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自然科学的课堂教学会让学生真正走进生活,走进自然,积累丰富的经验,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重视自然科学的教学,鼓励学生主动探究,主动钻研,为培养新型的科技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科学教学 学习习惯 培养方法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下,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培养更多的科技型人才,我们要从小做起,认真对待自然科学教学。对此,学科教学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探究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养成学习科学的良好习惯。
一、良好的观察能力的培养
根据学科特点可知,学习自然科学必备的一个能力即为观察能力,培养良好的观察能力是学好科学的重要前提。实践证明,古往今来一些科学家所取得的成就无不是在持久的、细致入微的观察中取得的,如牛顿就是不断地观察大家熟视无睹的苹果落地现象,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著名科学家竺可桢通过24年的观察并做物候记录,发现了太阳黑子活动周期和植物花开花落等物候之间的关系;达尔文在不断地观察与实验中,写出了著名的《物种起源》。因此,要学好科学,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在具体的课堂操作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有目的、有重点地观察,要学会运用自己的感官(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全方面地、多角度地观察并要适时地做好记录。一定要避免“走马观花”式的观察,只看个表面现象,图个红花热闹。
二、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的培养
主动探究、主动钻研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学好科学的核心。可是在具体的课堂操作中,教师往往会忽略这一点,唯恐讲得不够明白,学生不会,想方设法地用语言、用具体的实验步骤告诉学生答案,久而久之,学生便听之任之,遇到困惑不会主动钻研、探究,只等老师公布答案,对于实验更是等待老师给出实验步骤,按部就班地得出实验结论即可。因此,我们在实际教学中,一定要避免此类事情的发生,首先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遇到问题,不依赖老师,不等待既定的答案,能自觉主动地探究,自主寻找问题的答案。在此过程中,教师的引领和指导作用是必不可少的,逐步使学生养成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
三、养成动手又动脑的学习习惯
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往往是乐于动手,但不善于动脑,面对各种实验器材,往往盲目地急于操作,实验中只顾“热闹”,看不到“门道”。科学教育中要促使学生养成动手与动脑结合的学习习惯,引领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动手之前要明确动手操作的目的,弄清要解决的问题,预测可能获得的结果,制订实验方案,即动手之前先动脑。活动中要提醒学生手、脑、眼、鼻、耳多种器官并用,及时捕捉事物的细微变化,善于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从直观形象中抽象出事物的本质。
如在探究《电磁铁》的性质时,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对于电磁铁感兴趣的问题,其次,让每个研究小组对本组感兴趣的问题,先提出预测,再根据多种实验材料,提出实验方案,最后,动手实验寻求问题的答案。同时在活动中,要使学生养成勤于做科学笔记的习惯,及时记录下自己瞬间闪现的智慧火花,把观察的现象、发现的问题、预测的结果、对现象的分析、对活动的感悟,都及时记录下来,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养成动手又动脑的学习习惯。这样才是真正意义的探究,才能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技素养。
四、养成总结反思的学习习惯
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得到的结果往往是出人意料的,面对此种情况,教师不要操之过急,既不要指责学生,又不要急于给出预期的答案,要积极地鼓励学生,用赏识的眼光评价学生的探究精神,并耐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审查反思,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反复实验,重新成功,学生会收益很大。
如学生在进行电路的连接时,经常会出现小灯泡不亮的情况,这时老师不要急于帮助学生查找线路故障,而要激励学生合作讨论、自主分析,都有哪些因素可能导致小灯泡不亮,学生会饶有兴致地合作分析出很多种原因,然后根据这些可能出现的问题,对线路进行检查,找到问题所在。这样对待“失败”,学生受益匪浅,因为强烈地自发地反思过程,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善于总结反思的学习习惯,正确看待“失败”,使之成为获得锻炼和发展的契机,通过总结反思,使学生在成败中皆受益。
五、养成善于开发利用科学资源的习惯
小学科学具有丰富的课程资源,教材只是课程实施的一种文本性资源,不是课程的全部,教师要引领学生到家庭和生活中学科学用科学。然而现实中,大多数小学生是独生子女,家庭舍得为孩子的学习投入,在家长看来,支持孩子学习科学,就是大量地购买课外科技读物或科技音像资料,而开发孩子智力,就只会采用购买智力玩具的途径。长此以往,孩子们养成了唯书本而学、唯现成用具而用的被动学习习惯,不会从生活中发现科学,更谈不上开发生活资源学科学。
因此,小学科学教育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以敏锐机警的视角,挖掘生活中的科学资源。比如要引导学生善于收集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变废为宝,使之成为可利用的科学实验资源,如废弃的饮料盒罐,可以做土电话、可以做听诊器、可以做小昆虫观察盒等很多实验。还有小药瓶、饮料吸管、导线、铁钉、小磁铁、小木片、泡沫塑料板、螺丝、螺母、食品包装盒、袋、绳等,都可以用来做出精彩的科学实验。因此,科学教育要使学生养成善于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习惯,课程资源的重要价值正在于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多种发展机会、发展条件、发展时空和发展途径,这正是科学教育的内涵。
