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知识来自生活,数学课堂要培养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环境,不能脱离生活实际。在新的课程设计改革中,数学问题设计运用贴近学生生活的数学问题,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有利于在课堂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让教与学从课本走到现实生活,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数学教学;学习生活化;主体地位
数学来自生活,生活就是一节很大的数学课。脱离生活实际的数学公式与定理,僵硬、死板、抽象、枯燥、毫无生气,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自主探究兴趣。只有让数学的教与学从课本走到现实生活,才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有趣的数学课堂才能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中“动”起来,课堂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设计:
一、课堂引入注重联系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导人环节就像整台戏的序幕,也如优美乐章的序曲,导人环节设计和安排贴近学生的兴趣,能收到先声夺人一举成功的奇效。
例如:一年级下册《同数连加解决问题》的教学,以游戏引入顺口溜,边拍手边思考引入课堂,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被充分的调动起来。
l师:今天,老师想请同学们来做一个有趣的填数游戏。
2请仔细观察:[多媒体出示]
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
2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
3只青蛙,()张嘴,()只眼睛,()条腿;
4只青蛙,()张嘴,()只眼睛,()条腿。
(1)想一想,3只青蛙,()张嘴,()只眼睛,()条腿;括号里的结果数怎么算出来的?
(2)找规律——为什么是这样算的?
3小结:青蛙的嘴是1个1个的加起来的,青蛙的眼睛是2只2只的加起来的,青蛙的腿是4条4条的加起来的。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身边的数学。板书课题:用同数连加解决问题。
例如:五年级下册《分数与除法》的导人环节,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以谈话的形式进行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今天的生活真的太幸福了,每学期政府都给你们免费提供课本,每天政府都给你们免费提供营养餐,营养餐里有什么呀?
生:牛奶和蛋糕。
师:在每天的营养餐时间里,大家牛奶蛋糕分着吃,有些同学常常两人一起分一个蛋糕,真的太幸福了。
师:今天老师有几个和分蛋糕有关的问题要考考大家。
结合学生每天都出现的生活实际,自然引入让学生有亲切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同时结合政府对国民教育的投入现实,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体会国家对他们的关心与爱护,知道党和政府的付出,懂得感恩,激发学生为国家努力学习为国家奉献的精神。
二、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借助生活经验探究解决新问题的方法
新课程标准要求多给学生机会,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互相取长补短,集思广益,使课堂成为“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学习天地。过去的教师一言堂,课堂规则的首要一条就是要求学生认真听讲,但这个“听讲”,指的只是听教师讲,而非学生说。教师灌输式、一问一答式等单调乏味的教学模式,落后的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与创造力的发展。
新课程标准的落实,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做到创新与实践充满课堂,只有营造和谐、自主、有创意的课堂氛围,摒弃那种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模式,设法激发学生好奇心、挑战心、想象力、动手能力,才能使学生的思想无拘无束,使学生敢于探究解决新问题的方法,真正做课堂的主人。
如:教学《分数与除法》例1和例2。
例1:把1个蛋糕平均分给3人,每人分得多少个?学生通过涂一涂,直观感受根据分数的意义,把1个蛋糕平均分成3
份,每份是1个蛋糕的1/3,就是1/3个。
例2:把3个月饼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得多少个?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环节:
1.想一想:我会分吗?我准备怎么分?
2.同学互相说一说:我会分吗?我准备怎么分?
3.折一折:我们动手分一分,用手中的学具剪一剪、摆一摆,也可以在本上写一写、画一画表示出平均每人分得多少个?
4.互相分享:有几种不同的分法?哪种分法最简单?你是怎么想的?
