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职业岗位分析入手,对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方法课程进行基于工作过程导向、项目化设计的改革,重构了“项目分析、现场踏勘、工程分析、现状调查、影响预测、环保措施、环评文件”七大模块化课程内容,提出了融合教学、实训、工作“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方法和结合职业资格考证的多层次课程考核评价办法。实践教学结果表明,课程改革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较大地增强学生的技术运用能力和职业综合素质,切实提高学生课程考试的成绩和职业资格考证通过率。
关键词基于工作过程;项目化;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方法;课程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S-0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0517-6611(2015)10-376-04
随着国家将节能环保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来发展,我国的环境保护领域和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进而使得环保职业教育也面临新的严峻形势,相关的行业规范和技术水平要求越来越高,在涉及领域众多、技术体系复杂的环境影响评价行业表现尤为明显,这对高职环评类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课程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主要内容及载体,课程改革始终是高职教育改革的重点和热门话题,它关系着我国高职教育现代化、信息化改革的成败。有研究者[1-4]从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实践教学、引入职业资格制度等方面进行了有效的环评课程改革探索,为课程开发与教学提供了较好的借鉴。但针对课程开发的系统性、具体化论述方面的研究比较少,或存在应用稳定性差异。课题组总结多年的环评职业实践、环保类专业建设、环评课程开发设计及教学实践的经验,按照基于工作过程导向、项目化设计的思路,进行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方法(以下简称环评导则与方法)课程的职业岗位分析、课程内容重构、教学方法手段等方面的系统改革和教学探索,以期为该类课程的开发设计和教学实践提供进一步的参考与借鉴。
1课程对应的职业岗位分析
我国法律规定[5]“编制有关开发利用规划,建设对环境有影响的项目,应当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未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开发利用规划,不得组织实施;未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建设项目,不得开工建设。”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开始实施环评机构资质、环评从业人员持证上岗的制度,环评课程教育开始起步。2004年原国家人事部、环境保护总局又出台政策实施了“环评工程师”职业资格制度,环评职业教育逐渐演变成为专业(方向)教育,环评类课程开始系统化设置。
环评导则与方法课程是环评类相关课程的核心和基础,是高等职业教育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环境监测与评价、环境污染与治理技术、环境规划与管理等专业的主干课程,主要是为了培养具备从事环评技术服务和管理工作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而开设的。通过对环评岗位及工作过程的职业要求分析(图1),确定环评导则与方法课程的知识、能力、态度目标(表1)。
2课程内容的优化选择与整合重构
2.1课程内容的构建思路
环评工作具有应用性、实践性、综合性等特点,其从业者须具备环境法律法规、环境监测、环境污染防治、环评识图制图等方面的基础,环评工作是将这些知识
技能与环评技术有机融合并进行综合应用的过程。环评项目源自轻工纺织化纤、化工石化医药、冶金机电等11个类别的建设项目及有关规划,涉及范围甚广,需要从业者承接哪个类别的业务就去了解、学习哪个领域的相关知识,对从业者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
为了更好地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环评导则与方法课程秉持“技术服务社会、实践融入教学”的理念。在职业岗位要求分析和课程目标定位的基础上,按照环评的工作程序和课程的教学要求,以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以项目化开发设计为手段,结合环评技术领域,将教师在对外技术服务工作中主持过的典型环评项目进行课程特性与环评技术特性的融合,分解成项目分析、现场踏勘、工程分析、现状调查、影响预测、环保措施、环评文件等七大教学模块,构建并设计成理实一体化的项目课程,以提高课程内容的实用性,便于学习者理解、掌握、运用。
2.2课程内容的优化选择
2.2.1技术内容的选择。
