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耀邦之子胡德平:从知识界走向政坛

来源 :党史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doo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是胡耀邦的长子,别人对他的印象,却是“朴素、勤奋、厚道”。胡德平外貌酷似胡耀邦,加上长期跟随胡耀邦生活的缘故,他的许多爱好、兴趣也与父亲有共同之处。实际上,胡德平在进入政界以前,是一位标准的学者。他常说:“父亲廉洁、正直的品格,严谨的治学态度,渴求知识、追求真理的精神,是留给我们后代最宝贵的财富。”
  起伏的身世
  胡德平是胡耀邦的长子,1942年生于延安。胡德平3岁那年,任冀察辽军区第四纵队政委的胡耀邦与李昭要奔赴解放战争前线,参加保卫张家口的战役,便将胡德平留在了后方。
  可怜天下父母心,每当前线有人去后方,李昭总要给孩子捎些衣物食品。
  可胡耀邦對儿子要求特别严格,任何时候都不允许有丁点儿特殊化,哪怕孩子才3岁。他严肃地说:“现在延安还很困难,不能让我的孩子比别人的孩子吃得好些穿得好些,一定要顾全大局,对别人的孩子也要一视同仁,不能让自己的孩子从小就有一种优越感。孟子日:‘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我们是党的干部,理应比占人做得更好。”
  从那以后,李昭每次给儿子捎东西,都是同别人的一样。有时她还掏钱买些同样的东西,分送给留在后方的其他孩子,胡德平自小就没享受过特殊优待。
  1963年,胡德平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尽管毕业后,胡德平没有再回过母校,但北京大学历史系的老师们对于这位学生并不陌生,“他1963年入学,1967年毕业。那时候,虽然‘文革’还没有开始,但已经是山雨欲来风满楼了。
  个体的境遇总是无可避免地印上时代的悲欣。胡德平相对安逸的成长,到大学的最后阶段突生变故。大学同学刘俊文曾回忆——
  胡德平的专业是近现代史,他非常虚心,读书的时候,经常请教同学“这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这么讲”……1962年,国家经济形势好转,“反修反帝”斗争开始。1963年,胡德平在学生宿舍成立了“毛选学习小组”,第一篇讲的就是《青年运动的方向》和《五四运动》。大家讨论学校生活远离工农,想退学,下厂乡,到生活的第一线去。最终这个“学习小组”被校方定为“小集团组织”。
  1966年上半年,形势变化。胡耀邦被打成“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胡德平也因此被打为“黑五类”,在第二体育馆内挨批斗,后被关进“牛棚”。1968年,学校毕业分配,作为“黑五类”,胡德平未能分配。
  毕业后,刘俊文去胡德平在富强胡同的家里取寄存的行李时,胡德平的外婆叹息:“我们家德平最革命,结果他最倒霉。”
  直到1972年,在被送到农场劳动锻炼、分配到北京工厂“接受再教育”后,胡德平终于被“落实政策”,安排到中国历史博物馆工作。
  1977年3月,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革命博物馆、故宫等部门的工作人员集体到河北石家庄干校接受“锻炼”,种粮食、种菜、养猪……
  “那时,胡德平是指导员。最脏最累的活——起猪圈,也和大家一起干、一样干。干校养了近60头猪,每星期起一次猪圈。猪粪和猪尿的混合物加起来有齐膝深。大家穿着靴子,或者干脆光脚跳进去,用铁锨起,一锨就有20斤重,最后常常满身满脸都是脏物……”中国博物馆的退休职工马秀回忆起当年与胡德平一起劳动的情景,十分感慨。
  曾任中国博物馆学会副理事长的范世民当年和胡德平是同事,胡德平给他留下的印象是“朴素、勤奋、厚道”。“胡德平一点都不讲究,每天吃饭就一个铝饭盒,既装饭,也装菜,最后还用这个饭盒喝水。吃饭总是很快,三下五除二就吃完了。”“生活相当朴素。有一次,我去他家。看到他的房间简单得只有一个铺盖和一个小电风扇。那时他父亲胡耀邦已经是党的总书记了。”
  一次,胡德平去西藏征集文物期间,范世民去胡家送工资,竟看到胡耀邦在院子里抱着孙子——那时胡德平的妻子安黎刚生完孩子,很希望胡德平能留在北京帮忙照顾,但胡德平并没有向组织反映当时的困难,在西藏待了三个月才回京。
  “因为爱钻研业务,后来他成了领导,但和大家一直相处融洽。那时中午休息的时候,我喜欢和另一个同事杀几盘,一次过了午休时间,我们还在下棋,胡德平就走过来笑着端走棋盘,说,‘下什么下,两个臭棋’。没有板着脸批评人,也没有耽误工作。”范世民回忆说。
  1984年,胡德平调中共中央整党办公室,开始了仕途生涯,他的平易谦和的性格并没有因此而改变。
