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呼唤 “新课堂”,这种呼唤是一种富有时代特色的追求,是一种急促而强烈的人心所向!而课堂开始的新课导入则可以看成是“新课堂”的“水之源”、“景之韵”。笔者根据教学实践及初中美术课堂的实际需要,总结出以下一些课堂导入的方法,供同行切磋。
初中美术 课堂教学 情景设置
理想的新课导入,能为学生创设愉悦的学习氛围,增进学生的课题意识,启动学生大脑两半球的功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兴趣,让他们产生强烈的参与欲望,从而使课堂教学顺利地进入最佳态势。
一、情境设置
王国维认为美好的情境设置应具有: “使人感情发达,以达完善之域”的作用。也就是说课堂情境设置是师生的教与学的情感交流的活动,是通过师生共同参与准备,在和谐、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中,进行交流、讨论、发现,使接受主体的自我意识被催生勃发,尤其是求异思维应运而生,一系列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顺利发展,从而有足够的心理能力来承受大胆的质疑和独立的批评,达到认识和实践体验的合理结合,愉悦地接受教学活动。
创设良好的情境,可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笔者在教授十八册第六课《蓝白之美》时,课前把蓝印花布数块及其制成的工艺品布置在教室四周墙壁上,制造出蓝印花布专营店样式,给学生营造一种活生生的氛围。在课堂上教师则以蓝印花布专营店售货员的身份,进行蓝印花布的出售工作,通过回答问题的方式出售专营店的“商品”来检验学生对蓝印花布知识的了解,直接进入新课内容。由于教师在此环节的引导和促进,通过给回答正确的学生以“商品”来奖励的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课堂的氛围,为本课知识的学习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讲述故事
著名美籍华人科学家杨振宁曾说:“一个人要出成果,原因之一就是要顺乎自己的兴趣,然后再结合社会的需要来发展自己的特长。有了兴趣,‘苦’就不是苦,而是乐。到了这个境地,工作学习就容易出成果了。”讲故事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的兴趣。使原本枯燥无味的内容变得妙趣横生,如:我在讲授十八册第七课《展示的艺术》(国标本江苏版九年义务教育美术实验教材,下同)一课时,通过讲述解放前某次茅台酒参加国际博览会,由于包装简单、展台设计比较朴素、不显眼,无人问津,结果还是茅台酒厂一位员工灵机一动,故意失手打碎一瓶酒,这时酒香四溢,顿时引起了整个会场人员的关注,大获全胜,成为誉满全球的名酒。这个故事,直接讲出了展示设计的作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的热情一直很高,最后顺利完成了本课的学习任务。
三、感悟影片
美术是人类创造的一种精神产品,它有别于听觉艺术的音乐、语言艺术的文学,是具有造型性、可视性、静态性、物质性的一种空间艺术。美术欣赏就是体会这一精神产品的一个过程,是实现培养学生良好素质的重要手段。事实上,初中的学生,已经具有较高的审美能力,他们特别喜欢电影大片,无论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针对这一特点,笔者在教学十四册第十课《中国古代书法》(欣赏课)课时,课堂开始就播放电影《卧虎藏龙》中玉蛟龙舞剑的片段让学生欣赏,然后来回答问题“从舞剑中你领悟到什么?舞剑与中国古代书法有什么联系呢?”其实通过影片的欣赏,学生很容易就可以回答“古代书法家从舞剑的过程中领悟到书法的道理,中国古代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这样通过电影大片,引导学生进入美术欣赏课程,就显得特别容易了。
四、走近生活
生活是学习的主动力,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为生活服务。可能许多教师都发现,新课程标准下编写的新教材,不一例外的贴近生活,尤其是美术教科书更是从生活出发,为生活服务。这一切都为我们从学生的生活体验、情感中去引导知识的学习提供了便利。比如笔者在教学十五册第二课《关注你、我、他》一课时,就通过这种方法来引导的,先提问“生活中你比较欣赏(或尊重、崇拜、喜欢)的朋友、长辈、英雄、明星有那些?他们哪些地方吸引你,值得你对他们产生上述感觉?”接着展示笔者自己收集的明星写生绘画作品和自己的部分人物绘画作品,请学生来讨论这些人物作品,引出本课学习内容 ----关注身边的人物。
五、调查实践
