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月23日,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病逝,享年91岁。李光耀祖籍中国广东省,爱喝中国茶,有着深厚的“中国文化情缘”,任内多次访华。李光耀的逝世,无论对于新加坡本国,还是整个华人世界,都是震动性的事件。
任总理数十年 创立“新加坡模式”
李光耀早期赴英国留学,1950年回国后担任律师和工会法律顾问。1955年,他在新加坡首届选举中当选为立法议会(后改称国会)议员。
步入政坛后,李光耀逐步走上事业的巅峰。1959年6月3日,新加坡自治邦成立,而人民行动党也在自治邦政府的首次选举中成为立法议院第一大党,由李光耀出任自治邦政府总理。
1963年9月,新加坡同马来亚、沙捞越和沙巴组成马来西亚联邦,李光耀继续任新加坡总理。1965年8月,新加坡退出马来西亚联邦,成立共和国,李光耀担任共和国总理。
新加坡总理一职,李光耀一干就是几十年。在此期间,新加坡用了不到40年时间,从一个经济与国防均很脆弱的弹丸之地,一跃成为著名的“亚洲四小龙”之一。其发展轨迹,被总结为新加坡模式。
1990年11月,李光耀卸任总理一职。2011年5月,年近九旬的李光耀发表联合声明,宣布他不会在新一届内阁中担任职位。
新加坡《联合早报》评价称,“新加坡今天的一切,几乎可说全是李光耀一手打造的。新加坡是精英治理的典范。”
祖籍广东 有深厚“中国情缘”
李光耀祖籍中国广东省。虽然自幼接受英语教育,但他有着深厚的“中国文化情缘”。李光耀努力学习汉语和闽南话,尤其喜欢背诵四字成语,还爱喝中国茶。
李光耀与中国领导人私交甚好。他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与中国大陆交往,会晤过多位中国领导人,对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制定方面有重要影响,并支持海峡两岸统一。
新加坡高速发展的模式,令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感慨颇深。1992年,在视察南方的重要讲话中,邓小平明确提出:“我们应该学习借鉴新加坡的经验。”
“新加坡模式”,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借鉴的“他山之石”。几十年来,两国互鉴互学,共同发展。因为邓小平与新加坡的渊源,中新两国之间增添了一份特殊的感情。
2005年5月,李光耀被复旦大学授予名誉博士学位,并于2008年8月来华参加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及相关活动。
建设组屋 令民有所居
新加坡在刚自治时,面临严峻的“屋荒”,大多数人只能居住在木板和铁片搭建的棚屋内,只有9%的人住在像样的房屋内,恶劣的住房问题导致了社会严重不稳定。以李光耀为首的人民行动党提出了“居者有其屋”的口号。
此后,李光耀政府于1960年成立了建屋发展局,向低收入人民提供廉价房屋。建屋发展局在1964年把“居者有其屋”从口号变为现实:国家免费提供土地,由建屋发展局统一规划建设“组屋”。由于新加坡建屋发展局不以赢利为目的,因此组屋的价格并不与市场挂钩,而由建屋发展局来决定。
50年间,建屋发展局建造了90万间组屋,80%的人口居住在组屋中,其中95%拥有自己的组屋,是全球唯一近乎达到百分之百拥屋率的国家。
“新加坡之父”的养生之道
退休后的李光耀,仍然气色健康,精神饱满,身轻体健,思维灵活,他不仅在新加坡国内工作繁忙,还经常受邀到各国演讲和担任"治国导师"和高级顾问,奔波周旋于世界各国,在新加坡及国际上发挥着重要影响。他有如此充沛的精力,在于有一套科学的养生之道。
他曾是个烟瘾很大的烟客,后来由于某次竞选,抽烟过多而失声,无法答谢选民,于是毅然告别十多年的抽烟生涯。他坚持每天作一小时体育运动,持之以恒,即使出国访问也从不中断。
李光耀的早餐,坚持得比较好,一般是一杯不加糖的豆浆。如果出国,就喝牛奶,另加食一些壳类食物。不过,若是到香港或中国内地,他仍然可以坚持喝豆浆。他爱食鱼、蔬菜、全麦面包、壳类食品和水果。午餐吃得较少,晚餐比较丰富,但很少肉食。
李光耀认为,生命在于运动,剧烈的运动可以驱散一天的疲劳。李光耀锻炼身体从不间断,不论居家或出国,均持续长跑20分钟。他自幼就好动,爱游泳,爱骑自行车,他还跑步,打高尔夫球。
