矫枉过正的“磨砺教育”

来源 :现代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yh9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随着素质教育观念的日益普及,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重视孩子分数以外的能力培养,更有些家长痛恨应试教育和越来越多的“啃老”现象,故反其道而行之,从小培养孩子的吃苦耐劳精神和独立意识,称其为“磨砺教育”。磨砺教育原则上值得肯定,但如果违背孩子的成长规律,逼孩子过早独立生活,则无异于拔苗助长。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崇尚磨砺教育的家长虽属小众,但其做法却多有极端之嫌,对孩子造成了许多隐性的伤害。本期,让我们共同关注这个话题。
  假性独立不足喜
  田女士是郑州某保险公司的客户代表,是一位精明强干的职业女性,从事保险工作5年多来成绩斐然。她的女儿小鱼今年11岁,上小学五年级,学习成绩也不错。或许是受竞争激烈的职业环境影响,加上耳闻目睹了许多年轻人性格脆弱、依赖性强,甚至大学毕业了仍在家“啃老”的现象,田女士的教育观念逐渐清晰:对女儿不能溺爱,女儿的学习成绩也不那么重要,当务之急是开展磨砺教育,培养女儿独立生活的能力。
  田女士毅然退掉了小鱼的三个培优班课程,在家教小鱼做家务。小鱼对妈妈的变化又惊又喜,欢天喜地地配合妈妈,不仅很快学会了操作洗衣机,而且学会了做麻婆豆腐、回锅肉、番茄炒蛋、蒜蓉生菜等几个家常菜,房间也收拾得非常整洁。田女士看在眼里,喜在心头。更令她欣慰的是,小鱼的学习成绩未见下降。
  田女士决定加大磨砺的强度,内容包括:小鱼自己徒步3公里上学,放学后也要徒步走回家;每天下午放学后,小鱼负责买菜,做全家人的晚饭;生活事务(诸如理发、买衣服、手机充值等)完全自理;每年暑假去江西姥姥家体验农村生活一个月;等等。小鱼渐渐有了畏难情绪,但迫于妈妈的压力,好歹也能应付。有一天,小鱼患了感冒,早晨无力起床。田女士狠了狠心,要求小鱼自己去医院。小鱼委屈得哭了,求妈妈通融一次,开车带自己去医院。田女士不肯,说:“如果我死了,你靠谁?去医院看病是你必须掌握的生活技能。”小鱼强忍痛苦,乘公交车去医院,居然一切顺利。
  看到女儿的独立能力越来越强,田女士沾沾自喜,经常对同事说:“我家小鱼可让我省心了。孩子就得这样养,否则一准宠成废物!不,没有基因什么事,完全是家长的教育观念决定的。”她还建立了一个微信群,命名“反啃老小组”,积极介绍经验。许多朋友跟着她改弦更张,退掉培优班,着力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
  有一次开家长会,班主任会后找田女士单独谈话,给她看小鱼的一篇作文。女儿的作文让田女士惊愕不已,“妈妈可能不爱我”“未来不成功就死掉算了”“她是我亲妈吗”“生活没意思”“为什么同学可以撒娇”等句子刺痛了田女士的心。班主任反映,小鱼最近状态不好,与同学的关系也变得很糟糕。如果有同学请她帮忙,她会说:“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如果我死了,你靠谁?”如果她自己遇到了麻烦,也绝不求助于别人,比如体育课上跑步摔倒了,同学伸手扶她,她居然粗暴地甩开对方。
  田女士不得不反省,难道自己的教育观念有误?
  武汉的张先生也是一位奉行“教育新思维”的家长,他把两岁半的儿子科科送到全托幼儿班,就是为了摆脱爷爷奶奶的溺爱。他曾无数次对朋友说:“家长的溺爱对孩子的伤害太大了,可以说影响到孩子的一生,必须坚决摒弃,隔代亲更是贻害无穷!我拿老人没有办法,但我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大家都说全托班像孤儿院,我认为是偏见,孤儿院有什么不好的,哪里能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生活自理能力,哪里就是最好的成长环境!”
