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国家间的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内容。高校间国际学生交流时是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国际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同时它也能进一步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近年来,我国高校国际学生交流在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也出现了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目前高校内部缺乏完善的交流生管理规章制度、规范的国际交流生管理、语言障问题以及国际课程不够完善等问题,成为妨碍国际间学生交流顺利开展的原因。因此,本文最后从完善相关制度、探索激励机制、开拓多样化交流渠道以及研究特色国际化课程等方面提出了若干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教育;国际化;国际学生交流
【中图分类号】G6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2-00-02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及其内涵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网络社会与信息社会的兴起,高等教育国际化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和高等教育界的高度重视。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各国高等教育在立足国内的基础上面向世界的一种发展趋势,是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的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是把跨国界的或跨文化的氛围与大学的教学工作、科研工作和社会服务功能相结合的过程[1]。
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构成要素,国内外研究者有不同的界定,华南师范大学的吴坚教授则在综合分析众多观点后将其概括为五大要素:国际化的教育理念、国际化的课程、国际化的培养目标、国际化的人员交流以及国际化的学术与科研合作[2]。从这五大要素着眼,既可用于分析国家宏观教育政策和发展规划,更能从高等院校出发衡量自身国际化水平,开展国际交流工作。
二、国际学生交流内涵及现状
国际学生交流,广泛意义上来说指就是在交换国家、地区或者学校达成一致协议的情况下,跨越国境为了某一教育目的的学生互动,特别是怀着不同兴趣和能力的学生的互动。随着高等教育界对国际学生交流的日益重视,国际学生交流已成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新型模式,成为我国高校本科教育中一个具有很大发展空间和发展力的领域。因此不断开拓国际学生交流渠道,对于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优化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提高校国际化办学水平等方面均具有积极意义。
高等教育国际化需要有载体得以实现,而国际学生校际交流则是其中最主要也是最传统的方式。结合笔者所在单位浙江传媒学院学生交流现状,目前我国高校国际学生交流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1.校际交流学生人数逐年增多
由于目前国内高校均十分重视学生到国外交流学习,校际间交流学习覆盖的合作地区不断扩大,涉及高校高校日益增加,参与国外交流的学生人数也逐年增多。以笔者所在学校浙江传媒学院为例,2011年赴海外及港澳台地区进行短期、中长期交流学习的学生总数为154人,是2010年(58人)的2.6倍。而2012年赴国(境)外交流的学生又增长至166人,比上年增长8%。同时,2011年到我校进行交流活动的海外及港澳台地区学生总量为115人,是2010年(41人)的2.8倍,2012年人数又增至141人,比上年增长23%。
2.交流专业和学科多样化
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步伐的加快,从境外院校赴中国交流的外国学生从以前的单纯学中文扩展到各种专业学习。比如,浙江传媒学院2010年之后,接收的国际生从过去全部学习中文,发展到现在除传统的中文语言学习之外,拓展为新闻传播、摄影、媒体制作、广播电视编导等专业课程的,所涉及的学院也已从单一的文学院,发展为包括新闻与传播学院、影视艺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在内的多个学院。越来越多的学院参与国际化交流中,体现了高校教育的学科优势与国际影响在逐步扩大和增强。
三、国际学生交流目前存在的问题
1、缺乏统一而完善的国际交流生规章制度
近些年来,我国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成绩显著。但在各国学生间交流上,仍有些问题必须亟待我们予以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克服和解决。其中,我国大部分高校普遍面临的一个难题是,还尚未建立全面有效的与国外高校校际交流的规章制度;在校际学生交流方面规范完善的制度的缺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与国外高校校际交流的进一步开展和实施。比如目前在许多高校当中,成熟的课程互认和学分转换制度尚未完全建立。由于国内外高校在课程学分、课程名称、学时量和学分值等许多方面存在诸多不一致,科学而公认的课程互认和学分转换制度的缺乏会让广大学生对校际交流存有隐忧,严重影响其参加国际交流项目的积极性,进而直接影响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