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呢?首先,要帮助学生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在开展有效的接受学习的同时,通过自主参与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苏霍姆林斯基曾说: “应让学生通过实践去证明一个解释或推翻另一个解释”。那如何真正使学生在教学中通过自己操作、实验等去发现规律呢?方法很简单,就是增加实践课。如:学习十三册第五课《当一回蔡伦》这一课时,我利用课外时间带领学生来到我校的社会实践基地之一----本地的废纸回收厂,组织学生观看各种不同品种的纸张,通过观察、触摸、体验与主动参与探索,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和自觉性得到了很好的培养,不仅本课的教学任务顺利完成,还激发了学生以后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六、游戏点题
好奇是学生心理的共同特点,设疑能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好奇心又能转化成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设疑的方式很多,但我认为,假如与学生最喜欢的游戏结合起来,可能是最好的方法之一。如,我在要讲授十八册第八课《城市客厅》时,就利用课件将北京天安门广场图片分成 20块小图,制作成猜图游戏,每次出现一小塊,请学生来猜,看出现几格时才能猜出来。猜出后点激出现完整画面,引出城市客厅概念(城市广场因其特有的功能被人们形象的称为“城市客厅”),直接点明课题。使学生很好的理解了本来不容易接受的课题。
七、因势利导
求异思维的主导特征和功能是立异创新,它是创造性思维形成的关键和核心,因势利导、巧妙置疑是培养求异思维的问路石。教师应重视学生思维中与众不同的现象和独树一帜的见解,在教学中巧设 “悬念”。比如笔者在教学十六册第四课《以刀代笔》一课时,首先出示年画“门神”,然后提问:“你认识画中的人物吗?知道这是什么画种吗?”“你知道这种批量生产的古代年画是如何制作的吗?”通过巧妙的运用“悬念”,使学生在回答时进行讨论,既解决了知识的传授又激发了创作的热情。
实践告诉我们,只有运用合理的导入方法,才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愿望,才能真正起到优化教学过程的目的。
初中美术 课堂教学 情景设置
理想的新课导入,能为学生创设愉悦的学习氛围,增进学生的课题意识,启动学生大脑两半球的功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兴趣,让他们产生强烈的参与欲望,从而使课堂教学顺利地进入最佳态势。
一、情境设置
王国维认为美好的情境设置应具有: “使人感情发达,以达完善之域”的作用。也就是说课堂情境设置是师生的教与学的情感交流的活动,是通过师生共同参与准备,在和谐、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中,进行交流、讨论、发现,使接受主体的自我意识被催生勃发,尤其是求异思维应运而生,一系列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顺利发展,从而有足够的心理能力来承受大胆的质疑和独立的批评,达到认识和实践体验的合理结合,愉悦地接受教学活动。
创设良好的情境,可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笔者在教授十八册第六课《蓝白之美》时,课前把蓝印花布数块及其制成的工艺品布置在教室四周墙壁上,制造出蓝印花布专营店样式,给学生营造一种活生生的氛围。在课堂上教师则以蓝印花布专营店售货员的身份,进行蓝印花布的出售工作,通过回答问题的方式出售专营店的“商品”来检验学生对蓝印花布知识的了解,直接进入新课内容。由于教师在此环节的引导和促进,通过给回答正确的学生以“商品”来奖励的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课堂的氛围,为本课知识的学习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讲述故事
著名美籍华人科学家杨振宁曾说:“一个人要出成果,原因之一就是要顺乎自己的兴趣,然后再结合社会的需要来发展自己的特长。有了兴趣,‘苦’就不是苦,而是乐。到了这个境地,工作学习就容易出成果了。”讲故事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的兴趣。使原本枯燥无味的内容变得妙趣横生,如:我在讲授十八册第七课《展示的艺术》(国标本江苏版九年义务教育美术实验教材,下同)一课时,通过讲述解放前某次茅台酒参加国际博览会,由于包装简单、展台设计比较朴素、不显眼,无人问津,结果还是茅台酒厂一位员工灵机一动,故意失手打碎一瓶酒,这时酒香四溢,顿时引起了整个会场人员的关注,大获全胜,成为誉满全球的名酒。这个故事,直接讲出了展示设计的作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的热情一直很高,最后顺利完成了本课的学习任务。