环评导则与方法课程的内容选择以环评职业岗位要求为依据:一方面从国家颁布的技术标准中选择相关的内容作为课程内容的主线,包括:①环境保护标准,如大气、地表水、地下水、声的环境质量标准与污染物排放标准,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标准等。②环评技术导则,如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大气环境、地表水环境、地下水环境、声环境、生态环境等。这是整个环境影响评价技术体系的核心,也是该类课程教学的重点。③技术规范,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环境影响咨询收费的文件、公众参与暂行办法、有关技术的公告等。另一方面以环评岗位证书培训考试教材作为参考,从中选择相关的内容作为补充,包括环评管理规定、总体技术要求、工程分析、各要素的环评等内容[6]。
2.2.2典型项目遴选。
按照代表性、时效性、技术应用覆盖广、项目资料完整、报告文本规范、方便教学实施等要求遴选真实的典型环评项目,作为项目化课程开发设计与教学的素材资源。由于环评项目在环评资质范围中被分成了轻工纺织化纤、化工石化医药、冶金机电、社会区域等11个类别,各个项目的技术性复杂、工作难易程度差别较大,比如涉及现有工程、存在依托、环境保护要求高、中试项目、方案比选、水土保持等情形,所以在遴选项目时,可以分别按照项目类别、难易程度和复杂性进行多组遴选。在课程设计及教学的过程中,以其中一个项目为主体,其他项目进行技术补充。
项目遴选完成后需要按照课程目标定位、教学要求和环评工作过程进行课程素材、项目资料的补充,并按照七大模块进行分项整理完善,以便能顺利地开展课程设计。
2.3课程内容的整合重构
以环评工作过程为导向、以技术内容为核心、以项目素材资源为补充,将技术内容与典型项目有机融合,按照七大模块进行整合重构,开发项目化课程内容,做到能用、够用、实用。具体的项目化课程内容详见表2。 为了便于教学实施,还需将课程内容进一步整合成项目设计单,明确每一个模块的课时分配、教学要求、技术导则与方法要点、资讯与素材资料、分项教学项目(任务活动)、过程记录、考核评分、知识链接、技能拓展以及相关的注释等内容。
3课程的教学方法
环评导则与方法课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工学结合的“三位一体”教学法(图2),将环评的工作过程与课程的教学过程、实训过程有机结合,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
教师分发课程教学项目设计单及项目的基本素材资料,并进行项目介绍、技术要点解析和教学要求的说明。教师选择分发的项目分为A线项目和B线项目,均由遴选的典型真实项目改造而来,其中A线项目较容易,用于课程教学;B线项目较复杂,用于课外实践。学生以每组3~5人进行项目分组,由项目组长领取项目任务、分配组员工作,组员间各司其职、分工合作,可以查阅资料、实地调查、分析讨论、咨询意见,按照设计单开展项目工作,完成并提交项目文本,开展成果汇报。之后教师对学生提交的成果进行批阅,结合教学过程、指导情况等进行项目考核和点评,及时给予学生反馈信息。并且借鉴环评项目专家评审会的模式,对学生完成的项目环评文件进行审议,给出专家意见,学生根据专家意见进行修改,最后提交报批、存档。
4课程的考核评价
考核分为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两个部分,主要考核评价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及养成的职业态度。过程考核的具体内容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学生完成提交材料的情况、项目过程的文本质量、学生汇报成果的情况以及项目工作过程体现的综合素质等。结果考核的具体内容包括项目环评文件质量、评审报批情况以及课程考试。成绩按百分制计分,满分为100分,其中过程考核30分,结果考核中项目环评文件报告质量、评审报批情况30分,课程考试40分。此外,在学生毕业时还要参加环评岗位证书的职业资格考试,可以进一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5课程改革的教学实践
随着学院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环评方向)发展建设和课程体系改革的需求,笔者在总结前期该课程教学得失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在环评实践工作中的经验,开始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改革。2012年上半年开发完成该课程的初步设计文件,并在下半年2011级的课程教学中开始进行实证研究并对课程开发设计资料进行优化。2013年上半年将优化后的课程设计在2012级的课程教学进行实践,至此该课程的设计文件基本完成。
通过对课改前后学生学习情况记录的对比分析,2010~2012级学生的到课率、作业完成情况、实训完成情况及完成质量、整体表现都有比较明显的提升,2010~2012级学生的课程考评成绩有明显提高(表3),从整体上看,与改革前的2010级相比,2011级、2012级的学生平均成绩有所提升;及格率也由65.22%变为91.31%、82.14%,明显提高;70分以上的比例增幅较大,由39.13%增加至47.83%、64.29%。
从图3可以看出,学生成绩整体上逐渐趋向于正态分布;与2010级相比,2011级、2012级高分段人数基本稳定且略有增加,70~79分成绩段人数增加明显,低分段人数减少。环评上岗证是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环评方向)可以选考的重要职业资格证书之一。从图4可以看出,课改前的2008级、2009级、2010级学生环评上岗证考试通过率变化不大,约为30%,而课改后的2011级通过率明显提高,增加了10.53个百分点。
6讨论与建议
