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考对于每一个高中生来说都是最后的战役,成绩辉煌或是衰败,都是为这多年的学习划上了句号。而战役的胜利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努力程度,二是方向选择。如何在这些选择上既考虑地区、专业,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情况下作出最适合学生的选择,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方向不对,努力白费。学生努力三年甚至说十二年背水一战,为了分数拼搏,而家长则应在报考的选择上多下些功夫。那么家校在高考报考信息方面的沟通合作也成为需要探讨的问题。家校关于高考报考信息方面的沟通呈现多样化,情况和结果也各有不同,以下从家长的角度来探究,大体有三种情况:
一、主动索取型
这一类型的家长,非常积极主动地和老师沟通,而且自学能力很强,将自己了解到的报考信息和自己孩子的情况做匹配,遇到问题就问老师,甚至一些资料也不断向老师索取。
有这样一个学生成绩还不错,是重点线以上的分数,几次摸底之后,平均能比重点线高出40分左右,家长对其希望很高,从很早开始就有意识的去了解高考报考信息,院校排名,专业排名,报考技巧等,高三下学期,这个同学的班主任经常能接到这位家长的邮件和电话,且总是问一些很细致的问题。班主任没有过多的精力去与他沟通细枝末节,只能尽可能的解决他提出的问题。
成绩出来以后,这个学生没有超常发挥,反而不是很理想,只比重本线高了几分,这样他不仅没有机会去香港读书,家长之前筛选的排名靠前的院校也希望不大,这时候家长就不知所措了,之前准备的仿佛都失去了意义,又要重新梳理思路,报考前显得手忙脚乱。
教师应在发现这一类型的家长时,对其有一个正确的方向引导,提前了解是好,但是不应该盲目广泛涉猎。最好按照专业、地区、院校这个顺序去了解,因为专业决定未来孩子的方向,院校决定其程度。但是对于不同的孩子,价值观不同,这三者在他心中的地位也不同,可按其选择有先后、主次顺序的调整。
二、完全依赖型
这一类型的家长,可以说是完全放手,什么都听老师的,一方面可能家长是真的不了解或者没有时间了解,另一方面在我看来也可以说是推脱责任,孩子的未来可能是整个家庭的未来,对待高考报考,怎么可以草草了事。
接下来的例子是属于前者,家长不了解报考信息的情况。这个孩子家庭比较特殊,父母都在外地工作,孩子的学习、生活都由爷爷奶奶照顾,最后报考的时候更是爷爷一直参与,因为爷爷年龄比较大,虽然不懂报考方面的事,但是很用心的去记老师说的话,可以说是很依赖老师。这样教师所承担的责任和风险就不言而喻了。
这名学生高考的分数超出普通本科线十几分,这个分数段的学生特别集中,显然她被较好的二本院校录取的可能性不大,而一般二本院校的优秀专业也有一定风险,这个时候如果报考不科学,很有可能落到第三批次录取。那么就二级学院来说,学费较高,这个学生的家庭负担起来会有一定困难,这就有增加了其报考的难度和风险。
教师应面对面帮助学生和家长去筛选院校,这个时候的主要沟通对象就是学生,首先她讲清利害关系,其次帮助她缩小院校选择的范围,最后的专业和确定的院校由她和家人去沟通。
三、过度自信型
这一类型的家长,或是有些学问,或是有自主学习的能力,或是有高考报考这方面比较了解的朋友。他们自信于自己的选择,老师也自然不必过多过问,但是出于教师的责任,有不合理的地方还是要提出来,只是采纳与否要看个人选择。这些都可以理解,我下面要举的例子不单纯是过度自信。
报考之前,有一位家长拿了一个写的密密麻麻的纸去找班主任,他把报考的每一个批次都写了好多学校,然后问老师每一个学校都有哪些优势专业,都处于什么分数段,报考时志愿这样排列顺序可不可以。以上这些老师都可以逐一讲解,哪怕家长提出再多的问题,老师也会耐心解答,问题是这名老师我说出自己的观点之后,这位家长说:恩,你说的跟我想的一样,看来你还挺专业。这句话让这位老师顿时感觉自己想参加考试一样,感觉很无奈。
