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消除贫困,是全世界共同的难题。全面小康,是全中国共同的追求。在荆楚大地,有这样一群老干部——他们不忘初心,扎根田野,用奉献诠释忠诚,用扶贫体现担当。他们退而不休,奋斗不息,从花甲到耄耋,牵手乡亲奔向小康,用心血和汗水谱写了“最美不过夕阳红”的华丽篇章。
近日,湖北省委书記蒋超良就全省老干部扶贫攻坚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批示:广大老干部积极发挥优势,牵手贫困户,共圆小康梦,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体现了坚定的革命理想、真挚的为民情怀和高度的政治自觉,事迹感人、精神可嘉。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在湖北调研扶贫攻坚工作时点赞老同志“助推一方百姓脱贫致富”。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肌体的“神经末梢”。在不少贫困村,老干部牵手党支部,充分发挥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王老回来后,村里干群关系更融洽了。”5月24日,五峰县栗子坪村党支部书记唐平说起“王老”赞不绝口。
“王老”全名王勋尧,今年75岁。2005年从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位置上退休后,他从城里搬回栗子坪村居住。那时,乡亲们“脱贫无路”“小康无门”,干群关系也不太融洽。
王勋尧主动和村党支部联系,召开村民大会,动员乡亲们解放思想,配合村里搞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等工作,齐心协力断穷根、摘穷帽。
干群若同心,稻草变黄金。如今,栗子坪村的乡村文化旅游,越来越红火。
农民要脱贫,掌握农业技术很关键。在荆门市东宝区子陵铺镇兴庙村,76岁的荆门市农业局原副局长陈再明,就是乡亲们眼里的“大专家”“大恩人”。他经过3个月努力,准确掌握了水稻基腐病发病规律,攻克了农民谈“腐”色变的难题。他的手机24小时不关机,农民一个电话,他随叫随到,大家叫他“农技120”。
同样24小时不关机的,还有谷城县农业技术咨询热线。县农业局34名退休老专家按照专业分成粮油、蔬菜、林果、茶叶4个指导小组,以《致全县农民朋友们的一封信》的方式,将专家热线告知农民朋友,24小时为农民提供咨询服务。
要想富,先修路。基础设施建设是脱贫的关键。老干部们热心乡村公益,点点滴滴服务乡村环境建设。
“村里几条水泥路,多亏甘会长帮忙。”5月17日,站在大悟县三里城镇柏园村山顶的观景平台上,村党支部书记魏紫仙动情地说。在平台上放眼望去,万亩茶园尽收眼底。
72岁的甘炎海,是大悟县老区建设促进会会长,退休前是县政协副主席。看到村里基础设施落后,他多方奔走协调,呼吁县直涉农部门倾斜投入资金300多万元,对9个贫困村实施“思源回报工程”。眼下,这些村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居环境都发生了显著变化。
和甘炎海一样服务老区建设的老干部还有很多。在武汉市新洲区凤凰镇,73岁的武汉市委原常委、警备区原政委徐宗元,为解决乡镇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问题,20年如一日多方奔走协调。如今,凤凰镇兴建了自来水厂,拓宽硬化了村湾公路,改善了小型水利设施,群众行路难、灌溉难、饮水难的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扶贫先扶智,扶智要从娃娃抓起。
“人之初,性本善……”在竹溪县蒋家堰镇黑龙洞村一处村舍里,孩子们的读书声清脆悦耳。这里是62岁的十堰张湾区车城路街道办退休干部李军的家,也是留守儿童之家“经典一百悦读社”。
2017年,为让留守儿童接受国学熏陶,李军托人购回几千册以国学经典为主的儿童读物,办起“经典一百悦读社”。她免费提供教材、书本,免费教授诵读,并根据孩子们的表现,赞助学费,提供奖金、奖品……
在黄梅,64岁的黄梅县民政局原党组书记吴晓良,说服儿子出资150万元,为停前镇中学兴建三层7间大幕墙的高标准图书馆,并添置书柜和座椅。图书馆交付时,他拒绝校方修建纪念牌。
