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革”结束后,我于1977年5月恢复了工作,先是到中医学院主持党政工作,一年后奉调回上海市委统战部,然后再回组织部,回归数十年来这是我主要从事的工作,直到离休。“文革”10年,浪费了宝贵的光阴,党和国家的损失无法计算,教训深刻。当时流行一句箴言:“要把失去的时间夺回来”,我身体力行。我参与的主要工作,是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拨乱反正,推进平反冤假错案,正确处理一系列问题。
一、拨乱反正、落实政策
要推动拨乱反正、落实政策,必须以解决思想问题为前提。为此,我以主要精力参与政治思想的宣传教育工作。我回到市委统战部和组织部第一件事,是对部内干部不脱产分批分期举办轮训班,每期两周,半天工作、半天学习,看文件,听报告,进行讨论。如此轮训,以弄懂实践为什么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什么要否定“两个凡是”、反对个人迷信。这些问题弄清了,取得共识,才谈得上否定“文革”和拨乱反正的必要,然后才能放下“包袱”,越过障碍,轻装上阵,开展工作。
当时,一面进行部内干部轮训,一面处理冤假错案。全国在党的中央工作会议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后,就若干专题,如右派平反,宗教工作,对原工商业者落实政策等专门召开会议,并召开了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中央决定,新时期统一战线称为“爱国统一战线”,以更广泛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知识分子,原工商业者,甚至小业主、小手工业者、小商、小贩(所谓的“四小”),还有起义人员等,都公开宣告平反,落实政策。
对知识分子落实政策是工作的一大重点。因为,上海是知识分子、知名人物的集居地。根据邓小平同志在1978年全国首次科学大会上关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组成部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讲话精神,我在卫生系统高级知识分子大型座谈会上和在高校作报告时,结合上海实际,从正反两方面大讲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讲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组成部分,是依靠力量;结合拨乱反正、落实政策,与知识分子谈心、交心,广交朋友,打消他们的思想疑虑,放下“包袱”,放胆放手开展工作。刘海粟大师、老新闻工作者陆诒、著名医学教授顾恺时、薛映晖等,在极“左”的年代里都曾经受到过严重的冲击,平反之后,他们努力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作贡献,与党的关系更加紧密,与我也结成莫逆之交,终生不渝,十分感人。
二、参与政治思想专题讲座
上海是“文革”的重灾区,贯彻中央号召,解放思想、拨乱反正,任务十分艰巨,工程极大。当时,在市委领导下,我先后代表统战部和组织部,参与了全市政治思想专题讲座,部委办区县局一、二把手脱产读书班召集人三人小组,党校重建三人领导小组和干部教育委员会。
市委政治思想专题讲座,由市委办公厅和宣传部承办,讲座确定专题,指定主讲人,听讲者为全市各条工作战线、区县局,以及基层企事业单位的负责人。由于人数众多,所以讲座被安排在那时最大的会场文化广场举行。全场有座位约8000个。由于当时各方干部如饥似渴地希望听到迅速变化、飞跃发展的形势和中央新的指示精神,开拓新的局面,所以参与听讲的人特别踊跃,常常达到万人左右,不少没有座位者站着或席地而坐听讲;不少单位还带着录音机放在主讲台前,摆得满满的,以便回去学习传播。热烈求知的情景,感人至深。其间也有某些局、办或高校邀请,举行过不同规模的讲座。我担负主讲的专题有:《关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思想路线》、《关于党的历史伟大的转折》、《要把“四人帮”颠倒的干部路线颠倒过来》、《对阶级斗争应如何正确理解(兼论两类矛盾正确处理)》、《恢复党对知识分子的正确政策》、《为什么要贯彻党的对资和平改造、赎买政策(兼论发还“定息”)》、《要从中国国情实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兼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路子、特殊规律)》和《恢复党的建设》等。同时,市委开办了部、委、办、区、局主要领导人读书班,每期一个月,全市轮流一遍,在兴国宾馆关起门来脱产学习,分批读书学习和讨论,由洪泽、武力奇和我三人为召集人。读书班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文件为中心,确定有关书刊、重要报告为必读资料,敞开思想,自由讨论。市委负责同志轮流到班,既讲话,也交流、讨论。大家将学习成果认真写出总结,有似1941年前后党内整风的做法。这就抓到了关键,对推动全市端正思想路线,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三、恢复、重建党校
