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元代山水是继五代之后的又一绘画高峰,元四家的山水没有哪个时代可以逾越,这种高度是“天人合一”完美结合而酝酿出来的,是历史的必然,是能够经得起历史的洗礼和沉淀的。其缘由就在于他们受道家、道教思想的影响是必然的,特别是道家思想中的自然观对元四家绘画艺术的发展起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无论是在遥远的西方还是古老的东方,宗教对绘画的影响是必然的,也是自然而然的,体现了绘画艺术与宗教思想的一种完美结合。
关键词:吴镇;道家;自然观;元四家
一、吴镇与“道”
吴镇《松泉图》
宋末、元初時期,多数文人知识分子表现出不肯屈服于异族统治,并表现出一种抗争的精神,但随着元朝政权统治者的巩固和时间的推移,以及现实生存的困苦和无奈,人与当时社会现状的紧张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缓和了很多,有的文人应诏于朝廷,有的攀附权贵,有的虽然“不闻”当朝之事,但结交有权有势之人,雅集聚会,诗画应酬。在这种社会现实背景下,不被世俗所影响,真正的甘于孤寂、清贫守志的人不多,在绘画艺术中吴镇当属其一。
长松兮停停,流泉兮冷冷。漱白石兮散晴雪,舞天风兮吟秋声。景幽佳兮足静赏,中有人兮眉青青。松兮泉兮何所似,研池阴兮清澈底。挂高堂兮素壁间,夜半风云兮忽飞起。[1]
这是吴镇在《松泉图》中的自题诗。画面上山体的表现手法不再是皴擦之法,以淡墨渲染成形,三条空白出于坳间,以表示飞泉流漱山石之间,山体上一株苍松遒曲挺立,相伴于清泉旁边,也许这就是画家本人思想以及精神的写照。再加上一首题画诗,可谓是情景交融,天然合一的绘画艺术效果。吴镇这种自然诗、画的表达,也体现了吴镇人品画品的孤傲、耿直,不趋炎于世俗,也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自我状态的最好表达,也许诗、画中表达的一切就是吴镇最原始自己的呈现。
吴镇性情孤傲耿直、志行高洁,家中种有许多梅花,乐于其中,所以号称自己是梅花道人。博览群书,能诗文书法,尤擅山水、梅花、竹石等。后来一直隐居不再跨入仕途,不喜与达官贵人来往、不与世俗相争、不求名利富贵,一船一蓑,飘然而游,来往之人多为佛、道中人。吴镇早年研究理学,精通儒学,同时研究道、佛。为人抗简孤浩,由于他既不做官,又不从卖画,生活上较为困难,一生清平,与达官贵人来往很少,以卖卜为生来养家糊口。卖卜这一社会现象在元代时期比较盛行。马可·波罗曾有记载,成吉思汗在两战相交之时“......在这个关键时刻,成吉思汗命令他的占星师和巫师做法,占卜对垒的两军谁会获胜。”[2]与此同时,在当地占卜很流行,“杭州的居民有一种风俗,父母生下子女时,立刻记下他们的出生年、月、日、时。然后请一位星占家,来推算这孩子的星宿”不但为小孩子算,也为成年人算,“如果希望从事商业冒险、航海、订婚等重大事业,就拿这个生辰八字去找星占学家……”。[3]这种的算命卜卦者,流行于市场的每个角落,以老、庄思想为经典的道教中的占卜不仅流行于当时统治者之间,在民间更加盛行。吴镇就是在此行中谋食,毕竟他对道教的研究更深,言行当中都能显现道家精神,并把“道”的思想运用到人生以及绘画作品中。
二、吴镇作品选材中的道家自然观
吴镇精通儒家经典之外,还通佛、道学说,但从他绘画作品中可看出,吴镇受道家思想影响最多。孙作在(《沧螺集》卷三)中说他的画“是有山僧道人气”。[4]清代方薰在《山静居画论》中说他:“······居吾乡之武塘,萧然寰堵,饱则读书,饿则卖卜。画石室之竹,饮梅花之泉,一切贵利达,屏而去之,与山水鱼鸟相狎。宜其书若画无一点烟火气也。[5]可以看出吴镇以道教思想为主题,佛理次之。[6]从中可以看出书、画无一点烟气,避开世间的纷扰,方得一片宁静的心境,找到了真正的“本我”。
“古之所谓隐士者,非伏其身而弗见也,非闭其言而不出,非藏其知而不发也,时命大谬也……则深根宁极而待,此存身之道也。”“古曰:正已而已矣。乐全之谓得志。”[7]在元代,文人士大夫所谓的“隐”就如庄子所说“隐”,并不是与世隔绝,而大多知识分子的“隐”处于无奈不得“不隐”,因为在当时的那个社会背景下入仕无门,他们另取其“道”的办法就是以诗、书、画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明代挥南田评论说:“梅花庵主与一峰老人同学荆关,吴尚沉郁,黄贵简散,两家神趣不同,而各尽其妙。”吴镇在继承董源、巨然等前人之长,并兼学同时代的墨法,笔力雄劲,墨气酣畅、厚重,呈现出一种平淡天真、古厚纯朴、自然无为的意韵。在“元四家”山水画中,只有吴镇在他绘画创作中多用湿墨,他的画无墨齐备,浑然一体,在“四家”之中最为豪放,也正是这种湿墨赋予了他绘画创作的哲学境界。吴镇主要代表作品有《渔父图》、《芦花寒雁图》、《松泉图》、《双桧平远图》、《洞庭渔隐图》、《墨竹谱》等。
