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从正确的课程认知、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方法手段的应用等四个方面,阐述了高职院校如何进行公共基础课程建设的问题。
[关键词]高职院校 公共基础课程建设
[作者简介]朱勤(1957- ),女,四川江安人,泸州职业技术学院科技产业处处长、基础部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教育管理。(四川 泸州 646005)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0)29-0124-02
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正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改革热情,各种教育理念、办学模式纷纷出现,专业课程建设热火朝天。然而,在高职教改热潮中,却存在着不平衡,甚至出现了“被人遗忘的角落”,最为典型的就是公共基础课程领域。在部分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建设严重滞后,教师队伍老化,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厌学情绪严重,教学目标达成率偏低,严重影响到高职教育的整体质量,成为制约高职教育发展的一块软肋。为此,从现实出发、系统反思高职公共基础课程建设,切实解决存在的问题,探索突围之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对课程的认识问题
对高职公共基础课程认识的偏差,是导致高职公共基础课程建设滞后的首要原因。在部分高职院校有一种比较普遍的声音,即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生产、管理、服务等第一线的技能型专门人才,职业技能培养是重点,而公共基础课程与学生职业技能的形成关系不大,在专业建设任务重、教育资源紧缺的情况下,其课程建设不具有重要性与紧迫性。在此思想影响下,公共基础课程建设被摆在了次要地位甚至被边缘化。据笔者调查,多数学校在机构设置、课程安排、教师队伍建设、科研教改、经费设备投入等方面,公共基础课远远落后于专业课程:有的学校至今没有公共基础课程的专管机构,从未专题研究过公共基础课的建设问题,基础学科教师“只出不进”“只用不培”,年龄严重老化,部分专业随意削减公共基础课学时。此种状况,已严重影响了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导致社会对高、中职界定的模糊以及对高职毕业生“上手快,后劲不足”“眼光高,基础不牢”的负面评价。
实际上,高职公共基础课不仅承担着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还承担着打造学生人文科学素养、身心素质等可持续发展性能力的任务,与学生职业技能的形成、就业竞争力的提高密切相关,是高职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需求不断变化、专业调整快、建设任务重的情况下,教育资源可适当倾斜,但并不意味着公共基础课建设不重要,不紧迫。没有公共基础课程的支撑,专业课程建设不可能深入、牢靠和卓有成效。因此,纠正认识偏差,深入、全面地理解公共基础课程建设的重要意义,是其走出困境,实现突围所必须进行的首要工作。
二、教师队伍建设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居于主导地位,教师队伍的状况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目前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师队伍存在以下问题:(1)结构不合理。由于认识偏差,在人才引进、内部师资调整、教师送培、职称评审中片面操作,致使教师队伍年龄老化、学历偏低、职称失衡,结构极不合理。(2)观念陈旧。部分公共基础课教师不认真学习高职教育理论、思考高职培养目标与自身教学的关系,认为中专、大专、高职基础知识的教学是一回事,思想观念严重落后于高职教育的发展。(3)缺乏内动力。公共基础课程的被边缘化,资金、设备的投入分配向专业课程倾斜,年龄老化,职业倦怠,缺乏改革动力。(4)教改、科研能力偏弱。年龄老化、观念陈旧、内动力缺乏以及培训、交流机会的偏少,致使公共基础课教师教改科研能力整体偏弱、成果匮乏。
这些问题极大地影响了高职公共基础课的教学质量,阻碍了课程建设的步伐。为此,应采取以下措施,加强公共基础课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队伍素质。(1)通过人才引进、内部调整、进修培训,充实公共基础课教师队伍,改善队伍结构;(2)多渠道、多方式强化高职教育理论学习,明确高职教育与本科、中职教育的不同,充分理解高职教育中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应用性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辩证关系,正确认识基础课与专业课以及与培养目标的内在联系,自觉开展课程改革;(3)根据公共基础课地区差异性小、稳定性强的特点,构建从国家到地区的教研网络,搭建科研平台,加大信息交流力度,真正做到资源共享;(4)加大资金、设备投入,制订合理分配方案,建立公正全面的评价考核机制,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培育浓厚的职业认同感。
三、教学内容的选择问题
教学内容是课程目标的具体体现,是师生交流的载体,教学内容的选取直接关系着课程目标的达成,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公共基础课教学内容的选取存在两大问题:
1.严重脱离学生实际。公共基础课多是文化理论课,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与系统性,不同阶段的学习内容必须与不同阶段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心理发展水平相吻合,过高过低都会产生问题。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现阶段高职生文化基础水平相对较低,就高考录取分数线看,高职控制线基本在300分左右(满分750分),客观地说,大多数高职生的文化基础知识与技能未达标,处于较低水平,而多数公共基础课教学内容的定位是按达标甚至较好来设置的,严重脱离学生实际,使学生“高不可攀”,产生畏难情绪与抵触情绪,在数学、物理、外语三门课程中最为突出。
2.培养目标缺乏针对性。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生产、管理、服务等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教学内容必须与本科、中职有所区别,形成自己的特色,但实际现状是教学内容基本照搬本、专科教材,仅作了些简单的压缩删减而未作深入的研究、筛选,并且同一教学内容覆盖所有专业,缺乏对不同专业的针对性,影响了基础与专业的有机联系,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带来困难。