课题组通过近五年来对课程改革的认真钻研,基本完成了环评导则与方法课程基于工作过程导向、项目化地开发,设计了课程的有关文件,收集整合了教学素材资源,并在专业课程教学实践中的进行了优化论证,构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课程教学资源。通过对新课程文件的应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提高了课程的教学质量,同时也提升了课题组成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课程开发能力,取得了良好的课程改革效果。
在实践中也发现了一些高职课程教学的共性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①由于教育体制的原因,高职学生都是最后一批次录取的,其基础总体相对较差,进入大学以
后,部分学生由于个性自由懒散、有畏难情绪、偏执于文化娱乐与社团活动而没有很好地参与到学习中,学习初期并未打牢专业基础,以致越学越没劲,课程成绩差,在实证研究中表现尤为明显。②课程教学项目的开发是课程开发设计的一个大难题,
对技术性强、牵扯面广的环评导则与方法课程来说,在项目
遴选与设计过程中更加不容易把握,此次改革中就出现了B线项目偏难的现象,使得有较大一部分同学没有按时、按质、按量地完成。③由于教学过程中需要与学生互动、及时反馈信息,以致教学工作量比较大,但当时没有配备辅讲教师,使得部分学生的疑问没有得到及时解答,信息没有得到及时反馈,使得学生在技术方法上出现了理解偏差,影响了学习热情及效果,故课程组的协同教学很重要。另外,课程的信息化教学改革是下一个阶段改革的重点,需要仔细探索和开发,引入微课、慕课,才能适应新时期继续教育、远程教育、终身学习对课程教学改革发展的迫切需求。
新环保法出台实施预示着国家的环境法规政策已经越来越紧凑,环评类课程的深化改革迫在眉睫。课题组认为,要做好该类课程的改革,须贯彻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原则,坚持走校企合作之路,力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才能做到有稳定的项目素材来源、足够的师资力量补充和真实的工作实践场所,才能使课程设计更贴近职业需求、教学过程更接近生产过程,才会培养好学生的技术能力和职业素养,使课程教学言之有物、物尽其用。
参考文献
[1]
邱梅,付正祥,段琼.基于工作过程的“环境影响评价”课程开发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0):49-51.
[2] 湛灵芝.基于工作过程的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2(7):71-72.
[3] 刘春英.“环境影响评价”课程实践教学方法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2(25):91-92.
[4] 刘辉利,游少鸿,朱义年.基于职业资格制度的环境影响评价教学探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4(11):101-102.
[5] 全国人大常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EB/OL].(2014-04-25)http://kjs.mep.gov.cn/hjbhbz/index.htm.
[6] 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12.
关键词基于工作过程;项目化;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方法;课程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S-0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0517-6611(2015)10-376-04
随着国家将节能环保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来发展,我国的环境保护领域和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进而使得环保职业教育也面临新的严峻形势,相关的行业规范和技术水平要求越来越高,在涉及领域众多、技术体系复杂的环境影响评价行业表现尤为明显,这对高职环评类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课程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主要内容及载体,课程改革始终是高职教育改革的重点和热门话题,它关系着我国高职教育现代化、信息化改革的成败。有研究者[1-4]从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实践教学、引入职业资格制度等方面进行了有效的环评课程改革探索,为课程开发与教学提供了较好的借鉴。但针对课程开发的系统性、具体化论述方面的研究比较少,或存在应用稳定性差异。课题组总结多年的环评职业实践、环保类专业建设、环评课程开发设计及教学实践的经验,按照基于工作过程导向、项目化设计的思路,进行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方法(以下简称环评导则与方法)课程的职业岗位分析、课程内容重构、教学方法手段等方面的系统改革和教学探索,以期为该类课程的开发设计和教学实践提供进一步的参考与借鉴。
1课程对应的职业岗位分析
我国法律规定[5]“编制有关开发利用规划,建设对环境有影响的项目,应当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未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开发利用规划,不得组织实施;未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建设项目,不得开工建设。”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开始实施环评机构资质、环评从业人员持证上岗的制度,环评课程教育开始起步。2004年原国家人事部、环境保护总局又出台政策实施了“环评工程师”职业资格制度,环评职业教育逐渐演变成为专业(方向)教育,环评类课程开始系统化设置。
