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湖南省博物馆馆藏18万余件文物,灿若繁星。在馆长段晓明眼中,除了上过《国家宝藏》的辛追墓T型帛画、长沙窑青釉褐彩诗文执壶、皿方罍(音同雷),担得起镇馆之宝的还有不少。其中,他个人最偏爱的是独幽琴,“琴棋书画,这是最能传承中国文脉的东西”。
嵇康曾言“众器之中,琴德最优”。作为古代中国文人的必修乐器,琴的重要性可以通过两句话体现,一句是“君子之座,必左琴右书”;另一句是“君子以琴书自娱”。意思都差不多,就是说读书人要修炼成君子,不但要读书,还要会弹琴。
古人那么重视琴,因为其内涵博大精深——古琴身长多为3尺6寸5分,象征一年365天;宽6寸,象征六合;厚2寸,寓天地阴阳之气;琴面上有13个“琴徽”,象征一年12个月和1个闰月。与锣鼓钟磬等乐器相比,琴音量不大,非常含蓄,颇具君子谦和之风;音色分3种,象征天、地、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在琴的身上,体现得几近圆融。
湘楚大地可谓古琴的故乡,琴风琴事源远流长。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七弦琴,距今有2100多年历史。湖南省博物馆是目前国内收藏古琴较多、质量较好的博物馆之一,独幽就是这些古琴中的一件“鸿宝”。独幽造于晚唐,琴式为“灵机式”,通长120.4厘米、琴额宽20厘米、琴尾宽15厘米,被视为鉴定唐琴的三大标准器之一。琴面黑红相间漆,龙池上方刻“独幽”,池内有“太和丁未”四字(此年号为唐文宗元年,公元827年)。
年代久远的琴身上,会有断纹。它们似乎是琴身岁月的见证,时间愈久,断纹愈多。明代陈仁锡在《潜确类书》里写道:“古琴以断纹为证,不历数百年不断。有梅花断,其纹如梅花,此为最古;有牛毛断,其纹如发千百条者;有蛇腹断,其纹横截琴面,或一寸,或半寸许;有龙纹断,其纹圆大;有龟纹,冰裂纹。”独幽琴身上则显现了梅花断、蛇腹断、牛毛断等5种断纹。历经千年,它依然可以弹奏出动人的音乐。
唐代是古琴文化的黄金时代。唐琴无论在音质、形制还是历史价值上,都堪称古琴中的至宝,若是名家所藏,更为罕见。独幽便是这样的罕见至宝。
元代著名书画家鲜于枢藏过独幽。鲜于枢,生于1256年,卒于1302年,字伯机,号困学山民。他能诗善文,雅好收藏。其《困学斋杂录》内记载了各家收藏的古器、书画等。至今北京故宫博物院还有他曾经收藏过的器物。
鲜于枢不光爱好书画器物,对古琴也尤为喜爱。《困学斋杂录》中录有“京师名琴” 33张,其中以唐琴居多。
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王夫之也藏过独幽。王夫之,生于1619年,卒于1692年,湖南衡陽人。晚年隐居于石船山,著书立传,被世人称为“船山先生”。
在石船山上,王夫之搭筑“湘西草堂”。传说他住在湘西草堂时,常看到庭院地底发出一道碧光,阴雨天时特别明亮。有一天,他顺着碧光出现的地方挖下去,掘地数尺后看到一个石匣子,打开匣子,里面出现一个用锦绣罗缎织就的套子,其中装着一个3尺多长的物件,细看之下,竟是张古琴——正是失去踪迹几百年的独幽。来历如此不凡,王夫之因此将其珍藏于拱璧之间。他的诗文集中有一首《九昭》,提到此琴。诗云:“附云门之青瑟兮,悼倾耳之独幽,改繁声以申悲兮,介师延而相将。”寥寥数句,勾勒出他晚年著书立说时以琴为伴的场景。
王夫之过世后,其居住的湘西草堂日渐荒凉,时间久了,房子变得破旧不堪。有天突降大雨,湘西草堂的墙抵不住风雨,轰然倒塌,唯独挂着独幽琴的那堵墙屹立不倒。这些流传下来的故事,更为独幽增添了几分神秘。
