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阳春三月,柳絮飘飘,鲜花盛开。同学们在兴奋和期待中迎来了他们的外教——一个来自美国的漂亮黑人姑娘Nikki(化名)。前面三节课,同学们跟着Nikki学习了购物方面的知识,从开始的不敢说到后面的跃跃欲试,每周都在期待着外教课。这天,同学们像往常一样等待着Nikki,看到她早早地来到教室,同学们都很高兴。今天的话题是Location and Direction。这本是“Go for it!”教材第二单元的内容,但由于生词多且复杂,很多同学掌握得不是很好,课堂没有以前活跃,前面几个同学甚至把头埋下来,不敢正视老师的眼睛,生怕老师对自己提问。突然,Nikki问:Who is across from you? 小文站起来无所适从,前后左右都说了,Nikki 还是摇摇头。这时其他同学看到小文说不出来,很着急,就开始窃窃私语了。接着,Nikki又叫了一名女同学起来回答问题,该同学更加紧张,连话都不敢说。Nikki开始不高兴了,就叫跟班老师出来让同学们不要讲话。跟班老师站起来说:“不要嘴巴巴的。”(重庆话,就是叫他们不要再继续讲了)同学们一听“嘴巴巴的”就开始笑起来。这一笑不要紧,Nikki把书一放,说:“I can’t go on teaching.” 随着就生气地出了教室。老师和同学们面面相觑:这节课就这么结束了?虽然跟班老师迷惑不解,但确是事实。跟班老师接着出来找Nikki,却没有发现她的影子。
这节没有上完的外教课让我反思了很久,是什么导致这种现象的发生呢?
第一,跟班老师的跨文化意识与课堂应急管理技巧不足。
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因为课文简单易懂、所含的信息量少的缘故,很多英语教师忽视了文化对语言的影响,而导致了一些语言情景的不真实以及虚假语言的产生。在平时的英语课堂,教师注重的是知识点的练习,极少关注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要学好英语,需要有对文化的比较深刻的理解,而这些恰好是目前我们英语教师所缺乏的。加之跟班老师在事情发生的时候,受平时生活用语影响,没有注意到文化之间的差异:外籍老师本来就生气,一句重庆的方言倒是把同学们逗乐了,却惹恼了外籍老师。跟班老师和外籍老师出现沟通不畅是矛盾的诱因。如果跟班老师用一个手势或者外籍老师能够听得懂的语言让学生不要讲话,或许就不会出现开头那一幕了。
第二,外教对本地文化及学生实际缺乏了解
Nikki不熟悉中国的文化,更不了解重庆的本土文化,想当然地认为“我教什么,你应该跟我学什么,你应该懂什么”,不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这个单元本来就难以掌握,学生学来会比较吃力。这种想当然的教学肯定让学生无法适应。
第三,外籍教师上课情感意识有待加强。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学习过程中影响学习效果的最大因素之一是学习者的情感控制。近年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情感因素,包括动机和态度等对英语学习的效果乃至成败起到相当大的作用。Nikki不了解我们的学生,每周一节外教课,所教的知识与课本又没有多大的联系,学生平时学的知识在外教课上用不上。学生的词汇量本来就小,如果外教课再难一点的话,学生更加没有学习的信心了。在老师的问题面前,很多学生都低下了头,不敢正视老师的眼睛。这说明学生没有上课的勇气,这种情况下怎么能够学好呢?怎么能够积极参与课堂交流呢?
第四,跟班老师课前与外籍老师的沟通不到位。
外籍老师每次来上课都不会事先告诉跟班老师她要上什么内容,要用到什么道具,都是铃响进教室,下课就走人,每次的内容都是新的,跟班老师和外籍老师几乎没有交流,两位教师所教的知识融合点少,所用的教学方法完全不同。跟班老师的教学方式与外教的有很大的差别,口头练习较少,而外籍老师只关注学生的口语,一节课教几个单词、一个句型,让学生做做游戏就可以了,学校对外籍老师的教学任务没有明确的要求。两位老师教学目的不同,方法不同,缺乏沟通,也是这节课上不下去的主要原因。
目前很多学校为了吸引学生,纷纷打出了外教的旗号,很多学生也喜欢外教。当然,外教给我们带来了新鲜的教学方法,他们让学生在玩中学会了一些英语,课堂的氛围确实不错,尤其是让学生了解了很多本土英语老师无法传授的外国文化,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一个学期10节外教英语课,毫不相干的10节课,究竟能够把学生的口语水平提高多少呢?个别外教甚至教学生骂人,还不准学生告诉本土英语老师;个别外教在课堂上甩书、踢凳子;个别外教随便给学生教几句“How old are you?”“Where do you live?”翻来覆去,这一个外教从这几句开始,再来一个外教又从这几句开始,学生学的始终是这几句。我们中学外教课是否该考虑其延续性呢?学校对外教课的要求是否应该更加明确呢?让外教的课充分补充本土老师的课,让学生从不同的文化视角体验不一样的文化知识,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分感受语言的魅力,我觉得只有这样的外教课才是有价值的外教课,也只有这样的外教课才值得推崇。
(责任编辑 周侯辰)
这节没有上完的外教课让我反思了很久,是什么导致这种现象的发生呢?