2、欠缺规范和协调的国际交流生管理
高校内部各级学院与各行政职能部门是高校校际交流各项政策和措施得以真正贯彻落实的租住保障。国际交流生工作涉及到学生学籍管理、选课指导、宿舍问题、返校后学分认定、奖学金评定等手续。多部门多头管理容易产生责任不清,管理脱节问题。职能部门之间容易产生沟通不够紧密、工作衔接不到位问题,导致教学管理不到位等,影响交流工作的落实以及顺利开展,同时也会制约学生参加校际交流的积极性。
3、国际交流学生的语言障碍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出国境交流的学生的语言障碍,二是提供给外国交流生的国际课程较为缺乏。目前,国内高校本科生在与国外(境外)高校的校际交流中,基本上都以英语为媒介语言进行,无论是赴国(境)外交流的中国学生,还是来中国交流的外国留学生一般都以英语作为授课语言。但目前学生考雅思托福的提前意识不够强烈,无法及时提供交流院校要求的雅思或托福成绩。比如我校2012年共推出校际交流项目共16名公费交流名额,但符合语言要求的报名人数总共才4个,造成资源严重浪费。
4、缺乏成熟的国际课程
课程国际化是教育化的重要内容。目前,部分高校课程由于缺乏长期的学术积淀、充分的师资培养以及相關系列课程丰富的教学经验,国际课程内容较随意、系统性不足。教学内容根据国外留学生的兴趣安排、科学性、合理性及与当地高校资源的适配性都较差,总体国际课程设置不够成熟,暂时无法提供有特色的、完善的国际课程或双语课程,因此在教学内容上真正吸引有兴趣的外国留学生还存在一定困难。 四、建议和对策
1、完善高校本科生校际交流的法规制度
针对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缺乏公认、完善的高等教育课程互认和学分转换系统的现状,国内各高校也应根据自己特定的需要,研究制定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高等教育课程互认和学分转换系统,完善改进交流生课程学分转换、成绩评定标准制度。另外,还需积极健全学生交换项目的选拔考核制度、交流期间的安全应急机制,通过规范化的管理保障各项交流项目的完成质量,提高师生参与的积极性,进一步的规范和完善国际学生交流活动的开展。
2、探索高校本科生校际交流的激励机制
为鼓励中国学生赴境外交流以及吸引更多优秀的海外交流生,应设立高校本科生校际交流奖学金或者校际交流助学金。交流奖学金可以用于奖励参加校际交流学习成绩和各方面表现优秀的国内外学生,而校际交流助学金可以用于资助品学兼优、出国交流意向强烈但是家庭经济困难但的校际交流学生。
3、开发特色国际化课程
在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我国高校应努力开发與时俱进的国际化课程。国际化的课程强调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有机结合,在吸取外来优秀元素的同时,注重保持和张扬自身的特色,旨在培养学生能在国际化和多元文化的工作环境下生存的能力,通过比较分析,将其他国家相关人文、社科等知识和经验融入本国高校专业设置和教授的课程。
开发特色国际化课程应将课程国际化理念纳入学校的总体发展纲要和人才培养目标之中。国际化课程可以多种多样,比如开发通过国际比较与借鉴得以延伸和扩大传统学科领域的课程、国际学科特点的课程、跨文化交流课程、引进外方课程、两国高校共同开发的课程。
4、积极开拓新的交流合作模式
校际间的交流合作我们不应拘泥于传统合作模式,而应努力创新思维,积极挖掘非传统合作模式,如探索双联或多联合作(两国两校、两国多校或多国多校)、各类短期互派学生修读学分课程、暑期实践学分项目、海外教师辅导制项目、两校学生联合作课题项目、学生海外带薪实习项目以及跨学科研究项目等等。
五、结语
高等教育国际化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之下,已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成为全球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而国际学生交流则是是教育国际化的最有效方式,其发展直接影响着未来世界的发展。因此,开展国际学生交流,加强学生在不同国家高校间的流动,让学生在不同地理条件、不同风俗习惯的国家生活,在不同文化、不同历史背景的体系下学习,了解和体验不同民族孕育出的不同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架起世界各国人民友谊交流的桥梁是培养学生国际意识和为人类进步、文明和谐发展做贡献的必修课。在当前全球一体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北京,我国高校应不断深化全球高校间的合作与交流,继续扩大校际间学生交流,确保学生能够充分地从联系越来越紧密的世界中全面受益,逐步地提高学校的国际化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
参考文献
[1]郭丽君.全球化下的跨国高等教育-视点、问题与中国的应对[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2]吴坚.当代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陈学飞.高等教育国际化——从历史到理论到策略[J].上海高教研究,1997(11
[4]林元旦.经济全球化与高等教育国际化[J].广西社会科学,2005(1).