在安陆,省委原副书记邓道坤专访了解到村民周建德因缺乏养殖技术血本无归后,立即会同农业、林业、畜牧、水产、省农业科学院专家编撰科普读本,并募集100万元,印刷67000册,免费分发给贫困户,深受农村干部群众欢迎。
“这么热的天,罗教授长途跋涉来这里,教我们种羊肚菌,我们再不努力致富,就太对不起他了。”在耀兴大海(随州)食品有限公司,随州草店镇村民老罗说。
80多岁的罗信昌,是华中农业大学退休教授。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他和导师一起,在随州推广香菇种植。近年来,他为推广“世界四大名菌”之一的羊肚菌,奔忙在实验室与田间地头之间,面对失败从不气馁。如今,羊肚菌开始在随州草店镇推广,每亩产值达到1万元以上。
“我要做头老黄牛,将论文写在田野上!”罗信昌平静地说。很多“农的传人”和罗信昌一样,奔忙在田间地头,身体力行,给乡亲们传递着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
不顾年事已高,蔡礼鸿、侯明生、张丑合等一批华农老教授,依旧奔忙在恩施建始县的崇山峻岭中,为农民送技术、攻克水稻及果树病虫害;不顾走村串户被竹签扎进脚底、摔倒受伤,老专家陈再明躺在病床上还在为农民答疑解惑;不顾切割菌材时两根手指被锯掉,年过七旬的五峰县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罗官章,仅住院10多天就跑回家,继续培育菌材。
点亮一盏灯,夕阳红映照山村红。老干部的奋斗精神,坚定着贫困户奔小康的信心,也激励着越来越多的热心人士投身扶贫攻坚。
在松滋,63岁的农业局退休干部刘新翠一边组织科技人员编写《果蔬栽培技术丛书》,一边走村串户搞培训。不少农民成了土专家,主动去帮助其他贫困户;在罗田,69岁的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易茂先,退休后手把手向栗农传授技术。如今,他修剪果树的“一把剪刀”变成了成千上万把剪刀……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湖北省数万名老干部通过技术扶贫、项目扶贫、文化扶贫等方式,在扶贫攻坚事业中释放了正能量、树立了好形象。乡亲们赞不绝口地说:“有了老同志的帮扶,我们的生活是吃甘蔗上楼梯,步步高、节节甜!”
近日,湖北省委书記蒋超良就全省老干部扶贫攻坚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批示:广大老干部积极发挥优势,牵手贫困户,共圆小康梦,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体现了坚定的革命理想、真挚的为民情怀和高度的政治自觉,事迹感人、精神可嘉。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在湖北调研扶贫攻坚工作时点赞老同志“助推一方百姓脱贫致富”。
手牵手,精准扶贫“好帮手”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肌体的“神经末梢”。在不少贫困村,老干部牵手党支部,充分发挥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王老回来后,村里干群关系更融洽了。”5月24日,五峰县栗子坪村党支部书记唐平说起“王老”赞不绝口。
“王老”全名王勋尧,今年75岁。2005年从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位置上退休后,他从城里搬回栗子坪村居住。那时,乡亲们“脱贫无路”“小康无门”,干群关系也不太融洽。
王勋尧主动和村党支部联系,召开村民大会,动员乡亲们解放思想,配合村里搞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等工作,齐心协力断穷根、摘穷帽。
干群若同心,稻草变黄金。如今,栗子坪村的乡村文化旅游,越来越红火。
农民要脱贫,掌握农业技术很关键。在荆门市东宝区子陵铺镇兴庙村,76岁的荆门市农业局原副局长陈再明,就是乡亲们眼里的“大专家”“大恩人”。他经过3个月努力,准确掌握了水稻基腐病发病规律,攻克了农民谈“腐”色变的难题。他的手机24小时不关机,农民一个电话,他随叫随到,大家叫他“农技120”。
同样24小时不关机的,还有谷城县农业技术咨询热线。县农业局34名退休老专家按照专业分成粮油、蔬菜、林果、茶叶4个指导小组,以《致全县农民朋友们的一封信》的方式,将专家热线告知农民朋友,24小时为农民提供咨询服务。