  1988年,胡德平改任统战部第五局局长,主管各经济组织的统战工作。胡耀邦逝世后,他曾一度沉寂,很少出头露面,也很少发表文章,一天到晚在统战部兢兢业业地工作。1992年,胡德平进中央党校学习。在推选参加党的“十四大”代表时,他出入意料地以较高的票数当选为代表,参加了党的“十四大”。1993年至1998年,胡德平担任全国工商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2003年至2006年12月,胡德平担任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党组书记,2003年至2008年,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第一副主席。
  受父亲的影响颇深
  胡德平成为舆论的焦点是在2006年11月下旬。他在接受某媒体采访时,提出了“清算民企‘第一桶金’就是否定改革成绩”的观点,一时间他被推至舆论的风口浪尖,赞之者有之,骂之者亦有之。
  事实上,自从胡德平到全国工商联工作,不管是赞是骂,他对于民营企业的呵护之心是一以贯之的。 对于民营企业与私营经济的看法和认识,胡德平多少受到父亲胡耀邦的一些影响,他曾向《亚洲周刊》回忆——
  1971年“文革”中,当时全国上下大兴“斗私批修”。这时父亲已从河南的“五七干校”回京。他从报纸上看到一些地方纷纷关闭农村集市贸易的自由市场,不禁叹气,他问我,什么叫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怎么看集贸市场?我回答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就是有资本家、有资本还有剩余劳动。集贸市场赚到钱了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父亲向我详尽地讲解了物物交换和资本增值的区别,分析了农村集贸市场的交易方式与资本增值生产方式的本质区别。后来,父亲又问我对“斗私批修”怎么看,我说私是万恶之源,父亲却说,不对,私心、私的观念是意识形态问题,不能把这个与私有制混为一谈。   早在改革开放初期,胡耀邦就对个体工商户的“冒头”,对私营企业的发展表示赞成鼓励。他非常支持一些人不端国家铁饭碗,不吃国家大锅饭,自谋出路,自己创业,并把它称为“光彩事业”而大力倡导。对于民企,胡德平呵护有加。“我觉得对待民企还是应该像对待孩子一样,如果出现问题,家长要反躬自问的是,我们给予民营企业早期奶水够不够?我们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学前教育。”
  事实上,作为全国工商联党组书记、第一副主席的胡德平对于民营企业,除了为他们的权利鼓与呼,并没有忘记他们对于社会应有的责任。从最开始的支持和鼓励私营企业的发展,到后来已经转变为“企业公民”的观点,要求民营企业对社会尽责。
  “中国为什么要改革”
  胡德平外貌酷似胡耀邦,加上长期跟随胡耀邦生活的缘故,他的许多爱好、兴趣也与父亲有共同之处。他常戴副眼镜,显得温文尔雅,有很浓厚的书生气。他爱看书,喜欢一个人独立思考。
  实际上,胡德平在进入政界以前,是一位标准的学者。他常说:“父亲廉洁、正直的品格,严谨的治学态度,渴求知识、追求真理的精神,是留给我们后代最宝贵的財富。”
  从知识界走向政坛的胡德平,从外表到气质到作风都与胡耀邦有许多共同之处。他牢记实事求是的原则,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廉洁奉公,勤勤恳恳,忘我工作,深受赞誉。
  2011年初,胡德平出版了新著《中国为什么要改革——思忆父亲胡耀邦》,这本书收集了他近年来撰写的二十多篇文章,回顾和探究了胡耀邦关于改革的各种观点和思想的发展过程,涉及的时间跨度从20世纪60年代直至整个80年代。有人评价,此书通过研究胡耀邦的改革思想发展历程,为改革开放思想史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样本。但胡德平并不这样认为:“我希望做这样的样本出来,但我这个不能说是样本吧。我希望有更好总结文革、总结改革开放、总结我们党的历史的书籍出来。”
  胡德平说自己的性格和父亲很像,乐观,活跃,愿意思考。有人说他是一位学者出身的政坛人物,有着浓厚的书生气,父亲胡耀邦对他的评价也是“书生气太浓”。
  胡德平自己则说:“书生气对于写点东西、整理点材料还是有好处的。我这个人是有话就想表达、有观点就要讲的,但是我不喜欢发牢骚,也不喜欢调侃,我觉得人一定要重视自己的表达权,这是公民的基本权利。”
  (据《湘潮》《南方人物周刊》)
其他文献
从1999年起,40岁的李小鹏出任华能集团总经理、党组书记、董事长,从而正式执掌华能。2008年,李小鹏突然辞去华能集团董事长一职,调任山西省副省长,引起媒体一片哗然。关于李小鹏,外界议论颇多,但他却很少接受采访,为人十分低调……  出生时遇到意外  李鹏与朱琳共育有2子1女。其中,长子李小鹏继承父亲衣钵,学习电力专业,现任十八届中央候补委员,山西省委副书记、省政府党组书记、省长。李鹏在其撰写的一
