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采访塔米即将结束的时候,她向我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中国人是怎样养老的?我说,具体到我,退休后有工资,有医疗保险,养老是有保障的。塔米说,她去中国领养孩子的时候,专程去过中国的孤儿院和养老院,对中国的养老问题作过调研。中国养老在城市好一些,但农村老人没有任何保障,只有靠孩子。子女赡养老人,可能是你们中国人的传统。
然后她说到自己。在美国,退休金来自三个方面:社会保障、养老金计划和个人储蓄。退休之后经济就不会成为问题,自己能够养活自己。塔米的愿望是儿孙满堂,也希望老了以后得到孩子的照顾,她深信孩子们会这样做,但并不依赖他们,不能拖累孩子,更不能成为孩子的负担,孩子有他们自己要做的事。
在美国,如果把父母抚养孩子比喻成一种契约关系,那么这种契约是有时限的,到了孩子18岁那年,契约自然中止。也就是说,家庭与孩子两清了,家长对18岁以上的孩子再无抚养责任,所谓养小不养大。而孩子对老人也没有养老的责任。
中国的父母与儿女的抚养契约是无限期的,而且是双向的。父母不光要養儿女的小,还要养大,包括上大学,而且要养儿女的儿女,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子女呢,则必须养父母的老,这是法定的,不养老犯法,要受到法律惩处。
与西方相比,在我们这个文明古国,亲情、天伦之乐显得尤为温馨动人。但如果我说,母爱是有私的,是一种利益关系,是投资与回报的关系,如何?也许我的看法会招来一片骂声。但按照这个思路,那些困扰我多时的问题、无解问题都找到了答案。
美国人对待血缘关系,生男还是生女,望子成龙还是让孩子快乐,远比中国人来得潇洒和豁达。中国人在这几个问题上,显得十分沉重、执著与计较,用一句时髦的话说就是“死磕”。这几个问题太致命了,是无论如何也潇洒不起来的。
其实中国人的血缘观、重男轻女、望子成龙,指向都是一个,就是养儿防老。只有亲生的、足够强壮的、富裕而有地位的男性孩子,才能更好地担当起赡养老人的责任。
我并不排除中西方的民族传统、文化与价值观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最核心的还是物质基础的问题。
赡养老人由私人化向社会化过渡,是一种文明,一种进步,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许我国在不久的将来达到足够富裕,实现全面社会养老也会成为现实。假定那一天真的到来,维系了几千年的家庭伦理大厦会不会轰然倒塌?
这是一件好事吗?我说不清楚。
我在美国看到了这样一件事:
那天,我和孩子去超市买食品,我看见一个老妪,是个白人,七八十岁的样子,一脸的皱纹如同大干枣,刚从超市出来,她一步一步挪动着脚步,颤颤巍巍,双手还提着不少塑料袋。走到自己的轿车跟前,她停下来,把塑料袋放在地上,打开后备厢,把塑料袋一个一个放进去,然后走到车前,打开车门,艰难地坐进驾驶室。车门轻轻地关上了,没有声响。但车没有马上启动,透过车窗,我看见她还在调整自己的呼吸,好一会儿,车子才徐徐地开动。我一直目送着车子远行,直到脱离我的视线。不知为什么,我觉得车子的轨迹也像她的步履一样,有些蹒跚,但我知道这只是一种感觉,果真如此,驾照早被收回了。
那一刻,我的心里酸酸的,衣食无忧并不是养老的全部意义。
然后她说到自己。在美国,退休金来自三个方面:社会保障、养老金计划和个人储蓄。退休之后经济就不会成为问题,自己能够养活自己。塔米的愿望是儿孙满堂,也希望老了以后得到孩子的照顾,她深信孩子们会这样做,但并不依赖他们,不能拖累孩子,更不能成为孩子的负担,孩子有他们自己要做的事。
在美国,如果把父母抚养孩子比喻成一种契约关系,那么这种契约是有时限的,到了孩子18岁那年,契约自然中止。也就是说,家庭与孩子两清了,家长对18岁以上的孩子再无抚养责任,所谓养小不养大。而孩子对老人也没有养老的责任。
中国的父母与儿女的抚养契约是无限期的,而且是双向的。父母不光要養儿女的小,还要养大,包括上大学,而且要养儿女的儿女,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子女呢,则必须养父母的老,这是法定的,不养老犯法,要受到法律惩处。
与西方相比,在我们这个文明古国,亲情、天伦之乐显得尤为温馨动人。但如果我说,母爱是有私的,是一种利益关系,是投资与回报的关系,如何?也许我的看法会招来一片骂声。但按照这个思路,那些困扰我多时的问题、无解问题都找到了答案。
美国人对待血缘关系,生男还是生女,望子成龙还是让孩子快乐,远比中国人来得潇洒和豁达。中国人在这几个问题上,显得十分沉重、执著与计较,用一句时髦的话说就是“死磕”。这几个问题太致命了,是无论如何也潇洒不起来的。
其实中国人的血缘观、重男轻女、望子成龙,指向都是一个,就是养儿防老。只有亲生的、足够强壮的、富裕而有地位的男性孩子,才能更好地担当起赡养老人的责任。
我并不排除中西方的民族传统、文化与价值观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最核心的还是物质基础的问题。
赡养老人由私人化向社会化过渡,是一种文明,一种进步,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许我国在不久的将来达到足够富裕,实现全面社会养老也会成为现实。假定那一天真的到来,维系了几千年的家庭伦理大厦会不会轰然倒塌?
这是一件好事吗?我说不清楚。
我在美国看到了这样一件事:
那天,我和孩子去超市买食品,我看见一个老妪,是个白人,七八十岁的样子,一脸的皱纹如同大干枣,刚从超市出来,她一步一步挪动着脚步,颤颤巍巍,双手还提着不少塑料袋。走到自己的轿车跟前,她停下来,把塑料袋放在地上,打开后备厢,把塑料袋一个一个放进去,然后走到车前,打开车门,艰难地坐进驾驶室。车门轻轻地关上了,没有声响。但车没有马上启动,透过车窗,我看见她还在调整自己的呼吸,好一会儿,车子才徐徐地开动。我一直目送着车子远行,直到脱离我的视线。不知为什么,我觉得车子的轨迹也像她的步履一样,有些蹒跚,但我知道这只是一种感觉,果真如此,驾照早被收回了。
那一刻,我的心里酸酸的,衣食无忧并不是养老的全部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