  科科在全托班学会了自己吃饭、自己洗脸、自己睡觉、自己上厕所、自己看漫画、自己玩耍,甚至洗自己的袜子和内裤。张先生洋洋自得,到处炫耀自己的教育心得,说自己的教育方法是“双赢”,既培养了儿子的独立能力,也能让自己有时间和精力经营公司。
  但是,一年不到问题就出现了。周末回家,科科总是不开心,胆子越来越小,还特别敏感,拒绝与家人交流。如果有什么不如意,科科会哭得非常伤心,一哭就是一个多小时,谁哄都不行。
  担心儿子的性格发展出现异常,张先生求教心理医生。心理医生告诉张先生,科科已出现孤僻症状,表现为自卑、敏感和自闭,必须马上进行心理干预,遏制病情发展。干预的方法很简单,就是不再送科科去全托班,尽可能多陪伴他。
  田女士和张先生对孩子进行的磨砺教育,问题出在何处?为什么看似先进的教育方式却收获了惨痛的教训?本刊就此采访了教育专家和心理医生。
  南京教育学副教授汪先生点评道:“许多家长错误地理解了独立能力,错把孩子能独自做一件事当成独立能力,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真正的独立能力是指孩子能独自思考,有独立的人格,能独自处理好自己的事情,不过分依赖他人。能独自做好自己的事不过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已。家长强制性地减少对孩子的照顾,逼迫孩子学习独立生活,是极不负责任的做法。让孩子独立的前提是先帮助孩子掌握生活与学习技能,必须确定他们自己能做好了,父母才能真正放手,不然会适得其反。”
  成都心理咨询师陈键博士接受采访时说:“家长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常见的误区是对溺爱矫枉过正。家长刻意地撤出关爱,让孩子在心理和技能准备不足的情况下孤独地面对困境,也许可以逼迫孩子增强独立能力,但是从心理层面来看得不偿失,很可能形成‘假性独立’:看似坚强无畏,实则迷茫脆弱,同时往往伴有人际关系方面的困难。”陈博士从专业角度解释独立:“真正的独立,首先要能够在心理层面走出‘共生’,区分自己和父母,有明确、自主的人生目标;其次要有弹性的自尊,耐受挫折。此外更重要的是要有情感能力,独立不是孤独,不是不求助。独立的人,恰恰是能够表达自己的脆弱和需要、获取社会支持的人,也只有心理独立的人,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亲密关系。”
  隐性伤害莫轻视
  记者在采访中深切地感受到,家长对独立能力的错误理解对孩子造成的伤害是隐性的,其影响不容忽视。
  12岁的菁菁从小接受父母的磨砺训练,半岁开始独自睡觉,幼儿园上的是周托班,即只在周末回家待两天,6岁半开始上寄宿制小学,也是周末回家。一到寒暑假,父母就给菁菁报各种训练营,使其很少在家待。渐渐地,菁菁的家庭观念很淡薄,周末在家总是六神无主,百无聊赖,与妈妈相处变得越来越困难,经常吵架,勉强一起逛街,母女俩也是各走各的,相隔两三米,而且菁菁总是戴着耳机听音乐。妈妈不解:“我的女儿怎么跟我不亲呢?”   沈阳心理咨询师刘女士解释:“儿童的一切都是在模仿父母,父母怎样对待他,他就怎样对待别人。菁菁从小没有享受到足够的父母之爱,心中缺少爱,又怎么能付出爱呢?问题不仅仅是与妈妈不亲,菁菁长年接受偏激的磨砺教育,独立能力一定很强,但是作为代价,她的童真过早地消失了,有可能表现出与年龄不相称的社会化,就像丛林中独立生活的小动物,需要时时保护自己,缺乏安全感,敏感多疑。”
  14岁的成成是一名初二男生。在爸爸的强制下,成成从小学习独立生活,起床、洗漱、吃饭、写作业、就寝都严格按作息时间表进行,当然,所有事都要自己独立完成,不能要求父母帮忙。如果成成有什么要求,比如想要一个新玩具,爸爸从来不会爽快答应,而是设置障碍或条件,而且美其名曰“延迟满足”。从3岁开始,成成进入跆拳道训练班接受严格训练,节假日很少休息。10岁时,成成获过西安市跆拳道比赛少儿组冠军。上学后,成成每天按时上学,从不迟到,按时完成作业,从不偷懒,但是他的学习成绩始终处于中等偏下水平。老师反映,成成喜欢做“孩子王”,拥戴他的同学都是他的“小兄弟”,如果小兄弟被人欺负,成成就替他出头,聚众打架。因为有跆拳道身手,成成在学校很有名,高年级的学生都忌惮他。接受采访时,成成的爸爸苦恼地问:“不溺爱孩子,对孩子进行磨砺教育是我的一番苦心,为什么得到这样的结果?”
