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们是凭借表象来认识和思考的,现代心理学提示了这一规律。阅读中需要学生感受形象,凭借形象进入文中理解文意。教学中教会学生:还原语句的画面,想象段中的情境,调动生活积累来感受形象。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学会阅读,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关键词】还原画面 想象情境 调动积累 阅读理解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4-0083-02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你如何应用五官去感知外在世界,将会影响你内在世界的思想和经验。你可以改变应用五官于外在世界的方式,来改变你内在的经验。我们的脑袋是一部天然的“虚拟实境”的机器。只要一个痛苦的回忆,就可以让我们再度退缩;而愉快的回忆可以让我们再度开怀,并重温那愉悦的经验。我们以我们感官来重现自己的经验。阅读属于形象思维的范畴,更是要遵循这一心理规律。如果我们不遵循这一规律,所进行的阅读就是事倍功半,甚至是无效的。
阅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形象进而理解主题和感受美的再创作活动。阅读者的形象感受,来源于作品中的词语概念对阅读者内心刺激而引起的对客观事物的感知、体会、思考。形象是根据客观现实生活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所创造出来的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画面。阅读要求阅读者在阅读时凭借语言、形体变化等手段再现作者创造出来的形象,寄植到听众心目之中,获得栩栩如生的生命形式。凭借阅读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使他们的感情与作者发生共鸣,达到教育的目的。
一、引导学生将语句还原成画面进行阅读
根据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对具有丰富形象内涵的词句,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语境,合理想象,显化形象,使枯燥的词语变成鲜活的画面,在画面中去体会、感悟。阅读者要善于抓住那些表达事物形象的语句,透过文字,目击其物,好像“看到、听到、嗅到、尝到、伸手即可得到一样”,使作品中的情、景、物、人、事、理在阅读者内心“活”起来,形成“内心视象”。
比如教学小说《孔乙己》,可以从课文中找出可以把学生引到深处的东西,选择“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个句子进行启发,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孔乙己是一个可怜可笑可悲,迂腐寒酸而又正直善良的旧时代的小知识分子。同时,也可以在每一课选择一个重点段进行启发,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和综合分析。从而让学生抓住了重点段落,就抓住了主题,就突出了重点,就突破了难点,也就能带来牵一发动全身,以少胜多的效果。这种将语句还原成画面的做法,能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创造,将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生动而多元的学习环境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情感,让他们的好奇心、探索精神、创造性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来,并达到发展。
二、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情境进行阅读
我们在阅读一篇作品时,要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置身于作品的意境中,让自己的身心活跃起来,让图画活跃起来,凭借这些活动的画面给阅读内容插上翅膀,去感染听众,飞进听众的心田。爱因斯坦这样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不管怎样好的文学作品,缺乏联想和想象对读者来说都没美意义。在语文教学中利用这一心理特征,启发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的同时进行联想、想象,可以借助于已经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对文中的形象进行更新的形象感受。
比如,读范仲淹《渔家傲》的“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歸无计”时,凭借联想可以想象作者在苍凉边塞饮酒的景象,他的表情和内心想些什么;凭借联想可以联想自己独自在外长时间未归的心情,联想在边塞军营生活的情景,联想到思念家乡的心情;凭借联想可以看到他虽然思念家乡而又未完成任务的矛盾心情;凭借联想可以想象他在期待的过程中可能想些什么,他渴望能立下战功报效国家然后载誉而归的心情。假如在头脑中有了这些材料,就不会仅仅停留在文字表面理解了。
三、引导学生调动生活积累进行阅读
对作品形象的感受与领悟需要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生活和学习中有了对经验和知识的积蓄,在阅读中有时会让人有出乎意料的体验能力。阅读过程是阅读者和作品中形象进行对话的过程,要求阅读者与作品形象进行同化.生活体验影响着阅读主题心理图式的构建,影响着阅读主体情感反应的形成,对阅读欲望的形成、阅读愉悦的产生、阅读判断的实施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阅读者能否具有丰富的形象感受,取决于阅读者观察感受和体验生活的能力,取决于他生活经验的成熟程度。
清代张书坤在读《西游记》时说道“以一人读之,则一人为一部《西游记》;以士农工商、三教九流,诸子百家各读之,各自有一部《西游记》。”不同的读者由于看的、听的、做的不可能完全一样,于是他在人生道路上逐渐形成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就不可能完全相同,当他带着自己独有的审美观、价值观去对阅读对象做阅读判断时,就会产生“千人千说”的情形。清代王夫之也曾说:“作者用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各以其情而自得”,这句话道出了阅读判断的多样性及所隐含的生活体验的多样性。
在教学《散步》时,为了让学生理解这对中年人对老人、孩子那种不露痕迹的浓浓而又深沉的亲情之爱。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想想我们的父母也是中年人,他们和文中的这对中年人一样,深爱着自己的父母和儿女。亲情就在我们每一个家庭中、在每一个人的心中。只是时光会把许多宝贵的记忆带走,匆匆的步履把我们曾经拥有的瞬间感动冲淡,自私让我们忽视了我们拥有的那份爱,忙碌让我们忘记了品味那份浓浓的情。可是,亲情是永恒的,只要我们有善良的心就能发现,有感激的心就能体会。在今天,就让我们静下心来在记忆中寻找,寻找我们忽视了的亲情,让我们作一次真情告白,讲述一段我们的亲情故事。”教师如此动情的话语,学生怎么不会变得安静?心情怎会不凝重?他们受到了感染就会去寻找让他们感动的亲情。
参考文献:
[1]章永胜.《现代儿童心理学》 暨南大学出版社
