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博物馆伴随着女儿成长
女儿第一次在博物馆的经历,是在她出生六个月时。那年春寒料峭、明媚阳光的二月,我带着她去离家最近的中华世纪坛看《伟大的世界文明展》。她安静地躺在我的怀抱里,可车窗外耀目的阳光晃得她直眨眼睛,像是阳光故意在和她戏耍,这样一路游戏着我们到了目的地。到了大厅的门,她开始兴奋起来,站在姥爷的手心里像杂耍一样,逗得众人忍俊不禁。但当我们进了光线较暗、温暖湿润的展厅,她还没有看上作品一眼,就在适合睡觉的环境中迷糊着了。
从初学走路到四处跑动,在博物馆中玩耍成了女儿成长的一部分。我知道这个时期小孩子都是短时注意力,话还说不利落,美术馆作为一种场域,最重要的是给她一种空间的感受,让她在此产生亲和感,把这儿当成成长和生命中的一部分,看作是可以随时来看好东西和产生快乐的地方。我就让她自由地在博物馆里到处跑动,她还不时地东摸摸西尝尝。我追着她跑,稍不留神她就不见了,一会儿又不知从哪里跑出来。有时她对画作熟视无睹,有时她会停在画作前驻足观看,但很快就跑开了,仿佛她在和这些艺术品们躲猫猫。
我印象最深的是带她去看中国美术馆的《美国艺术三百年展》。她对灯箱装置艺术很感兴趣,她就跑到作品中,好像形成了另一幅作品;有一位艺术家的作品在地上放着一堆糖果,虽然可以随意取用,但大人们都非常矜持,她倒毫不在意地捡起,剥开就品尝起来,没有丝毫畏惧。
女儿5岁时,我带她去参观了卢浮宫。我们也到了拥挤的蒙娜丽莎画作厅内,在那里人们只能轮流挤到第一排看数十秒钟然后离开。正当我要给女儿讲解时,却发现她不见了,我以为她又自由地跑开了,谁知从密密麻麻的脑袋中间,看到她在第一排专注地盯着达·芬奇那幅伟大的名作。那一刻她难得的安静,保安示意人们退后,小家伙倒像是听不懂语言似地驻足良久。
后来她告诉我,不知大家围看什么,出于好奇挤了进去。她原以为《蒙娜丽莎的微笑》是一张很大的画,没想到这么小,画得真是精细。蒙娜丽莎没什么呀,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围观呢?她百思不得其解。那一次,她的小脚被鞋子磨破了,于是卢浮宫里奔跑着一个没穿鞋的小家伙。别看她不停地跑着,卢浮宫里的蒙娜丽莎已经留在了她的心里。
女儿6岁了。在德国慕尼黑古绘画馆和现代美术馆前,她收获了不一样的石头。她捡到时如获珍宝,还不停地问,这些是宝物吗?她认为博物馆里面的东西都是很珍贵的,博物馆外面的石头一定也很不同了。女儿开始从不同的地方捡到有意思的石子和石头,带回来每每赏玩,还会给小朋友们煞有介事地介绍它们的来历。冬天,我们在柬埔寨吴哥窟高棉的微笑石像前,她说蒙娜丽莎和高棉的微笑都给人暖暖的感觉。博物馆里的作品带给她的是有温度的记忆、美好的记忆。
女儿7岁时,她将参观博物馆看作是没有终点的游戏,有无数的惊喜和意外。当我们一起登上世界上最高的德国乌尔姆教堂,她没有丝毫精疲力竭之感。她在佛罗伦萨比萨斜塔登顶,在罗马斗兽场里藏猫猫。
在美国芝加哥住的几个月的每周末,我们会去芝加哥艺术学院博物馆参加艺术家工作室课程,她发出感慨,真希望中国的好朋友们也能在这里。因为芝加哥儿童博物馆是她最喜欢的地方,她能和偶遇的同学一起扮演消防员,一起走迷宫、做手工,开心得不得了。
时隔三年后,当我们再一次造访卢浮宫,女儿已经开始和小伙伴们一起进行寻宝之旅。她能迅速地找到断臂的维纳斯和狮身人面像,再见蒙娜丽莎时的她依然惊喜,不停地问我蒙娜丽莎的真迹到底在哪里?断臂的维纳斯是从海里被打捞上来的吗?她认真地告诉我,书上说卢浮宫的大部分名作真迹都藏了起来。她反复感叹《拿破仑加冕》一画中的约瑟芬好美。
