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高职生就业意识群五大基本意识中,义务意识属第一意识,是前提意识,契约意识和证据意识是基础,诚信意识是途径,维权意识是目的。这些意识关系密切,相辅相成,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意识群。
【关键词】高职生 就业意识群 构成 义务意识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1C-0179-02
依据教育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各高校均开始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改革,该课程的地位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课程建设成果颇丰。但综观各地的改革和创新的成果,我们发现有一个基本的内容被忽视了,这就是大学生就业意识群的构建问题。按照该教学要求,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首先要努力实现大学生在态度层面的显著提高,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促使大学生树立主动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自主意识,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念。这里提到了“就业观念”一词,笔者认为就业观念一词尚不够全面,应当以就业意识代之。
意识是人们某种事物或者现象的思想、观点和心理的总称。由此,就业意识就是指人们关于就业的思想、观点和心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实际上,就业意识是一个意识群,这个意识群至少由义务意识、契约意识、证据意识、诚信意识和维权意识构成。具体在高职生就业意识群五大基本意识中,义务意识属第一意识,是前提意识,契约意识和证据意识是基础,诚信意识是途径,维权意识是目的。这些意识关系密切、相辅相成,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意识群。
一、义务意识
在高职生就业意识群中,义务意识当属第一意识,是前提意识。
就目前职业教育的整体现状看,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尚待增强,职业教育尚不能理想地满足各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和期望。因此,主动选择职业教育的家长和学生并不太多,更多的是出于一种无奈而不情愿地选择职业教育。这带来的后果是:高职教育生源质量整体不高;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目的难以实现、高职生就业受到不同程度和不同形式的歧视。继而导致高职生就业困难、就业层次不高、就业质量不高的局面。这种局面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难以得到缓解。
然而,在这种形势下,很多高职生就业的第一关注点仍是待遇和权利,极少有人从义务角度先考虑自己该如何行事。从法律的角度看,权利和义务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在就业过程中不能只关注权利而忽视义务。强调义务意识教育对于高职生有特别实际的意义。在就业劣势面前,高职生应选择以强烈的义务意识,以负责、敬业的形象,以工作实际成果改变世俗对高职生的偏见。因此,在就业过程中,高职生首先应考虑清楚自己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做,再根据自己的能力等因素争取合理匹配的职位、岗位,做好自己该做的,在用人单位违约或侵权的时候,依法维权就有了基础。倘若自己分内的工作未能做好,该履行的义务没有履行完毕,反倒要求用人单位满足自己的权益要求,至少会出现自己的要求被打折扣的结局,更有可能反遭反诉而受损。
二、契约意识
契约实际上就是指合同,它是法治社会中体现公平原则和诚信原则的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契约意识是法治社会中信用的主要基础。要形成契约意识,首先要了解契约是什么,对契约有什么样的看法、观点或者心理。其次凡是自己签订的合法的契约都要诚实履行、全面履行。最后生活中重要的交易或类似交易的重要事项都应通过契约固化,并形成书面契约。
从就业过程来看,契约意识要求高职生首先应了解劳动合同的重要性,对于劳动权利义务的约定应形成书面合同;其次对于自己签订的合法的劳动合同,应认真诚实地加以履行。
从法律角度看,劳动合同双方应提高契约意识,以书面形式固化双方的权利与义务是很有必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十条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用工前订立劳动合同的,劳动关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可见,法律将签订书面劳动合同规定为一项义务,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应主动签订书面合同,并详细约定权利与义务。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后,若合同履行过程中出现纠纷,合同将是最好的证据,证明劳动关系的存在。这将有利于高职生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相对于道德的软约束,契约是一种硬约束,但契约的作用,也不是全然绝对的,也要受各种限制。在现代文明社会中,凡有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者的社会行为,都处在契约之中,履行契约与否以及如何履行契约反映了一个人道德水平,更反映一个人的法律意识水平。
三、证据意识
树立证据意识其实是为维权奠定基础。解决争议最终都需要证据支持,即便事实存在,即便事实绝对不公平,但没有证据说话,一切都可能归于空谈。树立证据意识要求高中生在工作过程中时时处处留意,养成收集、留存证明劳动关系存在的材料以及其他与劳动权益相关的材料的习惯,也就是养成保留证据的习惯。