[2]韩雪屏著.《语文教育的心理学原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3]孔庆东、摩罗、余杰.《审视中学语文教育》 汕头大学出版社,1999
【关键词】还原画面 想象情境 调动积累 阅读理解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4-0083-02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你如何应用五官去感知外在世界,将会影响你内在世界的思想和经验。你可以改变应用五官于外在世界的方式,来改变你内在的经验。我们的脑袋是一部天然的“虚拟实境”的机器。只要一个痛苦的回忆,就可以让我们再度退缩;而愉快的回忆可以让我们再度开怀,并重温那愉悦的经验。我们以我们感官来重现自己的经验。阅读属于形象思维的范畴,更是要遵循这一心理规律。如果我们不遵循这一规律,所进行的阅读就是事倍功半,甚至是无效的。
阅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形象进而理解主题和感受美的再创作活动。阅读者的形象感受,来源于作品中的词语概念对阅读者内心刺激而引起的对客观事物的感知、体会、思考。形象是根据客观现实生活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所创造出来的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画面。阅读要求阅读者在阅读时凭借语言、形体变化等手段再现作者创造出来的形象,寄植到听众心目之中,获得栩栩如生的生命形式。凭借阅读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使他们的感情与作者发生共鸣,达到教育的目的。
一、引导学生将语句还原成画面进行阅读
根据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对具有丰富形象内涵的词句,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语境,合理想象,显化形象,使枯燥的词语变成鲜活的画面,在画面中去体会、感悟。阅读者要善于抓住那些表达事物形象的语句,透过文字,目击其物,好像“看到、听到、嗅到、尝到、伸手即可得到一样”,使作品中的情、景、物、人、事、理在阅读者内心“活”起来,形成“内心视象”。
比如教学小说《孔乙己》,可以从课文中找出可以把学生引到深处的东西,选择“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个句子进行启发,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孔乙己是一个可怜可笑可悲,迂腐寒酸而又正直善良的旧时代的小知识分子。同时,也可以在每一课选择一个重点段进行启发,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和综合分析。从而让学生抓住了重点段落,就抓住了主题,就突出了重点,就突破了难点,也就能带来牵一发动全身,以少胜多的效果。这种将语句还原成画面的做法,能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创造,将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生动而多元的学习环境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情感,让他们的好奇心、探索精神、创造性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来,并达到发展。
二、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情境进行阅读
我们在阅读一篇作品时,要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置身于作品的意境中,让自己的身心活跃起来,让图画活跃起来,凭借这些活动的画面给阅读内容插上翅膀,去感染听众,飞进听众的心田。爱因斯坦这样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不管怎样好的文学作品,缺乏联想和想象对读者来说都没美意义。在语文教学中利用这一心理特征,启发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的同时进行联想、想象,可以借助于已经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对文中的形象进行更新的形象感受。
比如,读范仲淹《渔家傲》的“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歸无计”时,凭借联想可以想象作者在苍凉边塞饮酒的景象,他的表情和内心想些什么;凭借联想可以联想自己独自在外长时间未归的心情,联想在边塞军营生活的情景,联想到思念家乡的心情;凭借联想可以看到他虽然思念家乡而又未完成任务的矛盾心情;凭借联想可以想象他在期待的过程中可能想些什么,他渴望能立下战功报效国家然后载誉而归的心情。假如在头脑中有了这些材料,就不会仅仅停留在文字表面理解了。
三、引导学生调动生活积累进行阅读
对作品形象的感受与领悟需要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生活和学习中有了对经验和知识的积蓄,在阅读中有时会让人有出乎意料的体验能力。阅读过程是阅读者和作品中形象进行对话的过程,要求阅读者与作品形象进行同化.生活体验影响着阅读主题心理图式的构建,影响着阅读主体情感反应的形成,对阅读欲望的形成、阅读愉悦的产生、阅读判断的实施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阅读者能否具有丰富的形象感受,取决于阅读者观察感受和体验生活的能力,取决于他生活经验的成熟程度。
清代张书坤在读《西游记》时说道“以一人读之,则一人为一部《西游记》;以士农工商、三教九流,诸子百家各读之,各自有一部《西游记》。”不同的读者由于看的、听的、做的不可能完全一样,于是他在人生道路上逐渐形成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就不可能完全相同,当他带着自己独有的审美观、价值观去对阅读对象做阅读判断时,就会产生“千人千说”的情形。清代王夫之也曾说:“作者用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各以其情而自得”,这句话道出了阅读判断的多样性及所隐含的生活体验的多样性。
在教学《散步》时,为了让学生理解这对中年人对老人、孩子那种不露痕迹的浓浓而又深沉的亲情之爱。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想想我们的父母也是中年人,他们和文中的这对中年人一样,深爱着自己的父母和儿女。亲情就在我们每一个家庭中、在每一个人的心中。只是时光会把许多宝贵的记忆带走,匆匆的步履把我们曾经拥有的瞬间感动冲淡,自私让我们忽视了我们拥有的那份爱,忙碌让我们忘记了品味那份浓浓的情。可是,亲情是永恒的,只要我们有善良的心就能发现,有感激的心就能体会。在今天,就让我们静下心来在记忆中寻找,寻找我们忽视了的亲情,让我们作一次真情告白,讲述一段我们的亲情故事。”教师如此动情的话语,学生怎么不会变得安静?心情怎会不凝重?他们受到了感染就会去寻找让他们感动的亲情。
参考文献:
[1]章永胜.《现代儿童心理学》 暨南大学出版社
[2]韩雪屏著.《语文教育的心理学原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3]孔庆东、摩罗、余杰.《审视中学语文教育》 汕头大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