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名家小传
1956年农历正月生于江西省南丰县城。
1978年考入厦门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
1980年任厦门大学书法研究会副会长。
1987年任江西抚州市书协副主席。
1995年任北京师大艺术系书法中心主任。
1993、2004、2010年获《中国书法》专题介绍。
1995年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美术馆举办《曾印泉书法艺术展》,参加该年《全国书法家作品展览》。
2005年大阪市《曾印泉书法艺术展》。
2009年书法作品选入《中国美术六十年》。
文学与著述:
中篇小说《温情》(《青年作家》)。
长篇小说《生死链》,北京华艺出版社。
随笔《陈言》、散文《迎子》 《无可大师》《有点儿同情温家宝总理》《讨厌的中日关系》《朱镕基的墨镜》等,刊美国《世界日报》、香港《明报》、新加坡《联合早报》等。
专著《书写之门》,中央编译出版社,《签名》,商务印书馆版。
人不免老,但书法是不老的。
不惟不老,还益老,这应是中国文化对老年人生的莫大恩惠。为问何以见得?答曰:因为中国棋琴书画四大艺术,只有书法是老人的艺术。为问何以如此?答曰:可以分两说。首先,中国书法史上,列前几位的著名篇什,大多出于老人之手。比如颜真卿的《勤礼碑》《祭侄稿》、柳公权的《玄秘塔》等,甚至连书圣王羲之,后人也认为“右军书法晚乃善!”盖因书法较其他艺术,出于实用,简便而抽象,其成就所倚重的往往是一个人的胸襟、学识和境界,而落实到制作,无过日常提笔写字而已。因此,古人认为:非凡之人即有非凡之书。一个人老了,学识比年轻时丰富,胸襟较少时豁达,此为自然之理。——数十年前笔者年轻气盛,当明了书法有这么一种特性时,心里还挺不服气。临帖,创作,投稿,办展览……几十年折腾下来,总算在书法圈有点儿名闻。然而我知道,自己一笔歪字仍与众前贤书法无法较优劣,凡写得稍耐看点的作品,也在年过五十以后。
其次,如上面所言,书法工具的简单和操作的便捷,也适合老年生活。民国才人李叔同,由杭州虎跑出家,皈依律宗,变成了弘一法师。其在俗时所会的诸般技艺(音乐、绘画,作文)皆与佛法有间而废弃不为,但是书法,却相伴其数十年头陀生涯,从未离身。甚至连他圆寂前的绝笔——“悲欣交集”四字,也为后人所称道。毛泽东主席日理万机,向与书法有不解之缘。晚年眼睛患白内障,以致不能阅读。手术之后,文学老师芦荻去看望他,见他正举着一本草书字帖在赏玩。芦荻不解,毛主席用铅笔颤颤巍巍在纸上写了三字“黄鲁直”——唐怀素以后最重要的草书家。毛主席虽困于举笔,但仍不能忘情书法。其实,老人与书法,这个名单可以列得很长,光近现代的,如林则徐、康有为、李瑞清、于右任,沈尹默等,书法对于他们,正所谓“看镜白头知我老,平生青眼为君明”啊!
当然,年老之人若重续书法之好,握管临书,笔者以为也有别于后生。因此,愿就自己心得,列举数端,以待宾朋。
1.据笔者多年观察,业余学书者就情性而言,大概可分为两类。一类性格儒缓,诚心向道,多醉心于技法,一笔一画,不越雷池;一类则心中有情事,急于要表达,而便利无过举笔挥洒。其所作名为书法实则仍如日常涂抹,只图一快。当然,也有人情性不定,一会儿专心修艺,一会儿又忙于创作展览,总之,都不出这两类别。准确说,这两类的学习态度都对都好,无可指责。然需提醒的是:前者需知道书法是实用艺术,只有投入使用,比如日常题字、写春联、参展等,才能使毛笔顺溜,性能发挥得更好;后者则应该平抑创作冲动,书之有法,则如人之知礼仪,动辄才能合度。
2.学书法即学古典艺术,如学京昆,类似祭奠,须有诚敬之心。而我辈老人,皆革命时代生长,欲学诚敬,必先遵循应该有程式。因此,认识和了解传统文房具笔墨纸砚,正确使用它们,同样是学书法。另外,操持笔墨纸砚,不仅会使我们重新回味幼年时光,兴许还会带来额外的乐趣——收藏文房具。
3.从师之乐。笔者尝见日本大阪市一书法教室,老师五十来岁,学生数十人。其中有刚上大学的青年学生,也有年过古稀、退休多年的财团法人。笔者对老年学生感到很奇怪,以问老师。老师说:这个学生跟他已经十多年了。而曾见其书法作品,仍在亦步亦趋,无甚长进。但是,后来笔者看见老人乐呵呵为众人打杂,周期性地奔走于课堂,才明白老人得从师之乐,较之于一般人寂寞的退休生活,所得不亦甚巨啊。因此,老人学书法,宜入门问道,谋从师之乐。
4.老人学书法戒贪多务杂。人步入老年,时日精力有限,学习书法,最好选择颜真卿或柳公权等名笔,抱定一家。入门之阶,在乎专一。唐孙过庭说:“思通楷则,少不如老;学成规矩,老不如少。思则老而逾妙,学乃少而可勉。”而像颜、柳这样的划时代书法家,不仅其书体遍布名川大山,后来者众,而且还有文集和故事。选择他们为范本,可同时获得探寻的乐趣。
总之,书法之妙——动纤指,举弱管,握纨素,染玄翰;彤管电流,雨下雹散,点驻折拔,掣挫安按;缤纷络绎,纷华灿烂,缊蕰卓荦,一何壮观!繁缛成文,又何可玩!书法艺术,是最好的老年伴侣。