三、感悟影片
美术是人类创造的一种精神产品,它有别于听觉艺术的音乐、语言艺术的文学,是具有造型性、可视性、静态性、物质性的一种空间艺术。美术欣赏就是体会这一精神产品的一个过程,是实现培养学生良好素质的重要手段。事实上,初中的学生,已经具有较高的审美能力,他们特别喜欢电影大片,无论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针对这一特点,笔者在教学十四册第十课《中国古代书法》(欣赏课)课时,课堂开始就播放电影《卧虎藏龙》中玉蛟龙舞剑的片段让学生欣赏,然后来回答问题“从舞剑中你领悟到什么?舞剑与中国古代书法有什么联系呢?”其实通过影片的欣赏,学生很容易就可以回答“古代书法家从舞剑的过程中领悟到书法的道理,中国古代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这样通过电影大片,引导学生进入美术欣赏课程,就显得特别容易了。
四、走近生活
生活是学习的主动力,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为生活服务。可能许多教师都发现,新课程标准下编写的新教材,不一例外的贴近生活,尤其是美术教科书更是从生活出发,为生活服务。这一切都为我们从学生的生活体验、情感中去引导知识的学习提供了便利。比如笔者在教学十五册第二课《关注你、我、他》一课时,就通过这种方法来引导的,先提问“生活中你比较欣赏(或尊重、崇拜、喜欢)的朋友、长辈、英雄、明星有那些?他们哪些地方吸引你,值得你对他们产生上述感觉?”接着展示笔者自己收集的明星写生绘画作品和自己的部分人物绘画作品,请学生来讨论这些人物作品,引出本课学习内容 ----关注身边的人物。
五、调查实践
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呢?首先,要帮助学生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在开展有效的接受学习的同时,通过自主参与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苏霍姆林斯基曾说: “应让学生通过实践去证明一个解释或推翻另一个解释”。那如何真正使学生在教学中通过自己操作、实验等去发现规律呢?方法很简单,就是增加实践课。如:学习十三册第五课《当一回蔡伦》这一课时,我利用课外时间带领学生来到我校的社会实践基地之一----本地的废纸回收厂,组织学生观看各种不同品种的纸张,通过观察、触摸、体验与主动参与探索,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和自觉性得到了很好的培养,不仅本课的教学任务顺利完成,还激发了学生以后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六、游戏点题
好奇是学生心理的共同特点,设疑能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好奇心又能转化成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设疑的方式很多,但我认为,假如与学生最喜欢的游戏结合起来,可能是最好的方法之一。如,我在要讲授十八册第八课《城市客厅》时,就利用课件将北京天安门广场图片分成 20块小图,制作成猜图游戏,每次出现一小塊,请学生来猜,看出现几格时才能猜出来。猜出后点激出现完整画面,引出城市客厅概念(城市广场因其特有的功能被人们形象的称为“城市客厅”),直接点明课题。使学生很好的理解了本来不容易接受的课题。
七、因势利导
求异思维的主导特征和功能是立异创新,它是创造性思维形成的关键和核心,因势利导、巧妙置疑是培养求异思维的问路石。教师应重视学生思维中与众不同的现象和独树一帜的见解,在教学中巧设 “悬念”。比如笔者在教学十六册第四课《以刀代笔》一课时,首先出示年画“门神”,然后提问:“你认识画中的人物吗?知道这是什么画种吗?”“你知道这种批量生产的古代年画是如何制作的吗?”通过巧妙的运用“悬念”,使学生在回答时进行讨论,既解决了知识的传授又激发了创作的热情。
实践告诉我们,只有运用合理的导入方法,才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愿望,才能真正起到优化教学过程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