  北京教育专家范女士解析道:“成成的确没有被溺爱,但他所接受的所谓磨砺教育,其实跟溺爱是一样的,家长都是无视孩子的需要,按照自己的意志在控制孩子,不同的是,这样的控制是靠强制手段做到的。在这样的被控制过程中,成成缺乏被爱的感受,心中难免自卑,当他发现自己具备的能力可以控制别人,那么他就会照着父母的样子充当‘老大’,并陶醉其中。可以想象,成成的心理问题会给他带来更大的烦恼。”
  5岁的莉莉也是一个在父母的磨砺教育下长大的女孩,她的生活自理能力很强,像个小大人,但在幼儿园蔡老师看来,莉莉却是一个“问题孩子”。蔡老师告诉记者:“莉莉太奇怪了,她很少跟同龄小朋友来往,不得不一起做游戏时也显得心不在焉。听莉莉的妈妈说,莉莉小时候爱哭,特别黏人,妈妈就故意不理她。见没人答应,莉莉就不再哭了。您见过这样狠心的妈妈吗?现在,莉莉好像缺少了一些童趣,她提的问题都很成人化,比如‘为什么动画片里的狗狗会说人话’‘世界上根本没有圣诞老人,对吗’,让我不知道如何回答。她很少笑,更多的时候是一个人在角落里发呆。有一天,幼儿园买来几只小鸡仔,让孩子们亲近小动物。下午的时候,我发现莉莉一个人在水池边玩耍,走近一看把我吓了一跳:她把手深深地伸进水里,手里攥着一只小鸡仔!她为什么要杀死一只可爱的小鸡仔呢?”
  广州儿童心理学副教授唐先生认为,莉莉的异常行为是缺少关爱导致的。他说:“对孩子进行所谓的磨砺教育,过早训练孩子独立生活,有百害而无一利。表面上,孩子学会了一些小小的生活技巧,家长对此自鸣得意,其实这是教育短见。有些家长只根据可见的、可量化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行为,往往忽略了孩子内心的感觉。即使发现孩子情绪不正常,也不往心里去,但坏情绪就像慢性中毒,等到小问题积累成大问题,往往后悔已晚。”
  济南某幼儿园园长邓女士接受采访时愤恨地说:“有些家长真是太糊涂了!急于把幼儿训练成社会人,潜意识中是在推卸自己的责任,要把孩子尽早推向社会!在家庭教育这件事上,为什么总有那么多反自然、反天性的所谓理念?父母无视儿童的自然需求,不断把某种基于社会需求的理念强加到孩子身上,这不是拔苗助长是什么?”邓园长最后特别强调,“人的基因里潜藏着独立的愿望,这是人的天性,不用担心孩子不愿意独立;相反,不能独立的孩子往往是早期错误的教育造成的。”
  养育孩子且从容
  珠海心理咨询师雷女士认为,置身快速转型和日益多元化的社会,在家庭教育这件事上,父母要有不忘初心的定力,还要有鉴别科学与愚昧、先进与落后的智慧,做到不人云亦云,也不能矫枉过正,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否则,都会对孩子的身心造成伤害。接受采访时雷女士说:“家庭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但基本概念并不难懂,无非‘养’‘育’二字。”
  雷女士认为,父母对待孩子要先养后育,根据孩子能力的发展逐步放手,是帮助孩子与父母分离,走向独立的安全方式。所谓“养”,是允许孩子早期对父母充分依赖。没有人能够生而独立,在孩子生长发育早期,依赖父母是天经地义的,父母越能接纳这种依赖,怀着关爱照顾孩子,满足孩子的基本需求,孩子就越能体验到自己的需要是合理的,是值得被满足的,而自己是足够好的、受欢迎的、被认可的存在。这样的孩子不怕离开父母,因为他心里知道,无论走多远,心里都装着爱和支持,这是一切内在力量的基础。孩子早期得到的情感满足越多,就越敢于在心理上与父母分离,意识到“我是我”,从而形成自主愿望,为走向独立打下心理基础。随着孩子的能力逐渐增强,探索世界的愿望自然也增强,父母的教育重心转向“育”,即帮助孩子确认并实现自己的理想。这是渐进的过程,父母要随着孩子的发展逐渐调整自己的位置,尊重孩子的意愿,看见孩子的能力,而不是以自己的期待来要求孩子。
