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少老师宁愿多上些课也不肯当班主任,的确,班主任工作既无现成的教材,又无具体的模式,费心劳神地做了许多努力,结果却往往收效甚微,这使我们感到身心疲惫、累得冤枉,让学生觉得班主任太习惯于“管”人了,且想怎么管就怎么管,如跟学生发火、大声指责学生、让学生写检查、请家长等。这种情绪化的教育不仅加重了师生双方的心理对立,根本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更有损于教师师德的展示。
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使我深刻地体会到:班主任对学生的教育工作最好不必在“管”字上大做文章,而应突出“导”字,让良好的师德如春风化雨般去化解学生心灵的结。我感到只会“管”学生,像个严厉而喋喋不休的大妈,既不符合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的规律,更与当今素质教育思想相距甚远。况且,班主任的威信和尊严绝不是“严管”、“狠管”管出来的,如果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变“管”为“导”,“以德育人,以德服人”,那么效果或许比想象的要好得多,在此我结合我班的几件事谈些体会。
印象中有帆这样一个女孩,一幅孤寂落寞的神情引起我的注意,我们全班为一件事而开心、高兴,她却从不肯露出她的笑容,只是瞪着眼睛看着大家,好像我们这些人是怪物一样,我曾试着去接近她,可每次我和她说话,她总是用简短的话回答完了后,就低下头。上课时,不管我用多么鼓励、多么期待的目光看她,她却总是不肯站起来。在班里,她就好像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同学们也好像已习惯了。
直到有一天,我早早地来到班里辅导早读,同学们读得很认真,忽然我发现她一个人眼睛看着抽屉,手里在摆弄着什么,我悄悄地直到她身旁,她更得很专注,根本没注意到我的到来,我一看,她手里拿着一大张漂亮的粘纸,通常的“管”法,当然是没收,可我转念一想,不行。于是我对她说:“真漂亮,是你刚买的吗?”显然,她被我吓了一跳,抬起头惊慌地看着我,我又重复了一遍我刚才说的话,她可能看出我并没有恶意,便说:“嗯!”然后便把粘纸放在桌子上,大有任我处置之意,我拿起粘纸说:“这样吧,我们来个协定,我先替你保存着,你呢?把每天的日记写好,如果写得好,我就给你的日记本上贴一张,看看你要用多长时间能赢回你的粘纸,好吗?这样你的日记本会很漂亮。”她迟疑了一下,便点了点头,算是同意了。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我们便履行约定,看到她的日记写得好,我便根据她日记的格式贴在不同的地方,尽量让她的日记本漂亮一点。记得第一天日记本发下去了,我发现她急切地打开日记本看了一眼,我对她笑了笑,她慌忙把头低了下去,但我能感觉到她的兴奋,只是她不愿意表达出来罢了。之后,她的日记越写越好,字越写越漂亮,我也将粘纸一张一张贴上去,终于有一天,我竟然发现她对我浅浅地笑了一下,看来,她那久闭的心扉已打开,至少她愿意对我笑了,我还发现她在课间愿意和同学交往了,那一段时间,我真是太高兴了,也许正应了那句俗话:浇花浇根,教人教心。我从这件事体会到“导”比“管”更管用。
班主任常感慨:“如今的学生是几代人捧着长大的,做老师的是严管也不是,是不管也不是。”作为班主任,我深有同感,也意识到: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比学会求知更重要,可一味地“管”学生去干这该干的,不去干那不该干的,累不说,效果极差,你管住他的人却管不住他的心,你看着时会管住,你看不着时便管不住。那么如何引导他们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呢?我想最重要的是让他学会感激,学会感激同学、感激老师、感激家长。
为了让学生学会感激家长,我这几年每到国庆节放假前都会给学生布置一份特殊家庭作业,要求学生在家长的支持和协助下,独立管家三天,具体要求如下:
1.由学生做出三天家庭生活的开支预算计划,家长认可后,将三天的生活费一次性交给学生。
2.学生正式管家,负责一日三餐,打扫整理房间,洗衣服,家长干预,但可作指导性的建议,对子女的劳动点评。
3.管家结束后,写出一篇感受,家长写上评语。