为此,必须着力进行教材建设,打造好教学内容选取的基础与平台。在教材建设上要转变思路,从过去以各校自编或多校联编为主变为以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委托出版社组织专门编写为主、各校自编为辅。因为前者受到编写者精力不够(兼职)、水平参差不齐、观念风格不一致的制约,教材质量难以保证,而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委托出版社组织专门人员进行编写,一可选出具有相应水平、能力的编写班子;二能保证编写者集中精力编写;三能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支持,保证教材编写的调研、论证的深入与充分,其教材质量能得到保证。与此同时,应积极组织教师进行专业调研,了解相应专业学生未来从事职业应具备的能力与素质,研究所任课程如何有力地支持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寻找教学内容与专业需求的结合点,增强教学内容的专业针对性。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问题
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手段,是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对于教学目标的达成起着关键作用。就目前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学来说,在教学方法手段上存在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陈旧两大问题。不少教师认为公共基础课任务重、课时少、理论性强、要保证教学计划的完成以及内容呈现的系统性与完整性,传统的讲授法最为可靠与实用,至于其他的什么教学法、现代化教学手段,不过是专家学者研究的事。因而在教学中,习惯用粉笔加黑板、老师讲学生记、老师问学生答的讲授法,忽略了学生的感受,使得学生普遍对公共基础课教学不满,产生厌学情绪。
要改变这一局面,首先要解决教师的认识问题,使其明白改革创新教学方法、手段是每个公共基础课教师必须承担的任务,不改、不变,公共基础课教学将走不出困境,无法真正完成教学任务。具体操作时,应打破讲授法“一统天下”的局面,明确讲授法的利弊,即讲授法虽然有着方便、省时、易于系统完整呈现知识、传达经验等优点,但也存在突出缺陷易使学生注意力下降,产生学习疲劳,在文化理论基础相对较弱、学习内动力不足的高职教学中长期使用,会使弱点加倍放大,产生严重后果。鼓励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大胆探索尝试多样化的教学法,如案例法、讨论法、自学辅导法等,在综合应用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鼓励教师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在口授、板书的基础上,辅以影像、音响、实物等教学媒介,从多方面加大信息交流的力度,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联合.公共基础课教师在高职高专学生专业培养中的作用[J].教育与职业,2008(29).
[2]刘利平,梁玉芹,廉诗红.高职公共基础课程实践教学多维度探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9(5).
[关键词]高职院校 公共基础课程建设
[作者简介]朱勤(1957- ),女,四川江安人,泸州职业技术学院科技产业处处长、基础部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教育管理。(四川 泸州 646005)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0)29-0124-02
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正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改革热情,各种教育理念、办学模式纷纷出现,专业课程建设热火朝天。然而,在高职教改热潮中,却存在着不平衡,甚至出现了“被人遗忘的角落”,最为典型的就是公共基础课程领域。在部分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建设严重滞后,教师队伍老化,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厌学情绪严重,教学目标达成率偏低,严重影响到高职教育的整体质量,成为制约高职教育发展的一块软肋。为此,从现实出发、系统反思高职公共基础课程建设,切实解决存在的问题,探索突围之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对课程的认识问题
对高职公共基础课程认识的偏差,是导致高职公共基础课程建设滞后的首要原因。在部分高职院校有一种比较普遍的声音,即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生产、管理、服务等第一线的技能型专门人才,职业技能培养是重点,而公共基础课程与学生职业技能的形成关系不大,在专业建设任务重、教育资源紧缺的情况下,其课程建设不具有重要性与紧迫性。在此思想影响下,公共基础课程建设被摆在了次要地位甚至被边缘化。据笔者调查,多数学校在机构设置、课程安排、教师队伍建设、科研教改、经费设备投入等方面,公共基础课远远落后于专业课程:有的学校至今没有公共基础课程的专管机构,从未专题研究过公共基础课的建设问题,基础学科教师“只出不进”“只用不培”,年龄严重老化,部分专业随意削减公共基础课学时。此种状况,已严重影响了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导致社会对高、中职界定的模糊以及对高职毕业生“上手快,后劲不足”“眼光高,基础不牢”的负面评价。
实际上,高职公共基础课不仅承担着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还承担着打造学生人文科学素养、身心素质等可持续发展性能力的任务,与学生职业技能的形成、就业竞争力的提高密切相关,是高职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需求不断变化、专业调整快、建设任务重的情况下,教育资源可适当倾斜,但并不意味着公共基础课建设不重要,不紧迫。没有公共基础课程的支撑,专业课程建设不可能深入、牢靠和卓有成效。因此,纠正认识偏差,深入、全面地理解公共基础课程建设的重要意义,是其走出困境,实现突围所必须进行的首要工作。
