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器物型城市”步入“创新型城市”,再步入“人文型城市”,既是城市文明进步经历的三个历史跨度,也是我国提升城市层级的必然选择。
到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是在2006年全国科技大会上首次宣布的,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又作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决策。
按照2020年初步建成创新型国家的时间表,还有五年时间。作为实施国家战略的组成部分,加快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时间已非常紧迫。
上世纪90年代形成的大规模建设,使得中国城市基础设施有了大幅度改观。但除了城市风貌雷同、千城一面等问题外,城市建设普遍化问题是“器物型城市”的取向。从“器物型城市”步入“创新型城市”,再步入“人文型城市”,既是城市文明进步经历的三个历史跨度,也是我国提升城市层级的必然选择。
20世纪初,经济学家熊彼特首次将“创新”定义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认为创新是把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现代管理之父彼得·德鲁克认为,创新是赋予资源以新的创造财富的能力。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则把创新纳入国家发展的驱动要素,最早使用了“创新驱动”这一概念。
城市就其文化形态而言,本身就是创新之果。人类几乎所有推动文明进步的重大创新,都是在城市中发生和完成的,城市成为文明创新的结集点。因此,自觉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对城市的转型发展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2007年5月,时任上海市委书记习近平在上海市第九次党代会上,提出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穿于工作的各环节,以自主创新驱动城市发展。2014年8月,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并提出“要研究在一些省区市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形成几个具有创新示范和带动作用的区域性创新平台”。
没有创新驱动,就没有城市的转型发展。世界公认的美、英、法、德、日、芬兰、韩国等20多个创新型国家,都是以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的国家,创新综合指数明显高于其他国家,如科技进步贡献率在70%以上,研发投入占GDP比例都在2.5%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一般在30%以下。
此外,这些国家获得的专利数占世界的绝大多数。英国人在谈到创新驱动时说:“我们人口占世界1%,但研发经费占全球5%,创造全球科学著作5%,被引用数量占9%;科学家获得70多次诺贝尔奖……世界上每10种抗生素中,就有5种出自英国的医药制造企业……”
当下,我国加快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很重要的一点,是必须认真解决好科技管理创新机制、社会创新激励机制、产学研协同机制、科技金融结合机制、人才发展遴选机制等,这些最重要的结构性问题。
在城市创新的支撑体系上,要注重优化科技应用服务体系、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科技中介供给体系等软环境,把发展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放在首位。这其中更深层次的问题,是如何避免政府包揽创新型城市建设,如何激活全社会的创新热忱和革故鼎新的内动力,如何使“创新”成为城市精神的核心概念,进而真正将“创新”内化为中国城市的公共品格。
到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是在2006年全国科技大会上首次宣布的,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又作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决策。
按照2020年初步建成创新型国家的时间表,还有五年时间。作为实施国家战略的组成部分,加快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时间已非常紧迫。
上世纪90年代形成的大规模建设,使得中国城市基础设施有了大幅度改观。但除了城市风貌雷同、千城一面等问题外,城市建设普遍化问题是“器物型城市”的取向。从“器物型城市”步入“创新型城市”,再步入“人文型城市”,既是城市文明进步经历的三个历史跨度,也是我国提升城市层级的必然选择。
20世纪初,经济学家熊彼特首次将“创新”定义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认为创新是把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现代管理之父彼得·德鲁克认为,创新是赋予资源以新的创造财富的能力。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则把创新纳入国家发展的驱动要素,最早使用了“创新驱动”这一概念。
城市就其文化形态而言,本身就是创新之果。人类几乎所有推动文明进步的重大创新,都是在城市中发生和完成的,城市成为文明创新的结集点。因此,自觉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对城市的转型发展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2007年5月,时任上海市委书记习近平在上海市第九次党代会上,提出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穿于工作的各环节,以自主创新驱动城市发展。2014年8月,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并提出“要研究在一些省区市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形成几个具有创新示范和带动作用的区域性创新平台”。
没有创新驱动,就没有城市的转型发展。世界公认的美、英、法、德、日、芬兰、韩国等20多个创新型国家,都是以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的国家,创新综合指数明显高于其他国家,如科技进步贡献率在70%以上,研发投入占GDP比例都在2.5%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一般在30%以下。
此外,这些国家获得的专利数占世界的绝大多数。英国人在谈到创新驱动时说:“我们人口占世界1%,但研发经费占全球5%,创造全球科学著作5%,被引用数量占9%;科学家获得70多次诺贝尔奖……世界上每10种抗生素中,就有5种出自英国的医药制造企业……”
当下,我国加快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很重要的一点,是必须认真解决好科技管理创新机制、社会创新激励机制、产学研协同机制、科技金融结合机制、人才发展遴选机制等,这些最重要的结构性问题。
在城市创新的支撑体系上,要注重优化科技应用服务体系、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科技中介供给体系等软环境,把发展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放在首位。这其中更深层次的问题,是如何避免政府包揽创新型城市建设,如何激活全社会的创新热忱和革故鼎新的内动力,如何使“创新”成为城市精神的核心概念,进而真正将“创新”内化为中国城市的公共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