  雷女士举例说:“比如孩子学走路,他不想走路时,强行让他走,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有害无益;孩子主动要走的时候,父母要先扶着孩子走,时刻观察他的能力发展,调整自己,既不能太早松手,也不能因为担心摔倒就去限制他。父母持续的尊重、信任,并随时回应孩子求助的意愿,会帮助孩子提高效能感,使其相信自己的愿望值得尝试,自己有能力应对困难,并且能从外界得到支持。在尊重、信任、支持下逐渐培养的独立能力,符合孩子的自然发展进程,是现实能力和情感能力的平衡。”
  对矫枉过正的所谓“磨砺教育”,雷女士分析道:“磨砺教育本身没有错,错在父母没有把握好分寸。首先,如果父母把自己对孩子发展的期待,强加在孩子身上,扼杀的是孩子独立的种子——自主愿望。孩子会认为,我想做什么不重要,完成父母给的任务才有意义。其次,有些操之过急的父母,可能会以锻炼孩子为名,把孩子直接推出去面对困难,这样会使孩子过早体验到无助。在无助中长大的人,会重复体验无助。他们焦虑,感觉世界充满危机,时刻准备着面对未来的困难,难以享受轻松的当下,一旦感觉自己能力不足,就很容易有毁灭感。而他人就像严厉的考官,时时苛责甚至贬低、嘲笑自己。因为无法开口求助,这个假设很可能不断强化,成为难以打破的心理障碍,从而感觉不到人与人之间的宽容和支持,无法建立真正的亲密关系。极端的情况,还可能会过于推崇强权,丧失很多情感体验。”
  上海心理咨询师宋女士则认为,父母急于磨砺孩子,逼迫孩子早早具备独立能力,是出于父母的焦虑。“可能这些父母自己就是被父母逼迫长大的,认为没有逼迫就没有进步,没有体验过鼓励、支持对成长的促进作用,所以也不会鼓励、支持自己的孩子。也可能这些父母把世界看得太可怕,认为不比别人更独立更强大就会惨遭淘汰。不管出于何种心理,父母都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是对孩子自主意愿的扼杀,当然也不可能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
  本刊认为,凡是违背孩子成长规律的教育都不会有好结果,那种超出孩子承受能力的所谓“磨砺教育”,无非是与溺爱相对的另一种极端做法,不值得推崇。孩子的独立,源于父母的关爱、尊重和支持,是内心不孤单,能够感觉到生活的美好和希望,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敢于去追求。有了这样的内心,孩子走出父母的照顾,建立自己的生活,是成长中水到渠成的事。
  【编辑:陈彤】
其他文献
怀赏识之心  问:丈夫请朋友来家吃饭,席间朋友都夸别人的孩子好,没一个夸奖自己孩子的。没想到,我丈夫却说:“我就觉得我家阳阳好。他聪明、听话,还特别关心人。前几天我累了,他还帮我捶背呢!”  不知道阳阳听到爸爸和朋友间的谈话没有,反正我是听到了。我又高兴又不安。请问:我丈夫这样做合适吗?会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吗?  安春江  答:你丈夫的做法很好,他注意到了孩子的优点,并具体地提出了表扬,你应该感到
2016年4月,备受小朋友们喜爱的“诺米姐姐”许诺晨,凭借《西圆圆公主新传》首获冰心儿童图书奖。许诺晨的妈妈李秀英也是冰心儿童图书奖得主,而且曾连续六次获奖,有“儿歌大王”的美誉。许诺晨说,正是妈妈的儿歌助她走上了文学路——  妈妈的童谣伴女儿成长  李秀英早年毕业于合肥幼儿师范学校,毕业后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因为性格开朗,又会讲故事,常常把课程内容编写成一首首儿歌来教孩子们记诵,所以深得小朋友喜欢