她还会和小朋友们一起激烈争论和描述奥赛博物馆自己看到的不同:原来凡高的《向日葵》用了很厚的颜料,而且在光线下闪耀;本来以为造成凡.高割掉耳朵的高更很坏,但是从他画的《塔希提岛的少女》看起来,那个人心肠好像不是那么坏。女儿已经从单单地欣赏画作,注意到了画面之外的世界。在莫奈花园写生时,她惊诧于眼前看到的景色竟然就是之前看到的莫奈很多画作的样子。“要是我也有这样一个花园就好了。”她喃喃自语。她对很多名作已经有了深刻的印象和自我的观感。今年女儿10岁了。我们去了希腊雅典的考古博物馆,在那里她看到了巨形陶瓶的花纹繁复、人物形象的不同、海神波塞冬铜像的英雄气概以及基克拉泽斯群岛发现的早期绘画之精美。这些连同圣托里尼岛的夕阳都深刻地印在她脑海中。虽然女儿不是对每件作品都记得清楚,但是看过、走过本身也是一种收获。
女儿越长大,越爱博物馆
我的女儿一天天长大,她对博物馆越来越喜爱,因为博物馆陪她一起长大,从她的玩耍场所,变成了她发现美、与小朋友分享心得的源泉。我带着她去参观博物馆,让她用眼睛去观察作品,用心灵去感悟作品。因为博物馆里充满了美,让她找到一个新的视角去认识美、发现美。孩子是天生的艺术家,不仅通过画纸上简单幼稚的涂鸦,也通过长大过程中不同时期的艺术感悟来创作和传达自己对这个广阔世界的认识。相信随着她年龄的增长,她会更爱去博物馆,因为她会发现,行走不同博物馆的过程中,找到一个机会重新认识自己,发现不同的自己。
我希望,就这样和她一起,在博物馆美好的时光里陪她长大,让她在博物馆里看见了一个美好的世界,看见了一个新的自己。
(郑勤砚 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女儿第一次在博物馆的经历,是在她出生六个月时。那年春寒料峭、明媚阳光的二月,我带着她去离家最近的中华世纪坛看《伟大的世界文明展》。她安静地躺在我的怀抱里,可车窗外耀目的阳光晃得她直眨眼睛,像是阳光故意在和她戏耍,这样一路游戏着我们到了目的地。到了大厅的门,她开始兴奋起来,站在姥爷的手心里像杂耍一样,逗得众人忍俊不禁。但当我们进了光线较暗、温暖湿润的展厅,她还没有看上作品一眼,就在适合睡觉的环境中迷糊着了。
从初学走路到四处跑动,在博物馆中玩耍成了女儿成长的一部分。我知道这个时期小孩子都是短时注意力,话还说不利落,美术馆作为一种场域,最重要的是给她一种空间的感受,让她在此产生亲和感,把这儿当成成长和生命中的一部分,看作是可以随时来看好东西和产生快乐的地方。我就让她自由地在博物馆里到处跑动,她还不时地东摸摸西尝尝。我追着她跑,稍不留神她就不见了,一会儿又不知从哪里跑出来。有时她对画作熟视无睹,有时她会停在画作前驻足观看,但很快就跑开了,仿佛她在和这些艺术品们躲猫猫。
我印象最深的是带她去看中国美术馆的《美国艺术三百年展》。她对灯箱装置艺术很感兴趣,她就跑到作品中,好像形成了另一幅作品;有一位艺术家的作品在地上放着一堆糖果,虽然可以随意取用,但大人们都非常矜持,她倒毫不在意地捡起,剥开就品尝起来,没有丝毫畏惧。
女儿5岁时,我带她去参观了卢浮宫。我们也到了拥挤的蒙娜丽莎画作厅内,在那里人们只能轮流挤到第一排看数十秒钟然后离开。正当我要给女儿讲解时,却发现她不见了,我以为她又自由地跑开了,谁知从密密麻麻的脑袋中间,看到她在第一排专注地盯着达·芬奇那幅伟大的名作。那一刻她难得的安静,保安示意人们退后,小家伙倒像是听不懂语言似地驻足良久。
