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法国总统产生及任期的变化

来源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rleyz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东天成书业有限公司总发行的《三维设计》(2012新课标高考总复习教师用书、配人教版)第30页第9题是这样的:
  2010年4月28日下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仪式,欢迎法国总统萨科齐访华。下列对法国总统认识正确的是 ( ) ①总统是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的 ②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
  ③任期虽然确定,但可以连选连任 ④总统直接任命总理,总理只对总统负责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法国总统实行任期制,每届任期七年,可以连选连任。法国总统掌握国家行政大权,有权任命部长等高官,可以任命内阁。因此,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但总统任命内阁必须经过众议院同意,因此,说总理只对总统负责是不对的。总统是由参众两院联席会议选出的,不是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的。本题答案选B。
  无独有偶,前不久听了一节高一历史公开课,讲的是人教版必修1第9课《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在讲到“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时,讲课老师设计的其中一个问题是:“萨科齐作为法国的总统,是怎样产生的?他的任期是几年?他可以连选连任吗?”学生的回答是:“萨科齐是由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席会议选出的,他任期七年,可以连选连任。”学生完全错误的回答,竟然得到了老师的肯定。笔者试着翻了几套试卷,发现有的试卷上也有类似的错误内容。
  事实上,1875年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的法国总统的产生及任期,到现在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对此有相当一部分师生不了解。在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将其中的变化简要地梳理一下,以免再以讹传讹。
  1875年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总统由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席会议选出,任期七年,可连选连任。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之后,法国历史历经维希政府(1940—1944年)、法兰西共和国临时政府(1944—1946年)、法兰西第四共和国(1946—1958年)、法兰西第五共和国(1958年至今)。法兰西第四共和国自1946年成立后的12年中,政府软弱无力,政局混乱,内阁更换频繁,再加上陷入阿尔及利亚战争的泥潭,法国陷入了严重的社会危机中。1958年5月13日,雅克·马絮等法国殖民军头目利用人民对政府的不满,在阿尔及利亚发动了反政府的叛乱。5月25日,在法国南部一些城市和科西嘉岛也相继发生了反政府的武装暴乱。5月29日,科蒂总统邀请戴高乐组阁。6月1日,戴高乐出任新总理。戴高乐重新上台后首先修改宪法,进行国家制度的改革。9月4日,戴高乐在共和广场向广大人民宣读新宪法草案。9月28日,举行公民投票,通过新宪法。10月5日,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宣告成立。根据1958年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宪法的规定,总统由议会议员及各地区、海外领地和地方议会代表组成的选举团选出,任期七年,连选连任。1958年底法兰西第五共和国进行了国民议会选举,戴高乐当选为总统。1959年1月8日,戴高乐正式就任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第一任总统。1962年10月28日法国通过全民投票确立了总统由全民直接普选产生、任期七年、可连选连任的制度。这一制度保证了国家政权机构的有效运转,其积极作用十分明显,但也有一定弊端:如国民议会议员的任期是五年,与总统任期不同步,这就产生了议会多数与当选总统分属于不同政治派别的现象,形成总统与总理不是一个党派的“左右共治”的局面。自1986年左翼的总统密特朗先后与右翼的总理希拉克和巴拉迪尔共治后,还出现右翼的总统希拉克与左翼的总理若斯潘的共治。“左右共治”在实际运作中产生了许多问题,为限制和减少出现左右派联合共治的政治格局,法国将修改宪法以缩短总统任期提上了政治生活的议事日程。2000年6月,法国总统希拉克提出修改宪法方案,将现行法国总统七年任期缩短为五年,并将总统选举与议会选举同步。经国民议会和参议院分别表决通过,同年9月24日,法国全民公决批准了这一修宪议案,总统任期从七年改为五年。这就意味着2002年选出的总统,任期将缩减为五年,希拉克成了第一个五年任期的总统。2008年7月21日法国国民议会、参议院联席会议经过表决,通过了宪法修正案(注:宪法修正案最后批准有两种方式:一是全民公决;二是国民议会和参议院联席会议通过),其中规定总统连任不得超过一届。
  由此可见,现在的法国总统萨科齐是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的,任期五年,任期不得超过两届。因此上面题目的解析是不正确的。
  之所以出现上述以讹传讹的现象,是因为有些学者和教师缺少严谨的治学态度,对不清楚的知识自以为是。这种做法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教师都是非常有害的。只要责任心多一些,对模棱两可的知识多查查资料、多问问别人,像这类问题是可以避免的。总之,无论是编写资料还是教学,都要养成求真求实的治学风格,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传道、授业、解惑”。