学生返校后,我收上来认真地看,并和班委协商专门抽一节语文课让学生汇报当家的感受。俗话说:“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学生颇有感触,平时不起眼的家务做起来竟然如此繁琐,让人操心受累,不由地对每天辛苦工作、回家后还得操持家务的父母肃然起敬。去菜场买菜才知道书本知识和生活实际有太大的差距,纸上谈兵的计划预算与一日三餐的合理安排有相当距离。从而,学生在懂得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还要学习其它各种知识;体悟到只有不断完善自己,才能使自己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另外,作为班主任兼语文老师,我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生活性,让美文拨动学生的心弦,变“管”为导,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
有一届学生,我接手时发现学生与任课老师之间的关系不太好,有的学生自身没做好,反认为老师这也不好,那也不好,怒气满腔。如何调整好学生的心态呢?这一问题无时不困扰着我,有一天一同事嚷着《青年文摘》上有篇《刀爱》的文章写得真不错,值得一看,我便借来观看,文中讲到:每年三月三,人们就砍掉果树的旁枝以有利于主干充分吸收养料,结出丰硕的果实。看完我不由想到班上那些懵懂的孩子们,对于老师的批评总是不理解,甚至敌视。语文课前,我将文章介绍给学生,同学们纷纷发言,有的说:“刀伤也是爱,伤痛爱也重。”有的说:“老师的批评教育有时‘逆耳’,但何尝不是一种爱与策呢?”说得一些同学惭愧地低下了头,此后,部分学生上课起哄、顶撞老师的情况有了明显的好转。
尝到甜头后,我便博览大量的报纸杂志,选择美文,有教学生敬重父母的《替母亲洗脚》;有教学生自信的《你也能当总统》;有教学生正确对待金钱的《金钱的妙用和滥用》;有教学生趟过青春沼泽的……让它们去拔动学生的心弦,并演绎出人生优美的乐章,这岂不比我苍白的说教、引导更有力吗?
每当学生有了缺点,犯了错误,一篇篇美文佳作犹如一缕缕阳光,照亮了他们心灵的阴暗角落,又如一捧圣水,洗净了他们心灵的尘埃。
总之,作为初中阶段的班主任,面对个性张扬的花季少男少女,只要我们带着一颗赤诚的心,献出一份真诚的爱,多一份沉着,少一份武断,不轻言放弃,变“管”为“导”,以德育人,以德服人,让师德如春风般去化解学生心灵深处的结,就会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且向良好方向发展。
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使我深刻地体会到:班主任对学生的教育工作最好不必在“管”字上大做文章,而应突出“导”字,让良好的师德如春风化雨般去化解学生心灵的结。我感到只会“管”学生,像个严厉而喋喋不休的大妈,既不符合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的规律,更与当今素质教育思想相距甚远。况且,班主任的威信和尊严绝不是“严管”、“狠管”管出来的,如果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变“管”为“导”,“以德育人,以德服人”,那么效果或许比想象的要好得多,在此我结合我班的几件事谈些体会。
印象中有帆这样一个女孩,一幅孤寂落寞的神情引起我的注意,我们全班为一件事而开心、高兴,她却从不肯露出她的笑容,只是瞪着眼睛看着大家,好像我们这些人是怪物一样,我曾试着去接近她,可每次我和她说话,她总是用简短的话回答完了后,就低下头。上课时,不管我用多么鼓励、多么期待的目光看她,她却总是不肯站起来。在班里,她就好像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同学们也好像已习惯了。
直到有一天,我早早地来到班里辅导早读,同学们读得很认真,忽然我发现她一个人眼睛看着抽屉,手里在摆弄着什么,我悄悄地直到她身旁,她更得很专注,根本没注意到我的到来,我一看,她手里拿着一大张漂亮的粘纸,通常的“管”法,当然是没收,可我转念一想,不行。于是我对她说:“真漂亮,是你刚买的吗?”显然,她被我吓了一跳,抬起头惊慌地看着我,我又重复了一遍我刚才说的话,她可能看出我并没有恶意,便说:“嗯!”然后便把粘纸放在桌子上,大有任我处置之意,我拿起粘纸说:“这样吧,我们来个协定,我先替你保存着,你呢?把每天的日记写好,如果写得好,我就给你的日记本上贴一张,看看你要用多长时间能赢回你的粘纸,好吗?这样你的日记本会很漂亮。”她迟疑了一下,便点了点头,算是同意了。