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序思维对其他思维能力的提高具有奠基作用。
一、 小学数学有序思维的三项能力
有序观察的能力。小学数学教材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教学内容、练习题大多是以直观图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的信息,题目的条件、问题等都蕴含在图中。例如教材中的“天鹅插图”,我们可以通过问题链的方式,引导学生有序观察,将静态化为动态想象,培养学生有序观察的能力。教师先引导学生观察第一幅图:2只天鹅飞走,它们原来在哪?湖里原来有几只天鹅?再看第二幅图:又飞来了几只天鹅?能用自己的语言,将图中的变化描述出来吗?根据这些信息能提出数学问题吗?然后让学生列出算式,解决问题。并让学生对照画面说说每步算式所表示的意义。问题引领的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有序观察能力。
有序思考的能力。在解决问题,特别是在解答某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时,缺乏有序的思维方法,解题肯定非常困难。学生应在老师的引导下,在提升有序思考意识的同时,掌握有序思考的方法。例如数线段的问题:
要数清“线段图”中有多少条不同的线段,就要按照某一种顺序去寻找,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方法一:先从A点往右数,有AC、AD、AE、AF、AG和AB共6条;再从C点往右数,有CD、CE、CF、CG和CB共5条;接着从D点、E点、F点和G点依次往右数,分别得到4条、3条、2条和1条。累计为:21(条)。方法二:先一条一条数:AC、CD、DE……GB,一共有6条(总点数减1);再两条两条数:AD、CE、DF……共有5条;接着由三条线段、四条线段……合并而成的线段,它们分别为4条、3条、2条;最后便是由原来6条小线段组成的这条总的段AB。累计为:21(条)。
有序表达的能力。低年级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回答问题时往往比较简单,缺乏条理。教师要有耐心,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可通过追问“为什么,你是怎么想的”引导学生有序回答。像上例中通过问题链引导学生有序观察的例子,可以让学生把所有问题都思考一下,然后连起来回答。在让学生回答之前,先同学之间进行交流,提高表达能力。
二、 小学数学有序思维训练的三条途径
有序思维有三条重要途径:探索新知时、解决问题时、反思建构时。
在探索新知时训练。一般可以按照这样的顺序进行:聚焦问题、大胆猜测、多方验证、形成结论、运用结论解决问题等。这一学习过程,其实就是探究性学习的序,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
例如“整数除以分数”一课,可以运用常规思维策略进行有序思维训练:① 聚焦问题:一只鸽子1/5小时行12千米,照这样计算,一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学生思考列式。学生口答,教师板书:12÷1/5。提出问题:12÷1/5 怎样算?用什么办法验证你的想法?② 大胆猜测,各自计算。可能会出现这样几种算法:12÷1/5 =12×5=60(千米)12÷1/5 =12÷0.2=60(千米)12÷1/5=(12×5)÷(15×5)=60÷1=60(千米)③ 引导验证,探索结论。
第二、三两种是根据以往的知识解决的,比较好理解,但第一种解法学生说不清楚,教师引导学生用线段图来说明。经过初步的探索,师生讨论:通过一个例子我们就能得出整数除以分数的结论吗?接着在经过多个例子分析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得出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经历了猜想、验证、结论、应用的过程,体验了解决问题的常规思维策略,有序思维能力得到了提升。
在问题解决时训练。在学生解决问题,特别是解综合性问题时,教师不要做太多的铺垫与暗示,而要通过设计问题链,引领学生掌握有序的综合性思考的方法,提高综合思考的能力。例如苏教版六年级第一学期解决问题的一道例题:小明把720毫升的果汁倒入6个同样的小杯和一个大杯中,正好倒满。大杯的容量是小杯的3倍,每只大杯和小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教師引导学生思考比较:我们做过类似的题目吗?需要用到什么策略?以前的知识与解题方法对解决今天的问题有什么帮助吗?这样的教学,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积极主动进行“三联”—联系相似问题、联系相关知识、联系解决方法,通过有序的分析,提高有序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综合性问题的能力。
在反思建构时训练。新课结束后的反思总结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反思总结时可由学生反思本堂课自己的收获、自己的不足,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做出质疑,有助于学生进行自我调整、自我完善。一般可以按这样的顺序进行反思:① 这节课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跟以前学过的什么知识相似?(利于学生将知识归类,纳入知识系统。)② 我们是怎样学习的?(反思自己的学习态度,观照学习过程,总结学习方法,感悟数学思想。)③ 还存在什么疑问?(鼓励质疑问难,培养创新精神。)④ 我可以怎么解决还不太明白的地方?(弥补课堂不足,强化内在学习动力和方法)
学生每次的反思建构是一种学习的经历,通过持之以恒的反复强化,形成有序反思的意识和习惯,唯有如此,反思才具备了真正的价值和意义。
