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体验,蓄势而发

来源 :新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g_p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少家长、教师会反映这样的两个问题:都讲生活是习作的源头,为什么同样都在生活,有的孩子一写作就无从入手?为什么有的孩子读了不少书可是在写作上却毫无收获、很难看出成果来?笔者以为,生活与阅读是写作的源泉,这没错,但写作不是一个由生活到文字或由阅读到文字的简单的吞吐的关系,而是一个由心摄物,由物化心,再由心化文的过程。这中间需要“心灵的转化”——也就是体验。学生习作上的差异,其原由是对生活的感觉、感受、感触、感悟不同。因此,要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首先得让学生有内在的、深层的、真切的体验,使学生心中有话要说,有情要诉。
  一、要直面心灵的真诚
  诚者成也,不诚无物。叶圣陶先生在《论写作教学》一文中提出:“写作所以同衣食一样,成为生活上不可缺少的一个项目,原在表白内心,与他人相感通。如果将无作有,强不知以为知,徒然说一番花言巧语,实际上却没有表白内心的什么;写作到此地步,便与生活脱离关系,又何必去学习它?训练学生写作,必须注重于倾吐他们的积蓄,无非要他们生活上终身受用的意思。同时,这便是‘修辞立诚’的基础。”诚就是忠实于内心,忠实于感觉,不说假大空的话,发抒内心的真实的感悟与感情。不诚无人,不诚无文。诚就在于言行一致、人文合一,而不能口是心非,文过饰非。
  朱自清在进行写作教学时,也非常强调立诚。当时有个学生写了一篇作文《可笑的朱先生》,里面写道:“他是一个肥而且矮的先生……最可笑的,就是他每次退课的时候,总煞有介事似的从讲台上大踏步地跨下去,走路也很有点滑稽的态度。”朱自清不仅不生气,反而当众朗读,赞赏其文读后如见其人。
  有位小朋友写了一篇《登山》的作文:
  我姐姐和爷爷、叔叔还有爸爸妈妈、哥哥、婶婶去登山。
  我和哥哥一路狂奔,姐姐、爷爷、爸爸、妈妈被我们甩在后面。叔叔自以为是地说:“我本来是一个登山运动员。”我们在山上看见了挡我们路的杂草,哥哥说:“看它们就不爽。”我说:“草虽然很乱,但是还有强壮的柏树和五颜六色的花。”山腰里杂草丛生,我被绊了一下摔了个“狗啃泥”。
  我忽然叫了一声:“看!”大家被我的叫声吸引了过来,原来是一股清泉从石缝里冲出来,来到这阳光灿烂的世界。幸好爷爷有带瓶子。我和哥哥顺利地爬上山取下泉水。我们喝了泉水,像自由自在的小鸟,在回家的路上飞翔。
  如果按正常的修改思路,不少老师会建议学生将“我们在山上看见了挡我们路的杂草,哥哥说:‘看它们就不爽。’我说:‘草虽然很乱,但是还有强壮的柏树和五颜六色的花。’山腰里杂草丛生,我被绊了一下摔了个‘狗啃泥’。”这一段落删掉,或进行修改,因为这里不能体现出登山的快乐。其实,这样的文字里就是深藏着孩子写作的“真诚的感觉”“真正的感觉”——因为真诚才与众不同,才属于自己。老师在批改评议时要对此珍视,引导孩子保存,以养护学生这种心灵感受的“真诚”与“敏感”。
  二、要学会体验与品味心灵的丰富性与细腻性
  情感的缺失是我们整个写作的现状。我们写作中所表达出来的感情总是抽象的、概念式的、苍白无力的。写“高兴”,仅限于简单的几个词汇“喜悦”“快乐”“喜笑颜开”“笑容满面”……每个人的“高兴”与所有人的“高兴”大同小异,此一时的“高兴”与彼一时的“高兴”相差无几——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不同的时空所遇到的“高兴”,在表达上居然是“不约而同”。这就是内心感受的贫乏、情感表达的缺乏、心灵营养的匮乏。如何把不同人、不同事、不同时、不同地的不同的“高兴”的感觉写得“不同”,写得丰富多彩、细致入微?这就是写作要专注解决的问题。