民国时期,独幽被湖南琴家李静珍藏。1919年,李静在北京特意为独幽琴拍照并写识文。
李静酷爱收藏古代名琴,在他众多的藏琴中,“独幽”“飞泉”“百纳”“万壑松风”是他随身携带的4张名琴。其中,买独幽时的花费要10倍于 飞泉和万壑松风。他在天津的居处有一个“独幽琴室”,足以看出他对此琴的重视程度。据说,李静以千金购得这张传世名琴,并请了他的师傅、民国古琴第一人杨宗稷题诗。诗有四句:一声长啸四山青,独坐幽篁万籁沉。不是船山留手泽,谁侍玉振太和琴。
对于千金换来的独幽,李静视若至宝。为保护琴不流落至外,他于1926年将独幽藏在长沙的麓云里旧宅内。1930年9月7日,李静收到三弟的书信,信中提到老家近况。当李静得知“长沙自祖母以下悉南行”之后,他十分担心独幽:“今所虑者,惟独幽矣。”
李静见过不少名琴,每每看到好琴,都不免要与独幽比较。他曾在闲坐无聊时翻书,偶然看到一张琴的名字为“一天秋”,是唐代开元年间的雷霄所制,“不知何如吾独幽也”。
有唐一代,雷霄是鼎鼎有名的制琴大家。他所在的四川雷家,三代人精于斫琴。史籍上所载的斫琴师众多,但今天仅存的十几张唐琴中,可以认定的只有雷氏一家所制的琴,这是因为雷氏琴不仅被唐代人所重,而且更被宋代人所重。后人收藏雷琴,并记录于著述之中,为后世识别唐代雷琴提供了依据。有学者认为,独幽其实也是唐代雷霄所制。
1948年,李静与友人外出,偶遇湖南名流周鳌山等人。周鳌山手里有王夫之的真迹。回家后,李静以羡慕及惋惜的心情写下日记:“周氏出王船山手鈔噩书见示,匀秀刚健,有如其人,惜未能罗致伴吾独幽也。”周鳌山那里有王夫之的真迹,可惜我不能搜罗来和我的独幽作伴啊。
20世纪50年代,独幽归入湖南省文管会,1954年由湖南省博物馆收藏。琴音潇洒飘逸,能载道,能明志,能修身,能静心。名琴与名士,总是心灵相通,惺惺相惜。历经沧桑的独幽,永远不会缺少知音。
古琴内涵,博大精深
嵇康曾言“众器之中,琴德最优”。作为古代中国文人的必修乐器,琴的重要性可以通过两句话体现,一句是“君子之座,必左琴右书”;另一句是“君子以琴书自娱”。意思都差不多,就是说读书人要修炼成君子,不但要读书,还要会弹琴。
古人那么重视琴,因为其内涵博大精深——古琴身长多为3尺6寸5分,象征一年365天;宽6寸,象征六合;厚2寸,寓天地阴阳之气;琴面上有13个“琴徽”,象征一年12个月和1个闰月。与锣鼓钟磬等乐器相比,琴音量不大,非常含蓄,颇具君子谦和之风;音色分3种,象征天、地、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在琴的身上,体现得几近圆融。
湘楚大地可谓古琴的故乡,琴风琴事源远流长。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七弦琴,距今有2100多年历史。湖南省博物馆是目前国内收藏古琴较多、质量较好的博物馆之一,独幽就是这些古琴中的一件“鸿宝”。独幽造于晚唐,琴式为“灵机式”,通长120.4厘米、琴额宽20厘米、琴尾宽15厘米,被视为鉴定唐琴的三大标准器之一。琴面黑红相间漆,龙池上方刻“独幽”,池内有“太和丁未”四字(此年号为唐文宗元年,公元827年)。
年代久远的琴身上,会有断纹。它们似乎是琴身岁月的见证,时间愈久,断纹愈多。明代陈仁锡在《潜确类书》里写道:“古琴以断纹为证,不历数百年不断。有梅花断,其纹如梅花,此为最古;有牛毛断,其纹如发千百条者;有蛇腹断,其纹横截琴面,或一寸,或半寸许;有龙纹断,其纹圆大;有龟纹,冰裂纹。”独幽琴身上则显现了梅花断、蛇腹断、牛毛断等5种断纹。历经千年,它依然可以弹奏出动人的音乐。