值得关注的证据材料有很多,一般说来应重点注意如下几种:一是书面劳动合同,这是劳动争议中最有用的证据。二是证明事实劳动关系存在的材料,包括:工资支付证明材料;社会保险缴纳记录;用人单位者发放的“员工证”、“工作证”等能证明身份的证件;出勤记录;其他劳动者的证言;用人单位各类登载有自己姓名的文件,如通报表扬、通报批评的文件;加班通知、调班通知,等等。当然这些文件一般应有用人单位的盖章才真正有效。其中对于同事的证人证言要慎用,因为这类证据主观性强,可变性大,又容易使同事因作证而陷于不利的境地。三是录音录像证据。以合法手段取得的并有其他证据佐证、无疑点的视听资料或者与视听资料核对无误的复制件,是有证明效力的。四是手机短信。只要短信具有证据属性,可以证明案件真实情况,是可以作为证据使用的。五是电子邮件。电子邮件可以作为证据使用,我国合同法就将其作为证明合同关系成立与否的一种有效证据,审判实践中也有将电子邮件作为证据使用的判例。
四、诚信意识
高职生就业不诚信的现象普遍存在。表现为:工作中不如实反映情况;欺上瞒下、阳奉阴违;表里不一;不负责任、互相推诿、敷衍塞责;不按要求去落实相关工作精神;在应聘过程中,做假推荐材料、说假话、欺骗用人单位;不履行就业协议。因此,增强学生的诚信意识是高职院校一项艰巨的任务。宏观上说,进行诚信意识教育是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需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在客观上要求学生要树立法律意识,学会用法律的精神看待社会。微观上看,进行诚信意识教育,促使学生形成恪守诚信的优秀品质,不仅是学生自身的需要,也是社会良性发展的基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目前高职院校可从教学与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上人手,探讨开展诚信意识教育发展的出路,营造良好的诚信意识教育氛围,使学生时时处处感受诚信的可贵。
五、维权意识
维权意识是指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能感觉、认知、评价并且能用法律作为手段维护合法权益的意识。高职院校应重视学生维权意识的教育。这既是依法治国的需要,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高职学生生存和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维权意识教育的核心任务是构建包括法律基础知识、劳动法和相关政策、合同基本知识、证据收集和留存习惯的养成教育以及时间观念教育等在内的劳动维权意识教育内容体系。
总之,学生的就业意识水平如何是检验学校教育教学水平以及教育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指标,而就业意识的状况反映了一个社会的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反映了一个社会法治的水平。高职学院除强化技能教学、丰富学生的技能体系,通过各种途径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外,还应通过就业意识群的教育,增强学生的义务意识、契约意识、证据意识、诚信意识和维权意识。构建高职生就业意识群,增强其软竞争实力,将有利于增强高职生的就业竞争力,对提高高职生的就业质量具有特别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高职生 就业意识群 构成 义务意识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1C-0179-02
依据教育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各高校均开始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改革,该课程的地位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课程建设成果颇丰。但综观各地的改革和创新的成果,我们发现有一个基本的内容被忽视了,这就是大学生就业意识群的构建问题。按照该教学要求,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首先要努力实现大学生在态度层面的显著提高,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促使大学生树立主动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自主意识,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念。这里提到了“就业观念”一词,笔者认为就业观念一词尚不够全面,应当以就业意识代之。
意识是人们某种事物或者现象的思想、观点和心理的总称。由此,就业意识就是指人们关于就业的思想、观点和心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实际上,就业意识是一个意识群,这个意识群至少由义务意识、契约意识、证据意识、诚信意识和维权意识构成。具体在高职生就业意识群五大基本意识中,义务意识属第一意识,是前提意识,契约意识和证据意识是基础,诚信意识是途径,维权意识是目的。这些意识关系密切、相辅相成,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意识群。
一、义务意识
在高职生就业意识群中,义务意识当属第一意识,是前提意识。
就目前职业教育的整体现状看,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尚待增强,职业教育尚不能理想地满足各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和期望。因此,主动选择职业教育的家长和学生并不太多,更多的是出于一种无奈而不情愿地选择职业教育。这带来的后果是:高职教育生源质量整体不高;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目的难以实现、高职生就业受到不同程度和不同形式的歧视。继而导致高职生就业困难、就业层次不高、就业质量不高的局面。这种局面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难以得到缓解。
