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究外伤性脾破裂临床保守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收治的12例外伤性脾破裂行保守治疗患者的资料,对治疗过程及结果进行评价分析。结果:12例行保守治疗的患者,治愈12例,治愈率100%。结论:对于外伤性脾破裂的患者,只要能正确诊断,严格掌握适应证,保守治疗做为外伤性脾破裂的可选治疗方法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外伤性脾破裂 保守治疗
脾脏是腹部内脏最容易受损的器官,外伤性脾破裂可由直接或间接的外力造成,在腹部闭合性损伤中,脾破裂约占20%-40%,在腹部开放性损伤中,脾破裂约占10%左右[1]。随着对脾脏功能认识的深入和临床诊治水平的提高,逐步开展了保脾性非手术治疗,保脾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临床意义我们对2008年6月至2011年6月我院12例脾破裂患者保守治疗资料进行总结,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2例患者,男8例,女4例,年龄17~48岁,平均年龄31.8岁,全部为腹部闭合性损伤。1例打架斗殴,8例交通事故,3例跌倒伤。其中10例为单纯性的脾破裂,2例合并有其它部位损伤。伤后至入院时间最短10分钟,最长4天,住院时间为6~32天。
1.2 临床表现及诊断方法
临床表现有:(1)有左季肋部或腹部明确的外伤史;(2)失血表现;(3)有腹部疼痛、肌紧张、压痛及反跳痛,叩诊有移动性浊音;(4)腹腔穿刺有不凝固血液;(5)临床基本能排除腹腔内其它脏器的破裂;(6)B超和/或CT检查确诊为脾破裂。本组B超检查确诊3例;CT检查明确9例。本组12例均符合上述6条诊断标准中的4条。本组患者入院时均神志清楚,血压平稳,按Bun Tain脾损伤CT分级为Ⅰ或Ⅱ级[2]。
1.3 治法疗方
绝对卧床2-3周,2-3周后可以适当下床活动;快速建立静脉输液通道以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给予止血药物(连续使用5 d以上),注意必要的营养支持,作好输血准备;禁饮食,胃肠减压,排气后进全流质或半流质食物,用缓泻剂防止便秘;严密观察生命体征以及腹部体征变化情况,动态监测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尿量变化;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3~5 d;床边B超动态检查腹腔积血量;及时处理合并伤。
2,结果
本组中所有患者均保守治疗成功,平均住院16d,本组出院均行B超和/或CT复查,CT显示脾脏形态结构基本正常。出院后随访6个月未发现有并发症。
3 讨论
脾损伤是常见的急腹症,占腹腔内实质性脏器伤的首位,若未得到及时和正确的处理,甚至可以导致患者的死亡。由于既往对脾功能的认识不够,认为脾脏是人体的“无用器官”,加上过去抗休克和抗感染措施不力。采用非手术疗法治疗脾损伤的死亡率极高。而及时手术切除损伤脾脏有较存活的机会,所以近百余年来,不管脾损伤的程度如何,原则上均行全脾切除术。自从1952年King等报道5例儿童切脾后并发凶险性感染(overwhelming postsplenclomy infection,OPSI),其中2例救治无效死亡。其后的研究表明了脾切除者OPSI的发生率明显大于正常人,死亡率高达50%以上。为此人们才重视脾功能的深入研究,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脾损伤的保脾手术也进行了广泛的应用研究。
近年来采用非手术疗法保留损伤脾的病例有逐渐增多的趋势。1985年Touloukian综合5个医院报道儿童脾损伤采用非手术疗法成功病例近200例,故有学者认为儿童脾损伤有70%的病例能保守治疗[3]。Tom等报道成人脾破裂采用非手术疗法9例,占脾损伤病例36%,中转手术2例。国内同期有学者报道脾损伤采用非手术疗法治愈率高达50%以上[4]。由于脾内血小板含量占全身血小板的1/3,脾血自凝能力很强,所以单纯性脾损伤经过相应的处理后,血流动力学稳定,估计伤情较轻,属脾裂伤表浅者,可考虑先行非手术疗法,措施是先置患者于监护病房内做必要的处理,动态观察伤情变化,随时准备中转手术,以免因大出血造成恶果。
本组12例患者经保守治疗,免去手术及切除脾脏,给患者带来一定的益处。因为脾脏有一系列与免疫相关的功能:(1)直接过滤清除血液中的颗粒抗原(细菌等);(2)是淋巴细胞居留和增殖的场所;(3)产生调理素、备解素和吞噬细胞激活因子(tuftsin)从而增强巨噬细胞和多形核中性粒细胞的吞噬功能;(4)同时产生IgM和IgG参与体液免疫[5]。2008年以前我院诊断真性脾破裂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行手术治疗,术中均发现脾裂口处有血痂覆盖,活动性出血已停止,无继发性出血。2008~2011年我院经积极保守治疗生命体征平稳者均行保守治疗,12脾破裂患者保守治疗均成功。因此,脾破裂保守治疗给患者及家属节约了手术费,免受手术之苦,同时也不影响个体的免疫功能。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脾破裂是可以保守治疗的。
参考文献:
[1]吴在德,吴肇汉等,外科学(第7版),404-405.
[2]冷建军,吴贵华等,脾损伤CT分级与手术中分级对照[J],2001(14,04),213-214.
[3]黄志强.腹部外科手术学.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657-673.
