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钱学森的时候啊,钱老感慨说,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钱老又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有人说“中国大陆近几十年出不了大师,就是因为中断了书法教育!”这句话虽然有些极端,但却不无道理。众所周知,西方的美学教育的基础是音乐,西方人大都从小就在音乐的氛围里成长,通过对音乐的领悟,逐渐的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和美学观。过去中国人的美学教育基础则是书法,从小在“心正则笔正”、“作字先做人”的教育下,通过临习和体会古朴的碑帖,心仪古人风范,逐渐领悟出做人和治学道理,从而形成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无论是鲁迅还是陈寅恪,华罗庚还是钱学森,胡适还是杨振宁,书法功底都很厚实,治学态度都十分严谨,我们想这绝不是偶然的!
现代我国的教育体系,大多是以口头传授知识为主要手段,往往是教师在上面滔滔不绝的讲,学生在下面静静的听,这种教育方法,学生只能学到一些前人的理论知识,无法启发学生潜意识层面的东西。古人云:“言教不如身教”因为学生只有通过体会教师的行为,才能领会教师的风范,才能在灵魂的深处埋下教师模范的影子。
大师与普通人的区别,并不是智力的高下,而是心理素质和治学态度的不同。大师的这种心理素质和治学态度,绝不是听大师讲几节课就能学到的。过去,要向大师学习,必须要“入室”成为大师的入室弟子,和大师生活在一起,工作在一起,从细微处体会大师为什么能成为大师,这样才能得到大师的真传。言传身教,就是说语言只能传授知识,只有行为作风,才能正真教悟学生的品性,使学生的潜意识得到升华。
当今社会,书法大师寥寥无几,空谈“入室弟子”显然是不实际的。往昔大师虽已远去,可他们的风范犹存。存在哪里?就存在他们为我们留下的数以千记的碑帖之中。当我们临习颜真卿的勤礼碑、祭侄文稿时,仿佛能看到了他的大义凛然和铮铮铁骨;当我们临习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时也依稀能看到的是他的从容潇洒和才华横溢。
书法,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学习书法,主要不是靠老师的讲解,而是靠学生在不断临习和体会古人的碑帖过程中的领悟,因此能在潜意识层面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美学理念。
学习书法,首先要做的是凝神静气,也就是我们俗话所说的“坐得下来”。人的智商都所差无几,关键就看你是不是能坐得下来,认真的学习!如果一个人从小就培养了“坐得下来”的良好习惯,不为外界喧嚣的浮躁气氛所干扰,一笔一划的精心揣摩,点、横、撇、钩、捺的写字,体会“点虽小也需分三过笔”的严谨态度。那么就能为将来进行科学试验和理论研究,培养一种好的习惯。难怪古人常说“学问是‘坐’出来的”。只有“板凳坐了十年冷”才能“文章不写一句空”!
学习书法,主要是靠临习古人的碑帖,从中体会古人的精神和风范。临帖就必须做到“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 “察之者尚精”就要细心观察所临字的点画结构,用笔方法和特点,观察不同字体中笔法变化的渊源关系。久而久之,我们从中获取了细致观察客观事物的技能。而这种技能将深深地刻印在我们脑海的潜意识里,成为我们身体机能的一部分,在生命的长河中,每当我们观察一件事物时,这种“察之者尚精”的技能,就会像条件反射一样,立即蹦跳出来。就好像我们经过长期的训练,学会了游泳,平时上班、生活和别人无所不同,然而一旦落水,这种游泳潜在的技能,便一下子从我们身上迸发出来,协助我们逃生。这种长在骨子里的技能,是要经过长期的刻苦训练才能养成的,绝非听老师讲几次课就能获得的。再谈谈“拟之者贵似”,这种“似”不仅仅是笔画,结构要相似,更重要的是要“神似”。这就需要临习者深入到作者的精神世界去,体会和领悟作者的人品和素养。比如我们临习颜真卿的勤礼碑,首先要从用笔和结构上体会作者的品格和美学理念,为什么颜真卿会把每一个字都写得笔画丰腴雄浑,结体端庄宏伟,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显然这和颜真卿心胸宽厚,刚正不阿的品格是分不开的。“字如其人”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在我们反复临习和体会勤礼碑笔画特点的同时,颜真卿的品格和美学理念便会慢慢地渗透到我们的心灵中,影响着我们的价值观和审美理念,当我们把颜真卿的笔画和结构临得很相似的时候,颜真卿刚正不阿,笃实纯厚的品格也就会在我们身上慢慢地体现出来了。