(作者单位: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实验小学)
一、 小学数学有序思维的三项能力
有序观察的能力。小学数学教材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教学内容、练习题大多是以直观图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的信息,题目的条件、问题等都蕴含在图中。例如教材中的“天鹅插图”,我们可以通过问题链的方式,引导学生有序观察,将静态化为动态想象,培养学生有序观察的能力。教师先引导学生观察第一幅图:2只天鹅飞走,它们原来在哪?湖里原来有几只天鹅?再看第二幅图:又飞来了几只天鹅?能用自己的语言,将图中的变化描述出来吗?根据这些信息能提出数学问题吗?然后让学生列出算式,解决问题。并让学生对照画面说说每步算式所表示的意义。问题引领的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有序观察能力。
有序思考的能力。在解决问题,特别是在解答某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时,缺乏有序的思维方法,解题肯定非常困难。学生应在老师的引导下,在提升有序思考意识的同时,掌握有序思考的方法。例如数线段的问题:
要数清“线段图”中有多少条不同的线段,就要按照某一种顺序去寻找,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方法一:先从A点往右数,有AC、AD、AE、AF、AG和AB共6条;再从C点往右数,有CD、CE、CF、CG和CB共5条;接着从D点、E点、F点和G点依次往右数,分别得到4条、3条、2条和1条。累计为:21(条)。方法二:先一条一条数:AC、CD、DE……GB,一共有6条(总点数减1);再两条两条数:AD、CE、DF……共有5条;接着由三条线段、四条线段……合并而成的线段,它们分别为4条、3条、2条;最后便是由原来6条小线段组成的这条总的段AB。累计为:21(条)。
有序表达的能力。低年级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回答问题时往往比较简单,缺乏条理。教师要有耐心,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可通过追问“为什么,你是怎么想的”引导学生有序回答。像上例中通过问题链引导学生有序观察的例子,可以让学生把所有问题都思考一下,然后连起来回答。在让学生回答之前,先同学之间进行交流,提高表达能力。
二、 小学数学有序思维训练的三条途径
有序思维有三条重要途径:探索新知时、解决问题时、反思建构时。
在探索新知时训练。一般可以按照这样的顺序进行:聚焦问题、大胆猜测、多方验证、形成结论、运用结论解决问题等。这一学习过程,其实就是探究性学习的序,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
例如“整数除以分数”一课,可以运用常规思维策略进行有序思维训练:① 聚焦问题:一只鸽子1/5小时行12千米,照这样计算,一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学生思考列式。学生口答,教师板书:12÷1/5。提出问题:12÷1/5 怎样算?用什么办法验证你的想法?② 大胆猜测,各自计算。可能会出现这样几种算法:12÷1/5 =12×5=60(千米)12÷1/5 =12÷0.2=60(千米)12÷1/5=(12×5)÷(15×5)=60÷1=60(千米)③ 引导验证,探索结论。
第二、三两种是根据以往的知识解决的,比较好理解,但第一种解法学生说不清楚,教师引导学生用线段图来说明。经过初步的探索,师生讨论:通过一个例子我们就能得出整数除以分数的结论吗?接着在经过多个例子分析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得出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经历了猜想、验证、结论、应用的过程,体验了解决问题的常规思维策略,有序思维能力得到了提升。
在问题解决时训练。在学生解决问题,特别是解综合性问题时,教师不要做太多的铺垫与暗示,而要通过设计问题链,引领学生掌握有序的综合性思考的方法,提高综合思考的能力。例如苏教版六年级第一学期解决问题的一道例题:小明把720毫升的果汁倒入6个同样的小杯和一个大杯中,正好倒满。大杯的容量是小杯的3倍,每只大杯和小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教師引导学生思考比较:我们做过类似的题目吗?需要用到什么策略?以前的知识与解题方法对解决今天的问题有什么帮助吗?这样的教学,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积极主动进行“三联”—联系相似问题、联系相关知识、联系解决方法,通过有序的分析,提高有序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综合性问题的能力。
在反思建构时训练。新课结束后的反思总结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反思总结时可由学生反思本堂课自己的收获、自己的不足,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做出质疑,有助于学生进行自我调整、自我完善。一般可以按这样的顺序进行反思:① 这节课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跟以前学过的什么知识相似?(利于学生将知识归类,纳入知识系统。)② 我们是怎样学习的?(反思自己的学习态度,观照学习过程,总结学习方法,感悟数学思想。)③ 还存在什么疑问?(鼓励质疑问难,培养创新精神。)④ 我可以怎么解决还不太明白的地方?(弥补课堂不足,强化内在学习动力和方法)
学生每次的反思建构是一种学习的经历,通过持之以恒的反复强化,形成有序反思的意识和习惯,唯有如此,反思才具备了真正的价值和意义。
(作者单位: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