能型人才而作出巨大调整。
二、“3 4”对口分段贯通培养课程一体化设计的对策
衔接的逻辑起点应该是中职与本科的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规格。前者确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后者规定培养到什么程度。有此基础,才能着手一体化设计。所以,“3 4”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要充分体现“贯通”这个核心,要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面有提升、有突破。
(一)文化基础课的一体化设计
首先,要对文化基础课的功能进行定位。作为“3 4”分段培养中职学段的文化课,功能定位应为: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服务学生的专业学习;为在本科院校学习及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因此,中职学段文化基础课的学习不是终结性教育,而是使学生具备进入高等院校继续学习的能力,其定位既不同于普通高中文化课,又区别于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既要达到高中学段必需的学业文化水平,还应体现服务学生专业学习的需要,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打下基础。
其次,教材编写在一体化的基础上保持相对独立。文化基础课教材的编写应由教育部门牵头,中职学校和本科院校的文化基础课教师共同参与,整合中职与本科课程内容,找准衔接点,既保持中职阶段课程的独立性,同时又满足本科阶段继续学习需要。与现行中职教材相比,“3 4”中职阶段的教材要明确教材体量、容量,适度增加课程内容,同时协调必修、选修、拓展内容的比例结构,增加弹性,满足中职后就业和中职后升学的不同需要。这种编写方式也能同时满足“课程适度原则”,即根据专业人才培养需要,把握好知识和能力的扩展与递进关系,合理安排课程。同时兼顾分流学生的需要,避免将某一类课程集中安排在某一学段进行。
再次,本科院校要适时调整出口要求,顺应技能人才培养规律。本科院校应对接产业需求,突出职业特色,培养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在文化基础课教学上,主动介入中职教学和人才培养过程,重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二)专业理论课的一体化设计
首先,要基于行业、企业的需要,实现高教性与职业化互补。对专业课教学目标进行科学分解,而分解的原则则是企业的需求,以及与行业标准、行业规范的对接。中职学校和本科院校相关教师应共同深入调研企业需求,充分研究职业标准和行业规范,明确培养过程中不同学段的人才培养定位,体现职业教育特色。对于中职和本科分段培养的专业课程衔接,应本着课程内容阶梯式安排,综合课程“宽口径”的设计原则,使专业基础课程能够支持相近的多个专业的专业课程。
其次,明确专业理论课方案制定主体,明晰职责。本科院校应成为专业理论课方案制定和教材一体化开发的主体,同时聘请中职专业教师和行业企业技术人才全程参与,共同探讨企业对学生在中职、本科两个阶段应具备的职业能力要求等。
再次,选准衔接点,避免重复,及时更新相关内容。有些专业课在中职和本科学段都需要开设,如计算机语言、动画设计,会计专业的基础会计、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等课程,课程学习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中职与本科层次知识点的有机融合,以适应其渐进性学习和终身教育需要。在制定一体化培养方案时,应着重研究中职和本科学段同一专业课程开设的深度和广度,选择好衔接点,避免专业课程内容重复。同时,职业教育专业课程内容具有更新快的特点,有些课程无论从技术还是从软件本身来看都更新迅速,因此,核心课程应围绕职业岗位的技术与本专业领域最新发展动态和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等开设,把系统的基础知识、技术与最新的前沿性知识、技术纳入进来。合作院校应搭建教师教育教学沟通平台,建立定期联系制度,及时沟通教学信息,确保教育质量。
此外,在具体编写过程中,可考虑采取项目或模块形式重构教材体系。根据工作过程所涉及知识组织课程内容,按照其难易程度来编排先后顺序,以项目或模块为逻辑纽带,重组或链接完成项目所需要的知识点。在衔接上,区分项目或模块的难易、大小、高低、繁简等,将相对容易、简单、低端、量小的项目编入中职教材,而将难度大、综合性强、复杂程度高的项目编入本科教材。
(三)考核评价的一体化设计
建立以行业、企业专家为主体,中职、本科院校等多方参与的第三方评价体系,在过程性评价中体现一体化的要求,是考核评价一体化的主要内容。设计时要体现以下原则:
贯通培养原则。过程考核和综合测试内容要体现试点专业在中职或本科段所学文化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内容,同时也要体现本科段学习对学生基础知识和专业能力的要求,保证培养的贯通性。建立七年一贯的学生学分考核体系,制定涵盖学生公共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专业技能课、专业实训课等在内的精细化、科学化的考核量表,采取单元过关、期中或期末测试的方式。
教考分离原则。中职阶段公共基础课程考试由所在地市教育部门进行统一测试,按照日常、期中、期末成绩进行总评价。专业课程采取高校参与、第三方考核的方式进行:中职学校、行业企业、本科院校三方参与,将专业课程按单元进行任务分解,将任务细化为具体问题,再将问题转化为可以测试的题目,建立以单元为单位的专业课试题库;单元测试由本科院校或中职学校邀请第三方(行业企业专家)进行,题目从试题库中抽取。
过程考核与综合测试相结合的原则。过程考核强化对学生中职或本科学习期间日常表现、学习成绩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情况的考核与评价;综合测试突出对本科段人才培养所需知识和能力的考查。根据单元考核过关成绩和公共基础课、技能训练课成绩,最后换算学分,根据一定比例确定达标标准,学分达标即可顺利转段;不达标,学校适时安排补考,补考不达标,则保留学籍一年,继续补读相关课程并重新进行考核测试,测试过关可继续进入本科院校学习;如补读测试仍未达到合格水平,则颁发中职毕业证书后就业或参加对口升学考试考取相应高职院校。 参考文献:
[1]徐国庆.中高职衔接中的课程设计[J].江苏高教,2013(3):139-141.
[2]周晓玲.中职、高职与应用型本科“一体化”人才培养结构改革研究[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4-8.
[3]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做好职业院校与本科高校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试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工作的通知[Z].鲁教高字[2013]20号.
[4]戴桂荣,张泽.终身教育视野下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衔接模式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3(13):45-49.
Design of Integration Course for “3 4” Vocational and Undergraduate Segment Cultivation
——Taking Shandong Province as an Example
LIU Zhen-hai, HU Xiu-jiang
(Qingdao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Research Office, Qingdao Shandong 266023, China)
Abstract Shandong province in 2013 started the “3 4”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and undergraduate counterparts through piecewise training work, in practice, the selection of culture teaching materials and effective docking, planning and adjustment, professional course teaching material segmentation and through the relations and other issues are still controversial. Therefore, I must be clear about the “section” and “through” mutual relations, focus on the integration of curriculum design work of cultural basic course and specialized course and evaluation.
Key words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segment and integration training; curriculum integ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