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许多教师认为习作教学必须从课堂、课本中走出来,拓展教学视野,但却淡化了对教材的挖掘,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存在。实践表明,阅读教学既要引导学生向文本、向生活投去独特的视线,又要引导学生以独特的学习方式对文本、对生活、对心灵自由而大胆地进行剖析和描述。生活中有许多感人事例、美好素材,教师只要在课堂上注意引导,学生便会融情于境。特别是生活在乡村的孩子,他们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或亲身经历的事情,有些是城市孩子所缺少的。因此,我依据教材特点、学生实际,引领他们说真话、写真事,抒发真情实感,有效地改变当前农村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与习作教学相割裂的现状。
一、联系学生生活经历,沟通情感
“每一篇课文都是作者生活中的独特感受”,其生成有它独特的文化背景。随着时空的变化,容易造成作者情感与学生情感的共鸣点错位,为了弥补这种错位,教学中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历,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如教学《荔枝》一课,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母亲端上茶来,笑吟吟顺手把沙果端走,那般不经意,然后回过头来对客人说:‘快尝尝荔枝吧!’说得那般自然、妥帖。”在阅读中我问学生:“你们如何来理解这段话?”学生的回答大多平淡、笼统(都说母亲关心别人)。面对这样浅层次的认识,我并未说出“标准答案”,而是请同学们小组讨论这样一个问题:在日常生活中你是否碰到过类似的情况?一位女生说:“一次隔壁的叔叔到我家找爸爸办事,碰巧我们在吃梨,妈妈捡了一个小的给叔叔吃,待叔叔吃完后,我又选了一个大的给他。叔叔走后,妈妈不但没夸我,还指着我的脑门说:‘你怎么那么憨呢?’”该同学的发言引起全班同学的议论,我知道同学们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正逐渐缩短距离。于是,我用赞许的口气对她说:“你真了不起!敢说真话、实话,你能把这件事写下来,并写出自己当时的想法吗?”这位同学自信地答应了我。通过这一实例,学生在鲜明的对比中感悟到《荔枝》中母亲的伟大和美好品德(善良、真诚、善解人意,关心别人,时时为孩子和他人着想)。
二、提供教师生活经历,交流情感
小学生的生活经历是有限的,在阅读教学中要真正实现文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教师应该注重创设生动、真实的沟通情境,敞开心扉与学生进行心灵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仍以《荔枝》为例,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自从家里添了小孙孙,母亲便把原来给儿子的爱分给了孙子一部分。”尽管学生读得较充分,但对这话的理解仍较肤浅,于是,我深情地提供了一个自己儿时的经历:二十年前,我和奶奶去亲戚家做客,奶奶总是把别人给她碗里夹的肉、圆子之类食品积攒下来用菜叶或塑料袋包好带回家给我吃,那时我还小,觉得奶奶这样做有些丢人,自己心里说不出是一种什么滋味。如今奶奶早已经去世,自己也长大了,每当想起这些事,便觉得很心痛,更感受到奶奶对我的关爱之情是如此深厚。学生听后,为老师敞开心扉、也为老师这样一段真实的经历而感动,对课文的理解不仅十分到位,而且流露着纯纯的情感。我趁热打铁,布置学生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3题:课文最后说:“‘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先体会作者饱满的情感,再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几句作者没有写出的话。”没多加指点,学生就能说(写)得情真意切。如李甜同学写道: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看着这红红的荔枝,我小心翼翼地剥开皮,捧着送到母亲您的嘴边,可泪水却模糊了我的眼睛,再也看不到您了。