[4]吴在德.外科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462-463.
[5]曹浩强.脾切除原位肝移植术后血小板异常变化1例.中华外科杂志,2002,40(6):467.
关键词:外伤性脾破裂 保守治疗
脾脏是腹部内脏最容易受损的器官,外伤性脾破裂可由直接或间接的外力造成,在腹部闭合性损伤中,脾破裂约占20%-40%,在腹部开放性损伤中,脾破裂约占10%左右[1]。随着对脾脏功能认识的深入和临床诊治水平的提高,逐步开展了保脾性非手术治疗,保脾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临床意义我们对2008年6月至2011年6月我院12例脾破裂患者保守治疗资料进行总结,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2例患者,男8例,女4例,年龄17~48岁,平均年龄31.8岁,全部为腹部闭合性损伤。1例打架斗殴,8例交通事故,3例跌倒伤。其中10例为单纯性的脾破裂,2例合并有其它部位损伤。伤后至入院时间最短10分钟,最长4天,住院时间为6~32天。
1.2 临床表现及诊断方法
临床表现有:(1)有左季肋部或腹部明确的外伤史;(2)失血表现;(3)有腹部疼痛、肌紧张、压痛及反跳痛,叩诊有移动性浊音;(4)腹腔穿刺有不凝固血液;(5)临床基本能排除腹腔内其它脏器的破裂;(6)B超和/或CT检查确诊为脾破裂。本组B超检查确诊3例;CT检查明确9例。本组12例均符合上述6条诊断标准中的4条。本组患者入院时均神志清楚,血压平稳,按Bun Tain脾损伤CT分级为Ⅰ或Ⅱ级[2]。
1.3 治法疗方
绝对卧床2-3周,2-3周后可以适当下床活动;快速建立静脉输液通道以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给予止血药物(连续使用5 d以上),注意必要的营养支持,作好输血准备;禁饮食,胃肠减压,排气后进全流质或半流质食物,用缓泻剂防止便秘;严密观察生命体征以及腹部体征变化情况,动态监测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尿量变化;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3~5 d;床边B超动态检查腹腔积血量;及时处理合并伤。
2,结果
本组中所有患者均保守治疗成功,平均住院16d,本组出院均行B超和/或CT复查,CT显示脾脏形态结构基本正常。出院后随访6个月未发现有并发症。
3 讨论
脾损伤是常见的急腹症,占腹腔内实质性脏器伤的首位,若未得到及时和正确的处理,甚至可以导致患者的死亡。由于既往对脾功能的认识不够,认为脾脏是人体的“无用器官”,加上过去抗休克和抗感染措施不力。采用非手术疗法治疗脾损伤的死亡率极高。而及时手术切除损伤脾脏有较存活的机会,所以近百余年来,不管脾损伤的程度如何,原则上均行全脾切除术。自从1952年King等报道5例儿童切脾后并发凶险性感染(overwhelming postsplenclomy infection,OPSI),其中2例救治无效死亡。其后的研究表明了脾切除者OPSI的发生率明显大于正常人,死亡率高达50%以上。为此人们才重视脾功能的深入研究,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脾损伤的保脾手术也进行了广泛的应用研究。
近年来采用非手术疗法保留损伤脾的病例有逐渐增多的趋势。1985年Touloukian综合5个医院报道儿童脾损伤采用非手术疗法成功病例近200例,故有学者认为儿童脾损伤有70%的病例能保守治疗[3]。Tom等报道成人脾破裂采用非手术疗法9例,占脾损伤病例36%,中转手术2例。国内同期有学者报道脾损伤采用非手术疗法治愈率高达50%以上[4]。由于脾内血小板含量占全身血小板的1/3,脾血自凝能力很强,所以单纯性脾损伤经过相应的处理后,血流动力学稳定,估计伤情较轻,属脾裂伤表浅者,可考虑先行非手术疗法,措施是先置患者于监护病房内做必要的处理,动态观察伤情变化,随时准备中转手术,以免因大出血造成恶果。
本组12例患者经保守治疗,免去手术及切除脾脏,给患者带来一定的益处。因为脾脏有一系列与免疫相关的功能:(1)直接过滤清除血液中的颗粒抗原(细菌等);(2)是淋巴细胞居留和增殖的场所;(3)产生调理素、备解素和吞噬细胞激活因子(tuftsin)从而增强巨噬细胞和多形核中性粒细胞的吞噬功能;(4)同时产生IgM和IgG参与体液免疫[5]。2008年以前我院诊断真性脾破裂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行手术治疗,术中均发现脾裂口处有血痂覆盖,活动性出血已停止,无继发性出血。2008~2011年我院经积极保守治疗生命体征平稳者均行保守治疗,12脾破裂患者保守治疗均成功。因此,脾破裂保守治疗给患者及家属节约了手术费,免受手术之苦,同时也不影响个体的免疫功能。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脾破裂是可以保守治疗的。
参考文献:
[1]吴在德,吴肇汉等,外科学(第7版),404-405.
[2]冷建军,吴贵华等,脾损伤CT分级与手术中分级对照[J],2001(14,04),213-214.
[3]黄志强.腹部外科手术学.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657-673.
[4]吴在德.外科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462-463.
[5]曹浩强.脾切除原位肝移植术后血小板异常变化1例.中华外科杂志,2002,40(6):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