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体育教学的节奏感

来源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sdfs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具有传授体育科学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增强体质、提高学生的智力和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等任务。体育的层次多,项目繁,就体育教学的内容而言,是任何其它课程都不能相比的,体育教学的好坏涉及到方方面面,本文仅从体育体育的节奏这一点上来谈谈如何进行体育教学。
  所谓节奏其原意是指:“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的现象。”节奏是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一种普遍的存在方式,节奏也存在于人体本身。人本呼吸系统、循环系统、运动系统的活动都具有一定的节奏,这就决定了人本身具有生活上适应节奏的习惯。每当我们在感受对象时,就自然而然地会用节奏的尺度来衡量对象。如果这个对象的运动方式能符合一定的节奏规律,人们就会愉快、舒适,如果这个对象的节奏失调,就会感到别扭。由此可见,节奏是美的一个重要因素。节奏在体育教学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通过动静、张弛、收放、疏密等多种对比和转化,形成强烈的节奏感受,并把体育艺术的节奏转化为学生心理节奏,引起共鸣,产生美感,从而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可见研究体育教学过程的节奏是每一位体育教师所必须的,一位优秀的体育教育能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材、不同的环境等等,合理地安排其节奏,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谈谈影响体育教学节奏美的几个因素。
  动与静是就体育教学活动的外部表现而言的,所谓“动”指的是教学活动中的一种状态,主要表现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积极参与各种练习、竞赛、游戏,以及踊跃发言,热烈讨论,甚至出现争论的场面。所谓“静”指的是教学过程中的一种相对安静状态,这种子状态表面看来是鸦雀无声,实际上学生在凝神听和看,在积极思考,是一种“外静内动”状态。由此看来,“动”并不意味着大强度,大运动量,高密度;“静”也不意味着“死水一潭”,“昏昏欲睡”,而是静中有动,是有生气的静。
  一般说来,在一堂室外体育课中,从头至尾的动和自始至终的静,都应符合教育教学规律。一味的动会使学生筋疲力尽,不堪忍受;一味的静,则会使学生感受到索然无味,无精打采。但有些老师却故意将体育课搞得沸沸扬扬,热热闹闹,教学课变成训练课,追求一种大而无目的的运动量和密度,殊不矢这样做的结果并不理想,严重的甚至还会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这种“动”无美可言。与此相反,有的教师则把体育课上得规规矩矩,安安静静,追求“一律化、军事化”,看书唱独角戏,严重束缚了学生的个性,违背了体育教学特点,这种静也无美可言。
  符合体育教学美要求的体育活动节奏应当是动与静的交替出现和有机结合。间歇性的“动、静”状态的交替出现,对于调节学生的身心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这样的节奏是理想的节奏,也是美的节奏。
  张与弛。俗话说“文武之道有张有弛”,它同样适用于体育教学。心理学试验表明,某种强度的刺激信号如果长时间作用于我们的感官,便全产生疲劳,感受性就会发生障碍。体育教学美感调节的重要方式是使体育活动强度富于变化。具体来说,有张无弛,不能突出波澜和高潮;有弛无张,则平淡无奇。
  大凡有经验的者都善于将学生一张一弛的节奏带入起伏、迭宕、波澜起落的体育艺术情境中去,使他们得到体育艺术美的享受。体育教学究竟考虑应采取什么样的张弛节奏,这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首先,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一般说来,如果是少儿学生,节奏以弛缓各富于变化为宜;对大学生来说,由于其体力和智力有过较长时间适应训练,所以活动内容可以保持在较高的紧张程度上,但也要有松弛的机会。
  从教学内容上看,任何一节课内容都有难易之分和重点与非重点之分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全面把握教材内容的特点,突出某些技术动作重点,突破难点,切忌平均使用力量。
  收与放。收是教师方面的有关活动,放则属于学生与学练有关的活动,教学开始部分的导讲,包括宣布本课的任务,提出学习要求和下达队列口令以及教师系统整理教学内容,强调某一知识、技术或技能,或对学生练习动作的情况及时小结时,要以把技术动作概述讲准确,讲明白为度。当学生对某个技术动作的理解遇到困难时,教师要通过收的办法处理或疏通思路,或传授学习和练习方法,或就某些方面进行必要讲解,以帮助学生解决困难为度,不可节外生枝。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机体对环境的反应不是对情景中的各个部分而是对整体的反映。在体育教学的节奏问题上,除了要妥善解决上述几个关系外,还应注意的是:一方面做到使整顿秩个教学过程有一个贯穿始终的基本节奏,另一方面双要节奏富于对比变化,只强调统一,而不注意对比变化,就会有单调呆板之感受;反之,只顾变化,而不讲统一,又会导致杂乱无章。
  以上所述,仅是本人在教学过程中一点粗浅认识,如有不妥之处,望同行批评指正。
其他文献
所谓“愉快教学法”即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教学方法。具体地说,即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讲究教学艺术,使学生在乐意、心情愉悦的情况下进行学习,从而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提高学习成绩。  政治这门课,尤其是初三政治,理论性较强,学生感觉离自己的生活较远,学起来比较枯燥,因此学习兴趣不高。如何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便成了摆在任课教师面前的一个严峻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
期刊
由于历史的过去性和不可逆转性,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只是文字记载的历史而不是历史的本体。它只能被我们所认识却无法直接体知,只能被我们所理解却无法重复验证。这与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与青少年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都产生了较大的矛盾。因此,形象思维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便显得更为重要了。  1.形象思维可以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历史是有血有肉、多彩多姿的,但又是瞬息即逝、无法