[5]苏国营.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推进高校教育国际化进程[J].教育研究,2006(10).
【关键词】 教育;国际化;国际学生交流
【中图分类号】G6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2-00-02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及其内涵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网络社会与信息社会的兴起,高等教育国际化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和高等教育界的高度重视。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各国高等教育在立足国内的基础上面向世界的一种发展趋势,是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的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是把跨国界的或跨文化的氛围与大学的教学工作、科研工作和社会服务功能相结合的过程[1]。
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构成要素,国内外研究者有不同的界定,华南师范大学的吴坚教授则在综合分析众多观点后将其概括为五大要素:国际化的教育理念、国际化的课程、国际化的培养目标、国际化的人员交流以及国际化的学术与科研合作[2]。从这五大要素着眼,既可用于分析国家宏观教育政策和发展规划,更能从高等院校出发衡量自身国际化水平,开展国际交流工作。
二、国际学生交流内涵及现状
国际学生交流,广泛意义上来说指就是在交换国家、地区或者学校达成一致协议的情况下,跨越国境为了某一教育目的的学生互动,特别是怀着不同兴趣和能力的学生的互动。随着高等教育界对国际学生交流的日益重视,国际学生交流已成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新型模式,成为我国高校本科教育中一个具有很大发展空间和发展力的领域。因此不断开拓国际学生交流渠道,对于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优化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提高校国际化办学水平等方面均具有积极意义。
高等教育国际化需要有载体得以实现,而国际学生校际交流则是其中最主要也是最传统的方式。结合笔者所在单位浙江传媒学院学生交流现状,目前我国高校国际学生交流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1.校际交流学生人数逐年增多
由于目前国内高校均十分重视学生到国外交流学习,校际间交流学习覆盖的合作地区不断扩大,涉及高校高校日益增加,参与国外交流的学生人数也逐年增多。以笔者所在学校浙江传媒学院为例,2011年赴海外及港澳台地区进行短期、中长期交流学习的学生总数为154人,是2010年(58人)的2.6倍。而2012年赴国(境)外交流的学生又增长至166人,比上年增长8%。同时,2011年到我校进行交流活动的海外及港澳台地区学生总量为115人,是2010年(41人)的2.8倍,2012年人数又增至141人,比上年增长23%。
2.交流专业和学科多样化
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步伐的加快,从境外院校赴中国交流的外国学生从以前的单纯学中文扩展到各种专业学习。比如,浙江传媒学院2010年之后,接收的国际生从过去全部学习中文,发展到现在除传统的中文语言学习之外,拓展为新闻传播、摄影、媒体制作、广播电视编导等专业课程的,所涉及的学院也已从单一的文学院,发展为包括新闻与传播学院、影视艺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在内的多个学院。越来越多的学院参与国际化交流中,体现了高校教育的学科优势与国际影响在逐步扩大和增强。
三、国际学生交流目前存在的问题
1、缺乏统一而完善的国际交流生规章制度
近些年来,我国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成绩显著。但在各国学生间交流上,仍有些问题必须亟待我们予以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克服和解决。其中,我国大部分高校普遍面临的一个难题是,还尚未建立全面有效的与国外高校校际交流的规章制度;在校际学生交流方面规范完善的制度的缺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与国外高校校际交流的进一步开展和实施。比如目前在许多高校当中,成熟的课程互认和学分转换制度尚未完全建立。由于国内外高校在课程学分、课程名称、学时量和学分值等许多方面存在诸多不一致,科学而公认的课程互认和学分转换制度的缺乏会让广大学生对校际交流存有隐忧,严重影响其参加国际交流项目的积极性,进而直接影响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
2、欠缺规范和协调的国际交流生管理
高校内部各级学院与各行政职能部门是高校校际交流各项政策和措施得以真正贯彻落实的租住保障。国际交流生工作涉及到学生学籍管理、选课指导、宿舍问题、返校后学分认定、奖学金评定等手续。多部门多头管理容易产生责任不清,管理脱节问题。职能部门之间容易产生沟通不够紧密、工作衔接不到位问题,导致教学管理不到位等,影响交流工作的落实以及顺利开展,同时也会制约学生参加校际交流的积极性。
