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实现“长文短教”探析

来源 :广东教学·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xhain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应实现“长文短教”。其关键在于:紧扣课题,直达文旨;抓住顺序、理清脉络;集中问题,从疑难处突破;以中心句为切入点,开展教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教学方法;长文短教
  人教版小学高年级语文教材大部分都是篇幅较长的文章。由于“长文”内容丰富、信息繁冗,用传统逐层逐段地解析内容的教学模式,常要花费三五个课时,且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如何在额定的课时内把一篇长文章教完,且突破重难点并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对每位高年级语文教师而言无疑是高难度的挑战。其关键在应在于把握以下四点:
  一、紧扣标题,直达文旨
  题目是文本的眼睛,许多文章的标题实际上已涵盖了教学要素。从标题入手,帮助学生快速理清课文脉络,把握主要内容,直达文章的中心,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将相和》一文,篇幅较长,字数达1600多。通过阅读教材,可以发现文章包含“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虽然各有中心,各有起因、经过和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但故事与故事之间又有紧密的联系。文章内容繁多,情节一波三折,而标题《将相和》简短而精悍,区区三字却高度囊括全文,正是实现“长文短教”的突破口。在学生通读全文之后,可抓住标题《将相和》来启发学生质疑:“将”是指谁?“相”又是指谁?“和”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初步解决简单问题之后,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讨较深层次的问题:将相不和的原因?将相和好的经过?将相和好的目的?这样,通过紧扣标题展开教学,使学生能够快速把握文章的中心意旨和内容。
  二、抓住逻辑、理清脉络
  写人、叙事、写活动的长文都有较为严密的逻辑,如:时间顺序、事情发展顺序等等。长文的教学过程要善于引导学生弄清文章脉络,有条理地进行学习。如五年级语文上册的《开国大典》是一篇描写场景的文章,主要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教学时,教师可先提出问题:课文按什么顺序去写?写了哪几个盛大隆重的场面?让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思考问题,很容易清楚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叙述,并划分好四个场面:“入场”“大会”“阅兵”“游行”,那么接下来的学习就水到渠成。文章虽长,但通过从叙述逻辑入手,文章的脉络就分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提高了。
  三、集中问题,从疑难处突破
  所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引导学生思考的关键。具有一定深度和价值的教学问题,可以集中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思考和讨论的兴趣。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起来,会使课堂思维集中,快速达成学习目标,提高教学的效率。“长文短教”的成败通常取决于教师是否能从大量分散的问题中找到核心点,以一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把握文章内容。如六年级《唯一的听众》一文,讲述一个“音乐白痴”成长为“奏出真正音乐”的小提琴手的故事。虽然篇幅较长,但有两条主线贯穿全文:一条是 “我”的心理和行动的变化,另一条是老妇人的语言变化。如果能抓住这两条线索,设计好问题,以问题引航,那么教学就可以事半功倍。因此,我设计了和文章主要内容及教学重点密切相关的几个问题:①“唯一的听众” 是指谁?②“唯一的听众”给了“我”哪些评价?③听了“唯一的听众”的评价,“我”心理和行动上有哪些变化?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学生能够摆脱文本太长的束缚,轻松走进文本, 懂得默默的关怀、真诚的帮助、持久的关注和热情的鼓励能够帮助一個人树立起自信心。同时也能让学生明白: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信心,有恒心,坚持不懈地刻苦学习,一定能获得成功。
  四、以中心句为切入点,开展教学
  文章的中心句在全文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它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浓缩和写作意图的精要概括。教师可以抓住中心句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课堂教学环节会更清晰,也利于学生形成条理性和系统性的思维。以点带面,化繁为简的教学方法,可以大大节省长文的教学时间。如六年级语文中《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文章篇幅较长,内容又包含多个事件和多个人物。通过研读教材,不难发现这些人和事都为了阐明问题,即“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找到中心句后,可进一步设计问题:“你是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先生的这一品质?”自然地引出鲁迅先生生前的四件小事:“笑谈碰壁”“趣谈水浒”“救护车夫”“关心女佣”。讲完每件事例,都引导学生品读感悟中心句“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一节课下来,不仅教学目标完成了,教学重、难点也不攻自破。
其他文献
本报综合消息 1月19日,第四屆全国中小学优秀微课征集活动暨首届连南瑶族自治县“瑶微课”大赛启动仪式在清远市连南瑶族自治县举行。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信息化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杨阳,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项目主任罗志刚,广东省教育厅教育技术中心主任、省电教馆馆长唐连章,省名教师、正高级教师、广东教育学会网络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华师大信息技术学院兼职教授胡铁生,清远市教育局教