总之,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主动探究、动手动脑、总结反思的学习习惯等一些良好的学习品质,远比获取知识的多少更重要,良好的学习品质的形成,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也对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方面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关键词: 科学教学 学习习惯 培养方法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下,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培养更多的科技型人才,我们要从小做起,认真对待自然科学教学。对此,学科教学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探究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养成学习科学的良好习惯。
一、良好的观察能力的培养
根据学科特点可知,学习自然科学必备的一个能力即为观察能力,培养良好的观察能力是学好科学的重要前提。实践证明,古往今来一些科学家所取得的成就无不是在持久的、细致入微的观察中取得的,如牛顿就是不断地观察大家熟视无睹的苹果落地现象,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著名科学家竺可桢通过24年的观察并做物候记录,发现了太阳黑子活动周期和植物花开花落等物候之间的关系;达尔文在不断地观察与实验中,写出了著名的《物种起源》。因此,要学好科学,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在具体的课堂操作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有目的、有重点地观察,要学会运用自己的感官(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全方面地、多角度地观察并要适时地做好记录。一定要避免“走马观花”式的观察,只看个表面现象,图个红花热闹。
二、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的培养
主动探究、主动钻研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学好科学的核心。可是在具体的课堂操作中,教师往往会忽略这一点,唯恐讲得不够明白,学生不会,想方设法地用语言、用具体的实验步骤告诉学生答案,久而久之,学生便听之任之,遇到困惑不会主动钻研、探究,只等老师公布答案,对于实验更是等待老师给出实验步骤,按部就班地得出实验结论即可。因此,我们在实际教学中,一定要避免此类事情的发生,首先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遇到问题,不依赖老师,不等待既定的答案,能自觉主动地探究,自主寻找问题的答案。在此过程中,教师的引领和指导作用是必不可少的,逐步使学生养成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
三、养成动手又动脑的学习习惯
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往往是乐于动手,但不善于动脑,面对各种实验器材,往往盲目地急于操作,实验中只顾“热闹”,看不到“门道”。科学教育中要促使学生养成动手与动脑结合的学习习惯,引领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动手之前要明确动手操作的目的,弄清要解决的问题,预测可能获得的结果,制订实验方案,即动手之前先动脑。活动中要提醒学生手、脑、眼、鼻、耳多种器官并用,及时捕捉事物的细微变化,善于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从直观形象中抽象出事物的本质。
如在探究《电磁铁》的性质时,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对于电磁铁感兴趣的问题,其次,让每个研究小组对本组感兴趣的问题,先提出预测,再根据多种实验材料,提出实验方案,最后,动手实验寻求问题的答案。同时在活动中,要使学生养成勤于做科学笔记的习惯,及时记录下自己瞬间闪现的智慧火花,把观察的现象、发现的问题、预测的结果、对现象的分析、对活动的感悟,都及时记录下来,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养成动手又动脑的学习习惯。这样才是真正意义的探究,才能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技素养。
四、养成总结反思的学习习惯
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得到的结果往往是出人意料的,面对此种情况,教师不要操之过急,既不要指责学生,又不要急于给出预期的答案,要积极地鼓励学生,用赏识的眼光评价学生的探究精神,并耐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审查反思,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反复实验,重新成功,学生会收益很大。
如学生在进行电路的连接时,经常会出现小灯泡不亮的情况,这时老师不要急于帮助学生查找线路故障,而要激励学生合作讨论、自主分析,都有哪些因素可能导致小灯泡不亮,学生会饶有兴致地合作分析出很多种原因,然后根据这些可能出现的问题,对线路进行检查,找到问题所在。这样对待“失败”,学生受益匪浅,因为强烈地自发地反思过程,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善于总结反思的学习习惯,正确看待“失败”,使之成为获得锻炼和发展的契机,通过总结反思,使学生在成败中皆受益。
五、养成善于开发利用科学资源的习惯
小学科学具有丰富的课程资源,教材只是课程实施的一种文本性资源,不是课程的全部,教师要引领学生到家庭和生活中学科学用科学。然而现实中,大多数小学生是独生子女,家庭舍得为孩子的学习投入,在家长看来,支持孩子学习科学,就是大量地购买课外科技读物或科技音像资料,而开发孩子智力,就只会采用购买智力玩具的途径。长此以往,孩子们养成了唯书本而学、唯现成用具而用的被动学习习惯,不会从生活中发现科学,更谈不上开发生活资源学科学。
因此,小学科学教育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以敏锐机警的视角,挖掘生活中的科学资源。比如要引导学生善于收集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变废为宝,使之成为可利用的科学实验资源,如废弃的饮料盒罐,可以做土电话、可以做听诊器、可以做小昆虫观察盒等很多实验。还有小药瓶、饮料吸管、导线、铁钉、小磁铁、小木片、泡沫塑料板、螺丝、螺母、食品包装盒、袋、绳等,都可以用来做出精彩的科学实验。因此,科学教育要使学生养成善于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习惯,课程资源的重要价值正在于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多种发展机会、发展条件、发展时空和发展途径,这正是科学教育的内涵。
总之,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主动探究、动手动脑、总结反思的学习习惯等一些良好的学习品质,远比获取知识的多少更重要,良好的学习品质的形成,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也对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方面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