所以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夏丏尊先生提出,感觉在近代文学上有重要的地位,文字上面加入感觉,就有生气。与其说,“寒风吹着面孔”,不如说,“寒风刀刮似地吹着面孔”。与其说,“麦被风吹动”,不如说“麦被风吹得浪一般地摇动。”因为后者比前者更有生气,容易使读者得到印象。我国从来的文章都只记事物,不记情感,实是很大的缺点。所以在写作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心灵情感体验的丰富性与层次性,力求把“喜怒哀乐爱恶欲”都写得细致入微。
  如有位教师出示卡洛·科洛迪《木偶奇遇记》中的片段:这次樱桃师傅真的呆若木鸡了,吓得眼珠子都鼓了出来,嘴巴张得大大的,舌头伸出来直垂到下巴上,活像喷泉池子里的一尊怪物。等他刚刚又能讲话时,便开始害怕地颤抖着身子,结结巴巴地说:“这个讲话的细小声音,到底是从哪里发出来的呢?……然而这里没有任何人。难道是这块木头,他偶然地学着孩子,又哭又发牢骚吗?这个我可不能相信。这块木头就在这里,是一块用来烧小壁炉的,跟别的木头没有什么两样,是用来生火煮开一锅菜豆的啊……那么,难道里面藏着什么人吗?如果谁藏在里面,该着他倒霉。现在,我来收拾他!”然后引导学生从“写作方法”入手来品析,从这一片段我们学到什么?学生领悟到,写人物的惊吓可以如文中描写樱桃师傅受惊吓时的神态既运用夸张法,还运用比喻法,刻画的人物形象非常传神。尤其重要的是在心理活动描写上运用了“反复追问法”,把人物的惊写得淋漓尽致。
  这就是我们之所以提倡对这些“情感”的表达讲究往“深里写”,往“细里写”,往“旁人忽略不计”的地方写的原因。其实,这里还涉及这样的一个问题,就是不少学生写作一马平川,没有山高水低,没有水阔山长的,也就是平淡如流水。不知如何详如何略,而这种训练就是引导他们在“感触处”慢慢地思考、细细地体验、久久地回味、深深地呼吸。只有这样,学生的写作到了这个时刻就会自然而然从以前的“一笔带过”“轻描淡写”“浮光掠影”变成“浓墨重彩”“细致入微”“入木三分”。这是训练的要点所在。经过这样的重点训练之后,他们的情感的感受力与表达力就会不断地增强,今后,当他们举笔写作时,在思维展开中就会锁住这一“兴奋点”,从而大做文章,往细致处、往精致处写作。
  (作者单位:福建省莆田市第二实验小学)
其他文献
5月28日上午,福州市鼓楼第一中心小学举行了“廉洁过六一”启动仪式暨第二期红领巾论坛活动。参加此次论坛的有鼓楼区纪委常委王建干,宣教室蔡芳主任;鼓楼区教育局监察室洪华玮主任;福建省民俗专家方炳贵老先生;福建省幼儿高等师范专科学校人文科学系学生会主席彭世纳以及鼓一小家委会成员和学生代表们。  论坛中,乐观求学的彭世纳首先结合自身经历和同学们分享了他眼中的廉洁自律;方炳贵爷爷向大家介绍廉洁观念在八闽大
期刊
《酸的和甜的》是根据李学中的作品改写的童话故事。一般情况下,多数教师的主要教学目标会落在内容理解上,课堂上多是围绕“这个童话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而展开教学。笔者以为,理解这个童话故事所蕴含的道理是教学目的之一,但不是最重要的。我们要考虑的是,在语文知识与能力方面,这篇课文的“核心价值”是什么?研究这个问题,必须考虑年段的要求、单元的整体情况、课文的特点,尤其要将课后练习与《语文园地》的内容有机地
期刊
课堂观察与评价过程中的“学生立场”,促使我们走进课堂把观察的焦点投放在学生身上,把学生发展状态、发展需求与结果作为我们考察与研究的中心。观察者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学生需求,不仅仅是指课堂上那位正在与老师交流对话的学生的发展状态与发展需求,也不是几位“学生代表(即我们在观摩课上经常见到的几位学习成绩突出的所谓‘好学生’)”的发展状态与发展需求,而是全体学生的发展状态与发展需求。既包括那些所谓“好学生”
期刊
