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当今社会全面迅速的发展,国家与国家之间,人与环境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趋紧密,作用也日趋强烈,要培养对社会负责的公民,促进人类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无疑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这也是地理教育在培养合格公民,对社会负责的新一代的重要功能,也是全面真正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关键字】中学地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育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含义与地位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含义 。新的课程标准,根据基础教育的任务、教育基本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考虑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所必需的基本素质,在教学的过程中,结合课程特点,渗透对学生思想品德、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方面的要求,这些要求是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课程标准里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包括四条目标,从注重学生个性思想品德素质教育出发,在心理素质方面提出学生“初步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初步养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在思想素质方面要求学生“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初步形成全球意识”,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在审美素质方面要求学生“初步养成审美的情趣”。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地位。现代教学论认为,学习过程是以人的整体的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识活动和情意活动相统一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课程标准的必要目标是其他目标要求所不能代替的,而且它还是课程追求的一个终极目标。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摆脱以往课程教学的唯知主义框框,进入认知与情意和谐统一的轨道。
以往的课程目标,强调学生对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而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放在次要地位,把其目标只是作为辅助和陪衬地位的目标,内容也只是单纯的爱国主义教育情感的培养。显然,新课程的教育目标丰富了地理教育目标的内涵,提高和突出了地理教育的功能,使地理教育在培养新一代合格公民中的作用更具有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现状
虽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目标从过去的一个辅助的、陪衬的地位上升到课程的终极目标,但是由于如升学压力、课时不足、重视程度等诸多原因,目标的实行还存在一些问题。教学是双方面的,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目标重视不够,导致实施力度不足。
在教方面,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的确定上。在教学目标中,由于升学压力和课时的原因,教师往往只重视对知识点的教授,忽略了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目标的确定。教师在备课和上课的时候,往往只注重对教材中知识点的挖掘和设计,而没有意识到要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其实在教材的编写上,已经渗透了这些要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施还存在很多问题,要扭转这一局面,教师应该改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
三、地理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1.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教育素材,在课堂上互相渗透。中学地理教学中蕴涵丰富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素材,教师在教学中要深入研究教材,挖掘潜在素材,在课堂上相互渗透,抓住时机,适时教育。尽管教材中没有明确写出关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内容,但是这些内容却是渗透着每一个知识点,学生也容易联想和理解。因此教师应该努力挖掘教材,适时进行教育,不要让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空话。
2.创设地理学习情境,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于课堂教学中。课堂是实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最重要的场所,只有利用好课堂这一平台,才能加强地理教学中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课堂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始,也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教师的导入创设了新颖别致的课堂情境,则能让学生对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地理知识充满期待,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课改就是要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通过创设广泛参与交流、合作、探索的空间,就能让学生体验到地理学习的乐趣。要使学生在学习比较抽象的地理概念和理解地理原理时,对知识理解透彻,可以把自然界的一些现象,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操作做模拟实验,从而加深学生对自然规律的理解。在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的过程中,体验自然界的变化,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教学中,只有让学生感到安宁和自由时,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学生对地理才能产生积极的情感与态度。
参考文献:
[1]李虹.地理课堂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J].教学月刊.2008(12).
[2]顾娟.地理新课程中的美育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02).
(作者单位:乌海市一中)
编辑/赵军
【关键字】中学地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育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含义与地位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含义 。新的课程标准,根据基础教育的任务、教育基本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考虑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所必需的基本素质,在教学的过程中,结合课程特点,渗透对学生思想品德、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方面的要求,这些要求是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课程标准里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包括四条目标,从注重学生个性思想品德素质教育出发,在心理素质方面提出学生“初步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初步养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在思想素质方面要求学生“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初步形成全球意识”,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在审美素质方面要求学生“初步养成审美的情趣”。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地位。现代教学论认为,学习过程是以人的整体的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识活动和情意活动相统一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课程标准的必要目标是其他目标要求所不能代替的,而且它还是课程追求的一个终极目标。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摆脱以往课程教学的唯知主义框框,进入认知与情意和谐统一的轨道。
以往的课程目标,强调学生对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而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放在次要地位,把其目标只是作为辅助和陪衬地位的目标,内容也只是单纯的爱国主义教育情感的培养。显然,新课程的教育目标丰富了地理教育目标的内涵,提高和突出了地理教育的功能,使地理教育在培养新一代合格公民中的作用更具有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现状
虽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目标从过去的一个辅助的、陪衬的地位上升到课程的终极目标,但是由于如升学压力、课时不足、重视程度等诸多原因,目标的实行还存在一些问题。教学是双方面的,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目标重视不够,导致实施力度不足。
在教方面,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的确定上。在教学目标中,由于升学压力和课时的原因,教师往往只重视对知识点的教授,忽略了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目标的确定。教师在备课和上课的时候,往往只注重对教材中知识点的挖掘和设计,而没有意识到要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其实在教材的编写上,已经渗透了这些要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施还存在很多问题,要扭转这一局面,教师应该改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
三、地理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1.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教育素材,在课堂上互相渗透。中学地理教学中蕴涵丰富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素材,教师在教学中要深入研究教材,挖掘潜在素材,在课堂上相互渗透,抓住时机,适时教育。尽管教材中没有明确写出关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内容,但是这些内容却是渗透着每一个知识点,学生也容易联想和理解。因此教师应该努力挖掘教材,适时进行教育,不要让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空话。
2.创设地理学习情境,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于课堂教学中。课堂是实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最重要的场所,只有利用好课堂这一平台,才能加强地理教学中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课堂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始,也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教师的导入创设了新颖别致的课堂情境,则能让学生对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地理知识充满期待,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课改就是要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通过创设广泛参与交流、合作、探索的空间,就能让学生体验到地理学习的乐趣。要使学生在学习比较抽象的地理概念和理解地理原理时,对知识理解透彻,可以把自然界的一些现象,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操作做模拟实验,从而加深学生对自然规律的理解。在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的过程中,体验自然界的变化,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教学中,只有让学生感到安宁和自由时,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学生对地理才能产生积极的情感与态度。
参考文献:
[1]李虹.地理课堂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J].教学月刊.2008(12).
[2]顾娟.地理新课程中的美育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02).
(作者单位:乌海市一中)
编辑/赵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