后来她告诉我,不知大家围看什么,出于好奇挤了进去。她原以为《蒙娜丽莎的微笑》是一张很大的画,没想到这么小,画得真是精细。蒙娜丽莎没什么呀,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围观呢?她百思不得其解。那一次,她的小脚被鞋子磨破了,于是卢浮宫里奔跑着一个没穿鞋的小家伙。别看她不停地跑着,卢浮宫里的蒙娜丽莎已经留在了她的心里。
女儿6岁了。在德国慕尼黑古绘画馆和现代美术馆前,她收获了不一样的石头。她捡到时如获珍宝,还不停地问,这些是宝物吗?她认为博物馆里面的东西都是很珍贵的,博物馆外面的石头一定也很不同了。女儿开始从不同的地方捡到有意思的石子和石头,带回来每每赏玩,还会给小朋友们煞有介事地介绍它们的来历。冬天,我们在柬埔寨吴哥窟高棉的微笑石像前,她说蒙娜丽莎和高棉的微笑都给人暖暖的感觉。博物馆里的作品带给她的是有温度的记忆、美好的记忆。
女儿7岁时,她将参观博物馆看作是没有终点的游戏,有无数的惊喜和意外。当我们一起登上世界上最高的德国乌尔姆教堂,她没有丝毫精疲力竭之感。她在佛罗伦萨比萨斜塔登顶,在罗马斗兽场里藏猫猫。
在美国芝加哥住的几个月的每周末,我们会去芝加哥艺术学院博物馆参加艺术家工作室课程,她发出感慨,真希望中国的好朋友们也能在这里。因为芝加哥儿童博物馆是她最喜欢的地方,她能和偶遇的同学一起扮演消防员,一起走迷宫、做手工,开心得不得了。
时隔三年后,当我们再一次造访卢浮宫,女儿已经开始和小伙伴们一起进行寻宝之旅。她能迅速地找到断臂的维纳斯和狮身人面像,再见蒙娜丽莎时的她依然惊喜,不停地问我蒙娜丽莎的真迹到底在哪里?断臂的维纳斯是从海里被打捞上来的吗?她认真地告诉我,书上说卢浮宫的大部分名作真迹都藏了起来。她反复感叹《拿破仑加冕》一画中的约瑟芬好美。
她还会和小朋友们一起激烈争论和描述奥赛博物馆自己看到的不同:原来凡高的《向日葵》用了很厚的颜料,而且在光线下闪耀;本来以为造成凡.高割掉耳朵的高更很坏,但是从他画的《塔希提岛的少女》看起来,那个人心肠好像不是那么坏。女儿已经从单单地欣赏画作,注意到了画面之外的世界。在莫奈花园写生时,她惊诧于眼前看到的景色竟然就是之前看到的莫奈很多画作的样子。“要是我也有这样一个花园就好了。”她喃喃自语。她对很多名作已经有了深刻的印象和自我的观感。今年女儿10岁了。我们去了希腊雅典的考古博物馆,在那里她看到了巨形陶瓶的花纹繁复、人物形象的不同、海神波塞冬铜像的英雄气概以及基克拉泽斯群岛发现的早期绘画之精美。这些连同圣托里尼岛的夕阳都深刻地印在她脑海中。虽然女儿不是对每件作品都记得清楚,但是看过、走过本身也是一种收获。
女儿越长大,越爱博物馆
我的女儿一天天长大,她对博物馆越来越喜爱,因为博物馆陪她一起长大,从她的玩耍场所,变成了她发现美、与小朋友分享心得的源泉。我带着她去参观博物馆,让她用眼睛去观察作品,用心灵去感悟作品。因为博物馆里充满了美,让她找到一个新的视角去认识美、发现美。孩子是天生的艺术家,不仅通过画纸上简单幼稚的涂鸦,也通过长大过程中不同时期的艺术感悟来创作和传达自己对这个广阔世界的认识。相信随着她年龄的增长,她会更爱去博物馆,因为她会发现,行走不同博物馆的过程中,找到一个机会重新认识自己,发现不同的自己。
我希望,就这样和她一起,在博物馆美好的时光里陪她长大,让她在博物馆里看见了一个美好的世界,看见了一个新的自己。
(郑勤砚 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