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在之前的沟通中就尽量减少对方的担忧,术业有专攻,学历也好,接触的环境也好,对于高考报考方面的涉猎,毕竟教师会相对多余家长,家长应该明白一点就是,沟通是平等的,不应该有这样的态度出现。
关于高考报考信息,学校,或者是家庭,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考虑:
首先,专业选择比较重要,如果学生选择了一个他适合的专业,就可能用心去学习,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据调查,大一新生对自己专业的满意程度才达到4%,而每年毕业生就业从事本专业的学生也少之又少,面对这样的数字,问题出在哪里了?高考报考。所以,了解孩子,选对专业是应用高中三年时间去做的一件事。
其次,明确责任流程。在高考前几个月,在学生有了摸底成绩可供参考之后,学校就应该招开关于高考报考的家长会。现在很多学校都会这样做,目的是让家长重视起报考这件事,且知道该如何着手去做,去了解城市、了解院校,家长一定要有足够重视的态度。
再次,信息及时有效。高考报考信息每年都有变化,老师要与家长建立有效的沟通平台和方式。比如事先就应该了解好哪些学生想出国或读港校,哪些学生有这样的条件,再比如竞赛加分的情况。因为这些是需要提前准备报名的,还有每年政策的变动都要及时的告知家长。
最后,报考技巧辅导。如果之前的几步,家长都做好了准备,拿到报考志愿表时,就要跟家长讲好每一批次A、B和每个批次里几个志愿都什么意思,专业是否存在极差,服从调剂意味着什么,吉林省一批次平行志愿,二批次垂直志愿在填写时需要注意什么,还有如何科学的计算每一年的分线差,从而衡量学生所处的位置。通过全校比较,通过网络侧面了解,衡量自己所报院校与招收名额的科学性。
能够让家校在高考报考信息方面的沟通达到一种较为有效的方式,当然这是一种理想状态,要时间与条件都允许的情况下。也有学校是这样做的,目的都是一切为了孩子。
方向不对,努力白费。学生努力三年甚至说十二年背水一战,为了分数拼搏,而家长则应在报考的选择上多下些功夫。那么家校在高考报考信息方面的沟通合作也成为需要探讨的问题。家校关于高考报考信息方面的沟通呈现多样化,情况和结果也各有不同,以下从家长的角度来探究,大体有三种情况:
一、主动索取型
这一类型的家长,非常积极主动地和老师沟通,而且自学能力很强,将自己了解到的报考信息和自己孩子的情况做匹配,遇到问题就问老师,甚至一些资料也不断向老师索取。
有这样一个学生成绩还不错,是重点线以上的分数,几次摸底之后,平均能比重点线高出40分左右,家长对其希望很高,从很早开始就有意识的去了解高考报考信息,院校排名,专业排名,报考技巧等,高三下学期,这个同学的班主任经常能接到这位家长的邮件和电话,且总是问一些很细致的问题。班主任没有过多的精力去与他沟通细枝末节,只能尽可能的解决他提出的问题。
成绩出来以后,这个学生没有超常发挥,反而不是很理想,只比重本线高了几分,这样他不仅没有机会去香港读书,家长之前筛选的排名靠前的院校也希望不大,这时候家长就不知所措了,之前准备的仿佛都失去了意义,又要重新梳理思路,报考前显得手忙脚乱。
教师应在发现这一类型的家长时,对其有一个正确的方向引导,提前了解是好,但是不应该盲目广泛涉猎。最好按照专业、地区、院校这个顺序去了解,因为专业决定未来孩子的方向,院校决定其程度。但是对于不同的孩子,价值观不同,这三者在他心中的地位也不同,可按其选择有先后、主次顺序的调整。
二、完全依赖型
这一类型的家长,可以说是完全放手,什么都听老师的,一方面可能家长是真的不了解或者没有时间了解,另一方面在我看来也可以说是推脱责任,孩子的未来可能是整个家庭的未来,对待高考报考,怎么可以草草了事。