二、教师队伍建设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居于主导地位,教师队伍的状况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目前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师队伍存在以下问题:(1)结构不合理。由于认识偏差,在人才引进、内部师资调整、教师送培、职称评审中片面操作,致使教师队伍年龄老化、学历偏低、职称失衡,结构极不合理。(2)观念陈旧。部分公共基础课教师不认真学习高职教育理论、思考高职培养目标与自身教学的关系,认为中专、大专、高职基础知识的教学是一回事,思想观念严重落后于高职教育的发展。(3)缺乏内动力。公共基础课程的被边缘化,资金、设备的投入分配向专业课程倾斜,年龄老化,职业倦怠,缺乏改革动力。(4)教改、科研能力偏弱。年龄老化、观念陈旧、内动力缺乏以及培训、交流机会的偏少,致使公共基础课教师教改科研能力整体偏弱、成果匮乏。
这些问题极大地影响了高职公共基础课的教学质量,阻碍了课程建设的步伐。为此,应采取以下措施,加强公共基础课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队伍素质。(1)通过人才引进、内部调整、进修培训,充实公共基础课教师队伍,改善队伍结构;(2)多渠道、多方式强化高职教育理论学习,明确高职教育与本科、中职教育的不同,充分理解高职教育中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应用性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辩证关系,正确认识基础课与专业课以及与培养目标的内在联系,自觉开展课程改革;(3)根据公共基础课地区差异性小、稳定性强的特点,构建从国家到地区的教研网络,搭建科研平台,加大信息交流力度,真正做到资源共享;(4)加大资金、设备投入,制订合理分配方案,建立公正全面的评价考核机制,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培育浓厚的职业认同感。
三、教学内容的选择问题
教学内容是课程目标的具体体现,是师生交流的载体,教学内容的选取直接关系着课程目标的达成,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公共基础课教学内容的选取存在两大问题:
1.严重脱离学生实际。公共基础课多是文化理论课,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与系统性,不同阶段的学习内容必须与不同阶段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心理发展水平相吻合,过高过低都会产生问题。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现阶段高职生文化基础水平相对较低,就高考录取分数线看,高职控制线基本在300分左右(满分750分),客观地说,大多数高职生的文化基础知识与技能未达标,处于较低水平,而多数公共基础课教学内容的定位是按达标甚至较好来设置的,严重脱离学生实际,使学生“高不可攀”,产生畏难情绪与抵触情绪,在数学、物理、外语三门课程中最为突出。
2.培养目标缺乏针对性。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生产、管理、服务等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教学内容必须与本科、中职有所区别,形成自己的特色,但实际现状是教学内容基本照搬本、专科教材,仅作了些简单的压缩删减而未作深入的研究、筛选,并且同一教学内容覆盖所有专业,缺乏对不同专业的针对性,影响了基础与专业的有机联系,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带来困难。
为此,必须着力进行教材建设,打造好教学内容选取的基础与平台。在教材建设上要转变思路,从过去以各校自编或多校联编为主变为以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委托出版社组织专门编写为主、各校自编为辅。因为前者受到编写者精力不够(兼职)、水平参差不齐、观念风格不一致的制约,教材质量难以保证,而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委托出版社组织专门人员进行编写,一可选出具有相应水平、能力的编写班子;二能保证编写者集中精力编写;三能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支持,保证教材编写的调研、论证的深入与充分,其教材质量能得到保证。与此同时,应积极组织教师进行专业调研,了解相应专业学生未来从事职业应具备的能力与素质,研究所任课程如何有力地支持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寻找教学内容与专业需求的结合点,增强教学内容的专业针对性。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问题
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手段,是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对于教学目标的达成起着关键作用。就目前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学来说,在教学方法手段上存在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陈旧两大问题。不少教师认为公共基础课任务重、课时少、理论性强、要保证教学计划的完成以及内容呈现的系统性与完整性,传统的讲授法最为可靠与实用,至于其他的什么教学法、现代化教学手段,不过是专家学者研究的事。因而在教学中,习惯用粉笔加黑板、老师讲学生记、老师问学生答的讲授法,忽略了学生的感受,使得学生普遍对公共基础课教学不满,产生厌学情绪。
要改变这一局面,首先要解决教师的认识问题,使其明白改革创新教学方法、手段是每个公共基础课教师必须承担的任务,不改、不变,公共基础课教学将走不出困境,无法真正完成教学任务。具体操作时,应打破讲授法“一统天下”的局面,明确讲授法的利弊,即讲授法虽然有着方便、省时、易于系统完整呈现知识、传达经验等优点,但也存在突出缺陷易使学生注意力下降,产生学习疲劳,在文化理论基础相对较弱、学习内动力不足的高职教学中长期使用,会使弱点加倍放大,产生严重后果。鼓励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大胆探索尝试多样化的教学法,如案例法、讨论法、自学辅导法等,在综合应用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鼓励教师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在口授、板书的基础上,辅以影像、音响、实物等教学媒介,从多方面加大信息交流的力度,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联合.公共基础课教师在高职高专学生专业培养中的作用[J].教育与职业,2008(29).
[2]刘利平,梁玉芹,廉诗红.高职公共基础课程实践教学多维度探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