1956年农历正月生于江西省南丰县城。
1978年考入厦门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
1980年任厦门大学书法研究会副会长。
1987年任江西抚州市书协副主席。
1995年任北京师大艺术系书法中心主任。
1993、2004、2010年获《中国书法》专题介绍。
1995年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美术馆举办《曾印泉书法艺术展》,参加该年《全国书法家作品展览》。
2005年大阪市《曾印泉书法艺术展》。
2009年书法作品选入《中国美术六十年》。
文学与著述:
中篇小说《温情》(《青年作家》)。
长篇小说《生死链》,北京华艺出版社。
随笔《陈言》、散文《迎子》 《无可大师》《有点儿同情温家宝总理》《讨厌的中日关系》《朱镕基的墨镜》等,刊美国《世界日报》、香港《明报》、新加坡《联合早报》等。
专著《书写之门》,中央编译出版社,《签名》,商务印书馆版。
人不免老,但书法是不老的。
不惟不老,还益老,这应是中国文化对老年人生的莫大恩惠。为问何以见得?答曰:因为中国棋琴书画四大艺术,只有书法是老人的艺术。为问何以如此?答曰:可以分两说。首先,中国书法史上,列前几位的著名篇什,大多出于老人之手。比如颜真卿的《勤礼碑》《祭侄稿》、柳公权的《玄秘塔》等,甚至连书圣王羲之,后人也认为“右军书法晚乃善!”盖因书法较其他艺术,出于实用,简便而抽象,其成就所倚重的往往是一个人的胸襟、学识和境界,而落实到制作,无过日常提笔写字而已。因此,古人认为:非凡之人即有非凡之书。一个人老了,学识比年轻时丰富,胸襟较少时豁达,此为自然之理。——数十年前笔者年轻气盛,当明了书法有这么一种特性时,心里还挺不服气。临帖,创作,投稿,办展览……几十年折腾下来,总算在书法圈有点儿名闻。然而我知道,自己一笔歪字仍与众前贤书法无法较优劣,凡写得稍耐看点的作品,也在年过五十以后。
其次,如上面所言,书法工具的简单和操作的便捷,也适合老年生活。民国才人李叔同,由杭州虎跑出家,皈依律宗,变成了弘一法师。其在俗时所会的诸般技艺(音乐、绘画,作文)皆与佛法有间而废弃不为,但是书法,却相伴其数十年头陀生涯,从未离身。甚至连他圆寂前的绝笔——“悲欣交集”四字,也为后人所称道。毛泽东主席日理万机,向与书法有不解之缘。晚年眼睛患白内障,以致不能阅读。手术之后,文学老师芦荻去看望他,见他正举着一本草书字帖在赏玩。芦荻不解,毛主席用铅笔颤颤巍巍在纸上写了三字“黄鲁直”——唐怀素以后最重要的草书家。毛主席虽困于举笔,但仍不能忘情书法。其实,老人与书法,这个名单可以列得很长,光近现代的,如林则徐、康有为、李瑞清、于右任,沈尹默等,书法对于他们,正所谓“看镜白头知我老,平生青眼为君明”啊!
当然,年老之人若重续书法之好,握管临书,笔者以为也有别于后生。因此,愿就自己心得,列举数端,以待宾朋。
1.据笔者多年观察,业余学书者就情性而言,大概可分为两类。一类性格儒缓,诚心向道,多醉心于技法,一笔一画,不越雷池;一类则心中有情事,急于要表达,而便利无过举笔挥洒。其所作名为书法实则仍如日常涂抹,只图一快。当然,也有人情性不定,一会儿专心修艺,一会儿又忙于创作展览,总之,都不出这两类别。准确说,这两类的学习态度都对都好,无可指责。然需提醒的是:前者需知道书法是实用艺术,只有投入使用,比如日常题字、写春联、参展等,才能使毛笔顺溜,性能发挥得更好;后者则应该平抑创作冲动,书之有法,则如人之知礼仪,动辄才能合度。
2.学书法即学古典艺术,如学京昆,类似祭奠,须有诚敬之心。而我辈老人,皆革命时代生长,欲学诚敬,必先遵循应该有程式。因此,认识和了解传统文房具笔墨纸砚,正确使用它们,同样是学书法。另外,操持笔墨纸砚,不仅会使我们重新回味幼年时光,兴许还会带来额外的乐趣——收藏文房具。
3.从师之乐。笔者尝见日本大阪市一书法教室,老师五十来岁,学生数十人。其中有刚上大学的青年学生,也有年过古稀、退休多年的财团法人。笔者对老年学生感到很奇怪,以问老师。老师说:这个学生跟他已经十多年了。而曾见其书法作品,仍在亦步亦趋,无甚长进。但是,后来笔者看见老人乐呵呵为众人打杂,周期性地奔走于课堂,才明白老人得从师之乐,较之于一般人寂寞的退休生活,所得不亦甚巨啊。因此,老人学书法,宜入门问道,谋从师之乐。
4.老人学书法戒贪多务杂。人步入老年,时日精力有限,学习书法,最好选择颜真卿或柳公权等名笔,抱定一家。入门之阶,在乎专一。唐孙过庭说:“思通楷则,少不如老;学成规矩,老不如少。思则老而逾妙,学乃少而可勉。”而像颜、柳这样的划时代书法家,不仅其书体遍布名川大山,后来者众,而且还有文集和故事。选择他们为范本,可同时获得探寻的乐趣。
总之,书法之妙——动纤指,举弱管,握纨素,染玄翰;彤管电流,雨下雹散,点驻折拔,掣挫安按;缤纷络绎,纷华灿烂,缊蕰卓荦,一何壮观!繁缛成文,又何可玩!书法艺术,是最好的老年伴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