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岁今春,暴雪袭击我国南部地区。这场50年以至百年一遇的罕见的、突然降临的南方大雪灾,其范围之大,连锁反应之猛,危害之严重,抗御之艰难,都大大出乎预料。
这场历时20多天的大雪灾害中,铁路停运了,公路堵塞了,机场封闭了,电力中断了,数万公里的输电线路被毁,数十万车辆被堵在路上,数百万民众被困在火车站、汽车站、机场(仅广州火车站广场及周边的封路区域约5.7平方公里,人如潮涌,最多时滞留人数40万人)。这对一个国家来说,这无疑是一场严峻的考验:考验了政府,考验了领导干部,也考验了人民群众!
目前,抗击冰雪冻灾虽然已经取得阶段性胜利,但灾区的灾后重建和恢复生产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在这样一场严峻的考验之后,冷静下来,我们应该思考大雪灾给予我们怎样的启示?从中吸取些什么经验教训?如何建立健全相应的、长效的应急机制?
大雪灾给我们的启示、经验和教训,最重要的无疑是建立健全长效应急机制,这个机制至少包括四个方面:
长期的宣传机制——进一步强化“居安思危”忧患意识,而且要警钟长鸣。人类需应对的重大自然灾害很多,诸如大雪、冰雹、地震、海啸、洪涝、大旱、泥石流等等,而大多重大自然灾害常常都是料想不到、不期而至的。早在5年前,党的十六大刚刚闭幕,胡锦涛总书记就赴西柏坡,重温“两个务必”,警示全党“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又突强调了“四个一定要”,第一个就是“一定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更好地应对各种可能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更好地走科学发展道路,更好地推进现代化建设”。这种对“忧患意识”的急切呼唤,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对党情、国情、世情的深刻理解和执政意识上的一种清醒。
有力的应急机制——建立健全强大有力的应急机制,是应对突发灾害的关键。在作规划、搞建设时应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标准;要着力提高项目的抗灾能力,提高建设材料、施工质量的标准等;要把国家安全的战略思路从应对传统安全转向应对综合安全为主,并将抗灾、防灾的物资贮备和空运纳入国家的安全战略规划,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做出反应,有效地减少和降低灾害带来的人民和财产损失;要加强发展与安全方面的国际合作;要提高人民群众的整体防灾、抗灾能力。
有效的预警机制——进一步提高自然灾害的预警能力。尽管科学倡明的今天,先进的气象观测已经为我们否定了“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的陈词旧论,但这场持续了20多天的南方大雪冻灾,却是我国气象部门的一个“盲点”。我国气象部门虽然已从天气预报3—5天延展到预报10之内的天气趋势,但对10—30天范围内的天气预报还处于“空白”的景况。 “对重大气象灾害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评估,是一个世界难题。” 国家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坦然承认,并说:“中国气象局目前还缺乏相关的业务,这将是中国气象今年的工作重心之一。”建立有效的、长效的预警机制,对重大自然灾害可能造成的影响提前预报,才能为应对重大自然灾害作好充分的准备。
灾后的应对机制——要提高防止灾后“次生灾害”的能力,重大自然灾害往往会引发连锁的其他自然灾害。如这次南方大雪灾,由于长时间的低温雨雪冰冻,可能会引发山林火灾,饮用水源污染,还有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农林病虫害等。这都需要建立健全相对应的长效机制,为灾后重建和灾后安全作好预防措施。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灾难也是教科书,它以悲壮的形式触动着人们的思想意识,以反面的教训引导人们跨入真理的大门。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有备”方能“无患”。突发性的自然灾害在所难免,只要我们居安思危,警钟常鸣,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不存侥幸之心,不打无准备之仗,就一定能够降低灾害损失,确保国民经济平稳均衡发展。
这场历时20多天的大雪灾害中,铁路停运了,公路堵塞了,机场封闭了,电力中断了,数万公里的输电线路被毁,数十万车辆被堵在路上,数百万民众被困在火车站、汽车站、机场(仅广州火车站广场及周边的封路区域约5.7平方公里,人如潮涌,最多时滞留人数40万人)。这对一个国家来说,这无疑是一场严峻的考验:考验了政府,考验了领导干部,也考验了人民群众!
目前,抗击冰雪冻灾虽然已经取得阶段性胜利,但灾区的灾后重建和恢复生产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在这样一场严峻的考验之后,冷静下来,我们应该思考大雪灾给予我们怎样的启示?从中吸取些什么经验教训?如何建立健全相应的、长效的应急机制?
大雪灾给我们的启示、经验和教训,最重要的无疑是建立健全长效应急机制,这个机制至少包括四个方面:
长期的宣传机制——进一步强化“居安思危”忧患意识,而且要警钟长鸣。人类需应对的重大自然灾害很多,诸如大雪、冰雹、地震、海啸、洪涝、大旱、泥石流等等,而大多重大自然灾害常常都是料想不到、不期而至的。早在5年前,党的十六大刚刚闭幕,胡锦涛总书记就赴西柏坡,重温“两个务必”,警示全党“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又突强调了“四个一定要”,第一个就是“一定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更好地应对各种可能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更好地走科学发展道路,更好地推进现代化建设”。这种对“忧患意识”的急切呼唤,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对党情、国情、世情的深刻理解和执政意识上的一种清醒。
有力的应急机制——建立健全强大有力的应急机制,是应对突发灾害的关键。在作规划、搞建设时应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标准;要着力提高项目的抗灾能力,提高建设材料、施工质量的标准等;要把国家安全的战略思路从应对传统安全转向应对综合安全为主,并将抗灾、防灾的物资贮备和空运纳入国家的安全战略规划,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做出反应,有效地减少和降低灾害带来的人民和财产损失;要加强发展与安全方面的国际合作;要提高人民群众的整体防灾、抗灾能力。
有效的预警机制——进一步提高自然灾害的预警能力。尽管科学倡明的今天,先进的气象观测已经为我们否定了“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的陈词旧论,但这场持续了20多天的南方大雪冻灾,却是我国气象部门的一个“盲点”。我国气象部门虽然已从天气预报3—5天延展到预报10之内的天气趋势,但对10—30天范围内的天气预报还处于“空白”的景况。 “对重大气象灾害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评估,是一个世界难题。” 国家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坦然承认,并说:“中国气象局目前还缺乏相关的业务,这将是中国气象今年的工作重心之一。”建立有效的、长效的预警机制,对重大自然灾害可能造成的影响提前预报,才能为应对重大自然灾害作好充分的准备。
灾后的应对机制——要提高防止灾后“次生灾害”的能力,重大自然灾害往往会引发连锁的其他自然灾害。如这次南方大雪灾,由于长时间的低温雨雪冰冻,可能会引发山林火灾,饮用水源污染,还有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农林病虫害等。这都需要建立健全相对应的长效机制,为灾后重建和灾后安全作好预防措施。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灾难也是教科书,它以悲壮的形式触动着人们的思想意识,以反面的教训引导人们跨入真理的大门。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有备”方能“无患”。突发性的自然灾害在所难免,只要我们居安思危,警钟常鸣,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不存侥幸之心,不打无准备之仗,就一定能够降低灾害损失,确保国民经济平稳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