通过书法临习去培养人的价值观和美学理念,是一种深层次的养成,可以直接改变一个人的基因,完全不同于当今社会的这种说教式的教育!你天天在人们的耳边念念有词地唠叨:“要廉政,不要贪腐”,而不从潜意识里把清廉作为一种美学理念种植在人们的心灵里,那么只能是缘木求鱼。
在学习书法结构的过程中,经常要处理“平正和欹斜”、“穿插与避让”、“轻与重”、“疾和缓”“疏与密”的种种矛盾关系,通过长期的学习和训练,会在我们的潜意识里,充分地体会和理解各种矛盾的两面性,没有绝对的平正,也没有绝对欹斜,既不能一味地避让,也不能永远的伸张。当字形过于平正的时候,就需要用一、二个欹斜的笔画,使字体活跃起来,当浓郁粗重的笔画或字体过多的时候,一定要添加几笔清淡纤细的笔画或字体,让人透透气。在穿插的过程中一定要适当的避让,才能使整个字形和谐美观。当我们学会处理书法结构中的这些矛盾的两个方面的时候,潜移默化的在我们心中就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和美学理念以及处理问题的方法。这种理念将不知不觉的被我们应用到生活和工作中,使我们能够思虑通审,志气和平,不激不厉,风规自远。
书法的章法布局则是训练我们全局规划,统筹安排,突出重点的极好的手段。
一幅好的书法作品,不仅需要把每个字写得有声有色,而且要把数个字组成完整的章节。无论字与字间、行与行间,天头地脚、题款用印,都须作一番精心安排。作品内容怎样排列、每行写几个字,最后一行留几个字,字的大小、粗细怎样搭配,墨色的浓淡,章节的疏密,怎样题款、怎样用印,这些都是章法布局的内容。通篇结构,引领管带,首尾呼应,虚实结合,重点突出。但在具体书写的时候,又要审时度势,随机应变。
经常进行这种章法布局的训练,能培养我们全局规划,统筹安排,缜密思考的能力,这是一种统领千军万马的能力,有了这种能力,当我们管理一个大单位时,就不会手忙脚乱,无所适从。有了这种能力,我们就能运筹帷幄,百战不殆!
唐太宗、岳武穆、毛泽东之所以能在历次战争中调兵遣将,排兵布阵,运用自如,与他们精于书法的章法布局不无关系。
古人云:“书虽小技,其精者也通于道焉。”真实不虚!
(作者单位:孙浩 长庆油田 李琼 万众地产)
有人说“中国大陆近几十年出不了大师,就是因为中断了书法教育!”这句话虽然有些极端,但却不无道理。众所周知,西方的美学教育的基础是音乐,西方人大都从小就在音乐的氛围里成长,通过对音乐的领悟,逐渐的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和美学观。过去中国人的美学教育基础则是书法,从小在“心正则笔正”、“作字先做人”的教育下,通过临习和体会古朴的碑帖,心仪古人风范,逐渐领悟出做人和治学道理,从而形成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无论是鲁迅还是陈寅恪,华罗庚还是钱学森,胡适还是杨振宁,书法功底都很厚实,治学态度都十分严谨,我们想这绝不是偶然的!
现代我国的教育体系,大多是以口头传授知识为主要手段,往往是教师在上面滔滔不绝的讲,学生在下面静静的听,这种教育方法,学生只能学到一些前人的理论知识,无法启发学生潜意识层面的东西。古人云:“言教不如身教”因为学生只有通过体会教师的行为,才能领会教师的风范,才能在灵魂的深处埋下教师模范的影子。
大师与普通人的区别,并不是智力的高下,而是心理素质和治学态度的不同。大师的这种心理素质和治学态度,绝不是听大师讲几节课就能学到的。过去,要向大师学习,必须要“入室”成为大师的入室弟子,和大师生活在一起,工作在一起,从细微处体会大师为什么能成为大师,这样才能得到大师的真传。言传身教,就是说语言只能传授知识,只有行为作风,才能正真教悟学生的品性,使学生的潜意识得到升华。
当今社会,书法大师寥寥无几,空谈“入室弟子”显然是不实际的。往昔大师虽已远去,可他们的风范犹存。存在哪里?就存在他们为我们留下的数以千记的碑帖之中。当我们临习颜真卿的勤礼碑、祭侄文稿时,仿佛能看到了他的大义凛然和铮铮铁骨;当我们临习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时也依稀能看到的是他的从容潇洒和才华横溢。
书法,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学习书法,主要不是靠老师的讲解,而是靠学生在不断临习和体会古人的碑帖过程中的领悟,因此能在潜意识层面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美学理念。
学习书法,首先要做的是凝神静气,也就是我们俗话所说的“坐得下来”。人的智商都所差无几,关键就看你是不是能坐得下来,认真的学习!如果一个人从小就培养了“坐得下来”的良好习惯,不为外界喧嚣的浮躁气氛所干扰,一笔一划的精心揣摩,点、横、撇、钩、捺的写字,体会“点虽小也需分三过笔”的严谨态度。那么就能为将来进行科学试验和理论研究,培养一种好的习惯。难怪古人常说“学问是‘坐’出来的”。只有“板凳坐了十年冷”才能“文章不写一句空”!