第一,跟班老师的跨文化意识与课堂应急管理技巧不足。
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因为课文简单易懂、所含的信息量少的缘故,很多英语教师忽视了文化对语言的影响,而导致了一些语言情景的不真实以及虚假语言的产生。在平时的英语课堂,教师注重的是知识点的练习,极少关注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要学好英语,需要有对文化的比较深刻的理解,而这些恰好是目前我们英语教师所缺乏的。加之跟班老师在事情发生的时候,受平时生活用语影响,没有注意到文化之间的差异:外籍老师本来就生气,一句重庆的方言倒是把同学们逗乐了,却惹恼了外籍老师。跟班老师和外籍老师出现沟通不畅是矛盾的诱因。如果跟班老师用一个手势或者外籍老师能够听得懂的语言让学生不要讲话,或许就不会出现开头那一幕了。
第二,外教对本地文化及学生实际缺乏了解
Nikki不熟悉中国的文化,更不了解重庆的本土文化,想当然地认为“我教什么,你应该跟我学什么,你应该懂什么”,不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这个单元本来就难以掌握,学生学来会比较吃力。这种想当然的教学肯定让学生无法适应。
第三,外籍教师上课情感意识有待加强。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学习过程中影响学习效果的最大因素之一是学习者的情感控制。近年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情感因素,包括动机和态度等对英语学习的效果乃至成败起到相当大的作用。Nikki不了解我们的学生,每周一节外教课,所教的知识与课本又没有多大的联系,学生平时学的知识在外教课上用不上。学生的词汇量本来就小,如果外教课再难一点的话,学生更加没有学习的信心了。在老师的问题面前,很多学生都低下了头,不敢正视老师的眼睛。这说明学生没有上课的勇气,这种情况下怎么能够学好呢?怎么能够积极参与课堂交流呢?
第四,跟班老师课前与外籍老师的沟通不到位。
外籍老师每次来上课都不会事先告诉跟班老师她要上什么内容,要用到什么道具,都是铃响进教室,下课就走人,每次的内容都是新的,跟班老师和外籍老师几乎没有交流,两位教师所教的知识融合点少,所用的教学方法完全不同。跟班老师的教学方式与外教的有很大的差别,口头练习较少,而外籍老师只关注学生的口语,一节课教几个单词、一个句型,让学生做做游戏就可以了,学校对外籍老师的教学任务没有明确的要求。两位老师教学目的不同,方法不同,缺乏沟通,也是这节课上不下去的主要原因。
目前很多学校为了吸引学生,纷纷打出了外教的旗号,很多学生也喜欢外教。当然,外教给我们带来了新鲜的教学方法,他们让学生在玩中学会了一些英语,课堂的氛围确实不错,尤其是让学生了解了很多本土英语老师无法传授的外国文化,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一个学期10节外教英语课,毫不相干的10节课,究竟能够把学生的口语水平提高多少呢?个别外教甚至教学生骂人,还不准学生告诉本土英语老师;个别外教在课堂上甩书、踢凳子;个别外教随便给学生教几句“How old are you?”“Where do you live?”翻来覆去,这一个外教从这几句开始,再来一个外教又从这几句开始,学生学的始终是这几句。我们中学外教课是否该考虑其延续性呢?学校对外教课的要求是否应该更加明确呢?让外教的课充分补充本土老师的课,让学生从不同的文化视角体验不一样的文化知识,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分感受语言的魅力,我觉得只有这样的外教课才是有价值的外教课,也只有这样的外教课才值得推崇。
(责任编辑 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