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瑞士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说过,教育要心理化。探求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教育的一项重要职责。教育部发出《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也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要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在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中,应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可见,融心理健康教育于学科教学之中,是新时代对我们的要求,是现代教育的要求,更是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需要。因此,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思想政治学科同其他的学科一样肩负着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任务,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熟练、灵活地运用心理学原理、方法,能够帮助学生较快地运用基本原理去分析、解决问题,同时在良好的心理环境下培养学生的判断力、适应能力、意志力等个性心理品质。这样不仅能促使学生增强心理素质,而且还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一、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1.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化,只有使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才能为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提供良好的精神基础,从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心理健康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明确提出,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提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的学习态度,并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促进学生不断发展。而要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最基本的途径就是在学科教学中,特别是在政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要重视高中学生在心理、智力、体能等方面的发展潜力。因此,在思想政治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是不容置疑的。
2.中学生心理现状的要求
中学生正处在由不成熟向成熟过渡的时期,是独立性、依赖性、自觉性、从众性、闭锁性、逆反性、冲动性综合矛盾的时期,具有明显的逆反心理和极不稳定的情绪,是人的自我意识发展变化最快的时期。而这一时期又经历了生理上的逐渐成熟带来的种种困惑,导致心理的不平衡、不稳定,因此这一时期是人成长过程中最不稳定的时期,也是人心理矛盾与心理冲突较为剧烈的时期。据相关调查资料显示,我国有30%的中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这严重制约着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不仅需要一个和谐宽松的环境,而且需要教师帮助他们掌握调控自我、发展自我的方法和能力。当中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凸现在教师面前时,需要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加强对学生心理知识的传授。
3.思想政治课程本身蕴含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思想政治课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土壤。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中含有许多与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内容,从不同方面穿插了很多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渗透着对学生的人格要求和智能训练要求,有利于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高中思想政治教材包涵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四个必修课程,从不同方面渗透了对学生人格的塑造。特别是生活与哲学课程的任务主要是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认识论、人生观等方面的知识传授,并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这些内容都直接与心理健康教育有关,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重要的资源。可以说,思想政治教学的目标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从根本上是一致的,思想政治课应当成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平台和最佳场所。
二、如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完善的人格、健全的心理是教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先决条件
正如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告诉我们的:“教育意味着一棵树动摇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心理素质的重要性。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不仅要有相应的专业课知识和教学能力,而且必须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具备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在教育实践中自觉体现和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课教师自身也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充满自信;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学会缓解心理压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善于调整情绪,保持心理的平衡;能够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为工作奉献,并合理安排时间,张弛有度;培养多种兴趣与爱好,陶冶情操。只有做到以上几点,才能以积极健康的工作热情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为了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教师就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教师拥有良好的性格、高雅的气质、卓越的才能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质才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熏陶与教化作用,真正做到为人师表。
2.深刻挖掘教材内容中的心理健康因素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
思想政治课教材中蕴含着许多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如高一经济常识中的市场经济道德观、法制意识、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开放意识的教育;高二哲学常识中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科学的思维方式教育;高三政治常识中的理想、责任感教育,公民意识教育等。这些都从不同方面渗透着对学生的人格要求和智能训练要求。特别是高二的哲学常识中有许多知识点直接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相关,这些知识点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资源,教师在备课与课堂教学中应充分挖掘这些资源,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例如,主观地认识自我、认识他人和事物,是学生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问题,这导致学生不能正确地看待周围的人和事,从而导致一系列其他的心理问题。通过辩证唯物论的学习,使学生明白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重要性,把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要求深入到自己的内心世界,渗透到自己的学习、待人和处事之中,从而能自觉地把想问题、办事情的立足点放在客观环境中,敢于面对自己的认识和行动,反思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反思自己同周围事物的关系,客观地分析周围的人和事,客观地陈述自己的见解。总之,不同年级的政治课教学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时应各有侧重,从而在整体上形成合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达到知识、能力、情感的统一,为他们成为健全的社会人才奠定基础。
3.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心理环境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
现代心理学认为,师生之间关系和谐融洽,有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激发学习兴趣,推动他们积极参加各种学习活动,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的确,融洽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进而影响教学效果。只有在师生合作融洽的氛围中,学生的身心才能和谐健康地发展。因此在教学中,笔者着力建立起和谐、平等、开放的动态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例如,在每次上课前面带微笑,以积极乐观的情绪感染学生,每堂课都坚持着用激昂、奋进的语调和具有幽默感的语言来活跃课堂气氛。这样既能给课堂带来生机,也能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使学生喜欢上课、听课。笔者在教学中还坚持以中肯合理的言辞,和颜悦色的表情,充满希望的语气去激励学生。通过激励的目标,运用激励的语言,采用激励的方式使课堂形成激励的氛围,让每个学生每天都得到一定的成功,使之在成功中体验欢乐,得到满足,提高自信,进而获得奋发向上的动力,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坚持在课堂中营造积极、乐观、愉快的氛围,给每个学生以宽松、尊重、支持、鼓励的发展空间,能够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和谐的师生关系,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有利于学生潜能的挖掘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有利于丰富学生的心理体验,有利于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和良好心理品质的塑造。