李光耀认为读书也能益寿。读书可以增长知识,修身养性。李光耀体会到,有足够的运动,就得有足够的休息,他认为每天睡8个小时最好,但是对不失眠、一躺下就可以入睡的人来说,睡足6个半到7个小时就足够了。无论多忙,李光耀都保证充足的睡眠,这样才可以应付繁忙的工作。
任总理数十年 创立“新加坡模式”
李光耀早期赴英国留学,1950年回国后担任律师和工会法律顾问。1955年,他在新加坡首届选举中当选为立法议会(后改称国会)议员。
步入政坛后,李光耀逐步走上事业的巅峰。1959年6月3日,新加坡自治邦成立,而人民行动党也在自治邦政府的首次选举中成为立法议院第一大党,由李光耀出任自治邦政府总理。
1963年9月,新加坡同马来亚、沙捞越和沙巴组成马来西亚联邦,李光耀继续任新加坡总理。1965年8月,新加坡退出马来西亚联邦,成立共和国,李光耀担任共和国总理。
新加坡总理一职,李光耀一干就是几十年。在此期间,新加坡用了不到40年时间,从一个经济与国防均很脆弱的弹丸之地,一跃成为著名的“亚洲四小龙”之一。其发展轨迹,被总结为新加坡模式。
1990年11月,李光耀卸任总理一职。2011年5月,年近九旬的李光耀发表联合声明,宣布他不会在新一届内阁中担任职位。
新加坡《联合早报》评价称,“新加坡今天的一切,几乎可说全是李光耀一手打造的。新加坡是精英治理的典范。”
祖籍广东 有深厚“中国情缘”
李光耀祖籍中国广东省。虽然自幼接受英语教育,但他有着深厚的“中国文化情缘”。李光耀努力学习汉语和闽南话,尤其喜欢背诵四字成语,还爱喝中国茶。
李光耀与中国领导人私交甚好。他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与中国大陆交往,会晤过多位中国领导人,对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制定方面有重要影响,并支持海峡两岸统一。
新加坡高速发展的模式,令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感慨颇深。1992年,在视察南方的重要讲话中,邓小平明确提出:“我们应该学习借鉴新加坡的经验。”
“新加坡模式”,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借鉴的“他山之石”。几十年来,两国互鉴互学,共同发展。因为邓小平与新加坡的渊源,中新两国之间增添了一份特殊的感情。
2005年5月,李光耀被复旦大学授予名誉博士学位,并于2008年8月来华参加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及相关活动。
建设组屋 令民有所居
新加坡在刚自治时,面临严峻的“屋荒”,大多数人只能居住在木板和铁片搭建的棚屋内,只有9%的人住在像样的房屋内,恶劣的住房问题导致了社会严重不稳定。以李光耀为首的人民行动党提出了“居者有其屋”的口号。
此后,李光耀政府于1960年成立了建屋发展局,向低收入人民提供廉价房屋。建屋发展局在1964年把“居者有其屋”从口号变为现实:国家免费提供土地,由建屋发展局统一规划建设“组屋”。由于新加坡建屋发展局不以赢利为目的,因此组屋的价格并不与市场挂钩,而由建屋发展局来决定。
50年间,建屋发展局建造了90万间组屋,80%的人口居住在组屋中,其中95%拥有自己的组屋,是全球唯一近乎达到百分之百拥屋率的国家。
“新加坡之父”的养生之道
退休后的李光耀,仍然气色健康,精神饱满,身轻体健,思维灵活,他不仅在新加坡国内工作繁忙,还经常受邀到各国演讲和担任"治国导师"和高级顾问,奔波周旋于世界各国,在新加坡及国际上发挥着重要影响。他有如此充沛的精力,在于有一套科学的养生之道。
他曾是个烟瘾很大的烟客,后来由于某次竞选,抽烟过多而失声,无法答谢选民,于是毅然告别十多年的抽烟生涯。他坚持每天作一小时体育运动,持之以恒,即使出国访问也从不中断。
李光耀的早餐,坚持得比较好,一般是一杯不加糖的豆浆。如果出国,就喝牛奶,另加食一些壳类食物。不过,若是到香港或中国内地,他仍然可以坚持喝豆浆。他爱食鱼、蔬菜、全麦面包、壳类食品和水果。午餐吃得较少,晚餐比较丰富,但很少肉食。
李光耀认为,生命在于运动,剧烈的运动可以驱散一天的疲劳。李光耀锻炼身体从不间断,不论居家或出国,均持续长跑20分钟。他自幼就好动,爱游泳,爱骑自行车,他还跑步,打高尔夫球。
李光耀认为读书也能益寿。读书可以增长知识,修身养性。李光耀体会到,有足够的运动,就得有足够的休息,他认为每天睡8个小时最好,但是对不失眠、一躺下就可以入睡的人来说,睡足6个半到7个小时就足够了。无论多忙,李光耀都保证充足的睡眠,这样才可以应付繁忙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