从绘画题材来看,吴镇经常绘制“渔父”、“渔隐”,如《芦花寒雁图》和《渔父图》,画面中的一山、一树、一鸟、一舟、一渔父等,都反映出他的性情孤高、隐逸之情。在古代,渔父是一种代表抽象意义的隐逸象征,很多文人隐士以渔樵耕读为雅事。在《庄子》杂篇中有《渔父》一篇,虽是虚构人物,却代表着隐逸中的得道之人。劝诫世人要保持原有的自己,真实的自己,要超越于世俗摆脱社会的束缚,调节好自己的性情,尊重自然界的规律。
他在自题《草亭图》中云:“依村构草亭,端方意匠宏。林深禽鸟乐,尘远竹松青。泉石供延赏,琴书悦性情,何当谢凡近,任适尉平生”。他还在《渔父图》中曾题下过这样一首诗:“西风潇潇下木叶,江山青山愁万叠。常年悠悠乐竿线,蓑笠几番风雨歇”。吴镇的诗、画中都可以看出这种远离尘埃,宁不为人欣赏和重用,也绝不随俗而流,一种安然自得,隐居于山林之间的向往。吴镇的这种精神状态,大概受到老庄“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的影响,吴镇把自己内心情感完美表现在山水绘画虚实变化之中。吴镇绘画中经常出现渔父坐一扁舟独自游于云水之间,超脱世俗而回归于自然界之中,也许这就是吴镇自己的真是化身吧。 吴镇以渔父为题材,再加上诗句与画结合中思想的渗透,我们可以看到他思想中透露的悲伤之情,但吴镇并非一往悲伤的,更多的是表现了渔父的自由自在,不受外界世俗的影响,一切归于平静中的淡泊名利,表现的是一种超脱隐逸之境。吴镇绘画选材中的“渔父”与《庄子·渔父》两者虽小有差别,但是都表达隐居于自然之中,淡泊名利,顺应自然之理。于是,渔父成为隐居的文人士大夫的象征,同时也成为吴镇以及后世情感寄托为主要题材的绘画之选。
【注释】
[1]吴企明.传世名画诗品赏[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12):48
[2][意大利]马可·波罗(Polo,M.)口述;(意)谦诺笔录;余前帆译注.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9:116-117
[3[意大利]马可·波罗,陈开俊,戴树英,刘贞琼,林健合译.福建: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181-182
[4][明]胡韩.胡仲子集[M].(外十種)、(四庫明人文集叢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91:1229-494
[5][明]王伯敏,[清]任道斌,(《画学集成 明—清》[清]方薰《山静居画论》,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2(06):549
[6]唐健钧,(广西博物馆文集第二辑《吴镇与倪瓒山水画之比较》)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5:108
[7]方勇译.庄子·缮性[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12(06):253
【参考文献】
[1]陈高华.元代画家史料汇编[M].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
[2]杜哲森.元代绘画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3]杜哲森、宋晓霞.吴镇[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4]蒋勋.中国美术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5]吕少卿.元四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6]刘希庆.顺天而行——先秦秦汉人与自然关系专题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09