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我们便履行约定,看到她的日记写得好,我便根据她日记的格式贴在不同的地方,尽量让她的日记本漂亮一点。记得第一天日记本发下去了,我发现她急切地打开日记本看了一眼,我对她笑了笑,她慌忙把头低了下去,但我能感觉到她的兴奋,只是她不愿意表达出来罢了。之后,她的日记越写越好,字越写越漂亮,我也将粘纸一张一张贴上去,终于有一天,我竟然发现她对我浅浅地笑了一下,看来,她那久闭的心扉已打开,至少她愿意对我笑了,我还发现她在课间愿意和同学交往了,那一段时间,我真是太高兴了,也许正应了那句俗话:浇花浇根,教人教心。我从这件事体会到“导”比“管”更管用。
班主任常感慨:“如今的学生是几代人捧着长大的,做老师的是严管也不是,是不管也不是。”作为班主任,我深有同感,也意识到: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比学会求知更重要,可一味地“管”学生去干这该干的,不去干那不该干的,累不说,效果极差,你管住他的人却管不住他的心,你看着时会管住,你看不着时便管不住。那么如何引导他们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呢?我想最重要的是让他学会感激,学会感激同学、感激老师、感激家长。
为了让学生学会感激家长,我这几年每到国庆节放假前都会给学生布置一份特殊家庭作业,要求学生在家长的支持和协助下,独立管家三天,具体要求如下:
1.由学生做出三天家庭生活的开支预算计划,家长认可后,将三天的生活费一次性交给学生。
2.学生正式管家,负责一日三餐,打扫整理房间,洗衣服,家长干预,但可作指导性的建议,对子女的劳动点评。
3.管家结束后,写出一篇感受,家长写上评语。
学生返校后,我收上来认真地看,并和班委协商专门抽一节语文课让学生汇报当家的感受。俗话说:“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学生颇有感触,平时不起眼的家务做起来竟然如此繁琐,让人操心受累,不由地对每天辛苦工作、回家后还得操持家务的父母肃然起敬。去菜场买菜才知道书本知识和生活实际有太大的差距,纸上谈兵的计划预算与一日三餐的合理安排有相当距离。从而,学生在懂得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还要学习其它各种知识;体悟到只有不断完善自己,才能使自己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另外,作为班主任兼语文老师,我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生活性,让美文拨动学生的心弦,变“管”为导,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
有一届学生,我接手时发现学生与任课老师之间的关系不太好,有的学生自身没做好,反认为老师这也不好,那也不好,怒气满腔。如何调整好学生的心态呢?这一问题无时不困扰着我,有一天一同事嚷着《青年文摘》上有篇《刀爱》的文章写得真不错,值得一看,我便借来观看,文中讲到:每年三月三,人们就砍掉果树的旁枝以有利于主干充分吸收养料,结出丰硕的果实。看完我不由想到班上那些懵懂的孩子们,对于老师的批评总是不理解,甚至敌视。语文课前,我将文章介绍给学生,同学们纷纷发言,有的说:“刀伤也是爱,伤痛爱也重。”有的说:“老师的批评教育有时‘逆耳’,但何尝不是一种爱与策呢?”说得一些同学惭愧地低下了头,此后,部分学生上课起哄、顶撞老师的情况有了明显的好转。
尝到甜头后,我便博览大量的报纸杂志,选择美文,有教学生敬重父母的《替母亲洗脚》;有教学生自信的《你也能当总统》;有教学生正确对待金钱的《金钱的妙用和滥用》;有教学生趟过青春沼泽的……让它们去拔动学生的心弦,并演绎出人生优美的乐章,这岂不比我苍白的说教、引导更有力吗?
每当学生有了缺点,犯了错误,一篇篇美文佳作犹如一缕缕阳光,照亮了他们心灵的阴暗角落,又如一捧圣水,洗净了他们心灵的尘埃。
总之,作为初中阶段的班主任,面对个性张扬的花季少男少女,只要我们带着一颗赤诚的心,献出一份真诚的爱,多一份沉着,少一份武断,不轻言放弃,变“管”为“导”,以德育人,以德服人,让师德如春风般去化解学生心灵深处的结,就会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且向良好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