然而,在这种形势下,很多高职生就业的第一关注点仍是待遇和权利,极少有人从义务角度先考虑自己该如何行事。从法律的角度看,权利和义务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在就业过程中不能只关注权利而忽视义务。强调义务意识教育对于高职生有特别实际的意义。在就业劣势面前,高职生应选择以强烈的义务意识,以负责、敬业的形象,以工作实际成果改变世俗对高职生的偏见。因此,在就业过程中,高职生首先应考虑清楚自己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做,再根据自己的能力等因素争取合理匹配的职位、岗位,做好自己该做的,在用人单位违约或侵权的时候,依法维权就有了基础。倘若自己分内的工作未能做好,该履行的义务没有履行完毕,反倒要求用人单位满足自己的权益要求,至少会出现自己的要求被打折扣的结局,更有可能反遭反诉而受损。
二、契约意识
契约实际上就是指合同,它是法治社会中体现公平原则和诚信原则的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契约意识是法治社会中信用的主要基础。要形成契约意识,首先要了解契约是什么,对契约有什么样的看法、观点或者心理。其次凡是自己签订的合法的契约都要诚实履行、全面履行。最后生活中重要的交易或类似交易的重要事项都应通过契约固化,并形成书面契约。
从就业过程来看,契约意识要求高职生首先应了解劳动合同的重要性,对于劳动权利义务的约定应形成书面合同;其次对于自己签订的合法的劳动合同,应认真诚实地加以履行。
从法律角度看,劳动合同双方应提高契约意识,以书面形式固化双方的权利与义务是很有必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十条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用工前订立劳动合同的,劳动关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可见,法律将签订书面劳动合同规定为一项义务,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应主动签订书面合同,并详细约定权利与义务。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后,若合同履行过程中出现纠纷,合同将是最好的证据,证明劳动关系的存在。这将有利于高职生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相对于道德的软约束,契约是一种硬约束,但契约的作用,也不是全然绝对的,也要受各种限制。在现代文明社会中,凡有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者的社会行为,都处在契约之中,履行契约与否以及如何履行契约反映了一个人道德水平,更反映一个人的法律意识水平。
三、证据意识
树立证据意识其实是为维权奠定基础。解决争议最终都需要证据支持,即便事实存在,即便事实绝对不公平,但没有证据说话,一切都可能归于空谈。树立证据意识要求高中生在工作过程中时时处处留意,养成收集、留存证明劳动关系存在的材料以及其他与劳动权益相关的材料的习惯,也就是养成保留证据的习惯。
值得关注的证据材料有很多,一般说来应重点注意如下几种:一是书面劳动合同,这是劳动争议中最有用的证据。二是证明事实劳动关系存在的材料,包括:工资支付证明材料;社会保险缴纳记录;用人单位者发放的“员工证”、“工作证”等能证明身份的证件;出勤记录;其他劳动者的证言;用人单位各类登载有自己姓名的文件,如通报表扬、通报批评的文件;加班通知、调班通知,等等。当然这些文件一般应有用人单位的盖章才真正有效。其中对于同事的证人证言要慎用,因为这类证据主观性强,可变性大,又容易使同事因作证而陷于不利的境地。三是录音录像证据。以合法手段取得的并有其他证据佐证、无疑点的视听资料或者与视听资料核对无误的复制件,是有证明效力的。四是手机短信。只要短信具有证据属性,可以证明案件真实情况,是可以作为证据使用的。五是电子邮件。电子邮件可以作为证据使用,我国合同法就将其作为证明合同关系成立与否的一种有效证据,审判实践中也有将电子邮件作为证据使用的判例。
四、诚信意识
高职生就业不诚信的现象普遍存在。表现为:工作中不如实反映情况;欺上瞒下、阳奉阴违;表里不一;不负责任、互相推诿、敷衍塞责;不按要求去落实相关工作精神;在应聘过程中,做假推荐材料、说假话、欺骗用人单位;不履行就业协议。因此,增强学生的诚信意识是高职院校一项艰巨的任务。宏观上说,进行诚信意识教育是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需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在客观上要求学生要树立法律意识,学会用法律的精神看待社会。微观上看,进行诚信意识教育,促使学生形成恪守诚信的优秀品质,不仅是学生自身的需要,也是社会良性发展的基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目前高职院校可从教学与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上人手,探讨开展诚信意识教育发展的出路,营造良好的诚信意识教育氛围,使学生时时处处感受诚信的可贵。
五、维权意识
维权意识是指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能感觉、认知、评价并且能用法律作为手段维护合法权益的意识。高职院校应重视学生维权意识的教育。这既是依法治国的需要,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高职学生生存和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维权意识教育的核心任务是构建包括法律基础知识、劳动法和相关政策、合同基本知识、证据收集和留存习惯的养成教育以及时间观念教育等在内的劳动维权意识教育内容体系。
总之,学生的就业意识水平如何是检验学校教育教学水平以及教育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指标,而就业意识的状况反映了一个社会的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反映了一个社会法治的水平。高职学院除强化技能教学、丰富学生的技能体系,通过各种途径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外,还应通过就业意识群的教育,增强学生的义务意识、契约意识、证据意识、诚信意识和维权意识。构建高职生就业意识群,增强其软竞争实力,将有利于增强高职生的就业竞争力,对提高高职生的就业质量具有特别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