期刊
运用多媒体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要贯彻一个原则、围绕一个中心、抓住一个关键。否则,将会是适得其反的后果,这是我们所不愿看到的。   一个“原则”是指现实性和真实性原则,即素材要紧贴实际。思想政治课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要时刻关注国际国内重大时事。而多媒体教学正有这个优势,通过因特网及时了解和运用有关重大时事及相关的文字、音频、视频和图像材料。比如,关注“4月1日美国军机撞我军
期刊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课堂作为学生和教师的生活世界,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生活,其中既可以接受课程所传授的知识和经验,又影响到学生个性品质的发展。怎样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化为自觉、主动、愉快的学习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以激发学生的认知动机,培养兴趣,使学生在自觉的心理投入中享受学习十分重要。为了使学生在课堂上轻松愉快的学习,我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归纳了以下几种方法。   一、从生活实际中取材  生物学
期刊
政治课的结尾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必须精心设计、讲究艺术,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那么,在政治课的结尾中有哪些好的方式、方法呢?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需要,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归纳式结尾法   即通过归纳、概括使整节课的内容系统化和简洁化。结尾归纳,提纲要领,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就我的实践看,我觉得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效果佳,
期刊
随着课改的逐步深入,“快乐教学”已经成为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甚至于有的地方教育工作者认为,能否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快乐教学”是一堂好课的标准。笔者认为,这种做法使初中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走入了误区。  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快乐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快乐教学”气氛;第二,搜集充分的“快乐”素材;第三,创设“快乐”的教学情景;第四,借助现代化的多媒体教
期刊
1.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有关历史规律,分析预测某一事物的发展趋势,培养学生的历史预见性。比如,在讲授两次世界大战之后,我出了一个题目:针对两次世界大战的原因,结合当前的形势,对战争与和平的前景做一展望。经过引导,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得出了两点结论:①只要帝国主义存在,世界战争的危险就依然存在;②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2.让学生尝试用现代观念去解决历史问题,
期刊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体育运动的理论研究,根据体育运动的内容、形式、作用等特点,对中职生良好品质的影响,进行了一些研究和探索,创编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案和论文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关键词】体育运动、良好品质    九十年代的中职生具有独生子女各方面的明显特征,个性张扬,思维活跃,娇生惯养,依赖成性,以自我为中心倾向明显。独立和责任意识,抗挫折能力,自我调控能力等方面相对较弱。如果我们再不对他们进
期刊
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本,要求学生始终是集体的主人,突出他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因此作为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班级的活动、管理。让每个学生的思维都激活,让每个学生的情感都受到激发,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班级中的主人。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营造浓郁的自主氛围。   以学生为本,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也是从《
期刊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材三者通过复杂的相互作用使教学成为一个动态的统一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采取一定的组织教学形式来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从而实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目的。然而,教无定法,任何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都是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而变化的。怎样抓好小学体育课的组织教学。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根据体育课之特点组织教学。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体育课是通过身体的各种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