邝艳丽说:“母亲,为了报答您对子孙的关爱,我在您墓旁栽下了一棵荔枝树,而今,也开花结果了。安息吧!我崇敬的母亲。”
三、学习作者表达方法,写出真情实感
《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据此,教材的编写十分重视学生的语文实践。在《荔枝》一文的教学后,教材及时安排了“写身边的一个人”的习作训练。为让学生更好地表达对身边的某个人的真情实感,我让学生再次体会《荔枝》作者选取生活中真实而平凡的事例来表现母亲的伟大的表达方法,启发学生回忆身边真实、平凡的事例,大胆写自己的生活经历。学生的表达兴趣很快被激活,一位学生说:“老师,我想写我的爸爸。”我问他为什么,他说,因为他的爸爸脾气特别坏,他想写给爸爸看一看。
这位同学写道:
我的爸爸干活很卖力,许多人对他赞不绝口。爸爸虽然是干活的能手,却有一个不好的习惯——爱发脾气,只要稍不顺他的眼,对方就遭殃了。
这一天,爸爸和妈妈挂玉米,我和妹妹背玉米,在背玉米的过程中,妹妹抢先在前,我落在后面,这时好胜心驱使着我,一定要赶在妹妹前头。于是,我顺手拉了妹妹的篮子一下,妹妹就随之倒下了,大串沉重的玉米从篮子里甩了出来,妹妹觉得很委屈,便大声地哭起来,我却幸灾乐祸。正在挂玉米的爸爸听到哭声,便大吼起来:“你俩找死啊!一会儿笑,一会儿哭。”话音刚落,爸爸便随手扯下一包玉米向我扔来,我来不及躲闪,正好打在我背上。我很痛,却不敢出声,心里只有一个“恨”字。妹妹也不敢再哭了。这时爸爸又冲着妈妈大吼道:“看,这些都是你惯的。”妈妈也不敢搭腔,只顾自己干自己的活。
看到这一切,我真的很难受。爸爸,是我们犯了大错,还是不听话,学习不如人?我和妹妹都长大了,你能为我们多想想吗?
爸爸,我知道很多时候是你对我们好,可是你发火的样子我真的很害怕。爸爸!我求您了,改改吧!哪怕一点点。
当我带着这位同学去到他家,把该同学写的作文读给他爸爸听后,这位父亲热泪盈眶,紧握住我的手,激动地说:“老师,谢谢你了!我一定改,一定改。”
看到这动人的一幕,我也深深地感悟到: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最终目的,语言表达能力的高低是衡量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标志。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生活,把生活实践、阅读教学和习作指导相互整合,而实现三者紧密结合的关键是浓浓的情感。
作者单位 云南禄丰县碧城镇小学
◇责任编辑:刘岭南◇
一、联系学生生活经历,沟通情感
“每一篇课文都是作者生活中的独特感受”,其生成有它独特的文化背景。随着时空的变化,容易造成作者情感与学生情感的共鸣点错位,为了弥补这种错位,教学中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历,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如教学《荔枝》一课,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母亲端上茶来,笑吟吟顺手把沙果端走,那般不经意,然后回过头来对客人说:‘快尝尝荔枝吧!’说得那般自然、妥帖。”在阅读中我问学生:“你们如何来理解这段话?”学生的回答大多平淡、笼统(都说母亲关心别人)。面对这样浅层次的认识,我并未说出“标准答案”,而是请同学们小组讨论这样一个问题:在日常生活中你是否碰到过类似的情况?一位女生说:“一次隔壁的叔叔到我家找爸爸办事,碰巧我们在吃梨,妈妈捡了一个小的给叔叔吃,待叔叔吃完后,我又选了一个大的给他。叔叔走后,妈妈不但没夸我,还指着我的脑门说:‘你怎么那么憨呢?’”该同学的发言引起全班同学的议论,我知道同学们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正逐渐缩短距离。于是,我用赞许的口气对她说:“你真了不起!敢说真话、实话,你能把这件事写下来,并写出自己当时的想法吗?”这位同学自信地答应了我。通过这一实例,学生在鲜明的对比中感悟到《荔枝》中母亲的伟大和美好品德(善良、真诚、善解人意,关心别人,时时为孩子和他人着想)。
二、提供教师生活经历,交流情感