3、国际交流学生的语言障碍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出国境交流的学生的语言障碍,二是提供给外国交流生的国际课程较为缺乏。目前,国内高校本科生在与国外(境外)高校的校际交流中,基本上都以英语为媒介语言进行,无论是赴国(境)外交流的中国学生,还是来中国交流的外国留学生一般都以英语作为授课语言。但目前学生考雅思托福的提前意识不够强烈,无法及时提供交流院校要求的雅思或托福成绩。比如我校2012年共推出校际交流项目共16名公费交流名额,但符合语言要求的报名人数总共才4个,造成资源严重浪费。
4、缺乏成熟的国际课程
课程国际化是教育化的重要内容。目前,部分高校课程由于缺乏长期的学术积淀、充分的师资培养以及相關系列课程丰富的教学经验,国际课程内容较随意、系统性不足。教学内容根据国外留学生的兴趣安排、科学性、合理性及与当地高校资源的适配性都较差,总体国际课程设置不够成熟,暂时无法提供有特色的、完善的国际课程或双语课程,因此在教学内容上真正吸引有兴趣的外国留学生还存在一定困难。 四、建议和对策
1、完善高校本科生校际交流的法规制度
针对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缺乏公认、完善的高等教育课程互认和学分转换系统的现状,国内各高校也应根据自己特定的需要,研究制定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高等教育课程互认和学分转换系统,完善改进交流生课程学分转换、成绩评定标准制度。另外,还需积极健全学生交换项目的选拔考核制度、交流期间的安全应急机制,通过规范化的管理保障各项交流项目的完成质量,提高师生参与的积极性,进一步的规范和完善国际学生交流活动的开展。
2、探索高校本科生校际交流的激励机制
为鼓励中国学生赴境外交流以及吸引更多优秀的海外交流生,应设立高校本科生校际交流奖学金或者校际交流助学金。交流奖学金可以用于奖励参加校际交流学习成绩和各方面表现优秀的国内外学生,而校际交流助学金可以用于资助品学兼优、出国交流意向强烈但是家庭经济困难但的校际交流学生。
3、开发特色国际化课程
在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我国高校应努力开发與时俱进的国际化课程。国际化的课程强调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有机结合,在吸取外来优秀元素的同时,注重保持和张扬自身的特色,旨在培养学生能在国际化和多元文化的工作环境下生存的能力,通过比较分析,将其他国家相关人文、社科等知识和经验融入本国高校专业设置和教授的课程。
开发特色国际化课程应将课程国际化理念纳入学校的总体发展纲要和人才培养目标之中。国际化课程可以多种多样,比如开发通过国际比较与借鉴得以延伸和扩大传统学科领域的课程、国际学科特点的课程、跨文化交流课程、引进外方课程、两国高校共同开发的课程。
4、积极开拓新的交流合作模式
校际间的交流合作我们不应拘泥于传统合作模式,而应努力创新思维,积极挖掘非传统合作模式,如探索双联或多联合作(两国两校、两国多校或多国多校)、各类短期互派学生修读学分课程、暑期实践学分项目、海外教师辅导制项目、两校学生联合作课题项目、学生海外带薪实习项目以及跨学科研究项目等等。
五、结语
高等教育国际化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之下,已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成为全球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而国际学生交流则是是教育国际化的最有效方式,其发展直接影响着未来世界的发展。因此,开展国际学生交流,加强学生在不同国家高校间的流动,让学生在不同地理条件、不同风俗习惯的国家生活,在不同文化、不同历史背景的体系下学习,了解和体验不同民族孕育出的不同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架起世界各国人民友谊交流的桥梁是培养学生国际意识和为人类进步、文明和谐发展做贡献的必修课。在当前全球一体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北京,我国高校应不断深化全球高校间的合作与交流,继续扩大校际间学生交流,确保学生能够充分地从联系越来越紧密的世界中全面受益,逐步地提高学校的国际化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
参考文献
[1]郭丽君.全球化下的跨国高等教育-视点、问题与中国的应对[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2]吴坚.当代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陈学飞.高等教育国际化——从历史到理论到策略[J].上海高教研究,1997(11
[4]林元旦.经济全球化与高等教育国际化[J].广西社会科学,2005(1).
[5]苏国营.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推进高校教育国际化进程[J].教育研究,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