[7]寿勤泽.丹青圣手 黄公望 王蒙 吴镇传[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8]商宏宽.周易自然观[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关键词:吴镇;道家;自然观;元四家
一、吴镇与“道”
吴镇《松泉图》
宋末、元初時期,多数文人知识分子表现出不肯屈服于异族统治,并表现出一种抗争的精神,但随着元朝政权统治者的巩固和时间的推移,以及现实生存的困苦和无奈,人与当时社会现状的紧张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缓和了很多,有的文人应诏于朝廷,有的攀附权贵,有的虽然“不闻”当朝之事,但结交有权有势之人,雅集聚会,诗画应酬。在这种社会现实背景下,不被世俗所影响,真正的甘于孤寂、清贫守志的人不多,在绘画艺术中吴镇当属其一。
长松兮停停,流泉兮冷冷。漱白石兮散晴雪,舞天风兮吟秋声。景幽佳兮足静赏,中有人兮眉青青。松兮泉兮何所似,研池阴兮清澈底。挂高堂兮素壁间,夜半风云兮忽飞起。[1]
这是吴镇在《松泉图》中的自题诗。画面上山体的表现手法不再是皴擦之法,以淡墨渲染成形,三条空白出于坳间,以表示飞泉流漱山石之间,山体上一株苍松遒曲挺立,相伴于清泉旁边,也许这就是画家本人思想以及精神的写照。再加上一首题画诗,可谓是情景交融,天然合一的绘画艺术效果。吴镇这种自然诗、画的表达,也体现了吴镇人品画品的孤傲、耿直,不趋炎于世俗,也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自我状态的最好表达,也许诗、画中表达的一切就是吴镇最原始自己的呈现。
吴镇性情孤傲耿直、志行高洁,家中种有许多梅花,乐于其中,所以号称自己是梅花道人。博览群书,能诗文书法,尤擅山水、梅花、竹石等。后来一直隐居不再跨入仕途,不喜与达官贵人来往、不与世俗相争、不求名利富贵,一船一蓑,飘然而游,来往之人多为佛、道中人。吴镇早年研究理学,精通儒学,同时研究道、佛。为人抗简孤浩,由于他既不做官,又不从卖画,生活上较为困难,一生清平,与达官贵人来往很少,以卖卜为生来养家糊口。卖卜这一社会现象在元代时期比较盛行。马可·波罗曾有记载,成吉思汗在两战相交之时“......在这个关键时刻,成吉思汗命令他的占星师和巫师做法,占卜对垒的两军谁会获胜。”[2]与此同时,在当地占卜很流行,“杭州的居民有一种风俗,父母生下子女时,立刻记下他们的出生年、月、日、时。然后请一位星占家,来推算这孩子的星宿”不但为小孩子算,也为成年人算,“如果希望从事商业冒险、航海、订婚等重大事业,就拿这个生辰八字去找星占学家……”。[3]这种的算命卜卦者,流行于市场的每个角落,以老、庄思想为经典的道教中的占卜不仅流行于当时统治者之间,在民间更加盛行。吴镇就是在此行中谋食,毕竟他对道教的研究更深,言行当中都能显现道家精神,并把“道”的思想运用到人生以及绘画作品中。
二、吴镇作品选材中的道家自然观
吴镇精通儒家经典之外,还通佛、道学说,但从他绘画作品中可看出,吴镇受道家思想影响最多。孙作在(《沧螺集》卷三)中说他的画“是有山僧道人气”。[4]清代方薰在《山静居画论》中说他:“······居吾乡之武塘,萧然寰堵,饱则读书,饿则卖卜。画石室之竹,饮梅花之泉,一切贵利达,屏而去之,与山水鱼鸟相狎。宜其书若画无一点烟火气也。[5]可以看出吴镇以道教思想为主题,佛理次之。[6]从中可以看出书、画无一点烟气,避开世间的纷扰,方得一片宁静的心境,找到了真正的“本我”。
“古之所谓隐士者,非伏其身而弗见也,非闭其言而不出,非藏其知而不发也,时命大谬也……则深根宁极而待,此存身之道也。”“古曰:正已而已矣。乐全之谓得志。”[7]在元代,文人士大夫所谓的“隐”就如庄子所说“隐”,并不是与世隔绝,而大多知识分子的“隐”处于无奈不得“不隐”,因为在当时的那个社会背景下入仕无门,他们另取其“道”的办法就是以诗、书、画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明代挥南田评论说:“梅花庵主与一峰老人同学荆关,吴尚沉郁,黄贵简散,两家神趣不同,而各尽其妙。”吴镇在继承董源、巨然等前人之长,并兼学同时代的墨法,笔力雄劲,墨气酣畅、厚重,呈现出一种平淡天真、古厚纯朴、自然无为的意韵。在“元四家”山水画中,只有吴镇在他绘画创作中多用湿墨,他的画无墨齐备,浑然一体,在“四家”之中最为豪放,也正是这种湿墨赋予了他绘画创作的哲学境界。吴镇主要代表作品有《渔父图》、《芦花寒雁图》、《松泉图》、《双桧平远图》、《洞庭渔隐图》、《墨竹谱》等。