接下来的例子是属于前者,家长不了解报考信息的情况。这个孩子家庭比较特殊,父母都在外地工作,孩子的学习、生活都由爷爷奶奶照顾,最后报考的时候更是爷爷一直参与,因为爷爷年龄比较大,虽然不懂报考方面的事,但是很用心的去记老师说的话,可以说是很依赖老师。这样教师所承担的责任和风险就不言而喻了。
这名学生高考的分数超出普通本科线十几分,这个分数段的学生特别集中,显然她被较好的二本院校录取的可能性不大,而一般二本院校的优秀专业也有一定风险,这个时候如果报考不科学,很有可能落到第三批次录取。那么就二级学院来说,学费较高,这个学生的家庭负担起来会有一定困难,这就有增加了其报考的难度和风险。
教师应面对面帮助学生和家长去筛选院校,这个时候的主要沟通对象就是学生,首先她讲清利害关系,其次帮助她缩小院校选择的范围,最后的专业和确定的院校由她和家人去沟通。
三、过度自信型
这一类型的家长,或是有些学问,或是有自主学习的能力,或是有高考报考这方面比较了解的朋友。他们自信于自己的选择,老师也自然不必过多过问,但是出于教师的责任,有不合理的地方还是要提出来,只是采纳与否要看个人选择。这些都可以理解,我下面要举的例子不单纯是过度自信。
报考之前,有一位家长拿了一个写的密密麻麻的纸去找班主任,他把报考的每一个批次都写了好多学校,然后问老师每一个学校都有哪些优势专业,都处于什么分数段,报考时志愿这样排列顺序可不可以。以上这些老师都可以逐一讲解,哪怕家长提出再多的问题,老师也会耐心解答,问题是这名老师我说出自己的观点之后,这位家长说:恩,你说的跟我想的一样,看来你还挺专业。这句话让这位老师顿时感觉自己想参加考试一样,感觉很无奈。
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在之前的沟通中就尽量减少对方的担忧,术业有专攻,学历也好,接触的环境也好,对于高考报考方面的涉猎,毕竟教师会相对多余家长,家长应该明白一点就是,沟通是平等的,不应该有这样的态度出现。
关于高考报考信息,学校,或者是家庭,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考虑:
首先,专业选择比较重要,如果学生选择了一个他适合的专业,就可能用心去学习,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据调查,大一新生对自己专业的满意程度才达到4%,而每年毕业生就业从事本专业的学生也少之又少,面对这样的数字,问题出在哪里了?高考报考。所以,了解孩子,选对专业是应用高中三年时间去做的一件事。
其次,明确责任流程。在高考前几个月,在学生有了摸底成绩可供参考之后,学校就应该招开关于高考报考的家长会。现在很多学校都会这样做,目的是让家长重视起报考这件事,且知道该如何着手去做,去了解城市、了解院校,家长一定要有足够重视的态度。
再次,信息及时有效。高考报考信息每年都有变化,老师要与家长建立有效的沟通平台和方式。比如事先就应该了解好哪些学生想出国或读港校,哪些学生有这样的条件,再比如竞赛加分的情况。因为这些是需要提前准备报名的,还有每年政策的变动都要及时的告知家长。
最后,报考技巧辅导。如果之前的几步,家长都做好了准备,拿到报考志愿表时,就要跟家长讲好每一批次A、B和每个批次里几个志愿都什么意思,专业是否存在极差,服从调剂意味着什么,吉林省一批次平行志愿,二批次垂直志愿在填写时需要注意什么,还有如何科学的计算每一年的分线差,从而衡量学生所处的位置。通过全校比较,通过网络侧面了解,衡量自己所报院校与招收名额的科学性。
能够让家校在高考报考信息方面的沟通达到一种较为有效的方式,当然这是一种理想状态,要时间与条件都允许的情况下。也有学校是这样做的,目的都是一切为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