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上海党的基层组织活动方式正由“内向型”向“外向型”转化,呈现出全新的发展态势。分析和研究这种发展态势,对我们进一步加强基层党建,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一、体现时代性:党的基层组织活动方式与改革开放时代经济社会开放式、外向型发展态势相合拍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基层党组织改变了过去“枯燥型”的活动方式,代之以体现时代性的外向型活动方式,坚持延伸、覆盖、整合,注重实际、实用、实效,大致可以归纳为8种方式:
(一)联动式。围绕重大工程建设,区域范围内相关推进主体政府部门及所属单位、实施主体建设单位、配合主体社区单位等基层党组织联手开展党建活动,构建“民心工程”,为完成重大工程提供组织、思想保障。如:上海轨道交通建设涉及浦东新区等区近100个街道(镇),许多单位基层党组织开展“地铁社区党建联动,共创群众满意工程”活动,做到地铁建设延伸到哪里,“党建联动”就开展到哪里,共同协调解决好工程建设中的各方利益矛盾,切实维护人民群众权益,强势推进了轨道交通建设。联动式特点在于,聚合各方优势,宣传和服务群众,使党组织与党员、人民群众和其他社会组织互动,凸显区域性大党建格局。
(二)公开式。利用各种载体和渠道,使党务工作包括工作目标、重大决策、党内制度、履职考核、党内奖惩、干部调整、后备干部、发展党员、党费管理等公开,办事程序、结果公开,接受党员、群众和社会的监督。公开式特点在于,它保障党员各项民主权利,提高党组织工作透明度,加快党内政治民主发展的进程。同时,基层党组织在开展民主评议活动时,主动邀请群众代表参与,广泛征询他们对党组织和党员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这有益于密切党群关系,改进和完善党建工作。
(三)现场式。基层党组织“走出去”,让党员现场直观感受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魅力。不少基层单位党组织带领党员赴井冈山、延安等地红色之旅活动,观看反腐倡廉展览、抗震救灾图片展览、革命传统教育影片,召开现场学习交流会。让党员更好地感悟党的理论。
(四)共建式。跨单位、跨行业、跨区域的两家或多家基层党组织携手开展共建文明联谊活动。它主要有两种情形:一是条件、实力相当,各具长处特点的双方,按计划、步骤开展共建活动,谋求共同发展。二是条件、实力较强的基层单位党组织与相对较弱的基层单位党组织挂钩,经常开展共建活动,加以扶植帮助。共建双方资源、优势互补,往往能产生“1+1大于2”的效果。
(五)结合式。基层党组织活动不是闭门造车,局限于党务工作本身,而是有意识地结合本单位(部门)、本行业(系统)、本区域(地域)重点、热点、难点工作和民生问题展开。如:在重大工程建设工地上,许多临时基层党组织(包括党委、总支、支部),将活动紧密结合重大工程实践,结合群众工作等,使之成为重大工程建设的“助推器”。把党务工作与其他工作有机结合,虚实融合,具有实效。
(六)系列式。上海基层党组织根据上级党组织要求和单位党员、干部和群众教育需要,依靠自身有利开放条件,设计阶段性主题系列活动。它在时间上,短则一月或数月,长则半年或全年;在形式上,为人们喜闻乐见(包括可视、可听、可读等);在内容上,合着主旋律节奏,串成一线;在环境上,利用现场空间或网络空间,使“空间效应”与活动张力相匹配。
(七)引进式。基层党组织在政治教育活动中,将外界有关专家学者或成功人士“请进来”,作为报告、论坛、讲座主讲人,使党员开阔眼界,受益匪浅。
(八)网络式。基层党组织利用多媒体、互联网载体,开辟“党建园地”、“党员聊天室”等,鼓励党员在学习党的理论的基础上畅所欲言。
实践表明:基层党组织外向型活动方式,可以克服传统内向型活动缺陷,有利于有效整合党组织之间及与社会组织、人民群众等各方的资源优势和力量,有利于激活以党员为主体的党组织活力,进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二、注重人文性:党的基层组织把以人为本作为党的工作和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上海基层党组织自觉为党员和群众提供人文关怀的各类服务,作为党的工作和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譬如近几年来,浦东新区各级党组织率先普遍开展“三服务”(党的上级组织为基层组织服务,党的基层组织为党员服务,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为群众服务)活动,就是一个典型案例。这种服务主要体现在6个层面:
(一)政治层面服务。党组织外向型活动方式,变过去书记“一言堂”为党员“群言堂”,让党员拥有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被选举权和监督权等民主权利,由此激发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教育层面服务。党组织利用活动载体和渠道,改变过去居高临下、“我讲你听”的现象,为党员提供政治、思想、文化、技能等方面的立体化教育服务,使之入耳入脑入心,进而提高党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三)价值层面服务。基层党组织在外向型活动中,改变过去一味强调党员作用的共性要求,而缺少对于党员个性把握和张扬的做法,鼓励党员发挥特长和潜力,在党建活动大舞台上有所表现,取得社会价值与自身价值的和谐统一。
(四)工作层面服务。外向型活动其实是党员八小时工作层面的延伸和拓展。基层党组织从中直接捕捉到党员工作状态,有针对性做好思想工作,使党员在介入外向型活动的同时,进一步干好本职工作。
(五)生活层面服务。基层党组织借助外向型活动,可以及时掌握党员生活困难情况,采取帮困措施,为他们解忧。
(六)群众层面服务。基层党组织通过外向型活动,及时、准确、有效地把党的政策等信息向社会老百姓交底,改变以往党组织活动神秘感造成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它吸引群众参与党建活动,让他们在“知情权”的基础上拥有“发言权”。党组织和党员通过外向型活动深入群众,了解人民群众的冷暖细节,实施人文关怀,最大限度地宣传、引导、激励和凝聚群众,不断夯实了党的群众基础。
三、遵循规律性:党的基层组织活动方式需要从“外向成长型”向以制度为保障的“长效型”转化
作为新时期党建工作的一项探索,基层党组织“摸着石子过河”形成的外向型活动方式,与改革开放新形势下党建工作新要求相比较,仍需要改进、提升。其不足之处,从微观上看:组织大呼隆有影响力的活动较多,而着眼于具体细节的小型活动较少。有些基层党组织满足于节假日做几件好事,而深层次地帮助党员、群众排忧解难、促进发展则较少。有的单位党务公开只是流于形式,并未真正将党组织事务放在阳光下运作。有的单位主题教育活动趋于应景赶时髦。从宏观上看,基层党组织外向型活动方式,存在追求热闹、急功近利甚至“走过场”的现象。其主要原因在于制度缺陷,不少单位在实践外向型活动方式中,没有及时总结、提升和规范;对已经成熟的做法,没有形成可操作的实施办法;对于做法中的不足之处,没有运用合适的制度加以修正。制度缺陷引发的这些问题,需要不断在制度层面上采取对策。主要应把握4个层面:
(一)完善活动的组织运作制度,突出责任到人。可以从自身实际出发,编织一个由基层党组织外向型活动方式所涉及的相关单位、组织、人员所形成的组织运作网络,内外协调,层层落实,责任到人。这样,外向型活动任何一个环节,都会有组织和人把关,不会留下缺陷。
(二)建立活动的日常工作制度,突出持之以恒。有些党组织活动次数较少,而间隔时间较长,造成日常活动空白。建立活动的日常工作制度(包括组织计划、时间计划、形式计划、内容计划等),可以持之以恒,使党员和群众欢迎的外向型活动一年四季不中断,不留空白。
(三)强化活动的群众参与制度,突出政治民主。基层党组织外向型活动中,要改变群众参与人数较少的现状,更多组织、吸引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强化群众参与制度,可以使外向型活动拥有深厚的社会群众基础,经久不衰。
(四)注重活动的评价监督制度,突出工作长效。外向型活动成效如何,应当在基层党组织自查打分的基础上,建立由上级党组织领导、党员主体、群众代表、民主党派、社会组织等各方人士组成的综合评价体系,专门对此评头论足、检验评定、实施监督。其评价监督制度,可以加强和改进外向型活动方式。
制度具有长期起作用的功能。基层党组织外向型活动方式作为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成长的一种新事物,在制度体系所形成的长效机制的渗透和作用下,不是急功近利,追求轰轰烈烈却“昙花一现”的“短期效应”,而是按制度办事,追求务实管用、步步推进的“长期效应”。由此可见,构建长效机制,可以克服外向型活动方式上制度缺陷而产生的一些不足,推动其走向理智和成熟。