破土得琴,雨注琴立
唐代是古琴文化的黄金时代。唐琴无论在音质、形制还是历史价值上,都堪称古琴中的至宝,若是名家所藏,更为罕见。独幽便是这样的罕见至宝。
元代著名书画家鲜于枢藏过独幽。鲜于枢,生于1256年,卒于1302年,字伯机,号困学山民。他能诗善文,雅好收藏。其《困学斋杂录》内记载了各家收藏的古器、书画等。至今北京故宫博物院还有他曾经收藏过的器物。
鲜于枢不光爱好书画器物,对古琴也尤为喜爱。《困学斋杂录》中录有“京师名琴” 33张,其中以唐琴居多。
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王夫之也藏过独幽。王夫之,生于1619年,卒于1692年,湖南衡陽人。晚年隐居于石船山,著书立传,被世人称为“船山先生”。
在石船山上,王夫之搭筑“湘西草堂”。传说他住在湘西草堂时,常看到庭院地底发出一道碧光,阴雨天时特别明亮。有一天,他顺着碧光出现的地方挖下去,掘地数尺后看到一个石匣子,打开匣子,里面出现一个用锦绣罗缎织就的套子,其中装着一个3尺多长的物件,细看之下,竟是张古琴——正是失去踪迹几百年的独幽。来历如此不凡,王夫之因此将其珍藏于拱璧之间。他的诗文集中有一首《九昭》,提到此琴。诗云:“附云门之青瑟兮,悼倾耳之独幽,改繁声以申悲兮,介师延而相将。”寥寥数句,勾勒出他晚年著书立说时以琴为伴的场景。
王夫之过世后,其居住的湘西草堂日渐荒凉,时间久了,房子变得破旧不堪。有天突降大雨,湘西草堂的墙抵不住风雨,轰然倒塌,唯独挂着独幽琴的那堵墙屹立不倒。这些流传下来的故事,更为独幽增添了几分神秘。
千金换琴,藏于老宅
民国时期,独幽被湖南琴家李静珍藏。1919年,李静在北京特意为独幽琴拍照并写识文。
李静酷爱收藏古代名琴,在他众多的藏琴中,“独幽”“飞泉”“百纳”“万壑松风”是他随身携带的4张名琴。其中,买独幽时的花费要10倍于 飞泉和万壑松风。他在天津的居处有一个“独幽琴室”,足以看出他对此琴的重视程度。据说,李静以千金购得这张传世名琴,并请了他的师傅、民国古琴第一人杨宗稷题诗。诗有四句:一声长啸四山青,独坐幽篁万籁沉。不是船山留手泽,谁侍玉振太和琴。
对于千金换来的独幽,李静视若至宝。为保护琴不流落至外,他于1926年将独幽藏在长沙的麓云里旧宅内。1930年9月7日,李静收到三弟的书信,信中提到老家近况。当李静得知“长沙自祖母以下悉南行”之后,他十分担心独幽:“今所虑者,惟独幽矣。”
李静见过不少名琴,每每看到好琴,都不免要与独幽比较。他曾在闲坐无聊时翻书,偶然看到一张琴的名字为“一天秋”,是唐代开元年间的雷霄所制,“不知何如吾独幽也”。
有唐一代,雷霄是鼎鼎有名的制琴大家。他所在的四川雷家,三代人精于斫琴。史籍上所载的斫琴师众多,但今天仅存的十几张唐琴中,可以认定的只有雷氏一家所制的琴,这是因为雷氏琴不仅被唐代人所重,而且更被宋代人所重。后人收藏雷琴,并记录于著述之中,为后世识别唐代雷琴提供了依据。有学者认为,独幽其实也是唐代雷霄所制。
1948年,李静与友人外出,偶遇湖南名流周鳌山等人。周鳌山手里有王夫之的真迹。回家后,李静以羡慕及惋惜的心情写下日记:“周氏出王船山手鈔噩书见示,匀秀刚健,有如其人,惜未能罗致伴吾独幽也。”周鳌山那里有王夫之的真迹,可惜我不能搜罗来和我的独幽作伴啊。
20世纪50年代,独幽归入湖南省文管会,1954年由湖南省博物馆收藏。琴音潇洒飘逸,能载道,能明志,能修身,能静心。名琴与名士,总是心灵相通,惺惺相惜。历经沧桑的独幽,永远不会缺少知音。