心贴心,乡村公益“热心人”
要想富,先修路。基础设施建设是脱贫的关键。老干部们热心乡村公益,点点滴滴服务乡村环境建设。
“村里几条水泥路,多亏甘会长帮忙。”5月17日,站在大悟县三里城镇柏园村山顶的观景平台上,村党支部书记魏紫仙动情地说。在平台上放眼望去,万亩茶园尽收眼底。
72岁的甘炎海,是大悟县老区建设促进会会长,退休前是县政协副主席。看到村里基础设施落后,他多方奔走协调,呼吁县直涉农部门倾斜投入资金300多万元,对9个贫困村实施“思源回报工程”。眼下,这些村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居环境都发生了显著变化。
和甘炎海一样服务老区建设的老干部还有很多。在武汉市新洲区凤凰镇,73岁的武汉市委原常委、警备区原政委徐宗元,为解决乡镇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问题,20年如一日多方奔走协调。如今,凤凰镇兴建了自来水厂,拓宽硬化了村湾公路,改善了小型水利设施,群众行路难、灌溉难、饮水难的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扶贫先扶智,扶智要从娃娃抓起。
“人之初,性本善……”在竹溪县蒋家堰镇黑龙洞村一处村舍里,孩子们的读书声清脆悦耳。这里是62岁的十堰张湾区车城路街道办退休干部李军的家,也是留守儿童之家“经典一百悦读社”。
2017年,为让留守儿童接受国学熏陶,李军托人购回几千册以国学经典为主的儿童读物,办起“经典一百悦读社”。她免费提供教材、书本,免费教授诵读,并根据孩子们的表现,赞助学费,提供奖金、奖品……
在黄梅,64岁的黄梅县民政局原党组书记吴晓良,说服儿子出资150万元,为停前镇中学兴建三层7间大幕墙的高标准图书馆,并添置书柜和座椅。图书馆交付时,他拒绝校方修建纪念牌。
在安陆,省委原副书记邓道坤专访了解到村民周建德因缺乏养殖技术血本无归后,立即会同农业、林业、畜牧、水产、省农业科学院专家编撰科普读本,并募集100万元,印刷67000册,免费分发给贫困户,深受农村干部群众欢迎。
情换情,永不歇息“老黄牛”
“这么热的天,罗教授长途跋涉来这里,教我们种羊肚菌,我们再不努力致富,就太对不起他了。”在耀兴大海(随州)食品有限公司,随州草店镇村民老罗说。
80多岁的罗信昌,是华中农业大学退休教授。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他和导师一起,在随州推广香菇种植。近年来,他为推广“世界四大名菌”之一的羊肚菌,奔忙在实验室与田间地头之间,面对失败从不气馁。如今,羊肚菌开始在随州草店镇推广,每亩产值达到1万元以上。
“我要做头老黄牛,将论文写在田野上!”罗信昌平静地说。很多“农的传人”和罗信昌一样,奔忙在田间地头,身体力行,给乡亲们传递着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
不顾年事已高,蔡礼鸿、侯明生、张丑合等一批华农老教授,依旧奔忙在恩施建始县的崇山峻岭中,为农民送技术、攻克水稻及果树病虫害;不顾走村串户被竹签扎进脚底、摔倒受伤,老专家陈再明躺在病床上还在为农民答疑解惑;不顾切割菌材时两根手指被锯掉,年过七旬的五峰县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罗官章,仅住院10多天就跑回家,继续培育菌材。
点亮一盏灯,夕阳红映照山村红。老干部的奋斗精神,坚定着贫困户奔小康的信心,也激励着越来越多的热心人士投身扶贫攻坚。
在松滋,63岁的农业局退休干部刘新翠一边组织科技人员编写《果蔬栽培技术丛书》,一边走村串户搞培训。不少农民成了土专家,主动去帮助其他贫困户;在罗田,69岁的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易茂先,退休后手把手向栗农传授技术。如今,他修剪果树的“一把剪刀”变成了成千上万把剪刀……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湖北省数万名老干部通过技术扶贫、项目扶贫、文化扶贫等方式,在扶贫攻坚事业中释放了正能量、树立了好形象。乡亲们赞不绝口地说:“有了老同志的帮扶,我们的生活是吃甘蔗上楼梯,步步高、节节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