总之,融心理健康教育于学科教学之中,是新时代对我们教师的要求,是现代教育的要求,更是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需要。思想政治课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研究者,还要成为学生健康心理的促进者。因而在今后的教学中,笔者将进一步利用思想政治学科的独特优势,深入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重视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积极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努力挖掘学科教学中潜在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并将其适时、适度地渗透在教学中,以实现有效教学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
(责任编辑 袁 妮)
一、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1.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化,只有使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才能为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提供良好的精神基础,从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心理健康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明确提出,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提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的学习态度,并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促进学生不断发展。而要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最基本的途径就是在学科教学中,特别是在政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要重视高中学生在心理、智力、体能等方面的发展潜力。因此,在思想政治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是不容置疑的。
2.中学生心理现状的要求
中学生正处在由不成熟向成熟过渡的时期,是独立性、依赖性、自觉性、从众性、闭锁性、逆反性、冲动性综合矛盾的时期,具有明显的逆反心理和极不稳定的情绪,是人的自我意识发展变化最快的时期。而这一时期又经历了生理上的逐渐成熟带来的种种困惑,导致心理的不平衡、不稳定,因此这一时期是人成长过程中最不稳定的时期,也是人心理矛盾与心理冲突较为剧烈的时期。据相关调查资料显示,我国有30%的中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这严重制约着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不仅需要一个和谐宽松的环境,而且需要教师帮助他们掌握调控自我、发展自我的方法和能力。当中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凸现在教师面前时,需要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加强对学生心理知识的传授。
3.思想政治课程本身蕴含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思想政治课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土壤。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中含有许多与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内容,从不同方面穿插了很多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渗透着对学生的人格要求和智能训练要求,有利于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高中思想政治教材包涵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四个必修课程,从不同方面渗透了对学生人格的塑造。特别是生活与哲学课程的任务主要是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认识论、人生观等方面的知识传授,并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这些内容都直接与心理健康教育有关,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重要的资源。可以说,思想政治教学的目标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从根本上是一致的,思想政治课应当成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平台和最佳场所。
二、如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完善的人格、健全的心理是教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先决条件
正如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告诉我们的:“教育意味着一棵树动摇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心理素质的重要性。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不仅要有相应的专业课知识和教学能力,而且必须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具备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在教育实践中自觉体现和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课教师自身也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充满自信;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学会缓解心理压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善于调整情绪,保持心理的平衡;能够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为工作奉献,并合理安排时间,张弛有度;培养多种兴趣与爱好,陶冶情操。只有做到以上几点,才能以积极健康的工作热情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为了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教师就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教师拥有良好的性格、高雅的气质、卓越的才能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质才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熏陶与教化作用,真正做到为人师表。
2.深刻挖掘教材内容中的心理健康因素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
思想政治课教材中蕴含着许多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如高一经济常识中的市场经济道德观、法制意识、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开放意识的教育;高二哲学常识中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科学的思维方式教育;高三政治常识中的理想、责任感教育,公民意识教育等。这些都从不同方面渗透着对学生的人格要求和智能训练要求。特别是高二的哲学常识中有许多知识点直接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相关,这些知识点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资源,教师在备课与课堂教学中应充分挖掘这些资源,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例如,主观地认识自我、认识他人和事物,是学生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问题,这导致学生不能正确地看待周围的人和事,从而导致一系列其他的心理问题。通过辩证唯物论的学习,使学生明白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重要性,把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要求深入到自己的内心世界,渗透到自己的学习、待人和处事之中,从而能自觉地把想问题、办事情的立足点放在客观环境中,敢于面对自己的认识和行动,反思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反思自己同周围事物的关系,客观地分析周围的人和事,客观地陈述自己的见解。总之,不同年级的政治课教学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时应各有侧重,从而在整体上形成合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达到知识、能力、情感的统一,为他们成为健全的社会人才奠定基础。
3.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心理环境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
现代心理学认为,师生之间关系和谐融洽,有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激发学习兴趣,推动他们积极参加各种学习活动,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的确,融洽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进而影响教学效果。只有在师生合作融洽的氛围中,学生的身心才能和谐健康地发展。因此在教学中,笔者着力建立起和谐、平等、开放的动态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例如,在每次上课前面带微笑,以积极乐观的情绪感染学生,每堂课都坚持着用激昂、奋进的语调和具有幽默感的语言来活跃课堂气氛。这样既能给课堂带来生机,也能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使学生喜欢上课、听课。笔者在教学中还坚持以中肯合理的言辞,和颜悦色的表情,充满希望的语气去激励学生。通过激励的目标,运用激励的语言,采用激励的方式使课堂形成激励的氛围,让每个学生每天都得到一定的成功,使之在成功中体验欢乐,得到满足,提高自信,进而获得奋发向上的动力,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坚持在课堂中营造积极、乐观、愉快的氛围,给每个学生以宽松、尊重、支持、鼓励的发展空间,能够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和谐的师生关系,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有利于学生潜能的挖掘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有利于丰富学生的心理体验,有利于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和良好心理品质的塑造。
总之,融心理健康教育于学科教学之中,是新时代对我们教师的要求,是现代教育的要求,更是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需要。思想政治课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研究者,还要成为学生健康心理的促进者。因而在今后的教学中,笔者将进一步利用思想政治学科的独特优势,深入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重视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积极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努力挖掘学科教学中潜在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并将其适时、适度地渗透在教学中,以实现有效教学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