想,说,折,分享,以上教学环节设计遵从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想一想就是发现问题,说一说就是思考问题的过程,通过折一折解决问题,分享就是学生思维碰撞的一个过程。放手让学生思考,放手让学生互相分享,学生以四人小组合作形式借助实物圆片动手,在丰富的表象支撑下生成数学知识。营造和谐、自主、有创意的课堂氛围,把分数知识与生活中的分食物联系起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得到充分体验。
三、让学生带着课堂数学知识回到生活中。生活即教育 在生活中感受数学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长度单位”单元时,学生对“厘米”,“分米”,“米”三个长度单位的认知是模糊的。我设计了一个教学游戏“找找身边的长度”,鼓励学生发现身边那些物体是可以用厘米,分米,米这些单位来形容长度的。学生通过找一找,量一量,说一说,用眼看、用耳昕,动脑想、动手量,自主探究形成知识系统,让抽象的长度认知落实到实际的物体中来。最后学生愉快的发现;他们一节小手指大约长1厘米,他们手掌大约长1分米,他们握着拳头伸直双手大约长1米。同学们在课堂上吱吱渣渣的说:原来我们身上就带着尺子。课堂上孩子们纷纷伸出手,伸直手臂度量着教室里的桌子椅子黑板等,教室里都是同学们惊喜的笑声。自主探究获得知识让孩子们对学习更感兴趣。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惊喜的发现,身边处处是数学,数学围绕着我们的生活。
例如《位置与方向》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这节课是在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和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比例的应用》基础上进行设计的。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体会方位知识,感受生活中的方位概念。并通过小组合作、研究,描绘出日常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各种行走路线并做出最优选择。
在前期的准备阶段,我提出课题,阐明活动的意义。要求学生根据国庆假期同学们出游的路线制作出游的路线图,让学生走人生活中,通过实地测量、查询访问、查阅资料等不同手段,搜集记录下不同景点的相对位置方向及距离。并绘制出以挂绿广场,何仙姑家庙,白水寨等著名景点为中心的坐标图。
在课堂上我给每一个四人小组都发了一张荔城的城区简易线路图。学生根据课前整理的信息,在平面图上设计出景点到景点的简易出游路线图或者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某个地方到某个地方的行走路线。学生小组成员共同判断是否只有一條路线?还是有多条路线?最后得出最优的设计方案。同学们都说通过这节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旅游攻略设计他们更有信心了。
数学教学设计上要体验出让数学知识服务生活,在生活中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例如学习《小数的基本性质》时,我给学生布置了一项数学作业:去商场购买一件单价是5.50元的学习用品。第二天学生带着各自购买的学习用品回到课堂分享心得,同学们兴致勃勃的分享购物的经验,明明同学快乐的对其他同学说:“购买5.50元的用品支付5.5元就可以了,5.50元和5.5元大小是一样的”。抽象的数学性质在一次购物实践中学生就理解透彻了,这就是知识运用在生活中的意义。
四、结束语
数学来自生活,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激发着学生的探究热情。师者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融合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进行课堂设计,激发学生对掌握知识的渴望,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变老师要我学为我要学。让抽象问题变得直观变得可以触摸,让枯燥的性质公式定律在生活中找得到见得到。有生命力的数学课堂应该是融合在生活中的,有生命力的数学课堂应该是跟着时代发展的。数学课堂上的学生自主与创新的数学素养,都要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的。
关键词:数学教学;学习生活化;主体地位
数学来自生活,生活就是一节很大的数学课。脱离生活实际的数学公式与定理,僵硬、死板、抽象、枯燥、毫无生气,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自主探究兴趣。只有让数学的教与学从课本走到现实生活,才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有趣的数学课堂才能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中“动”起来,课堂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设计:
一、课堂引入注重联系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导人环节就像整台戏的序幕,也如优美乐章的序曲,导人环节设计和安排贴近学生的兴趣,能收到先声夺人一举成功的奇效。
例如:一年级下册《同数连加解决问题》的教学,以游戏引入顺口溜,边拍手边思考引入课堂,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被充分的调动起来。
l师:今天,老师想请同学们来做一个有趣的填数游戏。
2请仔细观察:[多媒体出示]
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
2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
3只青蛙,()张嘴,()只眼睛,()条腿;
4只青蛙,()张嘴,()只眼睛,()条腿。
(1)想一想,3只青蛙,()张嘴,()只眼睛,()条腿;括号里的结果数怎么算出来的?
(2)找规律——为什么是这样算的?
3小结:青蛙的嘴是1个1个的加起来的,青蛙的眼睛是2只2只的加起来的,青蛙的腿是4条4条的加起来的。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身边的数学。板书课题:用同数连加解决问题。
例如:五年级下册《分数与除法》的导人环节,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以谈话的形式进行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今天的生活真的太幸福了,每学期政府都给你们免费提供课本,每天政府都给你们免费提供营养餐,营养餐里有什么呀?