小学生的生活经历是有限的,在阅读教学中要真正实现文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教师应该注重创设生动、真实的沟通情境,敞开心扉与学生进行心灵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仍以《荔枝》为例,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自从家里添了小孙孙,母亲便把原来给儿子的爱分给了孙子一部分。”尽管学生读得较充分,但对这话的理解仍较肤浅,于是,我深情地提供了一个自己儿时的经历:二十年前,我和奶奶去亲戚家做客,奶奶总是把别人给她碗里夹的肉、圆子之类食品积攒下来用菜叶或塑料袋包好带回家给我吃,那时我还小,觉得奶奶这样做有些丢人,自己心里说不出是一种什么滋味。如今奶奶早已经去世,自己也长大了,每当想起这些事,便觉得很心痛,更感受到奶奶对我的关爱之情是如此深厚。学生听后,为老师敞开心扉、也为老师这样一段真实的经历而感动,对课文的理解不仅十分到位,而且流露着纯纯的情感。我趁热打铁,布置学生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3题:课文最后说:“‘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先体会作者饱满的情感,再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几句作者没有写出的话。”没多加指点,学生就能说(写)得情真意切。如李甜同学写道: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看着这红红的荔枝,我小心翼翼地剥开皮,捧着送到母亲您的嘴边,可泪水却模糊了我的眼睛,再也看不到您了。
邝艳丽说:“母亲,为了报答您对子孙的关爱,我在您墓旁栽下了一棵荔枝树,而今,也开花结果了。安息吧!我崇敬的母亲。”
三、学习作者表达方法,写出真情实感
《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据此,教材的编写十分重视学生的语文实践。在《荔枝》一文的教学后,教材及时安排了“写身边的一个人”的习作训练。为让学生更好地表达对身边的某个人的真情实感,我让学生再次体会《荔枝》作者选取生活中真实而平凡的事例来表现母亲的伟大的表达方法,启发学生回忆身边真实、平凡的事例,大胆写自己的生活经历。学生的表达兴趣很快被激活,一位学生说:“老师,我想写我的爸爸。”我问他为什么,他说,因为他的爸爸脾气特别坏,他想写给爸爸看一看。
这位同学写道:
我的爸爸干活很卖力,许多人对他赞不绝口。爸爸虽然是干活的能手,却有一个不好的习惯——爱发脾气,只要稍不顺他的眼,对方就遭殃了。
这一天,爸爸和妈妈挂玉米,我和妹妹背玉米,在背玉米的过程中,妹妹抢先在前,我落在后面,这时好胜心驱使着我,一定要赶在妹妹前头。于是,我顺手拉了妹妹的篮子一下,妹妹就随之倒下了,大串沉重的玉米从篮子里甩了出来,妹妹觉得很委屈,便大声地哭起来,我却幸灾乐祸。正在挂玉米的爸爸听到哭声,便大吼起来:“你俩找死啊!一会儿笑,一会儿哭。”话音刚落,爸爸便随手扯下一包玉米向我扔来,我来不及躲闪,正好打在我背上。我很痛,却不敢出声,心里只有一个“恨”字。妹妹也不敢再哭了。这时爸爸又冲着妈妈大吼道:“看,这些都是你惯的。”妈妈也不敢搭腔,只顾自己干自己的活。
看到这一切,我真的很难受。爸爸,是我们犯了大错,还是不听话,学习不如人?我和妹妹都长大了,你能为我们多想想吗?
爸爸,我知道很多时候是你对我们好,可是你发火的样子我真的很害怕。爸爸!我求您了,改改吧!哪怕一点点。
当我带着这位同学去到他家,把该同学写的作文读给他爸爸听后,这位父亲热泪盈眶,紧握住我的手,激动地说:“老师,谢谢你了!我一定改,一定改。”
看到这动人的一幕,我也深深地感悟到: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最终目的,语言表达能力的高低是衡量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标志。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生活,把生活实践、阅读教学和习作指导相互整合,而实现三者紧密结合的关键是浓浓的情感。
作者单位 云南禄丰县碧城镇小学
◇责任编辑:刘岭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