环评导则与方法课程是环评类相关课程的核心和基础,是高等职业教育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环境监测与评价、环境污染与治理技术、环境规划与管理等专业的主干课程,主要是为了培养具备从事环评技术服务和管理工作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而开设的。通过对环评岗位及工作过程的职业要求分析(图1),确定环评导则与方法课程的知识、能力、态度目标(表1)。
2课程内容的优化选择与整合重构
2.1课程内容的构建思路
环评工作具有应用性、实践性、综合性等特点,其从业者须具备环境法律法规、环境监测、环境污染防治、环评识图制图等方面的基础,环评工作是将这些知识
技能与环评技术有机融合并进行综合应用的过程。环评项目源自轻工纺织化纤、化工石化医药、冶金机电等11个类别的建设项目及有关规划,涉及范围甚广,需要从业者承接哪个类别的业务就去了解、学习哪个领域的相关知识,对从业者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
为了更好地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环评导则与方法课程秉持“技术服务社会、实践融入教学”的理念。在职业岗位要求分析和课程目标定位的基础上,按照环评的工作程序和课程的教学要求,以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以项目化开发设计为手段,结合环评技术领域,将教师在对外技术服务工作中主持过的典型环评项目进行课程特性与环评技术特性的融合,分解成项目分析、现场踏勘、工程分析、现状调查、影响预测、环保措施、环评文件等七大教学模块,构建并设计成理实一体化的项目课程,以提高课程内容的实用性,便于学习者理解、掌握、运用。
2.2课程内容的优化选择
2.2.1技术内容的选择。
环评导则与方法课程的内容选择以环评职业岗位要求为依据:一方面从国家颁布的技术标准中选择相关的内容作为课程内容的主线,包括:①环境保护标准,如大气、地表水、地下水、声的环境质量标准与污染物排放标准,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标准等。②环评技术导则,如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大气环境、地表水环境、地下水环境、声环境、生态环境等。这是整个环境影响评价技术体系的核心,也是该类课程教学的重点。③技术规范,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环境影响咨询收费的文件、公众参与暂行办法、有关技术的公告等。另一方面以环评岗位证书培训考试教材作为参考,从中选择相关的内容作为补充,包括环评管理规定、总体技术要求、工程分析、各要素的环评等内容[6]。
2.2.2典型项目遴选。
按照代表性、时效性、技术应用覆盖广、项目资料完整、报告文本规范、方便教学实施等要求遴选真实的典型环评项目,作为项目化课程开发设计与教学的素材资源。由于环评项目在环评资质范围中被分成了轻工纺织化纤、化工石化医药、冶金机电、社会区域等11个类别,各个项目的技术性复杂、工作难易程度差别较大,比如涉及现有工程、存在依托、环境保护要求高、中试项目、方案比选、水土保持等情形,所以在遴选项目时,可以分别按照项目类别、难易程度和复杂性进行多组遴选。在课程设计及教学的过程中,以其中一个项目为主体,其他项目进行技术补充。
项目遴选完成后需要按照课程目标定位、教学要求和环评工作过程进行课程素材、项目资料的补充,并按照七大模块进行分项整理完善,以便能顺利地开展课程设计。
2.3课程内容的整合重构
以环评工作过程为导向、以技术内容为核心、以项目素材资源为补充,将技术内容与典型项目有机融合,按照七大模块进行整合重构,开发项目化课程内容,做到能用、够用、实用。具体的项目化课程内容详见表2。 为了便于教学实施,还需将课程内容进一步整合成项目设计单,明确每一个模块的课时分配、教学要求、技术导则与方法要点、资讯与素材资料、分项教学项目(任务活动)、过程记录、考核评分、知识链接、技能拓展以及相关的注释等内容。
3课程的教学方法
环评导则与方法课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工学结合的“三位一体”教学法(图2),将环评的工作过程与课程的教学过程、实训过程有机结合,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
教师分发课程教学项目设计单及项目的基本素材资料,并进行项目介绍、技术要点解析和教学要求的说明。教师选择分发的项目分为A线项目和B线项目,均由遴选的典型真实项目改造而来,其中A线项目较容易,用于课程教学;B线项目较复杂,用于课外实践。学生以每组3~5人进行项目分组,由项目组长领取项目任务、分配组员工作,组员间各司其职、分工合作,可以查阅资料、实地调查、分析讨论、咨询意见,按照设计单开展项目工作,完成并提交项目文本,开展成果汇报。之后教师对学生提交的成果进行批阅,结合教学过程、指导情况等进行项目考核和点评,及时给予学生反馈信息。并且借鉴环评项目专家评审会的模式,对学生完成的项目环评文件进行审议,给出专家意见,学生根据专家意见进行修改,最后提交报批、存档。
4课程的考核评价