其他文献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是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下面笔者以2012年高考全国新课标文综卷第41题为例,对“授人以鱼”与“授人以渔”再度思考与审视,与广大同行共同切磋提高。  41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
【摘要】语言能力是高中英语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写作能力体现了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高低。英语写作指导课,是提高学生英语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然而,传统的写作指导课存在教学观念陈旧、方法单一、目的不明确等问题。思维导图可以筛选、分类和组织信息,在分散的知识之间建立联系,把隐性的知识显性化。本文旨在探讨思维导图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谋篇布局、梳理词汇、确定中心、提升讲评效果等方面的应用。  【关键
2007年江苏“小高考”施行以来,“勇夺四A”一直成为大多数学校高二第二学期初的教学中心。为此,很多学校不惜完全放下选修学科,大刀阔斧地削减语文、英语甚至数学学科的教学课时,同时对历史等必修学科猛加课时,这种突击式的复习模式曾一度见效,但随着“小高考”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和“小高考”命题技术的逐渐成熟,这种模式已显得力不从心、无法适应了。残酷而又无奈的现实促使我们不得不去反思:这种临时抱佛脚的复习思
【摘要】批判性思维能力是大学生应具有的一项重要的思维能力,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关注培养学生的这一能力。批判性思维的应用非常广泛,主要体现在数学、物理、化学、论文写作、护理、外语教学等教育领域。在我国,虽然近年来许多学者都重视批判性思维,但大多数关于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研究维度都注重逻辑和心理学等学科,关于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很少。本文对某高校外国语学院的大二学生进行了中文版加利福尼亚批判性思维倾向测
知识是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立足教材,巧用联系的观点来开展教学,以帮助学生认识各知识点间的联系,理解地理知识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密切关系,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进而实现有效教学。  一、强化课本各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有效教学  在教材中,每一章或每一节的知识具有整体性,由不同知识点组合而成,章节中的各知识点有着显性或隐性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不管各知识点是如何组织
【摘要】英语阅读教学的实效性已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笔者仅立足于自身教学实践,就提升初中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具体策略发表个人认识与看法。  【关键词】初中生;英语阅读;具体策略;教学方法  英语阅读教学的实效性已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学生通过阅读一定量的英语素材不仅可以在阅读中积累英语单词、句子,了解语法形式的构成以及国外友人的文化特点还可以有效消除他们对英语这一外来语言的陌生感,让英语成
【摘要】小学英语阅读文本的标题便是其题眼,标题具有一定的语言意义和语言价值。评判性阅读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重要途径,教师应立足文本标题进行独到解析,引领学生聚焦标题来预览预测,剖析标题来提问质疑,品析标题来赏析评价,带领学生走进文本评判性阅读,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小学英语;评判性阅读;文本标题;有效运用  【作者简介】吴春梅,厦门市同安区教师进修学校。  一、引言  小学英语阅读文
【摘要】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长,幼儿园阶段增加英语教学成为趋势。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成为热门专业,但是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英语在现阶段还存在学生起点低、学院重视度不够高、教学方法和模式单一等问题。本文就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根据笔者的教学情况和教学经验提出了改进的措施,最终保障开展和实施有效、高效的教学活动。  【关键词】高职学前教育;幼儿英语;教学模式改进  【作者简介】范展(1976.
【摘要】近年来,“翻转”课堂的实践热潮激发了人们更多的理性思考,“半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半翻转”课堂以不增加师生课外负担为前提,利用课堂搭建师生交互平台,强化小组学习的团队合作模式,有利于更多课程开展全新的教学尝试。本文以生态翻译理论为教学内容,以陕西民俗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为例,开展了“半翻转”课堂的教学实证研究,探索信息时代既 以学生为主导,又能提高教学效率的新思路。  【关键词】生态
教学活动从本质上来看是教学主客体的互动过程,学生只有带着问题去学习、去思考,才能举一反三,形成深刻的认识。然而,从当前的高中政治教学实际情况来看,相当一部分教师从考试出发,将主要精力放在对各类考点的“灌输”上,学生只能在“书山题海”中苦战,无暇也无力深入思考问题。近几年,高考政治命题越来越注重对学生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的考查,而思考的唯一源头就是问题。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之所以能激发出各种真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