学习书法,主要是靠临习古人的碑帖,从中体会古人的精神和风范。临帖就必须做到“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 “察之者尚精”就要细心观察所临字的点画结构,用笔方法和特点,观察不同字体中笔法变化的渊源关系。久而久之,我们从中获取了细致观察客观事物的技能。而这种技能将深深地刻印在我们脑海的潜意识里,成为我们身体机能的一部分,在生命的长河中,每当我们观察一件事物时,这种“察之者尚精”的技能,就会像条件反射一样,立即蹦跳出来。就好像我们经过长期的训练,学会了游泳,平时上班、生活和别人无所不同,然而一旦落水,这种游泳潜在的技能,便一下子从我们身上迸发出来,协助我们逃生。这种长在骨子里的技能,是要经过长期的刻苦训练才能养成的,绝非听老师讲几次课就能获得的。再谈谈“拟之者贵似”,这种“似”不仅仅是笔画,结构要相似,更重要的是要“神似”。这就需要临习者深入到作者的精神世界去,体会和领悟作者的人品和素养。比如我们临习颜真卿的勤礼碑,首先要从用笔和结构上体会作者的品格和美学理念,为什么颜真卿会把每一个字都写得笔画丰腴雄浑,结体端庄宏伟,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显然这和颜真卿心胸宽厚,刚正不阿的品格是分不开的。“字如其人”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在我们反复临习和体会勤礼碑笔画特点的同时,颜真卿的品格和美学理念便会慢慢地渗透到我们的心灵中,影响着我们的价值观和审美理念,当我们把颜真卿的笔画和结构临得很相似的时候,颜真卿刚正不阿,笃实纯厚的品格也就会在我们身上慢慢地体现出来了。
通过书法临习去培养人的价值观和美学理念,是一种深层次的养成,可以直接改变一个人的基因,完全不同于当今社会的这种说教式的教育!你天天在人们的耳边念念有词地唠叨:“要廉政,不要贪腐”,而不从潜意识里把清廉作为一种美学理念种植在人们的心灵里,那么只能是缘木求鱼。
在学习书法结构的过程中,经常要处理“平正和欹斜”、“穿插与避让”、“轻与重”、“疾和缓”“疏与密”的种种矛盾关系,通过长期的学习和训练,会在我们的潜意识里,充分地体会和理解各种矛盾的两面性,没有绝对的平正,也没有绝对欹斜,既不能一味地避让,也不能永远的伸张。当字形过于平正的时候,就需要用一、二个欹斜的笔画,使字体活跃起来,当浓郁粗重的笔画或字体过多的时候,一定要添加几笔清淡纤细的笔画或字体,让人透透气。在穿插的过程中一定要适当的避让,才能使整个字形和谐美观。当我们学会处理书法结构中的这些矛盾的两个方面的时候,潜移默化的在我们心中就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和美学理念以及处理问题的方法。这种理念将不知不觉的被我们应用到生活和工作中,使我们能够思虑通审,志气和平,不激不厉,风规自远。
书法的章法布局则是训练我们全局规划,统筹安排,突出重点的极好的手段。
一幅好的书法作品,不仅需要把每个字写得有声有色,而且要把数个字组成完整的章节。无论字与字间、行与行间,天头地脚、题款用印,都须作一番精心安排。作品内容怎样排列、每行写几个字,最后一行留几个字,字的大小、粗细怎样搭配,墨色的浓淡,章节的疏密,怎样题款、怎样用印,这些都是章法布局的内容。通篇结构,引领管带,首尾呼应,虚实结合,重点突出。但在具体书写的时候,又要审时度势,随机应变。
经常进行这种章法布局的训练,能培养我们全局规划,统筹安排,缜密思考的能力,这是一种统领千军万马的能力,有了这种能力,当我们管理一个大单位时,就不会手忙脚乱,无所适从。有了这种能力,我们就能运筹帷幄,百战不殆!
唐太宗、岳武穆、毛泽东之所以能在历次战争中调兵遣将,排兵布阵,运用自如,与他们精于书法的章法布局不无关系。
古人云:“书虽小技,其精者也通于道焉。”真实不虚!
(作者单位:孙浩 长庆油田 李琼 万众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