考核分为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两个部分,主要考核评价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及养成的职业态度。过程考核的具体内容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学生完成提交材料的情况、项目过程的文本质量、学生汇报成果的情况以及项目工作过程体现的综合素质等。结果考核的具体内容包括项目环评文件质量、评审报批情况以及课程考试。成绩按百分制计分,满分为100分,其中过程考核30分,结果考核中项目环评文件报告质量、评审报批情况30分,课程考试40分。此外,在学生毕业时还要参加环评岗位证书的职业资格考试,可以进一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5课程改革的教学实践
随着学院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环评方向)发展建设和课程体系改革的需求,笔者在总结前期该课程教学得失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在环评实践工作中的经验,开始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改革。2012年上半年开发完成该课程的初步设计文件,并在下半年2011级的课程教学中开始进行实证研究并对课程开发设计资料进行优化。2013年上半年将优化后的课程设计在2012级的课程教学进行实践,至此该课程的设计文件基本完成。
通过对课改前后学生学习情况记录的对比分析,2010~2012级学生的到课率、作业完成情况、实训完成情况及完成质量、整体表现都有比较明显的提升,2010~2012级学生的课程考评成绩有明显提高(表3),从整体上看,与改革前的2010级相比,2011级、2012级的学生平均成绩有所提升;及格率也由65.22%变为91.31%、82.14%,明显提高;70分以上的比例增幅较大,由39.13%增加至47.83%、64.29%。
从图3可以看出,学生成绩整体上逐渐趋向于正态分布;与2010级相比,2011级、2012级高分段人数基本稳定且略有增加,70~79分成绩段人数增加明显,低分段人数减少。环评上岗证是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环评方向)可以选考的重要职业资格证书之一。从图4可以看出,课改前的2008级、2009级、2010级学生环评上岗证考试通过率变化不大,约为30%,而课改后的2011级通过率明显提高,增加了10.53个百分点。
6讨论与建议
课题组通过近五年来对课程改革的认真钻研,基本完成了环评导则与方法课程基于工作过程导向、项目化地开发,设计了课程的有关文件,收集整合了教学素材资源,并在专业课程教学实践中的进行了优化论证,构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课程教学资源。通过对新课程文件的应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提高了课程的教学质量,同时也提升了课题组成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课程开发能力,取得了良好的课程改革效果。
在实践中也发现了一些高职课程教学的共性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①由于教育体制的原因,高职学生都是最后一批次录取的,其基础总体相对较差,进入大学以
后,部分学生由于个性自由懒散、有畏难情绪、偏执于文化娱乐与社团活动而没有很好地参与到学习中,学习初期并未打牢专业基础,以致越学越没劲,课程成绩差,在实证研究中表现尤为明显。②课程教学项目的开发是课程开发设计的一个大难题,
对技术性强、牵扯面广的环评导则与方法课程来说,在项目
遴选与设计过程中更加不容易把握,此次改革中就出现了B线项目偏难的现象,使得有较大一部分同学没有按时、按质、按量地完成。③由于教学过程中需要与学生互动、及时反馈信息,以致教学工作量比较大,但当时没有配备辅讲教师,使得部分学生的疑问没有得到及时解答,信息没有得到及时反馈,使得学生在技术方法上出现了理解偏差,影响了学习热情及效果,故课程组的协同教学很重要。另外,课程的信息化教学改革是下一个阶段改革的重点,需要仔细探索和开发,引入微课、慕课,才能适应新时期继续教育、远程教育、终身学习对课程教学改革发展的迫切需求。
新环保法出台实施预示着国家的环境法规政策已经越来越紧凑,环评类课程的深化改革迫在眉睫。课题组认为,要做好该类课程的改革,须贯彻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原则,坚持走校企合作之路,力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才能做到有稳定的项目素材来源、足够的师资力量补充和真实的工作实践场所,才能使课程设计更贴近职业需求、教学过程更接近生产过程,才会培养好学生的技术能力和职业素养,使课程教学言之有物、物尽其用。
参考文献
[1]
邱梅,付正祥,段琼.基于工作过程的“环境影响评价”课程开发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0):49-51.
[2] 湛灵芝.基于工作过程的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2(7):71-72.
[3] 刘春英.“环境影响评价”课程实践教学方法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2(25):91-92.
[4] 刘辉利,游少鸿,朱义年.基于职业资格制度的环境影响评价教学探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4(11):101-102.
[5] 全国人大常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EB/OL].(2014-04-25)http://kjs.mep.gov.cn/hjbhbz/index.htm.
[6] 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