【教学片段】  (整体感知时,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费老师在屏幕逐一呈现诗中所写到的景物——花落、山空、月出、鸟鸣、涧水流,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为了突出夜晚的“静”,费老师有意识地将画面设置为黑白两色。)  师:此时,一轮明月从薄薄的云层中钻出来。皎洁柔和的月光倾泻在山涧中(画面由黑白变为彩色),山林被照亮了!  师:睡梦中的鸟儿有什么表现?  生1:被惊醒了。  师:是的,你来读。  师:不仅被惊
期刊
王老师大学毕业后怀着满腔热情投身教育事业。想着自己是名牌大学毕业又年轻有战斗力,一定出不了几年就能升职加薪,评上高级职称,桃李满天下,并获得同行和学生的喜爱,因此,王老师平时积极努力,几年下来在教书育人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绩,得到了学生们的认可,早些年也评上了中级职称。中级职称评上后,王老师更加努力,积极准备参评高级职称。然而,去年信心满满参评高级职称的结果却让他“很受伤”——自己没评上,同教研组的
期刊
2013年10月在首届“新课堂·新教师”海峡两岸基础教育交流研讨活动上,来自福州的林碧珍老师执教的《积的变化规律》一课,把“基于问题解决的小学数学合情推理能力的培养”演绎得淋漓尽致。  一、重视合情推理,鼓励学生猜想  学生的合情推理有些可能是有道理的、符合逻辑性的,有些则可能是稚嫩,甚至是荒唐可笑的。作为教师,对待任何合情推理,始终都要抱着宽容欣赏的态度,进行适当的鼓励性评价,让学生感到心理安全
期刊
教学实践中,我们常有这样的发现:同样的问题,这样问,学生懵住了,那样问,学生会柳暗花明;这样问,可以“一石激起千层浪”,而那样问,则会“一潭死水,微波不现”。原因何在呢?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风趣地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提问的效果,往往影响到教学的成功与否,而决定提问效果的根本因素在于如何把握课堂提问的技巧,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了解学生的疑难,在课堂提问时,尽可能为
期刊
《石榴》是三年级上册教材中唯一的状物类文章。语言充满情趣,叙述条理清楚,是学生学习语言与习作的范例。根据学段要求与文本特点,多数教师在备课时,会捕捉到以下本体性教学内容:①按照季节变化的顺序介绍石榴的生长过程;②用“先……逐渐……最后……”层次清楚地把石榴成熟的过程写出来;③用上打比方的句式生动地描写石榴花;④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描绘了石榴成熟时惹人喜爱的样子;⑤从形状、颜色与味道等方面来介绍石榴果
期刊
万祥兄又要出新书了。这本书有一个特别的意义,他说,这本书不仅是送给年轻教师的上岗礼品,也是送给自己60岁生日的礼物,所以希望我能够写点文字。  年初,这本书的书稿就到我手中了。一直没有动笔,一是因为当时正在全力以赴准备两会,从民进中央参政议政的成果梳理,到我个人的政协大会发言与提案准备,忙得不可开交;二是因为已经为万祥兄写过不少文字,想要不重复,也不那么容易。  昨天传达完两会精神,今天又是周末,
期刊
余仙老师执教的《可能性》(实验教材人教五上)一课,是以《三国杀》游戏为情境,引出四种身份牌,进入摸牌游戏。整节课以身份牌为载体、主线,围绕身份牌,设计系列活动——师生抽牌、同桌抽牌、前后桌交流和组际(全班)交流等形式,让学生理解、体验事件的不确定性和等可能性。通过量化的方式,用分数描述事件发生的概率。通过游戏式反馈活动,让学生探究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设计公平的游戏规则。  一、揭示内涵,内化提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