【摘要】初中生在发展过程中处于青春期。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在这个阶段也表现出了极强的个性化。比较典型的特点是学生的情绪容易变化明显,思想容易不稳定以及身心发展不够成熟。由于身心发展不同,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状况。有一部分同学会积极主动学习,有一部分就会变的不爱学习,导致两极分化严重。而且这种现象会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不断加重。因此,初中班主任应该做好后进生的管理工作,促进学生积极健康发展。
在全国卷1文综地理试题中,2014、2015年出现了坐标图、等值线图,2016-2019年均出现了坐标图,考查图与知识、能力的关系。地租是影响城市空间结构形成的主要因素,本文以"地租曲线"相关的等值线图、坐标图和立体图三种图形为例,通过解读图表,突破"地租"这一知识重难点的同时,提高读图能力。   课程标准:结合实例,解释城镇和乡村内部的空间结构特征,说明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经济因素是城市空
【摘要】本文针对现在的学校教育大多以升学教育为主,忽视学生幸福感的培养,导致学生受挫能力降低这一问题。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和新课程理念的核心“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作为人师表的我们需让教育“暖”起来,学生“幸福”起来的号召。作为班主任,在日常管理教育中应运用“暖心教育”思想,从学生具体任务、长远目标和锻炼平台出发,让他们把责任感、自律感和坚持感最大限
【摘要】新课程标准强调全体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更注重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和良好思维习惯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学習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要求学生主动深入课堂,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必须以学生为主体。然而,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探究不能是漫无目的的“过去式”,教师应该做好自己的工作。为了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真
【摘要】本文结合学校构建“一校一品”——“梅品文化”办学特色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特色办学,质量立校,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语文学科中,通过加大力度、注意深度和伸展广度等三方面开展教学实施,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文化,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才兼备的“四有”新人。文章希望能为相关的教学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文化自信;梅品文化;办
【摘要】历史人物是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要人物可能影响历史发展的进程,次要人物也会推动历史的变迁。本文尝试从如何利用教材中不那么明显的,或者非正文中,甚至课后阅读延伸出现的历史人物,帮助学生更全面认识历史,使教师完成历史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  【关键词】次要历史人物;课堂教学;高中历史  历史学家钱穆说过:“历史是人事的记录,必是先有了人才有历
一、教学内容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三节“大气环境”(第4课时)。  二、课程标准  课标要求: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三、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讲授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和移动规律、季风环流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联系实际的应用,是各级考试中对大气环流分布知识考查的切入点,意在使学生通过案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兴趣赋予学习神奇的内驱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常听到老师抱怨:谁谁谁为什么那么笨?为什么学那么简单都老学不会?其实,那是因为学生对英语不感兴趣,说白了,是不喜欢任课老师的课,不愿学英语。因此,作为一线老师,要通过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加强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必须不断根据学生实际更新课堂教学手段,用
【摘要】语文是一门学科,也是一门艺术。作为语文老师,要想在教学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没有其它秘诀,必须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好每一个环节。  【关键词】预习;备课;磨课;抓两头  语文这个科目,在我们看来,是不可速成,而要慢工出细活。下面从四大方面谈谈我们语文科组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预则立  《礼记·中庸》 中有这样一句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意思是说,预是成功的基础,不预是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