作者系上海浦东新区建设和交通委员会党建工作研究会、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副秘书长
■ 责任编辑:姜德福
一、体现时代性:党的基层组织活动方式与改革开放时代经济社会开放式、外向型发展态势相合拍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基层党组织改变了过去“枯燥型”的活动方式,代之以体现时代性的外向型活动方式,坚持延伸、覆盖、整合,注重实际、实用、实效,大致可以归纳为8种方式:
(一)联动式。围绕重大工程建设,区域范围内相关推进主体政府部门及所属单位、实施主体建设单位、配合主体社区单位等基层党组织联手开展党建活动,构建“民心工程”,为完成重大工程提供组织、思想保障。如:上海轨道交通建设涉及浦东新区等区近100个街道(镇),许多单位基层党组织开展“地铁社区党建联动,共创群众满意工程”活动,做到地铁建设延伸到哪里,“党建联动”就开展到哪里,共同协调解决好工程建设中的各方利益矛盾,切实维护人民群众权益,强势推进了轨道交通建设。联动式特点在于,聚合各方优势,宣传和服务群众,使党组织与党员、人民群众和其他社会组织互动,凸显区域性大党建格局。
(二)公开式。利用各种载体和渠道,使党务工作包括工作目标、重大决策、党内制度、履职考核、党内奖惩、干部调整、后备干部、发展党员、党费管理等公开,办事程序、结果公开,接受党员、群众和社会的监督。公开式特点在于,它保障党员各项民主权利,提高党组织工作透明度,加快党内政治民主发展的进程。同时,基层党组织在开展民主评议活动时,主动邀请群众代表参与,广泛征询他们对党组织和党员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这有益于密切党群关系,改进和完善党建工作。
(三)现场式。基层党组织“走出去”,让党员现场直观感受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魅力。不少基层单位党组织带领党员赴井冈山、延安等地红色之旅活动,观看反腐倡廉展览、抗震救灾图片展览、革命传统教育影片,召开现场学习交流会。让党员更好地感悟党的理论。
(四)共建式。跨单位、跨行业、跨区域的两家或多家基层党组织携手开展共建文明联谊活动。它主要有两种情形:一是条件、实力相当,各具长处特点的双方,按计划、步骤开展共建活动,谋求共同发展。二是条件、实力较强的基层单位党组织与相对较弱的基层单位党组织挂钩,经常开展共建活动,加以扶植帮助。共建双方资源、优势互补,往往能产生“1+1大于2”的效果。
(五)结合式。基层党组织活动不是闭门造车,局限于党务工作本身,而是有意识地结合本单位(部门)、本行业(系统)、本区域(地域)重点、热点、难点工作和民生问题展开。如:在重大工程建设工地上,许多临时基层党组织(包括党委、总支、支部),将活动紧密结合重大工程实践,结合群众工作等,使之成为重大工程建设的“助推器”。把党务工作与其他工作有机结合,虚实融合,具有实效。
(六)系列式。上海基层党组织根据上级党组织要求和单位党员、干部和群众教育需要,依靠自身有利开放条件,设计阶段性主题系列活动。它在时间上,短则一月或数月,长则半年或全年;在形式上,为人们喜闻乐见(包括可视、可听、可读等);在内容上,合着主旋律节奏,串成一线;在环境上,利用现场空间或网络空间,使“空间效应”与活动张力相匹配。
(七)引进式。基层党组织在政治教育活动中,将外界有关专家学者或成功人士“请进来”,作为报告、论坛、讲座主讲人,使党员开阔眼界,受益匪浅。
(八)网络式。基层党组织利用多媒体、互联网载体,开辟“党建园地”、“党员聊天室”等,鼓励党员在学习党的理论的基础上畅所欲言。
实践表明:基层党组织外向型活动方式,可以克服传统内向型活动缺陷,有利于有效整合党组织之间及与社会组织、人民群众等各方的资源优势和力量,有利于激活以党员为主体的党组织活力,进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二、注重人文性:党的基层组织把以人为本作为党的工作和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上海基层党组织自觉为党员和群众提供人文关怀的各类服务,作为党的工作和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譬如近几年来,浦东新区各级党组织率先普遍开展“三服务”(党的上级组织为基层组织服务,党的基层组织为党员服务,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为群众服务)活动,就是一个典型案例。这种服务主要体现在6个层面:
(一)政治层面服务。党组织外向型活动方式,变过去书记“一言堂”为党员“群言堂”,让党员拥有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被选举权和监督权等民主权利,由此激发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教育层面服务。党组织利用活动载体和渠道,改变过去居高临下、“我讲你听”的现象,为党员提供政治、思想、文化、技能等方面的立体化教育服务,使之入耳入脑入心,进而提高党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三)价值层面服务。基层党组织在外向型活动中,改变过去一味强调党员作用的共性要求,而缺少对于党员个性把握和张扬的做法,鼓励党员发挥特长和潜力,在党建活动大舞台上有所表现,取得社会价值与自身价值的和谐统一。
(四)工作层面服务。外向型活动其实是党员八小时工作层面的延伸和拓展。基层党组织从中直接捕捉到党员工作状态,有针对性做好思想工作,使党员在介入外向型活动的同时,进一步干好本职工作。
(五)生活层面服务。基层党组织借助外向型活动,可以及时掌握党员生活困难情况,采取帮困措施,为他们解忧。
(六)群众层面服务。基层党组织通过外向型活动,及时、准确、有效地把党的政策等信息向社会老百姓交底,改变以往党组织活动神秘感造成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它吸引群众参与党建活动,让他们在“知情权”的基础上拥有“发言权”。党组织和党员通过外向型活动深入群众,了解人民群众的冷暖细节,实施人文关怀,最大限度地宣传、引导、激励和凝聚群众,不断夯实了党的群众基础。
三、遵循规律性:党的基层组织活动方式需要从“外向成长型”向以制度为保障的“长效型”转化
作为新时期党建工作的一项探索,基层党组织“摸着石子过河”形成的外向型活动方式,与改革开放新形势下党建工作新要求相比较,仍需要改进、提升。其不足之处,从微观上看:组织大呼隆有影响力的活动较多,而着眼于具体细节的小型活动较少。有些基层党组织满足于节假日做几件好事,而深层次地帮助党员、群众排忧解难、促进发展则较少。有的单位党务公开只是流于形式,并未真正将党组织事务放在阳光下运作。有的单位主题教育活动趋于应景赶时髦。从宏观上看,基层党组织外向型活动方式,存在追求热闹、急功近利甚至“走过场”的现象。其主要原因在于制度缺陷,不少单位在实践外向型活动方式中,没有及时总结、提升和规范;对已经成熟的做法,没有形成可操作的实施办法;对于做法中的不足之处,没有运用合适的制度加以修正。制度缺陷引发的这些问题,需要不断在制度层面上采取对策。主要应把握4个层面:
(一)完善活动的组织运作制度,突出责任到人。可以从自身实际出发,编织一个由基层党组织外向型活动方式所涉及的相关单位、组织、人员所形成的组织运作网络,内外协调,层层落实,责任到人。这样,外向型活动任何一个环节,都会有组织和人把关,不会留下缺陷。
(二)建立活动的日常工作制度,突出持之以恒。有些党组织活动次数较少,而间隔时间较长,造成日常活动空白。建立活动的日常工作制度(包括组织计划、时间计划、形式计划、内容计划等),可以持之以恒,使党员和群众欢迎的外向型活动一年四季不中断,不留空白。
(三)强化活动的群众参与制度,突出政治民主。基层党组织外向型活动中,要改变群众参与人数较少的现状,更多组织、吸引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强化群众参与制度,可以使外向型活动拥有深厚的社会群众基础,经久不衰。
(四)注重活动的评价监督制度,突出工作长效。外向型活动成效如何,应当在基层党组织自查打分的基础上,建立由上级党组织领导、党员主体、群众代表、民主党派、社会组织等各方人士组成的综合评价体系,专门对此评头论足、检验评定、实施监督。其评价监督制度,可以加强和改进外向型活动方式。
制度具有长期起作用的功能。基层党组织外向型活动方式作为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成长的一种新事物,在制度体系所形成的长效机制的渗透和作用下,不是急功近利,追求轰轰烈烈却“昙花一现”的“短期效应”,而是按制度办事,追求务实管用、步步推进的“长期效应”。由此可见,构建长效机制,可以克服外向型活动方式上制度缺陷而产生的一些不足,推动其走向理智和成熟。
作者系上海浦东新区建设和交通委员会党建工作研究会、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副秘书长
■ 责任编辑:姜德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