从绘画题材来看,吴镇经常绘制“渔父”、“渔隐”,如《芦花寒雁图》和《渔父图》,画面中的一山、一树、一鸟、一舟、一渔父等,都反映出他的性情孤高、隐逸之情。在古代,渔父是一种代表抽象意义的隐逸象征,很多文人隐士以渔樵耕读为雅事。在《庄子》杂篇中有《渔父》一篇,虽是虚构人物,却代表着隐逸中的得道之人。劝诫世人要保持原有的自己,真实的自己,要超越于世俗摆脱社会的束缚,调节好自己的性情,尊重自然界的规律。
他在自题《草亭图》中云:“依村构草亭,端方意匠宏。林深禽鸟乐,尘远竹松青。泉石供延赏,琴书悦性情,何当谢凡近,任适尉平生”。他还在《渔父图》中曾题下过这样一首诗:“西风潇潇下木叶,江山青山愁万叠。常年悠悠乐竿线,蓑笠几番风雨歇”。吴镇的诗、画中都可以看出这种远离尘埃,宁不为人欣赏和重用,也绝不随俗而流,一种安然自得,隐居于山林之间的向往。吴镇的这种精神状态,大概受到老庄“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的影响,吴镇把自己内心情感完美表现在山水绘画虚实变化之中。吴镇绘画中经常出现渔父坐一扁舟独自游于云水之间,超脱世俗而回归于自然界之中,也许这就是吴镇自己的真是化身吧。 吴镇以渔父为题材,再加上诗句与画结合中思想的渗透,我们可以看到他思想中透露的悲伤之情,但吴镇并非一往悲伤的,更多的是表现了渔父的自由自在,不受外界世俗的影响,一切归于平静中的淡泊名利,表现的是一种超脱隐逸之境。吴镇绘画选材中的“渔父”与《庄子·渔父》两者虽小有差别,但是都表达隐居于自然之中,淡泊名利,顺应自然之理。于是,渔父成为隐居的文人士大夫的象征,同时也成为吴镇以及后世情感寄托为主要题材的绘画之选。
【注释】
[1]吴企明.传世名画诗品赏[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12):48
[2][意大利]马可·波罗(Polo,M.)口述;(意)谦诺笔录;余前帆译注.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9:116-117
[3[意大利]马可·波罗,陈开俊,戴树英,刘贞琼,林健合译.福建: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181-182
[4][明]胡韩.胡仲子集[M].(外十種)、(四庫明人文集叢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91:1229-494
[5][明]王伯敏,[清]任道斌,(《画学集成 明—清》[清]方薰《山静居画论》,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2(06):549
[6]唐健钧,(广西博物馆文集第二辑《吴镇与倪瓒山水画之比较》)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5:108
[7]方勇译.庄子·缮性[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12(06):253
【参考文献】
[1]陈高华.元代画家史料汇编[M].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
[2]杜哲森.元代绘画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3]杜哲森、宋晓霞.吴镇[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4]蒋勋.中国美术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5]吕少卿.元四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6]刘希庆.顺天而行——先秦秦汉人与自然关系专题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09
[7]寿勤泽.丹青圣手 黄公望 王蒙 吴镇传[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8]商宏宽.周易自然观[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