市委还抓了全市各级党校恢复、重建、发展的工作。粉碎“四人帮”之后,新市委建立之初,就在市北逸仙路原商业学校恢复了市委党校,召集了全市区县局以上领导干部隆重举行了“文革”后的第一次开学典礼。由于学校规模较小,只能容纳学员约400人,大大赶不上形势任务发展急需大批培养干部的需要。当时上海为全国所瞩目,兄弟省市前来参观交流的活动不少,他们反映说:“大上海,小党校。”这引起了市委的重视。经过酝酿,1982年市委成立党校重建领导小组,由李佐长、向叔保和我三人负责。领导小组经过调查研究,向市委建议:一是市委党校需要择地重建,扩大规模;二是根据形势的发展,一面筹建新党校,一面不断扩大培养干部的规模。于是,不等新党校建成,党校就扩大招生,每期一千数百人。没有住房,暂时采取走读,集中讲课、听报告,分块管理,分组讨论、学习。方式特别,灵活机动,作为过渡方法,效果甚好。当时为应急需,由过去每期半年,改为强化教育,缩短为4个月毕业,并要求学完各科主要课程,保证质量。我们三人都从事过党政、理论、思想工作和办过党校,分兼授课,分工负责,齐心协力,共办了四期,培养了近五千名中青年干部。我们在培训过程中一面考察干部、一面指导书写思想自传,选拔了大量优秀干部,解决了当时干部班子调整的急需。
关于建设新党校,当时另组了筹建班子具体筹划。先选址征地,确定在桂林路,再解决经费问题。当时国家财政困难,超过一千万元项目中央不批。上海财政只能出几百万元,只能破格使用党费了。但地方对党费无权动用,于是我专程到中组部联系,寻求支持。中組部高度重视,召开了会议,决定拨款500万元,并决定以后采取滚动增加建校经费的办法。建设新党校的经费问题终于解决了。经过几年努力,新党校终于建成了现在的规模。各区县局的党校按市委恢复筹建原则,由各方解决,进展顺利。全市党校网络重新健全起来了。
四、分管干部教育培养工作
当时我在组织部主持日常工作外,侧重分管干部教育、培养。那时邓小平、陈云、胡耀邦同志对此非常重视,接连发出指示,强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在党委领导下,组织部和党校既要培养干部,又要考察干部、发现干部、选拔干部”;“要求干部四化: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要建立干部第三梯队、后备干部队伍”;“要建立青年干部机构,着重选拔青年干部”;鉴于“文革”10年耽误,干部队伍逐渐老化,文化、知识、专业水平不够,要从年轻干部中按年龄像梯队一样源源不断发现干部,选拔干部。由于贯彻了这一系列干部工作方针、政策、指示,使干部工作做到未雨绸缪,源源不断满足了形势任务发展的需要。中央组织部对干部教育抓得很紧,每年召开全国干部教育工作和青年干部、后备干部、第三梯队干部工作会议,并要求对青年干部、后备干部、第三梯队干部列出名单,工作深入、细致,严格按组织程序,按选拔对象层次先报市委,再报中组部,在部务会、办公会上逐个汇报通过。市干部教育委员会为了协调各方,由市委、市府共同领导,为贯彻党管干部原则,实际由组织部主管,市委组织部干部教育处是它的办公室。市干部教育委员会由一位副市长挂名任主任,我任常务副主任。
作者系原中共上海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
■ 责任编辑:白桦
一、拨乱反正、落实政策
要推动拨乱反正、落实政策,必须以解决思想问题为前提。为此,我以主要精力参与政治思想的宣传教育工作。我回到市委统战部和组织部第一件事,是对部内干部不脱产分批分期举办轮训班,每期两周,半天工作、半天学习,看文件,听报告,进行讨论。如此轮训,以弄懂实践为什么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什么要否定“两个凡是”、反对个人迷信。这些问题弄清了,取得共识,才谈得上否定“文革”和拨乱反正的必要,然后才能放下“包袱”,越过障碍,轻装上阵,开展工作。
当时,一面进行部内干部轮训,一面处理冤假错案。全国在党的中央工作会议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后,就若干专题,如右派平反,宗教工作,对原工商业者落实政策等专门召开会议,并召开了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中央决定,新时期统一战线称为“爱国统一战线”,以更广泛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知识分子,原工商业者,甚至小业主、小手工业者、小商、小贩(所谓的“四小”),还有起义人员等,都公开宣告平反,落实政策。
对知识分子落实政策是工作的一大重点。因为,上海是知识分子、知名人物的集居地。根据邓小平同志在1978年全国首次科学大会上关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组成部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讲话精神,我在卫生系统高级知识分子大型座谈会上和在高校作报告时,结合上海实际,从正反两方面大讲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讲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组成部分,是依靠力量;结合拨乱反正、落实政策,与知识分子谈心、交心,广交朋友,打消他们的思想疑虑,放下“包袱”,放胆放手开展工作。刘海粟大师、老新闻工作者陆诒、著名医学教授顾恺时、薛映晖等,在极“左”的年代里都曾经受到过严重的冲击,平反之后,他们努力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作贡献,与党的关系更加紧密,与我也结成莫逆之交,终生不渝,十分感人。
二、参与政治思想专题讲座