生:牛奶和蛋糕。
师:在每天的营养餐时间里,大家牛奶蛋糕分着吃,有些同学常常两人一起分一个蛋糕,真的太幸福了。
师:今天老师有几个和分蛋糕有关的问题要考考大家。
结合学生每天都出现的生活实际,自然引入让学生有亲切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同时结合政府对国民教育的投入现实,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体会国家对他们的关心与爱护,知道党和政府的付出,懂得感恩,激发学生为国家努力学习为国家奉献的精神。
二、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借助生活经验探究解决新问题的方法
新课程标准要求多给学生机会,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互相取长补短,集思广益,使课堂成为“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学习天地。过去的教师一言堂,课堂规则的首要一条就是要求学生认真听讲,但这个“听讲”,指的只是听教师讲,而非学生说。教师灌输式、一问一答式等单调乏味的教学模式,落后的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与创造力的发展。
新课程标准的落实,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做到创新与实践充满课堂,只有营造和谐、自主、有创意的课堂氛围,摒弃那种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模式,设法激发学生好奇心、挑战心、想象力、动手能力,才能使学生的思想无拘无束,使学生敢于探究解决新问题的方法,真正做课堂的主人。
如:教学《分数与除法》例1和例2。
例1:把1个蛋糕平均分给3人,每人分得多少个?学生通过涂一涂,直观感受根据分数的意义,把1个蛋糕平均分成3
份,每份是1个蛋糕的1/3,就是1/3个。
例2:把3个月饼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得多少个?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环节:
1.想一想:我会分吗?我准备怎么分?
2.同学互相说一说:我会分吗?我准备怎么分?
3.折一折:我们动手分一分,用手中的学具剪一剪、摆一摆,也可以在本上写一写、画一画表示出平均每人分得多少个?
4.互相分享:有几种不同的分法?哪种分法最简单?你是怎么想的?
想,说,折,分享,以上教学环节设计遵从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想一想就是发现问题,说一说就是思考问题的过程,通过折一折解决问题,分享就是学生思维碰撞的一个过程。放手让学生思考,放手让学生互相分享,学生以四人小组合作形式借助实物圆片动手,在丰富的表象支撑下生成数学知识。营造和谐、自主、有创意的课堂氛围,把分数知识与生活中的分食物联系起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得到充分体验。
三、让学生带着课堂数学知识回到生活中。生活即教育 在生活中感受数学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长度单位”单元时,学生对“厘米”,“分米”,“米”三个长度单位的认知是模糊的。我设计了一个教学游戏“找找身边的长度”,鼓励学生发现身边那些物体是可以用厘米,分米,米这些单位来形容长度的。学生通过找一找,量一量,说一说,用眼看、用耳昕,动脑想、动手量,自主探究形成知识系统,让抽象的长度认知落实到实际的物体中来。最后学生愉快的发现;他们一节小手指大约长1厘米,他们手掌大约长1分米,他们握着拳头伸直双手大约长1米。同学们在课堂上吱吱渣渣的说:原来我们身上就带着尺子。课堂上孩子们纷纷伸出手,伸直手臂度量着教室里的桌子椅子黑板等,教室里都是同学们惊喜的笑声。自主探究获得知识让孩子们对学习更感兴趣。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惊喜的发现,身边处处是数学,数学围绕着我们的生活。
例如《位置与方向》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这节课是在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和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比例的应用》基础上进行设计的。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体会方位知识,感受生活中的方位概念。并通过小组合作、研究,描绘出日常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各种行走路线并做出最优选择。
在前期的准备阶段,我提出课题,阐明活动的意义。要求学生根据国庆假期同学们出游的路线制作出游的路线图,让学生走人生活中,通过实地测量、查询访问、查阅资料等不同手段,搜集记录下不同景点的相对位置方向及距离。并绘制出以挂绿广场,何仙姑家庙,白水寨等著名景点为中心的坐标图。
在课堂上我给每一个四人小组都发了一张荔城的城区简易线路图。学生根据课前整理的信息,在平面图上设计出景点到景点的简易出游路线图或者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某个地方到某个地方的行走路线。学生小组成员共同判断是否只有一條路线?还是有多条路线?最后得出最优的设计方案。同学们都说通过这节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旅游攻略设计他们更有信心了。
数学教学设计上要体验出让数学知识服务生活,在生活中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例如学习《小数的基本性质》时,我给学生布置了一项数学作业:去商场购买一件单价是5.50元的学习用品。第二天学生带着各自购买的学习用品回到课堂分享心得,同学们兴致勃勃的分享购物的经验,明明同学快乐的对其他同学说:“购买5.50元的用品支付5.5元就可以了,5.50元和5.5元大小是一样的”。抽象的数学性质在一次购物实践中学生就理解透彻了,这就是知识运用在生活中的意义。
四、结束语
数学来自生活,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激发着学生的探究热情。师者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融合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进行课堂设计,激发学生对掌握知识的渴望,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变老师要我学为我要学。让抽象问题变得直观变得可以触摸,让枯燥的性质公式定律在生活中找得到见得到。有生命力的数学课堂应该是融合在生活中的,有生命力的数学课堂应该是跟着时代发展的。数学课堂上的学生自主与创新的数学素养,都要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