期刊
生活在严以律己又充满浓浓温情氛围的家庭里,朱燕来和朱云来无疑也受到了父母为人处世的良好熏陶,形成平易近人的低调风格,朱燕来在香港任职期间,她身边甚至极少有人知道她就是朱镕基的女儿。  温馨的总理之家  朱燕来的父亲是国务院前总理朱镕基,母亲是劳安。同丈夫一样,劳安也是湖南人,也毕业于清华大学电机系,曾任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副董事长。  抗战期间,朱镕基在湘西山区洞口国立八中读书,那时他就认识了劳安
期刊
罗荣桓元帅是十位元帅中最早和毛泽东在一起共事的,他既能干事,又待人宽厚,脚踏实地,党内的同志们曾经送给他“党内圣人”的称呼。但在教育子女的事情上,他却十分严格,正是这样的教育,才将儿子罗东进培养成为一名中将……  从小就跟着部队四处颠簸  1937年,林月琴在延安与罗荣桓相识、相爱、结为伉俪。1939年2月八路军115师东进山东前夕,林月琴生了第二个儿子,望着逶迤东进的队伍,罗荣桓给这个儿子起了一
期刊
“文化大革命”时期,当造反派蓄谋抢劫解放军的武器仓库、包围国家战略储备油库之时,周恩来总理迅速采取行动,亲自给胡炜下命令,两次指挥、调动解放军有关部队,及时制止了两起重大恶性事件的发生,保护了国家财产和军队的武器装备安全。  “必要时,可以开枪!”  “文革”开始后的1967年2月15日,原属北京军区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某军,奉中央军委命令转隶兰州军区,由山西进驻陕西,执行“三支两军”(支左、支工
期刊
我(即毛泽东秘书林克)是1954年秋到毛泽东办公室工作的,前后有12个春秋。我教他(即毛泽东)学英文是附带的,主要是做他的国际问题秘书。  因为思想上有压力,我平时大都住在中南海,很少回家,一年中又有半年跟随毛泽东在外面,在北京也是每星期回家一次,一年中满打满算也只有20几天在家里。  那段时间由于教英文的关系,我和毛泽东接触较多。我教他学英文不是像学生上课一样,一般是先汇报工作,如最近有什么新闻
期刊
“脸红什么?精神焕发!怎么又黄啦?防冷涂的蜡!”经典样板戏《智取威虎山》的台词,已经不为年轻人所熟知,直到徐克的电影《智取威虎山》上映,才再一次掀起了《智取》热。  电影《智取威虎山》再一次将经典的人物和故事呈现,并且以国际感、动作风、甚至漫画化的方式,与年轻人的世界无缝对接。那些固定在旧书本上的杨子荣、座山雕、八大金刚,终于引发了年轻人的兴趣,想要对这个革命题材的战斗故事一窥究竟。  真实杨子荣
期刊
李小林,前国家主席李先念和林佳楣最小的女儿,是在李先念44岁时才出生的,可以想象父母对她的疼爱,但是父母并没有溺爱她,而是从小培养她吃苦耐劳的精神。1975年从武汉大学毕业的李小林跨进了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的大门,一干就是30多年。  爸爸的教育:小事装糊涂,大事严要求  李小林,1953年10月生,中国前国家主席李先念之女。李小林小时候,母亲林佳楣对她管得很严。比如放学后必须马上回家,不能在路上
期刊
吴法宪秉承叶群旨意,将林立果一举提拔为空司办公室副主任兼作战部副部长,并迅即作出“两个一切”的授权;林立果着手抓科研,空军党委为此向中央军委写了报告,受到毛泽东、林彪的重视;林立果在空军机关二级部副部长以上干部大会上作讲用报告,引起强烈反响——连续三个大的举措,先声夺人,如雷贯耳,空军机关顿时刮起了一股吹捧林立果的强劲之风。  叶群替林立果要官  1969年10月初的一天,叶群约见吴法宪。叶群开门
期刊
被敌军俘虏  1951年,李建堂所在的抗美援朝部队接到迅速后撤的命令,但还没来得及撤,四周的枪声就像炸了锅似的响了起来。原来,部队已经被敌人包围了。李建堂所在部队丢了制高点,被敌军的炮火压缩在一个小山沟里。  這时,粮食和弹药都光了,李建堂和战友们又饿又冷,挤在一起浑身发抖。  很快,敌人就潮水一样围上来了。李建堂被敌人俘虏了。  李建堂记得那天是1951年5月27日,他一辈子再也没有忘记过这个日
期刊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韩钢,是一位讲过“两个凡是”、还原华国锋、长期研究中共历史的学者。他从毛泽东那段“人生七十古来稀”的说法谈起,通过史料,分析1976年毛泽东究竟在做什么、想什么。  在毛泽东那段“人生七十古来稀”的说法中,诸如“我一生做了两件事”、“一件是打倒了蒋介石,战胜了日本帝国主义……一件是胜利地进行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等说法,其实为不少入耳熟。不过,党史学界却对毛泽东究竟有没有说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