上海是“文革”的重灾区,贯彻中央号召,解放思想、拨乱反正,任务十分艰巨,工程极大。当时,在市委领导下,我先后代表统战部和组织部,参与了全市政治思想专题讲座,部委办区县局一、二把手脱产读书班召集人三人小组,党校重建三人领导小组和干部教育委员会。
市委政治思想专题讲座,由市委办公厅和宣传部承办,讲座确定专题,指定主讲人,听讲者为全市各条工作战线、区县局,以及基层企事业单位的负责人。由于人数众多,所以讲座被安排在那时最大的会场文化广场举行。全场有座位约8000个。由于当时各方干部如饥似渴地希望听到迅速变化、飞跃发展的形势和中央新的指示精神,开拓新的局面,所以参与听讲的人特别踊跃,常常达到万人左右,不少没有座位者站着或席地而坐听讲;不少单位还带着录音机放在主讲台前,摆得满满的,以便回去学习传播。热烈求知的情景,感人至深。其间也有某些局、办或高校邀请,举行过不同规模的讲座。我担负主讲的专题有:《关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思想路线》、《关于党的历史伟大的转折》、《要把“四人帮”颠倒的干部路线颠倒过来》、《对阶级斗争应如何正确理解(兼论两类矛盾正确处理)》、《恢复党对知识分子的正确政策》、《为什么要贯彻党的对资和平改造、赎买政策(兼论发还“定息”)》、《要从中国国情实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兼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路子、特殊规律)》和《恢复党的建设》等。同时,市委开办了部、委、办、区、局主要领导人读书班,每期一个月,全市轮流一遍,在兴国宾馆关起门来脱产学习,分批读书学习和讨论,由洪泽、武力奇和我三人为召集人。读书班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文件为中心,确定有关书刊、重要报告为必读资料,敞开思想,自由讨论。市委负责同志轮流到班,既讲话,也交流、讨论。大家将学习成果认真写出总结,有似1941年前后党内整风的做法。这就抓到了关键,对推动全市端正思想路线,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三、恢复、重建党校
市委还抓了全市各级党校恢复、重建、发展的工作。粉碎“四人帮”之后,新市委建立之初,就在市北逸仙路原商业学校恢复了市委党校,召集了全市区县局以上领导干部隆重举行了“文革”后的第一次开学典礼。由于学校规模较小,只能容纳学员约400人,大大赶不上形势任务发展急需大批培养干部的需要。当时上海为全国所瞩目,兄弟省市前来参观交流的活动不少,他们反映说:“大上海,小党校。”这引起了市委的重视。经过酝酿,1982年市委成立党校重建领导小组,由李佐长、向叔保和我三人负责。领导小组经过调查研究,向市委建议:一是市委党校需要择地重建,扩大规模;二是根据形势的发展,一面筹建新党校,一面不断扩大培养干部的规模。于是,不等新党校建成,党校就扩大招生,每期一千数百人。没有住房,暂时采取走读,集中讲课、听报告,分块管理,分组讨论、学习。方式特别,灵活机动,作为过渡方法,效果甚好。当时为应急需,由过去每期半年,改为强化教育,缩短为4个月毕业,并要求学完各科主要课程,保证质量。我们三人都从事过党政、理论、思想工作和办过党校,分兼授课,分工负责,齐心协力,共办了四期,培养了近五千名中青年干部。我们在培训过程中一面考察干部、一面指导书写思想自传,选拔了大量优秀干部,解决了当时干部班子调整的急需。
关于建设新党校,当时另组了筹建班子具体筹划。先选址征地,确定在桂林路,再解决经费问题。当时国家财政困难,超过一千万元项目中央不批。上海财政只能出几百万元,只能破格使用党费了。但地方对党费无权动用,于是我专程到中组部联系,寻求支持。中組部高度重视,召开了会议,决定拨款500万元,并决定以后采取滚动增加建校经费的办法。建设新党校的经费问题终于解决了。经过几年努力,新党校终于建成了现在的规模。各区县局的党校按市委恢复筹建原则,由各方解决,进展顺利。全市党校网络重新健全起来了。
四、分管干部教育培养工作
当时我在组织部主持日常工作外,侧重分管干部教育、培养。那时邓小平、陈云、胡耀邦同志对此非常重视,接连发出指示,强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在党委领导下,组织部和党校既要培养干部,又要考察干部、发现干部、选拔干部”;“要求干部四化: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要建立干部第三梯队、后备干部队伍”;“要建立青年干部机构,着重选拔青年干部”;鉴于“文革”10年耽误,干部队伍逐渐老化,文化、知识、专业水平不够,要从年轻干部中按年龄像梯队一样源源不断发现干部,选拔干部。由于贯彻了这一系列干部工作方针、政策、指示,使干部工作做到未雨绸缪,源源不断满足了形势任务发展的需要。中央组织部对干部教育抓得很紧,每年召开全国干部教育工作和青年干部、后备干部、第三梯队干部工作会议,并要求对青年干部、后备干部、第三梯队干部列出名单,工作深入、细致,严格按组织程序,按选拔对象层次先报市委,再报中组部,在部务会、办公会上逐个汇报通过。市干部教育委员会为了协调各方,由市委、市府共同领导,为贯彻党管干部原则,实际由组织部主管,市委组织部干部教育处是它的办公室。市干部教育委员会由一位副市长挂名任主任,我任常务副主任。
作者系原中共上海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
■ 责任编辑:白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