一切行为都服从于观念,家庭教育亦然。荒谬的家教信条必然导致荒谬的言行,不仅不能引导孩子进步,还有可能阻碍孩子的成长。本期,我们邀请教育专家,心理学教授洪斌先生,与家长朋友们一起座谈这个话题。  无论做什么,都是为你好  主持人:家长的教育观念对家庭教育有指导意义,想必大家都同意,但是笼统地谈教育观念往往流于形式,难以落实,所以,本次家长会我们改变一下方式,先由家长们写出自己的家庭教育信条,越具体越
删除“见义勇为”  教育部新修订的《中小学生守则》日前公开征求意见。《守则》中出现了不少新内容,例如,热心志愿服务、控制上网时间、会自护懂求救、垃圾分类低碳生活等,而“见义勇为,敢于斗争,对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要进行劝阻”等老条款则不见了踪影。  (李晨)  中小学生体质  连降25年后回升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日前表示:“中国中小学生体质在持续25年下滑后终于开始止跌回升,但大学
[摘 要] “学尚自然”是一种追求,只有让学习成为一种自觉,成为一种必须,无法才是真正的有法;“学尚自然”是一种理想的现实,只有善学习、会学习的教师才能培育出一批又一批善学习、会学习的学子。  [关键词] 学尚自然;唤醒;原动力;引领  近日,因为学校接待室装修,需要一幅体现本地文化特色和地貌特点的山水摄影作品装饰背景墙画,我带着自己的理解向当地颇有名气的农民摄影家张老师求助。交流中,张老师否定了
误区一:窝沟封闭或者涂氟后就不会再长龋齿  窝沟封闭或者涂氟对预防龋齿有辅助作用,但是最重要的还是看个人牙齿的清洁程度,比如有些孩子做完窝沟封闭或者涂氟后不认真刷牙,那他还是会长龋齿的。  误区二:牙齿出现问题时再去看医生  很多孩子在牙齿出现问题时才去看医生,其实这个时候已经晚了。保护牙齿要以预防为主。家长应该定期带孩子去医院检查牙齿,了解孩子牙齿的发育状况、钙化程度,看看是不是容易得龋齿。如果
【吴章鸿简介】  家庭教育专家,全国家庭教育讲师团成员,少先队全国工作委员会特聘志愿辅导员,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华东交通大学母亲教育研究所特聘专家。2005年9月被评为“让你感动的中国母亲”,同年12月被评为“十大魅力父母”,2006年2月入选山东电视台“十大感动人物”。热心家庭教育事业,已在全国各地演讲1000多场,深受广大家长的欢迎。2012年被中
里约奥运会女子100米仰泳决赛后,获得铜牌的中国选手傅园慧在接受采访时的表情和言词,使她在网络上迅速走红,她使用的“洪荒之力”一词,一时成为媒体热词。可是很少有人知道,傅园慧的“洪荒之力”恰恰是减压减出来的。  傅园慧的爸爸傅春升和妈妈沈英都是性格开朗的人,他们一直都用尊重、鼓励、欣赏、信任的态度对待女儿,并着力培养女儿的勇敢精神和乐观气质。在这样的氛围里成长,傅园慧的性格很阳光,从来不知道什么是
问:我的孩子学一阵子数学,烦了看会儿语文,累了看看电视,一晚上下来,什么东西都没学到,还常常熬到深更半夜。结果,第二天他精神疲惫,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他的学习方法很不可取,请问,我该如何引导他合理地安排学习呢?  李华  答:首先,要让孩子充分利用白天的学习时间。因为白天人的精神状态好,记忆力强,思维活跃,白天一小时的学习效率相当于夜晚的一个半小时。每天上课前,可以在头脑中先做一个简单的学
黛米在美国华尔街从事金融业。作为金融界人士,如何教子女理财,黛米有自己的一套教子经。  20年前,黛米在马偕医院生下大女儿。第一次给女儿喂奶时,黛米就有很深刻的话语打心里冒出来:“我的心肝宝贝呀,妈咪一定要把全部都给你……”也许是天生的母爱驱使,黛米休完两个月产假后回到工作岗位,立刻问同事该如何帮新生孩童开户?但得到的答案却模糊不清。原来,当时的银行大多以成年人为开户对象,谁会想到帮小孩子开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